没吃完的美食怎么放更健康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假刚过,各行各业逐渐复苏,但在偏远县区,由于地域交通限制、消费能力约束等原因,很多百姓仍有在正月里储存大量食物,以备亲朋好友一起聚餐食用的习惯。可是,保鲜技术再高,食物久放还是很容易腐烂,就是冰箱冰柜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究竟如何才能让没吃完的食物得到更科学的存放。《科学导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营养学会理事、国家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李桂花老师,请她来告诉大家食物分类、科学存放的技巧,以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生食熟食要分开
  根据属性来安放
  民间有不少关于食物“相克”的传说,流行较广的有螃蟹不能与柿子同吃、花生不能与黄瓜同吃、大葱不能与蜂蜜同吃、红薯不能与香蕉同吃、绿豆不能与狗肉同吃、松花蛋不能与糖同吃等,轻者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重者甚至可致死亡。比如说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要是二者同食,双倍的寒凉易损伤脾胃,尤以体质虚寒者反应明显。从医学营养学来说,螃蟹中的蛋白质是比较多的,而柿子中的鞣酸(所含的涩味)也很多。当蛋白质碰到鞣酸就会凝固变成鞣酸蛋白,不易被机体消化并且使食物滞留于肠内发酵,继而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古人即根据这种现象作出了螃蟹与柿子相克的结论。因此,“相克”食物应分别存放,以免误食。
  李桂花提醒大家:因为春节期间食物过多,人们往往发现家里冰箱爆满,随便找个空就把食物塞进去,而忘记食物储藏中需要包装隔离,她建议无论冷藏室还是冷冻室,都必须分类管理,熟食和生食不能接触。应养成良好的储存习惯,如用冰箱冷冻室的下层抽屉存放冻生的鸡鸭鱼肉,上层放冷饮、主食、熟食等可以直接入口或加热时间较短的冷冻食物。冷藏室也是一样,上层放剩菜,下层放生的蔬菜。开封后的食物或熟食可以放在保鲜盒中密闭冷藏或冷冻。在处理食物的时候,菜板、清洗盆、菜刀、抹布等也要尽量做到生熟分开。
  生活中能看到很多人在入冬之后储存大量的葱、姜、蒜、白菜、胡萝卜、土豆等冬季蔬菜,过去都存放在地窖,也有人放在室外低温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菜品都应寄存在干燥低温处,并且最多能放两周。也就是说,存放在室外是正确的,但是遇到冬季雨雪天气,应及时挪动存放位置,若置于冰箱中,它们的水分和滋味都会丢失,还会让冰箱里的味道变得难闻。
  有很多人习惯在秋季制作西红柿酱,把新鲜的西红柿去皮加热,熬成浓浓的酱汁,然后灌装在高温消毒的瓶子里,通常可以保存一年之久。但这种保存方式会使西红柿失去原有的口感,长时间保存也会让营养成分流失。
  如果是当天或者第二日要吃的肉,最好放在冷藏室里温度最低的方位,即底部。要是想冷冻肉类,最佳的保鲜方法是连同原有包装原封不动地放进冷冻柜。牛羊肉在冷冻柜的最长保质期为6个月,猪肉、家禽生肉可存4个月,干腊肉可寄存两个月。鱼最多可在冷冻柜内存放半年,其间脂肪含量高的鱼肉最好不要超越3个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窍门,将鱼放到冷冻柜至结冰,然后拿出将它放入冰水中,再放回冷冻柜,重复这个过程,到鱼穿上一件厚厚的“冰服”,最终将其放入冷冻柜。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式,用塑料膜或湿润的纸将鱼紧紧包住再放进冷冻柜,也可以延长鱼的保质期。
  热菜冷菜不同锅
  海鲜更要小心热
  对于已经烹饪好的熟食存放,李桂花给了这样的建议:大家都知道,蔬菜是不应当反复加热的,需要及时吃掉。而蔬菜本来热量较低,大家多吃几口,也容易“光盘”。但是,鱼肉类“硬菜”数量稍多,就难免会剩下。而在荤食剩菜当中,又以海鲜河鲜类食物风险较大。为了追求口感鲜嫩,海鲜河鲜类食物一般不会长时间加热,而是急火快炒,或者短时间蒸制,食物的中心温度常常达不到彻底杀灭微生物、灭活其产生的毒素的效果。这类食物容易被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而这些微生物往往相当擅长耐受冰箱的低温,所以在变成剩菜之后,如果再次食用前不能充分加热,食品安全风险更大。
  除此之外,对于凉拌菜肴和冷盘鱼肉,李桂花说:因为它们通常不会加热食用,反复食用剩菜时,特别容易发生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强壮者胃酸杀菌功能强,但体弱者和胃酸不足者就容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对此,蔬菜菜肴,特别是凉拌蔬菜类菜肴,最好一次吃完。冷盘则需要分装冷冻保存,每次取出一份食用,及时吃完。海鲜河鲜类菜肴一次少做点,最好及时吃完。如果剩下一部分,可以用蒸气和微波加热的方式充分杀菌。剩下的酱肉、香肠、海鲜等也可以重新改刀之后,加蔬菜配料,翻新制作成热炒菜或者炒饭,会比较安全一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吃新鲜的食物而非大量囤货,但是在春节期间,还是避免不了大量储存食物的情况发生,科学管理食物、分类存放,能够在浓浓的聚会欢愉之外,加一层安全保障。
  警惕以健康为代价的现代生活方式
  教育部发布的学生体质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其实,只要从公交车、地铁里看到的低头一族的景象,不用调查也能想见这些年轻人的视力状况了。
  连续多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这不仅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在科技发达的信息社会,面对日益舒适安逸的现代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健康生活方式问题。
  移动终端的普及极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尤其丰富了年轻人的生活。智能手机里的内容丰富多彩,文字、音频、视频应有尽有,于是年轻人的手机须臾不离左右,没了手机对他们而言就像丢了魂似的。一些人a更是吃饭、开会、坐车,眼睛都时时盯着手机屏幕。有人说,现在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接受信息速度以秒计算,不如此,就无法跟上快节奏的生活速度。然而,在这种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而迅猛改变的同时,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体结构却无法如此适应这样的改变,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正在让他们、让每个人付出健康的代价。
