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具体的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henying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后一次如愿以偿的“考公”失败后,我高举旗帜:年后赴京!
  这个决定现在看来,有些暴虎冯河,6个月的时间,现实帮我印证了这趟闹剧之行。临别,吸了口三里屯的雾霾——北京什么都好,但什么都不属于哥们,爷不伺候了。
  于是,我来到了济南,来到了《齐鲁周刊》的招聘现场。
  那天是光棍节,不仅数字形象,天气也清冷冻人。济南城的66路公车挤满上班的“沙丁鱼”,总想安静的想想面试说点什么,却被嘈杂的沙丁鱼们频频打断思路:算了,这么文艺的单位,谁按你的套路出牌?
  窄窄的贡院墙根街北头杵着一尊小灰楼,前后琢磨了两分钟,发现藏在几杆竹子后“齐鲁周刊”的挂牌,羞答答的。就在这个小灰楼的四层,5轮集体面试后剩下了5个人。一位目如鹰眸的卷发女者问道:“为什么来济南?”“因为不想在家,但又不想离家太远。”“也就是说,思想没断奶?”“额……”我似乎舔到嘴角的奶腥。
  现实是,毕业后的一次遭遇让我放弃离家太远的念头。
  那是凌晨3点,母亲轻轻推醒正在熟睡的我:“儿子,醒一下。”也怪,那次醒得一点没有粘连——是父亲突发心脏病。一通电话后,药也吃毕,就等缓缓劲再行动,期间不忘指挥母亲把家里金色的座钟放到西北角的酒柜里(就在前一晚,看到一则风水警示:家里西北缺角会造成男主人身体欠安,纯属迷信)。就是那一次,我看到了一贯坚强的她,瞳孔里的脆弱。
  直到现在,我依旧不知道面试怎么成功的,但一个周后,我正式踏入了这个文化“集中营”。
  或许这种行为会让人觉得很傻缺,但开始的前几个月,鄙人真真是含笑上班。或许因为在一些夜晚,我仍会梦到不停换乘公交,就为赶上下一班面试。如今,归宿寻到了,如何不带笑?
  小灰楼的生活并不灰色:为写时尚板块,没事逛逛街总是必须的,到奢侈品店堂而皇之的试穿后,可以傲娇的抛下一句“怎么新款还不到?”;写生命板块,回来边洗裤子边琢磨,自己哪里亚健康;为写封面,撕面扯发,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
  还有一些际遇。吴秀波在专访时说,“一屋子女记者,你一男生,不易。”“屌丝”大鹏签名时抬头追加一句:“你是不是我失散多年的弟弟?”;还有白百何,死活不愿跟人合影……
  相比之下,美妙的更是两周一次的例会——鹰眸女者将指点江山、嬉笑怒骂一通,魑魅魍魉如我辈,真言之下纷纷现形。不提她是谁,只偷偷告诉你们,我不是受虐狂,谁让她骂里有学问,通筋活络之力堪比如来神掌。
  说这么具体,格局未免有点小。不过,幸福总是具体的:看着书,养着花,嘬口酒,写篇字,会些朋友,想点人生……一个人的幸福,简单的很……
其他文献
他是诗人,是书法家,是画家,也是教育家,但他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  他称济南破旧他感到亲切,济南发展他感到高兴。谁要当面说济南不好,他立马着急瞪眼。  他关注《齐鲁周刊》,曾多次接受本刊专访,就内容报道探讨自己的理解,也曾多次为本刊撰句题词。  “我今年没八十岁,八十六啦,还有八十岁吗?”  今年的6月11日,欧阳中石先生在济南舜耕山庄开心地对《齐鲁周刊》记者说,“我不是这家、那家,我不配,
期刊
1999年,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年份对济南这个城市而言,很不平常。这一年对这个城市而言意味着足球——鲁能泰山队在这一年夺得了迄今为止中国足球联赛史上唯一的双冠王——当4年后,我们回过头去重新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是多么的不平常:一支球队点燃了一个城市沉默了许多年的热情。足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激情的一面。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  因为这一切,一个名字被载入这个城市的历史:桑特拉奇。
期刊
