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野兽派是引导20世纪绘画大革命的派系,对当时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打破了以往的陈旧观念,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成型的开端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领袖,以高超的技艺不断为绘画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拓宽了人们当时对于绘画方式的理解,他把印象派中备受争议的纯色应用于作品之中,变为其个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并预言了日后简约风格的趋势。文章介绍了野兽派的由来及马蒂斯本人,重点通过其作品《舞蹈》的具体分析更好地把握画家情感、视觉、构图、人物刻画、灵感汲取等绘画特征。
关键词:野兽派;《舞蹈》;色彩;马蒂斯
一、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野兽派马蒂斯《舞蹈》的研究,掌握野兽派在印象派作为主流的时期,突破时代创新,结合主观意识融合各领域特点进行创作,并利用感觉和想象力转化过的空间,来代替现实空间的描述,运用构成绘画语言时所提供的手法、视觉、人物刻画等多种创新,更加深入地了解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艺术作品。
二、研究意义
野兽派艺术革新后,后期又延伸出了立体主义,影响深远。例如从德国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甚至俄国前卫艺术、意大利未来派等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野兽派的影子,可见野兽派为后来的绘画流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马蒂斯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创造了另一种全新的富有感染力、冲击力的绘画风格和表达语言,为现代艺术提供了一个自由不羁和绚烂多彩的氛围。本文立足于研究马蒂斯如何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意识,追求画面的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原始感,强调色彩的对比,突出强烈的表现性上的意义。可以说马蒂斯是现代绘画及其他艺术学科应用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研究马蒂斯的艺术作品提供理论指导。
三、野兽派
(一)由来
野兽派是20世纪众多美术运动的开端。“野兽”这个词,出自于当时的艺评家沃克塞尔,他在1905年秋季沙龙展览室,看到相关展品之后,被当时年轻画家应用的激烈色彩所震惊,指着展厅中央内一件类似15世纪的雕塑作品惊呼道:“列奥那多(达芬奇的名字)被野兽包围了!”“野兽派”由此得名。
(二)风格特征
第一幅野兽派风格的作品是由马蒂斯完成的。野兽派最重要的特点是鲜明色彩的大胆使用,有时甚至直接用不调的纯色颜料,配以粗犷豪放的技法,创造出的画面语言具有激烈的动态感,凸显出野兽派艺术家追求用绘画记录内心情感的特点。
四、马蒂斯概述
(一)马蒂斯简介
亨利·马蒂斯是巴黎画派大师,其一生不断受现代艺术的启蒙和挖掘。野獸派创作的出发点在于重新寻得手段纯洁性的勇气。马蒂斯综合了各家的学说进行创新,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成为野兽派的中心人物。
在20世纪美术革新运动中,野兽派获得了压倒性胜利。马蒂斯在20世纪初,对印象派运用光影变化描绘物象的风格进行改进,大胆叛逆并开创全新艺术风格,在时代激流中扮演了舵手的形象。
(二)作品风格
野兽派时期的马蒂斯脱离了传统的限制,画作完全摒弃早期灰暗色调。简洁有力的线条和狂野的色彩成为这一时期马蒂斯作品的主要特点,其所绘都是红、绿色系,两者相汇的结果是营造一种宁静抽象的画面。马蒂斯利用人为的方式大胆转化色彩,并以红、蓝、黄、绿为主要对比,创造出画面的节奏感、紧密性和非透视之间不同人物的比例关系。
野兽派的原色起源于1898年马蒂斯和马尔肯等的野兽派风格试验,后来他们又在1901年独立的沙龙展览上提出以纯色来表达内心的绘画理念。
马蒂斯的一生追求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他笔下的静态裸女、室内静物等题材,都是透过他敏锐的直觉与细心观察转化为了艺术,为人们绘出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画面。他也以艺术的手法抽象表达物象,充满灵性,让人深受其艺术感动,最终为人类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精神福祉。
五、马蒂斯油画《舞蹈》分析
(一)《舞蹈》的前期铺垫
