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实在在地教吧!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过不少的文言文课,有的实在,有的花哨,有的设计精妙,有的一塌糊涂。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在哪里?这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些脍炙人口的优秀古诗文被选入了各学段学生的教材。我们有必要引领孩子们正确地进行鉴赏,去感知它的内容,去理解它的诗句,去把握作者渗透在诗文中的情感,进而体会这些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它们的精髓。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尽量体现一定的梯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其中基础目标的完成——即对文本字词句的理解是最关键的。可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却看到许多这样的现象:字词句的理解成了过场,用时了了。作为一个看客,我无法估测现场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这些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呈现在学案上的,而上课时的预习检测也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所以我可以放心地去引领孩子们实现后面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顺着台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上。而对于一些公开课上孩子们的基础掌握程度,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学过一篇文言文之后,如果学生连其中的一些基础的字词都无法解释的话,那无疑这堂课是失败的。吃夹生饭的现象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也无怪乎我们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准确和严谨了……
  大家都不敢在夯实字词句上下功夫,怕没有看头,是公开课的评价标准有问题,还是大家没有勇气?
  上此类课时我们接触的是新学生,没办法预习,而对较长的文言文来说,疏通文意就需要一节课,只疏通文意又上不出新意,怎么办?
  我想,这肯定是众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我觉得,优美的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学好文言文对于我们传承古典文化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日的教学,熟读成诵,理解感悟,积累知识,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才扎实有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读懂”的基础上感悟,而不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只注重教学形式,给学生吃”夹生饭”,这应该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
  但,在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上仍存在两种倾向:教成古汉语,唯恐忽略一个所谓的知识点;上成现代文,放弃文言知识。平时的教学中既不能忽视文言知识的掌握,也不能放弃对深层次内容的探求。怎样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如何将“文”与“言”融合起来?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预先解决“言”的问题。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自己没有学会的小组内部共同学习,小组内部能学会的教师也不讲,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讲。老师在自主学习阶段所要做的就是检测和验收,并且做出评价。
  其次, 要反复朗读。朗读应该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是说的诵读的重要性;朱自清也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可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二读文本,处理好语气语调,安排好节奏、语速;三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与作者思想,体会写作技巧;四读文本,五读文本,教师可见,阅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一遍遍阅读的过程,文言文教学也便由“言”过渡到“文”,这也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孙权劝学》为例,我认为,扎实上好本节课,至少坚持”三步走”,即:第一步,了解作者信息及创作背景,落实文学常识,初读文本,读准字音;第二步,再读文本,教会学生划分语句停顿的方法,找出文言文停顿规律,读出停顿与节奏;第三步,读懂文意,解决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会意处,画出不解点,引导学生质疑,安排大家探究,互答疑点;第四步,结合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情,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炼升华,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染。学生的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文言文的教学也便由“言”过渡到“文”,必然改善”课上热热闹闹,课下懵懵懂懂”的局面。
  文言文教学,容不得花架子,一定要立足于文本,从基础做起,实实在在地教,最好!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思维往往是借助数学语言进行的,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严谨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发展尚不完备,语言表达往往缺乏完整性和条理性。所以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引起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会“说”要先学会“听”  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感到深深的
期刊
2017年5月怀着激动、期盼的心情迎来了如约而至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名思教研”,本次教研活动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力图实现语文正本清源创新课堂而开展的研讨,也借助观摩名师课堂来引起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以及儿童阅读的推广、高效上有所思考。  在品味了名师们的课例、读书分享会、关于教学思考的报告会后,我似乎触摸到了名师们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究竟教什么?我在这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活动中,我似乎
期刊
摘要:“应变”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活动的势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措施的一种教学艺术。应变,也是教师能动地控制、调节教学过程的生动体现。一位富有经验与修养的教师,总是有着临变不乱的大将风度和应答自如的娴熟技艺。  关键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变;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
期刊
当下,为了追求 “观赏性”,很多老师的课堂因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了深度思考与感悟,缺少了必要的思维交流。如果不加以纠正,学生能力的提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数学问题的设计  要避免过度包装,首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多下一些功夫。要以问题为导向,让活动形式为解决问题服务,要看是不是能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解找到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反过来,只重视活动是不是热
期刊
在教学创作中我认为:教师在教儿童画创作时,不应该教儿童如何画。要根据儿童的天性,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所见所想,独自完成作品。我们不应该去约束孩子的思维,用成人的思维去约束孩子的想法。儿童画应该是画孩子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甚至可以把画画当成是一种游戏,这样孩子可以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创作。但像这样任其孩子画画,有人会说:那就不需要你们老师了。是的,儿童终究会成长,他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幼儿期,
期刊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
期刊
内容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其培养的方法有: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②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学习,养成勇于创新、勤于求异、积极求佳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有:①从抓概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从动手操作
期刊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如何有效的施行,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发挥学生主体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师研究的重中之重。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放
期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优美的诗词总能勾起我们内心那一缕缕的情丝,纵是处在平淡的环境中,诗情画意也总能在脑海中铺展开来。诗歌的想象、激情和意境,如何将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语文课堂诗意化、“燃”起同学们的激情,为此我进行了“语文课堂诗意化”的教学实验,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一、“燃”起课堂激情  诗意,总是燃烧着激情,你的内心会再也抑制不住的蓬发,想呼喊,想拥抱。语文课
期刊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新的课程理念也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这一理念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