2013年4月,我和同事张霞去上海采访金星。当时东方卫视舞蹈真人秀《舞林争霸》如火如荼,金星的毒舌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引发了一场舞蹈界的局部战争,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成为一次“世界(观)大战”。  战争的中心却像风暴眼一样平静无波。  金星舞蹈团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上海东方国际时尚中心。五十年代风格的红砖大厂房外观里包藏着一个堪比时尚杂志的通透空间,设计简约大气、艺术气息浓厚。我们走进金星现代舞
期刊
是身体力行,还是启迪心灵?是侧重行动,还是注重内涵?  轰轰烈烈的中国式慈善运动正朝着理想的层面不断发展。虽然它从一开始就蕴藏着真真假假的丑闻和谎言、民间与官方的博弈、大众与精英的对抗。  作为一家公共媒体,《齐鲁周刊》操作策划过许多公益活动,其中不乏启发性、策划性和持续性的公益项目。或许,这些自内心生发出来的活动还有待系统性,但我们至少在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公益行动应该遵从最初的思考和设计,并更有
期刊
《艺术家永远的18岁》是我们周刊“锐茶座”今年年初做的一个文化选题。这几乎是我这两年最艰难的一次“战斗”。  选题创意来自总编辑,一次周刊的书画会上,总编偶遇79岁的著名女画家张鹤龄,一番交谈突然产生灵感:“我们总说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使人精神上富有和年轻。为什么不找几个80岁的老太太,做一期‘18岁’。”  越聊越兴奋,总编当即拍马亲自邀请了山东画坛上的几位响当当的老太太:81岁的单应桂、80
期刊
第一次采访栾涛是在2008年,在他古香古色的办公室里,他用了两个多小时向我阐述企业家、道家以及革命家的生活边界与思想哲学。  第二次采访栾涛,则是在2014年2月。彼时,张慧萍社长带着周刊所有员工来到润华集团,她要求栾涛给我们这些不接地气的孩子上上课,同时也让我们见识一下,如何跟大牌企业家打交道。  如何破开企业家的心防  采访山东企业家,特别需要斗智斗勇。因为大多数的鲁商都不太爱“放炮”,他们习
期刊
一轮圆月挂于中天,大明湖畔,一座四层小楼灯火通明,月光推开窗子,投射在每个人脸上。但人们无暇顾及月光,屏气凝神,盯着一个中年女性在屋子里晃来晃去,“这样结尾收不住,你们再想想”。众人忐忑的心恢复了一半,好在只有结尾“收不住”,改动不大,但就是这个“收不住”,让所有人绞尽脑汁,依然不知如何是好。  ——这是几个月前的某个星期三晚上,张总办公室上演的一幕。一期名为《消失的济南府》的五一特刊正在经历最后
期刊
一份立足齐鲁大地的刊物,首先应该是这片土地的记录者。对齐鲁元素的挖掘,成为《齐鲁周刊》自始至终的使命。从《谁抛弃了济南》、《济南南部山区调查》到《昌乐蓝宝石》、《山东黄金谱》、《大运河的文化遗产》、《放下色情,立地成佛》,再到《消失的济南府》,我们将一份周刊的命运与齐鲁大地的命运紧密结合。最终,《齐鲁周刊》也会成为齐鲁文化的一部分。  一本周刊上的微缩山东  我们通过一本周刊,深入齐鲁大地的每一寸
期刊
这是一份周刊的野蛮生长,所有的故事要从选题会说起,那是思想的大杂烩,烽烟滚滚的战场。此时,所有的人都在“精神流浪”,准备好了给这个时代重重一击……  又开选题会了!新人准备了一些紧张,老人残留着恐惧,隔壁部门拖着凳子,立志和命运搏斗的“唰唰唰”低头写着发言草稿……编辑部的人兜里揣了个打火机。  从忐忑、抗拒、认命到权当享受,编辑部已经统统变成“自发性受虐狂”。  这些年,我们经历过各种防不胜防。最
期刊
喜欢上一份周刊不容易。那些年,养成了迅速搂一眼报摊上报纸的头版内容的习惯,但也就是这种习惯使我发现了《齐鲁周刊》创刊号,之后便与其亲密接触,至今还依然能够记起创刊号的内容:  我还算是个认真之人,当然是酸文人那种有时不识时务的认真。  初一遇到《齐鲁周刊》,便觉得它与自己对味,内容大气而负责,厚重却不失鲜活,像一位俊朗的绅士,不媚气,不柔气,却有些傲气和霸气。而在这样的“气”中,她贩卖着思想和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