油画《舞蹈》的题材首先出现在马蒂斯1905-1906年创作的《生活的欢乐》一画的远景中。这个舞蹈元素的融入使得整体画面闲适惬意,热情洋溢,虽不是主体,但也显得生气勃勃,1909-1910年马蒂斯又从《生活的欢乐》的六个舞者中提取出来五个加以创作,以加强舞蹈大幅度变化的活力,可见马蒂斯对《舞蹈》的喜爱程度,这幅画也让马蒂斯声名大噪。但在当时,《舞蹈》却因表现手法过于张扬而遭受主流评论家的嘲讽。
1907年马蒂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人物形象的刺激而趋向简约画风,也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人物类画作。如《奢华·Ⅱ》,这幅画里的人物利用拉长脖子的画法,表明了简约人体艺术的建立,并对之后《舞蹈》的深加工做了铺垫。
(二)作品内容
《舞蹈》现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属于布面油画。作品长为260厘米,宽为391厘米,整幅画面以俯视的角度、平涂的手法为主,是一幅具有强烈色彩与简约人体的巨作。画中人物的红皮肤与绿地、蓝天形成鲜明对比,五个人物手拉手围成一圈,形态各异,有的颔首压肩抬起右脚,有的迈步挺胸伸展,有的则是身体倾斜等,深刻地表现出舞蹈动感。律动的体态,以及热烈张狂的原始舞蹈,好似在举办一场丰年祭,极富生命力。其渲染出来的画面,让人仿佛感到音乐在耳边激荡。
(三)作品分析
从绘画手法上看,马蒂斯一方面利用主观色彩描绘物象而不是西方传统光和影塑造。另一方面马蒂斯曾说过:“我把色彩作为感情的表达,而非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马蒂斯将《舞蹈》这幅作品视为平面的装饰类绘画,利用平涂的手法,依据个人情感的需要,将互补色块进行合理的组合排列,使其呈现出对比和谐的画面关系。整体作品造型丰富夸张,线条流畅,无多余线条,散发着儿童般的稚拙感,又有着运动的朝气感。 从构图上看,马蒂斯认为:构图,就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情感,以装饰方法对把各类不同的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跳舞》中的五个人物动态各异,围成一圈,撑满整个画面。虽然人物与人物之间构图松散,却极富流动感、秩序感、韵律感。人物的远近比例并非透视关系,而是为了强调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上方两个人物低头的动态恰好把上方空间撑起;左边人物向后展身;右方人物采用俯视;下方人物向左倾斜,半跪在地的动作与上方人物形成微微遮挡关系;左下方两人物距离相对较远,两舞者手并未拉紧,像是留有空位,无形之中增加与观者的互动感,也似有邀请之意。
从视觉上看,蓝、绿色分别代表了天空或者夜空、大地或者草原。绿色和蓝色在视觉上形成了空间的深度,运用互补色对比使红色人体在视觉上更靠近观者,成为视觉的焦点和中心,同时让人感觉与色彩共舞。人体朱红色的条状,分割了大面积的蓝绿背景,使其形成面积大小的对比,条状的朱红色便显得更加协调,对比更加强烈鲜明,另外还用深色的线条勾勒人物,使画面有更好的衔接,让空间层次更为分明。
从人物刻画上看,整体人物并非为真实比例,有的人物臀部等的刻画缺乏真实性,但是人物和空间的安排使画面所产生的平衡感消除了这一点。作品中舞者的脸看不清,也不知他们是怎样的表情,只能从舞者狂放热烈的舞步中揣测出其简单而发自心底的快乐。在视觉中心上的人物刻画最为细致,腿上的肌肉,肚皮、乳房以及背部骨骼曲线,压低的脖颈的变化,体现了人类体态的美感和向外即将爆发的张力,而其他人物只表现了人物体态,没有过多的具体刻画和明暗修饰,对比中間舞者的精心刻画,引导观者把关注点放到视觉中心。可见,画家的描绘显得详略得当。
从领域特征上看,《舞蹈》的创作是马蒂斯广泛汲取西方各绘画流派艺术特色的结果,更融入了东方艺术中平面写意的装饰特色,体现了其从对印象派的模仿,到对于原始的转化,特别是对非洲雕刻的造型表现。
随后,《舞蹈》中的人物动态也成了马蒂斯后续许多画中用于装饰的配景。他用不同的配色将这一元素融入新画作,创立了“画中有画”的现象,如1909年《静物与〈舞蹈〉》、1912年《花与〈舞蹈〉》。
整幅《舞蹈》体现了马蒂斯个人的主观意识,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情,还有无法用语言所描述的憧憬和向往。马蒂斯曾说过:“我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它能避免烦恼或令人不安的题材。对每个人的心灵给予安抚,就像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在身体疲惫的时候坐下好好休息。”《舞蹈》这幅作品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六、结语
虽然野兽派主义犹如昙花一现,但却是法国画坛上继印象派之后再次掀起的意义非凡的运动,其代表画家马蒂斯打破常规,放任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变换人或物的形体,使“美”纯粹靠感觉,具有装饰意味,对日后艺术影响深远,因此马蒂斯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他的大量作品,可以看出马蒂斯在不断创新,再加上对艺术敏锐认识和理解,其创造出了纯洁热烈的色彩,综合东西方各科领域糅合成简洁、夸张的想象的造型加之狂放而粗野的线条,形成了完整、抽象、完美的视觉现象,给观者全新的感受,成为现代艺术的浪潮中真正意义上自由的“野兽”。
