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开会到底是线上,还是见面?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mk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会是世界性难题,全球71%的领导者认为,他们所参加的大部分会议是低效的。讽刺的是,他们Outlook上的日历依然从早到晚被各种会议塞满。高效、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会议需要精心的设计,对于管理者来说,会议不仅能帮助解决工作问题,更是一种了解组织行为和状态的方式。

  关于开会这件事,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呆在一个没事就开会的公司是什么感受”,底下一个回复获得了广大“共鸣”与“好评”:“不要抱怨公司里会议繁多,我也曾一度认为开会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最近我终于明白,其实只要用心,无论什么样的会议,从中你总能学到些东西,比如这两周我就学会了织围巾。”
  会议作为团队协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让人“既爱又恨”,好的会议事半功倍,坏的会议互相伤害。疫情之后,我最常与领导者聊起的关于会议效率的问题是:
  ?到底什么会议适合远程,什么会议需要线下见面?
  ?如何让团队在远程会议也能专注聚焦,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同样主题的会议,线上开和线下开在方法和引导上到底有何不同?

远程会议成为日常


  疫情之后,我们的工作会发生什么深远的变化?以下摘取自近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经济之未来的工作》:



  ?远程工作将会延续。全球已有不少企业在设计混合远程办公模式,发达经济体中约有20%~25%的劳动者每周可在家工作3~5天,这些劳动者主要来自电脑办公场景;这一比例在中国约为11%。
  ?工作地点更为灵活。疫情之前,高技能劳动者往往倾向于在大城市工作。而现在,数字化远程办公模式为劳动者提供了新契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居住地,公司的招聘范围也因此延展。
  ?独立工作和零工岗位机会增多。快递经济和远程办公为独立劳动者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在麦肯锡于2020年7月针对全球800名高管开展的一项调研中,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未来两年可能会雇佣更多独立劳动者。
  可以看出,远程办公和灵活的用工模式不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还会持续扩展。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对会议的影响数据:
  ?疫情后商务差旅趋于减少,线上会议或将取代20%的商务差旅。(麦肯锡)
  ?疫情期间,人均会议数量增加了12.9%,每周會议时间整体增加了10%,平均每次会议出席人数增加了13.5%(北美、欧洲、中东)。(哈佛商业评论)
  ?疫情期间,30分钟以内的会议增加了22%,1小时以上的会议减少了11%。(zoom)
  ?91%的受访者过去一周参加过远程线上会议,80%受访者强烈支持远程办公,69%认为远程办公明显改善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状态。(Miro)
  “远程办公+数字化转型+敏捷协作普及”,三者合力下,一方面,远程会议成为工作者的日常,另一方面,也引发我们思考:我们在线下习以为常的开会方式,能100%复刻到线上吗?如果不能,到底会有什么变化?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新的能力和思路来让线上会议更加高效呢?

到底是见面还是线上?


  随着生产生活恢复常态,很多领导者反倒陷入两难,因为疫情期间远程会议越来越习惯了,视频软件也越来越顺畅好用,一些原本需要见面的会议,到底是选择线上还是见面呢?
  我有三点思考与你分享。
  确保会议效率(ROI) 我简单设计了一个公式,你可以看到,会议室和交通都是成本。当然这些元素之间也是有促进或制约关系的。若团队认为见面可以促进我们更加投入,单位时间更容意实现会议目的,那么见面也是有必要的。年度战略会,或者业务创新共创会可能就是这样的场景,见面交通和场地的成本相比我们共同生产出一整年的战略相比,往往是有必要花费的。



