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词,也是前人研究最为彻底的,深入的词。近现代,最先开始研究“的”这个词的是朱德熙的《说“的”》。自此以后关于“的”及其相关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本文根据前人的归纳总结,试图从语义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2斤的小龙虾”中“的”字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的”字;2斤小龙虾;结构;语义
最近,当你打开手机可能随时弹出来的都是 “国人去年吃掉88万吨小龙虾”“小龙虾的10中吃法”等 这样的标题。那是因为夏天到了,又到了吃小龙虾的季节。到了夜晚,你可能会约上你的小伙伴们一起走进某个大排档,大手一挥,招来服务员点菜,你可能会说:“老板,来2斤小龙虾”。但你绝对不会说,“老板,来2斤的小龙虾”;因为这样听起来很奇怪。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归纳总结朱先生在《说“的”》里面提到的“的”字。
1朱德熙的《说“的”》
朱德熙的《说“的”》里通过比较不带“的”的语法单位——假定为X——跟加上“的”之后的格式“X的”在语法单位功能上的差别,由此分离出“的”的性质,朱先生根据不同的X加上“的”字之后形成的格式(如X1的,X2的等等)功能上的区别把“的”“的”字分析为三个不同的语素。这是朱先生对“的”字分类的方法。
2“2斤小龙虾”加不加“的”
根据朱先生的方法,我们也将带“的”字的2斤“的”小龙虾和不带“的”字2斤小龙虾进行分析对比。我们将“2斤小龙虾”和“2斤的小龙虾”分别归纳成下面的格式。
格式1:2斤小龙虾(数字+度量衡单位+N)
格式2: 2斤的小龙虾(数字+度量衡单位+的+N)(听起来奇怪的)
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我们只说“2斤小龙虾”而不是说“2斤的小龙虾”呢?我们分为两步来解释这个问题:第一,加不加“的”在结构和语义上有什么不同?第二,如果要用格式1,度量衡单位和名词要满足什么条件?
第一,加不加“的”在结构和语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构上:
在汉语中,加不加“的”是一个明显的形式上的区分;而对照英语,因为英语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这种结构上的区分就特别明显。比如“三升水”用格式1中的“数字+度量衡单位+N”就是“3 liters of water”;而用格式2中的“数字+度量衡单位+的+N”就是“3 liter water”(奇怪)。格式1中有“of”而格式2没有;格式1中的英语度量衡单位“liter”(升)有形态变化(“复数”).
语义上:
“2斤小龙虾”的意思是有一推小龙虾,这些小龙虾的总质量是2斤;“2斤的小龙虾”的意思则是单只小龙虾的质量为2斤;由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可以知道,世界上是没有那样的小龙虾的。除非是“2斤的澳洲龙虾”。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觉得“2斤的小龙虾”听起来怪怪的。
第二,如果要用格式1,度量衡单位和名词要满足什么条件?
根据前人研究观点归纳出重要的一个观点:
格式1”数字+度量衡单位+N”中的名词X,必须要满足“X的一部分也是X”这个可以用英语来解释,能满足“X的一部分也是X”换而言之就是复数或不可数名词:
复数名词:apples,“apples的一部分也是apple”。
不可数名词:water,“water的一部分也是water”。
“3磅苹果”用格式1来说就是“3 pounds of apples”其中的“apples”必须用复数,如果用“3 pounds of apple”表示的就不是一个个的苹果了,而是像“水”、“雪”那样的不可数名词的意思了,而“apple”是單数/可数的。
那么,“2斤小龙虾”可以是可数的复数——可以指一推的小龙虾,”一堆的小龙虾”也是小龙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不可数——指磨成泥的龙虾肉(虾滑),磨成泥的龙虾肉的一部分也是小龙虾。
3结语
通过全文的简单分析可知,为什么我们喜欢说“2斤小龙虾”而不是说“2斤的小龙虾”。当然肯定还有更多的其他语言现象,本文并没有一一阐述,比如说要用到格式1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关于这些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Krifka, M.Nominal reference, temporal constitu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 event semantics[J].Semantics and contextual expression,1989,75:115.
[2]Krifka, M.The origins of telicity[J].Events and grammar,1998:197-235.
[3]Schwarzschild,R.The grammar of measurement[J].In Proceedings of SALT,2002:225-245.
[4]Schwarzschild, R.The role of dimensions in the syntax of noun phrases[J].Syntax,(2006),9(1): 67-110.