参考文献:
[1]何政广.马蒂斯:华丽野兽派大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洪崧耀.马蒂斯与野兽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野兽派;《舞蹈》;色彩;马蒂斯
一、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野兽派马蒂斯《舞蹈》的研究,掌握野兽派在印象派作为主流的时期,突破时代创新,结合主观意识融合各领域特点进行创作,并利用感觉和想象力转化过的空间,来代替现实空间的描述,运用构成绘画语言时所提供的手法、视觉、人物刻画等多种创新,更加深入地了解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艺术作品。
二、研究意义
野兽派艺术革新后,后期又延伸出了立体主义,影响深远。例如从德国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甚至俄国前卫艺术、意大利未来派等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野兽派的影子,可见野兽派为后来的绘画流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马蒂斯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创造了另一种全新的富有感染力、冲击力的绘画风格和表达语言,为现代艺术提供了一个自由不羁和绚烂多彩的氛围。本文立足于研究马蒂斯如何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意识,追求画面的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原始感,强调色彩的对比,突出强烈的表现性上的意义。可以说马蒂斯是现代绘画及其他艺术学科应用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研究马蒂斯的艺术作品提供理论指导。
三、野兽派
(一)由来
野兽派是20世纪众多美术运动的开端。“野兽”这个词,出自于当时的艺评家沃克塞尔,他在1905年秋季沙龙展览室,看到相关展品之后,被当时年轻画家应用的激烈色彩所震惊,指着展厅中央内一件类似15世纪的雕塑作品惊呼道:“列奥那多(达芬奇的名字)被野兽包围了!”“野兽派”由此得名。
(二)风格特征
第一幅野兽派风格的作品是由马蒂斯完成的。野兽派最重要的特点是鲜明色彩的大胆使用,有时甚至直接用不调的纯色颜料,配以粗犷豪放的技法,创造出的画面语言具有激烈的动态感,凸显出野兽派艺术家追求用绘画记录内心情感的特点。
四、马蒂斯概述
(一)马蒂斯简介
亨利·马蒂斯是巴黎画派大师,其一生不断受现代艺术的启蒙和挖掘。野獸派创作的出发点在于重新寻得手段纯洁性的勇气。马蒂斯综合了各家的学说进行创新,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成为野兽派的中心人物。
在20世纪美术革新运动中,野兽派获得了压倒性胜利。马蒂斯在20世纪初,对印象派运用光影变化描绘物象的风格进行改进,大胆叛逆并开创全新艺术风格,在时代激流中扮演了舵手的形象。
(二)作品风格
野兽派时期的马蒂斯脱离了传统的限制,画作完全摒弃早期灰暗色调。简洁有力的线条和狂野的色彩成为这一时期马蒂斯作品的主要特点,其所绘都是红、绿色系,两者相汇的结果是营造一种宁静抽象的画面。马蒂斯利用人为的方式大胆转化色彩,并以红、蓝、黄、绿为主要对比,创造出画面的节奏感、紧密性和非透视之间不同人物的比例关系。
野兽派的原色起源于1898年马蒂斯和马尔肯等的野兽派风格试验,后来他们又在1901年独立的沙龙展览上提出以纯色来表达内心的绘画理念。
马蒂斯的一生追求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他笔下的静态裸女、室内静物等题材,都是透过他敏锐的直觉与细心观察转化为了艺术,为人们绘出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画面。他也以艺术的手法抽象表达物象,充满灵性,让人深受其艺术感动,最终为人类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精神福祉。
五、马蒂斯油画《舞蹈》分析
(一)《舞蹈》的前期铺垫
油画《舞蹈》的题材首先出现在马蒂斯1905-1906年创作的《生活的欢乐》一画的远景中。这个舞蹈元素的融入使得整体画面闲适惬意,热情洋溢,虽不是主体,但也显得生气勃勃,1909-1910年马蒂斯又从《生活的欢乐》的六个舞者中提取出来五个加以创作,以加强舞蹈大幅度变化的活力,可见马蒂斯对《舞蹈》的喜爱程度,这幅画也让马蒂斯声名大噪。但在当时,《舞蹈》却因表现手法过于张扬而遭受主流评论家的嘲讽。
1907年马蒂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人物形象的刺激而趋向简约画风,也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人物类画作。如《奢华·Ⅱ》,这幅画里的人物利用拉长脖子的画法,表明了简约人体艺术的建立,并对之后《舞蹈》的深加工做了铺垫。
