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中外教育发展史,19世纪之前的教育基本都是人文精神培养占主导。不论是西方学校教育一直追求的探求真理、完善人格的宗旨,还是我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的传统教育,都体现着人文教育的思想,从课程性质及教育目的来说,这都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教育。但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对技术人员日益增长的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回顾整个教育发展史,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随着不断地实践检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问题,更日益倾向于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所构成的整体,只有这两部分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趋近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一、 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人文教育的界定,一般来说,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具体地说,人文精神也就是实施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到化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识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密不可分,化学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学会如何思考;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选择一些现实素材穿插在课堂中扩展,使化学课更充实、有趣,使学生学习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化学学习更具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可以为化学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必要的。
二、 在化学课程中渗透人文思想的案例导入及解析
(一) 取材化学史
案例1 化学材料发展史
铝曾经被作为一种“贵族金属”而成为身份的象征。法国皇帝拿破仑二世、三世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他们在设宴时,宾客使用的都是银碗,而他们自己却使用铝碗。此外他们还将军旗上的金星改为铝星。无独有偶,当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作了世界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沙皇为表彰他的功绩,奖给他一只纪念杯,这只象征着最高荣誉的奖杯,不是金杯,而是铝杯。当时,铝的冶炼技术十分落后,为了制取铝必须用钠、钾做还原剂,成本比生产黄金高出好几倍。直到1827年,美国化学家奥斯特与维勒联手,发明了电解制铝的新途径,这才使铝的使用开始普及。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家科研历程,与化学家们“交流对话”,逐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顽强意志。
案例2 化学理论发展史
1702年,德国化学家奥尔格恩斯特斯塔尔提出燃素概念,认为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释放燃素。到1740年,燃素理论在法国被普遍接受。在1756年罗蒙诺索夫用实验证明燃素学是错的,直到1890年罗蒙诺索夫的试验和观点才得到承认,燃素说从此灭亡。化学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不断探索走向更高文明的奋斗史。结合化学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前进的路是曲折的,任何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取材生活
案例3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具有的特殊性质,在进行此部分学习时,所需实验用品大部分可以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亲自对果汁、豆浆、牛奶、茶水、肥皂水等进行实验,会对实验现象的光亮“通路”有更直观地感受,这样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从身边事物了解丁达尔效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化学更加生活化。
(三) 取材教材
案例4 介绍科学家的杰出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讲解《原子结构》一节时,穿插介绍我国科学家张青莲和他对相对原子质量测量方面做出的贡献;在讲授《盐、化学肥料》时,介绍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通过介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对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热爱祖国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案例5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应结合优秀素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空气的成分》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浏览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导致空气污染的原因。在教学中,还可适当补充介绍部分实例和一些具体数据,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千万吨,工业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学生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白要提倡绿色发展,从源头上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利于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能了解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但都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由原来单一的讲授法改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能克服多数现实条件上的困难,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付出更多努力,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也对教师自身的要求相应的有所提高。归根结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全人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彭海燕.利用结合点发挥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成功(教育),2012(10):261.
[3]张克农.初探高中化学中的“绿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4]杨守菊.走進课堂教学深处:回归人文[J].中学生物教学,2013(Z1):10-13.
作者简介:
崔晓宁,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一、 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人文教育的界定,一般来说,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具体地说,人文精神也就是实施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到化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识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密不可分,化学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学会如何思考;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选择一些现实素材穿插在课堂中扩展,使化学课更充实、有趣,使学生学习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化学学习更具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可以为化学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必要的。
二、 在化学课程中渗透人文思想的案例导入及解析
(一) 取材化学史
案例1 化学材料发展史
铝曾经被作为一种“贵族金属”而成为身份的象征。法国皇帝拿破仑二世、三世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他们在设宴时,宾客使用的都是银碗,而他们自己却使用铝碗。此外他们还将军旗上的金星改为铝星。无独有偶,当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作了世界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沙皇为表彰他的功绩,奖给他一只纪念杯,这只象征着最高荣誉的奖杯,不是金杯,而是铝杯。当时,铝的冶炼技术十分落后,为了制取铝必须用钠、钾做还原剂,成本比生产黄金高出好几倍。直到1827年,美国化学家奥斯特与维勒联手,发明了电解制铝的新途径,这才使铝的使用开始普及。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家科研历程,与化学家们“交流对话”,逐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顽强意志。
案例2 化学理论发展史
1702年,德国化学家奥尔格恩斯特斯塔尔提出燃素概念,认为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释放燃素。到1740年,燃素理论在法国被普遍接受。在1756年罗蒙诺索夫用实验证明燃素学是错的,直到1890年罗蒙诺索夫的试验和观点才得到承认,燃素说从此灭亡。化学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不断探索走向更高文明的奋斗史。结合化学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前进的路是曲折的,任何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取材生活
案例3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具有的特殊性质,在进行此部分学习时,所需实验用品大部分可以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亲自对果汁、豆浆、牛奶、茶水、肥皂水等进行实验,会对实验现象的光亮“通路”有更直观地感受,这样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从身边事物了解丁达尔效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化学更加生活化。
(三) 取材教材
案例4 介绍科学家的杰出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讲解《原子结构》一节时,穿插介绍我国科学家张青莲和他对相对原子质量测量方面做出的贡献;在讲授《盐、化学肥料》时,介绍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通过介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对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热爱祖国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案例5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应结合优秀素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空气的成分》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浏览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导致空气污染的原因。在教学中,还可适当补充介绍部分实例和一些具体数据,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千万吨,工业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学生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白要提倡绿色发展,从源头上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利于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能了解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但都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由原来单一的讲授法改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能克服多数现实条件上的困难,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付出更多努力,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也对教师自身的要求相应的有所提高。归根结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全人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彭海燕.利用结合点发挥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成功(教育),2012(10):261.
[3]张克农.初探高中化学中的“绿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4]杨守菊.走進课堂教学深处:回归人文[J].中学生物教学,2013(Z1):10-13.
作者简介:
崔晓宁,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