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内容碎片化倾向分析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sh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出版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升级,它还逐步改变人的感觉、认知乃至行为方式,数字出版背景下内容呈现碎片化倾向正在对社会生活的微观和宏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传统出版的漫长历史相比较,数字出版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但恰恰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进行了颠覆性的革命。数字出版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1】。数字出版并不仅是传统出版物的简单数字化,现可纳入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包括:电子图书、数据库出版物、数字化报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手机出版物等等,随着产业发展的逐步升级,还将有更多的新产品加入这个大家庭。数字出版像一张无形的网,渗透当代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步改变了人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
  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一一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2】。数字出版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内容方面最为明显的就是碎片化倾向。这种碎片化倾向既是由数字出版的技术手段决定,又与数字出版产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状态有莫大的关系。
  一、数字出版中出现内容碎片化倾向的表现及原因
  1. 数字出版中内容生产的碎片化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一样离不开内容生产,不论出版技术如何变迁,出版物形态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文化内核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物质载体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精神内容的变化。就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常见的几大形态来看,内容创作的主体虽不能直接参与数字化过程,但其创作仍然会受到数字出版产品特性的影响。诸如微博、手机出版物这类自身内容容量小的数字出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要用最简洁的符号表达复杂的意义。篇幅缩小,条目增多,信息更替节奏加快,呈现出碎片化的样式。
  网络原创文学是数字出版中发展势头迅猛的一类产品。网络文学创作虽然基本符合传统文学创作规律,但由于作品多以网络连载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作者与读者可以即时互动,且读者的能动性获得极大尊重。接受美学重要代表姚斯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之前头脑中并不是空白,当他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即刻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在脑海中的阅读记忆,会立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使自身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并产生阅读期待【3】。在传统的文学欣赏时,如果读者的阅读期待未被满足,所产生的再创作多数只能保存在读者自己的精神空间,很难被作者知晓,更不要说去改动作品了。但是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的阅读期待得到了高度重视,作者每发布一段作品,都会仔细观看读者之前的阅读感受留言或与读者进行网络对话,读者对作品未来走向的预估和设计都对作者产生了影响,有时甚至会改变作者的创作思路,使作品真正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即写即发的创作模式、读者与作者即时互动、作者思路的按需调整都是内容创作碎片化的表现。
  2. 数字出版物消费形式的碎片化
  数字技术为数字出版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和链接功能、交互功能、多媒体呈现功能,能够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快速传递以及个性化定制等等。当这些超级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呈现在个体面前时,带给个体的是瞬间满足之后长久的茫然。数字出版技术可以通过超链接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但个体在海量信息中遨游时必然会丧失主题,进而发生选择困难,似乎看了很多,但每个只是浮光掠影。海量信息的提供带来了信息接受的碎片化状态。
  数字出版实现检索和连接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关键词查找,关键词提炼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碎片化。在数字出版背景下,这种关键词的提炼逐渐成为人们熟练运用的技能,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数字化出版的消费形式使得数字出版产品更具备商品的性质而忽略其精神内涵。在消费数字出版产品时,传统出版物带来的连续一贯的阅读体验被割裂,随着文字而延伸的思维被随时插入的视听符号打断;个性化定制的消费方式忽略了精神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传统音乐产品的载体磁带和CD都包含十首左右的作品,十首作品往往反映了一个主题或宣泄一种情绪;而在数字音乐时代,大众只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个作品消费,表面上看,这是尊重消费者个性,但作者的艺术表达就不能够被完整地欣赏,创作者的个性则被忽略。碎片化的消费模式也会反过来影响内容生产,使得精神产品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郁。
  二、数字出版背景下内容碎片化的影响
  数字出版带来的内容碎片化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立时显现的,有的则是潜移默化的。
  1. 内容碎片化对个人的影响
  内容碎片化首先影响就是人的感觉的碎片化。数字出版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讲求对人感官的全方位刺激。信息传播节奏的加快,使感官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并不断转换,极易产生疲劳感。知觉则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建立在疲劳感觉上的知觉会影响人的认知和判断,感觉的碎片化必然导致认知的碎片化。
  如前所述,数字出版物的形态、特点容易使人处于浅阅读状态,叙事简略、断章取义、众说纷纭都会造成认知的碎片化。诸如,有学者认为微博中由于有众多事件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对信息进行描述,就不会存在信息死角,人的认知应该更加全面。但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因为对个体而言,既不可能同时关注所有的“信息爆料员”,也不可能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和看法。拥有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很难拼凑出完整的认知,更何况在这种碎片化信息的疲劳轰炸下,一般受众很快就会放弃对事件的关注。网络舆论引导中一个典型的方法就是通过释放大量的冗余信息来转移公众的视线。