  不独视力,凡是与外界亲密接触的人体感官系统,听力、味觉、触觉等,在现代化生活面前,都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些视觉、听觉盛宴带来的后果,是如今视力、听力损伤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也让味蕾变得麻木,不得不以变本加厉的添加来让人体感受到美味。医学专家面对日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社会问题,不断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够理智抵挡?现代生活方式病正以不可遏制的速度蔓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疾病谱已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贫困向小康社会转变,那些由贫困带来的营养不良、传染病、流行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所谓的富贵病正呈井喷似增长,已经有社会学家预言,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这种趋势,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我们创造的社会财富,其中会有巨大的一块,将用于为此买单。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健康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要看看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健康产品,就可知如今健康产业的兴旺程度。只是在众声喧哗中,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其实健康生活有时很简单,一是回归常识,人类千百年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是自然进化中选择的结果,是让我们拥有健康的宝贵财富。此外,动静结合是保持健康的最简单的科学道理,当体力劳动正在远去,我们更多生活在指尖操作中时,抬起头来,走向大自然,动起来,投入体育运动之中,这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几日,北京的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着各种美轮美奂的雪景图片,美,让我们不仅静观,更让我们走近它,到冰天雪地中找寻阳光和健康,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使用手机八大不良习惯
  手机是人们接触最多的电子产品,然而在使用手机时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不设开机密码
  随着触屏手机的出现,人们会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存储在手机之中,开机不设密码也许无形中就会泄露个人隐私。因此,请尽量给你的手机设置锁屏密码吧。
  蹭陌生免费WiFi
  在大型商场里正规的WiFi都会提供动态密码验证登录,而有些人会尝试连接那些没有加密的WiFi,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很多不安全因素。黑客仅用一台电脑一个路由器就可以在搭建的WiFi环境下轻松植入钓鱼网站和窃取账户信息。所以,千万不要随意在公共场合连接陌生的无验证的WiFi网络。
  使用手机浏览器直接购物
  手机浏览器和电脑浏览器一样都存在被木马病毒攻击的可能,然而现在人们使用的PC端浏览器都是有插件保护网购的,但是手机端没有,所以当碰到钓鱼网站时难以发现,很容易造成自身的财产损失。
  看见陌生的二维码就扫
  在二维码背后可以隐藏很多丰富的信息形式,例如一个网页、一个名片或者一段文字等等。正因为二维码可以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它也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二维码技术成为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
  随意点击手机短信链接
  现在除了原来那种谎称你中奖了之类的短信诈骗,还有一种更是猝不及防的,那就是伪基站发送的短信。这类短信可以将号码伪装成10086一类电信运营商或者是网银等官方号码,如果不对内容进行判断则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边充电边打电话
  手机在长时间使用时会发热,玩游戏或者打电话充电,过程都会增加手机的负载,倘若同时进行多项任务,手机内部就会存在温度过高的风险。所以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在手机充电的时候长时间打电话或者玩游戏。
  长时间用手机打电话
  手机的辐射有几个阶段是特别大的,第一个是在拨打电话时还没有接通的阶段,第二个是电话刚打进来的时候,第三个就是在信号微弱的时候。这几种较常见的情况会增加手机对大脑的辐射,所以不宜长时间打电话。
  手机放枕边
  手机的辐射范围是一个以手机为中心的环状带,手机与人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辐射被人体吸收的程度,特别是在睡眠状态下人的防护程度也是最弱的,所以此时需要尽量把手机调到飞行模式。
  李振
其他文献
“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入攻坚期。谈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多位代表委员表示,确保“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仍是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供给侧改革给制造业转型升级打开了新的发展思路。  推进  一系列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将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
期刊