(二)作品内容
《舞蹈》现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属于布面油画。作品长为260厘米,宽为391厘米,整幅画面以俯视的角度、平涂的手法为主,是一幅具有强烈色彩与简约人体的巨作。画中人物的红皮肤与绿地、蓝天形成鲜明对比,五个人物手拉手围成一圈,形态各异,有的颔首压肩抬起右脚,有的迈步挺胸伸展,有的则是身体倾斜等,深刻地表现出舞蹈动感。律动的体态,以及热烈张狂的原始舞蹈,好似在举办一场丰年祭,极富生命力。其渲染出来的画面,让人仿佛感到音乐在耳边激荡。
(三)作品分析
从绘画手法上看,马蒂斯一方面利用主观色彩描绘物象而不是西方传统光和影塑造。另一方面马蒂斯曾说过:“我把色彩作为感情的表达,而非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马蒂斯将《舞蹈》这幅作品视为平面的装饰类绘画,利用平涂的手法,依据个人情感的需要,将互补色块进行合理的组合排列,使其呈现出对比和谐的画面关系。整体作品造型丰富夸张,线条流畅,无多余线条,散发着儿童般的稚拙感,又有着运动的朝气感。 从构图上看,马蒂斯认为:构图,就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情感,以装饰方法对把各类不同的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跳舞》中的五个人物动态各异,围成一圈,撑满整个画面。虽然人物与人物之间构图松散,却极富流动感、秩序感、韵律感。人物的远近比例并非透视关系,而是为了强调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上方两个人物低头的动态恰好把上方空间撑起;左边人物向后展身;右方人物采用俯视;下方人物向左倾斜,半跪在地的动作与上方人物形成微微遮挡关系;左下方两人物距离相对较远,两舞者手并未拉紧,像是留有空位,无形之中增加与观者的互动感,也似有邀请之意。
从视觉上看,蓝、绿色分别代表了天空或者夜空、大地或者草原。绿色和蓝色在视觉上形成了空间的深度,运用互补色对比使红色人体在视觉上更靠近观者,成为视觉的焦点和中心,同时让人感觉与色彩共舞。人体朱红色的条状,分割了大面积的蓝绿背景,使其形成面积大小的对比,条状的朱红色便显得更加协调,对比更加强烈鲜明,另外还用深色的线条勾勒人物,使画面有更好的衔接,让空间层次更为分明。
从人物刻画上看,整体人物并非为真实比例,有的人物臀部等的刻画缺乏真实性,但是人物和空间的安排使画面所产生的平衡感消除了这一点。作品中舞者的脸看不清,也不知他们是怎样的表情,只能从舞者狂放热烈的舞步中揣测出其简单而发自心底的快乐。在视觉中心上的人物刻画最为细致,腿上的肌肉,肚皮、乳房以及背部骨骼曲线,压低的脖颈的变化,体现了人类体态的美感和向外即将爆发的张力,而其他人物只表现了人物体态,没有过多的具体刻画和明暗修饰,对比中間舞者的精心刻画,引导观者把关注点放到视觉中心。可见,画家的描绘显得详略得当。
从领域特征上看,《舞蹈》的创作是马蒂斯广泛汲取西方各绘画流派艺术特色的结果,更融入了东方艺术中平面写意的装饰特色,体现了其从对印象派的模仿,到对于原始的转化,特别是对非洲雕刻的造型表现。
随后,《舞蹈》中的人物动态也成了马蒂斯后续许多画中用于装饰的配景。他用不同的配色将这一元素融入新画作,创立了“画中有画”的现象,如1909年《静物与〈舞蹈〉》、1912年《花与〈舞蹈〉》。
整幅《舞蹈》体现了马蒂斯个人的主观意识,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情,还有无法用语言所描述的憧憬和向往。马蒂斯曾说过:“我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它能避免烦恼或令人不安的题材。对每个人的心灵给予安抚,就像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在身体疲惫的时候坐下好好休息。”《舞蹈》这幅作品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六、结语
虽然野兽派主义犹如昙花一现,但却是法国画坛上继印象派之后再次掀起的意义非凡的运动,其代表画家马蒂斯打破常规,放任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变换人或物的形体,使“美”纯粹靠感觉,具有装饰意味,对日后艺术影响深远,因此马蒂斯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他的大量作品,可以看出马蒂斯在不断创新,再加上对艺术敏锐认识和理解,其创造出了纯洁热烈的色彩,综合东西方各科领域糅合成简洁、夸张的想象的造型加之狂放而粗野的线条,形成了完整、抽象、完美的视觉现象,给观者全新的感受,成为现代艺术的浪潮中真正意义上自由的“野兽”。
参考文献:
[1]何政广.马蒂斯:华丽野兽派大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洪崧耀.马蒂斯与野兽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