  为了适应和使用数字出版下的信息传播技术,人的思维方式也在逐步适应信息的碎片化。在传统出版时代,人们主要使用语言符号进行线性思考,但这种线性思考是不适应数字出版时代下信息所体现的交互性、多元性、立体性的特征。关键词查找、链接、微博中的@与#等等,都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   2. 内容碎片化造成的社会影响
  数字出版背景下内容的碎片化不仅对个人有影响,对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1) 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
  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争在传统出版时代就早已存在。印刷出版出现之后,精英文化牢牢占据着这个阵地,直到大众传媒出现,通俗文化才逐渐走强。这一时期,不论是精英文化为主流还是通俗文化占优势,二者都是泾渭分明的。但是,进入数字化出版时代后,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线逐渐模糊,主要表现为通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侵袭和浸润。不可否认,长久以来,精英文化始终掌握着话语权,高高在上俯视着通俗文化。即使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愈发小众化的精英文化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小圈子,保持着优越感。但是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后,精英文化的载体同样发生了变化,内容碎片化的倾向同样也在影响着精英文化。例如,精英人士率先使用先进的媒介产品,乐于在新的媒介平台踊跃发言,继续成为意见领袖,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动地向大众靠拢,逐步认同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出向通俗文化妥协的态势。精英文化的文学创作也在数字出版的影响下与通俗文学的某些特色逐步趋同。总而言之,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下,精英文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姿态,显示出与通俗文化交融的趋势。
  (2)尊重个性与泯灭个性
  与传统出版相比较,数字出版的一大优点就是可以实现个性化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大程度地尊重了读者个性。内容的碎片化为选择的碎片化提供了可能。在数字出版产品有偿销售的前提下,读者的个性不可能不影响到创作者。然而,出版物的生产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虽然在消费中会呈现一定的商品性,但是绝不能等同于普通商品。读者的个性被尊重的背面则是创作主体的个性被漠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压力下,创作者只能生产出符合多数人口味的文化快餐。创作者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带来的恶果就是读者在“千人一面”的作品面前无从选择,进而丧失消费意愿,也就谈不上任何个性。
  (3)继承传统与消费传统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传承历史的功能。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内容碎片化极易造成对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误读。数字出版时代,同一版权的作品可以制作成不同形态的数字化产品。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素材经常出现在各种数字化产品中,但是仍然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网络、手机游戏中历史与传统文化以支离破碎的符号形态存在,生产者将这些符号随意组接、异化,生产出一批表象类似传统文化,实质上严重背离传统文化的怪胎。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消费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承担着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数字出版产品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历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数字出版中滥用传统文化元素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并应给予治理和改善。
  (4) 碎片化信息下的真理与谣言
  数字化出版提供的海量信息为个体了解任一事件的全貌提供了理论可能。也有人认为,将同一事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拼凑起来,是可以重塑事实原貌的。比如,数字出版形式之一的微博,公众在这一平台上可就同一话题发表意见、补充报道事实,最终共同揭开事实的真相。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理想。首先,作为个体而言,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数字出版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其次,个体在关注信息时,对那些与切身利益相距较远的事件缺乏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耐心,也不能保持持续关注的热度。因此,希望个体能从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得到真理是不现实的。而更为糟糕的是,那些辟谣的信息很快会被纷至沓来的碎片化信息覆盖,其影响力大大弱于追求轰动效果的谣言信息。这也是谣言层出不穷并不断蔓延的原因之一,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1BXW005,项目名称:辽宁媒体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栏目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兴化市重视在“抓住关键点、发动各条线、扩大教育面”上下功夫,促进了全市国防教育向纵深发展。1991年,被授予“拥军模范市”称号。他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首先,抓住关键
精准扶贫时代,多元化贫困治理主体和多样性扶贫措施日见成效。然而,政府绩效评价目标的"短期性"与能力扶贫效果的"长期性"形成矛盾,其中数据造假和"强行脱帽"层出不穷,返贫现
2015年末,2016年伊始,我们思考出版传媒业如何在"十三五"规划元年更好地转型升级并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之前,不妨一起青梅煮酒,回顾一下出版传媒业在2015年的融合情况。笔
企业年金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目前作为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国家企业年金制度的框架和有关部门的监管下,按照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的要求,进行企业年金规范管理试点
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云南教育出版社国家“九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一部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农耕文化为研究视点的专著。作者尹绍亭(云南民族博物
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一般指从事社会科学工作人员,包括从事社会科学理论及社会实践的工作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勤学、善思、苦修、实干,应该向古今中外
勤杂工老赵病了,永新家俱厂那漂亮、整洁的厂部办公大楼3天没打扫,变得不洁不净。半月后,秘书小张介绍了一位新的勤杂工。此人姓刘,郊区刘集人,50挂零的年纪,粗大的双手暴满
综合材料的介入,不仅打破了传统材料对壁挂艺术表现形式的束缚,丰富了壁挂艺术的表现形态,也使得艺术家们可以运用综合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