  年初我就曾遇到一个团队,执意要用远程的方式召开连续两天的年度OKR共创会,结果第一天结束,大部分人就崩溃了,他们没有想到远程会议所耗费的精力似乎更高,效果也不理想。这是因为,这类会议需要大量脑力激荡,高峰对话。线上会议的方式,看上去省了路费,实际却损失了会议效果,得不偿失。
  另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愿意花费这个成本,但因为国际疫情不容乐观,所以去年年底,高管团队也无法见面。我的建议是将长会拆成短会,例如两天的会,可以在一周之内每天固定的时间讨论几个小时,这样不仅可以保持话题更加聚焦,同时减少了“拉锯战”对参会人能量的大幅消耗。
  谈事可线上,谈人线下更好 在一些场景中,开会就是准备PPT、数据呈现、案例分析、讨论决策。这种情况下,线上软件完全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持。
  而在另一些场景,比如绩效评估会、人才盘点会,一对一会议(领导者和员工)、务虚会、交心会这类关注人、关系、会场能量的会议,线下见面的温度还是很重要。
  分享一个有趣的数字,疫情期间,领导者和员工召开一对一会议的比例上升了18%,团队会议在开场时做check-in(一种签到方式,成员每个人分享一下自己当前状态、个人情况)的比例增长了10%。可以看出,即使人们不得不远程协作时,同事之间很好地“通气”,彼此关注和关心也是必需品。
  只关注会议上信息的交流和内容生产本身是片面的,毕竟是人来开会,人身上一方面承载着思想、信息和观点,另一方面也在散发着情绪、意图和能量。Albert Mehrabian 博士基于大量实验和研究提出的 7%-38%-55%沟通模型(图1)就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   短会线上开,长会拆成短会线上开,或者一起线下开 微软团队的数据显示,疫情之后,以30分钟为边界区分长短,人们在线上召开长会的比例下降了11%,召开短会的比例上升了22%。