打开水龙头用水、在家健身、微风吹动……这些情况都会有源源不断的电流产生,这些电流就像“百川汇海”般自动汇入蓄电池中供家庭使用,这并不是幻想,它确确实实存在。这个项目的发明者就是来自大同市阳高县的发明“牛”人——张卫忠。  2月下旬,初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科学导报》记者从大同驱车赶往阳高县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见到了张卫忠。  记者跟随张卫忠在一座单元楼下停住了脚步,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黑色的遥
期刊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非常珍贵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山西历史悠久、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山西人民就和古树名木有着血脉相融的历史情缘。千年松树王、柏树王、槐树王及各类树王,“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至今巍然屹立傲苍穹;还有数百年的枣树、核桃树,依然春华秋实献硕果;更有银杏、红桦等稀有名木,秀枝摇曳唱春风。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具
期刊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2015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汇报,汇聚众智提高公共决策水平;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会议指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集中了各界智慧,是政府了解吸纳民意、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途径。办理好建议提案,可以有力推动科学民主施政,增强政府公信力。去年全国两会以来,国务院部门加强领导,
期刊
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牛鼻子”,而科技金融则是拴在牛鼻子上的绳子。谁抓住了这根绳子,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领先机、取得优势。  科技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首批16个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累计增加了中小企业科技贷款1.2万余亿元,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对科技型企业投资超过7000亿元,2015年全国专利质押融资额突破500亿元。  科技和金融两大动力引擎的结合,不仅激发出创新的巨大活力,也促使了经
期刊
京城岁首燃“战”火,群英汇聚齐亮剑。1月17日上午,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桔灯杯”首届全国物探技术(电磁法)大比武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12支代表队的专业技师各显身手、尽展风姿。在“理论+辩论”的刀锋笔影中,比真知、亮绝活,尽展物探技术之风采。最终,由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牵头组建的山西代表队以大比分的绝对优势在四轮比赛环节中以四个单项第一名、一个单项第二名、一个单项第三名的成绩,夺得团体桂冠
期刊
一波又一波的引力波传言终于在北京时间2月11日晚上的美国自然基金会的新闻发布会中尘埃落定: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真的!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一个新时代——引力波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  这场意义非凡的发布会的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
期刊
敏而好学承家风  1928年6月2日,吴新智先生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城内西大街(现安庆路)河平桥与江家巷之间,相距数百米范围内曾出现多位历史名人:近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国民党爱国将领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抗日英雄王亚樵、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1932年,粗通文字的妈妈开始用字干(大约一寸见方的纸片,背面有与正面文字对应的图画)教吴新智识字。1933年,吴新智跟着亲戚共同聘请的家
期刊
2015年9月,包括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在内的13家顶级银行已经加入了一个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组织。R3公司将会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框架,这代表着首次银行之间对于如何将区块链——支撑比特币的技术——用于金融层面达成了共识。2016年伊始,《财新周刊》对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的专访从理性的角度给出了决策者对“区块链”的一种态度:脚踏实地地看清这一事物,维持“好奇心”。  1区块链技术是什么?  区
期刊
编者按:3月6日,山西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工程研究所与原平市农委联合举办了关于“日光温室现代化关键技术及农业园区产业化发展”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会上山西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工程研究所所长温祥珍等4位专家分别从各自领域出发,介绍了温室现代化种植的最新成果和技术,为温室种植者带来了新的启发。本报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出这4位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设施园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促进设施园艺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