[5]Champollion,L.Parts of a whole: Distributivity as a bridge between aspect and measure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关键词:“的”字;2斤小龙虾;结构;语义
最近,当你打开手机可能随时弹出来的都是 “国人去年吃掉88万吨小龙虾”“小龙虾的10中吃法”等 这样的标题。那是因为夏天到了,又到了吃小龙虾的季节。到了夜晚,你可能会约上你的小伙伴们一起走进某个大排档,大手一挥,招来服务员点菜,你可能会说:“老板,来2斤小龙虾”。但你绝对不会说,“老板,来2斤的小龙虾”;因为这样听起来很奇怪。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归纳总结朱先生在《说“的”》里面提到的“的”字。
1朱德熙的《说“的”》
朱德熙的《说“的”》里通过比较不带“的”的语法单位——假定为X——跟加上“的”之后的格式“X的”在语法单位功能上的差别,由此分离出“的”的性质,朱先生根据不同的X加上“的”字之后形成的格式(如X1的,X2的等等)功能上的区别把“的”“的”字分析为三个不同的语素。这是朱先生对“的”字分类的方法。
2“2斤小龙虾”加不加“的”
根据朱先生的方法,我们也将带“的”字的2斤“的”小龙虾和不带“的”字2斤小龙虾进行分析对比。我们将“2斤小龙虾”和“2斤的小龙虾”分别归纳成下面的格式。
格式1:2斤小龙虾(数字+度量衡单位+N)
格式2: 2斤的小龙虾(数字+度量衡单位+的+N)(听起来奇怪的)
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我们只说“2斤小龙虾”而不是说“2斤的小龙虾”呢?我们分为两步来解释这个问题:第一,加不加“的”在结构和语义上有什么不同?第二,如果要用格式1,度量衡单位和名词要满足什么条件?
第一,加不加“的”在结构和语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构上:
在汉语中,加不加“的”是一个明显的形式上的区分;而对照英语,因为英语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这种结构上的区分就特别明显。比如“三升水”用格式1中的“数字+度量衡单位+N”就是“3 liters of water”;而用格式2中的“数字+度量衡单位+的+N”就是“3 liter water”(奇怪)。格式1中有“of”而格式2没有;格式1中的英语度量衡单位“liter”(升)有形态变化(“复数”).
语义上:
“2斤小龙虾”的意思是有一推小龙虾,这些小龙虾的总质量是2斤;“2斤的小龙虾”的意思则是单只小龙虾的质量为2斤;由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可以知道,世界上是没有那样的小龙虾的。除非是“2斤的澳洲龙虾”。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觉得“2斤的小龙虾”听起来怪怪的。
第二,如果要用格式1,度量衡单位和名词要满足什么条件?
根据前人研究观点归纳出重要的一个观点:
格式1”数字+度量衡单位+N”中的名词X,必须要满足“X的一部分也是X”这个可以用英语来解释,能满足“X的一部分也是X”换而言之就是复数或不可数名词:
复数名词:apples,“apples的一部分也是apple”。
不可数名词:water,“water的一部分也是water”。
“3磅苹果”用格式1来说就是“3 pounds of apples”其中的“apples”必须用复数,如果用“3 pounds of apple”表示的就不是一个个的苹果了,而是像“水”、“雪”那样的不可数名词的意思了,而“apple”是單数/可数的。
那么,“2斤小龙虾”可以是可数的复数——可以指一推的小龙虾,”一堆的小龙虾”也是小龙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不可数——指磨成泥的龙虾肉(虾滑),磨成泥的龙虾肉的一部分也是小龙虾。
3结语
通过全文的简单分析可知,为什么我们喜欢说“2斤小龙虾”而不是说“2斤的小龙虾”。当然肯定还有更多的其他语言现象,本文并没有一一阐述,比如说要用到格式1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关于这些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Krifka, M.Nominal reference, temporal constitu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 event semantics[J].Semantics and contextual expression,1989,75:115.
[2]Krifka, M.The origins of telicity[J].Events and grammar,1998:197-235.
[3]Schwarzschild,R.The grammar of measurement[J].In Proceedings of SALT,2002:225-245.
[4]Schwarzschild, R.The role of dimensions in the syntax of noun phrases[J].Syntax,(2006),9(1): 67-110.
[5]Champollion,L.Parts of a whole: Distributivity as a bridge between aspect and measure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