图1 7%-38%-55%沟通模型



图2 Yerkes - Dodson定律




  研究表明 (Perlow, Hadley, & Eun, 2017),会议对员工的效能和幸福感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远程工作期间,转向较短的会议是自然而然的。根据微软内部的信心调查,这种转变也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认可。所以,我们应反思,一个小时以上的会议是否有效(真的需要那么长吗?是有效的时间管理吗?)。这是远程工作产生的长期影响之一。
  这些数据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偏向在线上召开更短的會议呢?
  我猜测你有过和我同样的经历,开会时,如果某个话题与我没有那么高度相关,或者在等待(例如设备调试),我就很容易打开电脑上的其他页面。再不然,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来填充这些碎片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情。
  我们发现,对于远程会议组织者、主持人来说,参会成员专注度低已经成为线上开会最大的挑战。相关研究也表明,有9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开远程会议时会同时做其他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主张线上开短会,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压力之下,尽可能快地推进议题,得出想要的结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参会人数不宜过多(6~12人为宜),话题需要与参会者高度相关,开会过程中需要有意设计一些高频互动的环节,来吸引大家的专注力。
  心理学中著名的Yerkes-Dodson定律(图2)就呈现了紧迫感和效果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
  当存在某种程度的紧迫感时,取得的效果是最好的,而没有紧迫感或紧迫感太强的时候,取得的效果会趋向更差。线上开短会,某种程度上说是创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压力,促进参会者即使在远程也能专注发挥效能,关注会议目的达成。总之,一群人懒散地坐在会议室里,毫无罪恶感地拖堂是不应该发生在线上会议的。
  ※※※※※
  我们需要认识到,延续多年的线下开会方法和原则,是无法100%沿用到线上的,这个进化的过程也是一次会议场景管理方法的整合和迭代。领导者需要直接拎出这个话题和团队讨论,并达成一致:团队的开会规则和系统到底是什么,而不是顺势而为下的囫囵吞枣。
  下一期,我将详细与大家分享远程线上会议的方法具体有哪些。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本专栏。
其他文献
2020年以来,新消费张力大开,迎来了风起云涌的黄金时代。关键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新消费?仅仅是每一代人都会出现的新一代人的消费浪潮、昙花一现的网红词汇,还是真正站在历史转折点的新商业模式和新产品运动?  为了厘清“新消费”的内涵和外延,《中欧商业评论》特别邀请了新消费创投领域的“明星”机构黑蚁资本,以及消费品专家鲁秀琼,联合启动了“新消费·新逻辑”专题系列。  通过深入调研主流新一线新消费头部企
期刊
在风起云涌的新消费赛道,有一家成立于2020年4月的 BUFFX,表现可谓相当亮眼。在一年的时间内,它连续获得了三轮融资,最新的A轮融资在2021年1月完成,由黑蚁资本领投。  BUFFX的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在90后,基于年轻人不同的生活场景,BUFFX开发了涵盖健康饮食、舒压助眠、润眼护眼、提神醒脑等范畴的功能性软糖,致力于为年轻人的健康加个“BUFF”。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小ego(自我)”
期刊
当下爆红的新消费品牌如何通往未来?10年之后是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还是泯然众人,一地鸡毛?网红“前辈”江小白可能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进化样本。2011年创牌的江小白走过了关键节点,曾被断言“活不过1年”的新物种用10年时间赢得了新的生态位。  “我们其实是‘向天借了100年’。”江小白创始人陶石泉说,资本的加持对于江小白而言是以空间换时间,令其更有耐心和勇气去谋求确定性——在加速起跑、占领品牌高地之后
期刊
2020年,新消费积攒数年的势能爆发为动能,头部品牌在一二级市场上堪称“酒旗风暖少年狂”,带动行业盈利中枢大幅上升。新消费的浪潮进入了自我强化阶段,如同“时尚”,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间,投资机构扮演的是“冲浪者”的角色——看似陪跑,但对于早期机构来说与其做追风者不如做捕风者。真正优秀的投资机构早在“雪落黄河细无声”时已然进场,在趋势成为显学之前率先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黑蚁资本便是其中之
期刊
过去10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变身“收购火车头”,只是回报平平。  自2007年以来,伯克希尔已对158家公司投资共计1 060亿美元,其中投入工业领域的资本从占总额的1/3增至一半以上。最大型的并购包括北美铁路公司BNSF、制造企业精密机件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各类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化学品公司路博润(Lubrizol)。  伯克希尔很可能还有进一步的并购交易。
期刊
冯仑最近摘掉了标志性的眼镜,拜医疗科技所赐。躺在手术台上,20分钟不到的时间,不痛不痒,他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术后的感觉,活到60多岁的时候重新看到了20岁时的世界,“不一样的明亮度、色彩、饱和度”。  他还琢磨着,等哪天膝盖不行了,再去换一个人工的试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依然精力旺盛,录视频节目、写书,当然还有老本行“买卖人”,他的最新身份是品器不动产资产管理平台的创始合伙人。  “企业家冯仑”上
期刊
泡泡玛特登陆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即超过1 000亿港元;完美日记成立仅4年,母公司逸仙电商就敲响了上市锣;元气森林自2018年天使轮融资以来,至今已完成第六轮融资及第二轮战略融资,在短短4年内身价一路上涨达60亿美元……当数字化经济方兴未艾,叠加资本浪潮的推波助澜,中国新消费新锐品牌们画出了一条漂亮的指数增长曲线。但同时,也不免面临各种成长的烦恼: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线下渠道拓展的复杂性、供应链规模
期刊
获得巴菲特投资的比亚迪,一心与耐克争雄的安踏,以及在纳斯达克挂牌的京东,都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这些中国巨头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董事会中没有女性。  董事会清一色由男性组成,已经成为中国新兴民营企业的“标配”,所涉及的行业涵盖从电子商务到电动汽车等诸多领域。这意味着中资企业已跻身董事会成员性别多元化程度最低的行列,成了不光彩的另类。  指数提供商明晟(MSCI)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20年,
期刊
“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甚至异化让我意识到这种传统的以规模和效率为主要导向的竞争是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的。要改变就必须在更底层、根本的问题上采取行动,要在核心科技和其基础理论上寻找答案。虽然拼多多自身还很年轻,还有很厚、很长的雪坡,还有比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空间,但如果要确保它10年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那么有些探索现在已经是正当其时了。”  ——3月17日,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发布2021年度致股东信,将董事
期刊
一套以某部热播网剧为主题的国际象棋卖到了99美元以上。有趣的是,这一主题并非来自讲述象棋神童成长经历的奈飞人气迷你剧《后翼弃兵》,而是来自HBO推出的《权力的游戏》,后者是一部与国际象棋毫无关系的奇幻剧。  为什么《权力的游戏》能促使商家推出官方授权的主题棋盘,而据说激励了众多新一代棋手的《后翼弃兵》却不行?答案很简单:观众沉迷于《权力的游戏》已有近10年时间,而《后翼弃兵》的热播已经结束,吸引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