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作品教学的基本方法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是一位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常常听到学生诉苦:鲁迅的文章太难学。老师抱怨:鲁迅作品不好教。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和鲁迅本人及其文章的背景缺乏了解。鲁迅作品的语言凝炼而含蓄。这两点都会影响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因此,采用一般文章的教学法来教学鲁迅作品,恐怕是收不到好效果的。对于鲁迅文章的教学,我也没什么妙招。但按我的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一定效果的。我的基本教法是:讲背景——读课文——找脉络——品语言。
  讲背景。初中课本选人的鲁迅作品对我们农村初中生来说大多是背景复杂的,因此交待好背景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我相信老师们在教学鲁迅作品时都会把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牛,但一些老师讲背景时,停留在简单地交代上,似乎怕讲背景耗时过多造成喧宾夺主而影响作品内容的教学。我倒觉得不必拘泥于一般的教学形式,背景讲得太简单,学生仍小清楚,那教学也收不到好效果。不如多花些时间把背景交代具体、清楚些(尤其在找们这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山区,学生历史知识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更应如此),有利于学牛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这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呀。曾有些学生在复习到《“友邦惊诧”论》时,竞还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国民党为何以英法美为‘友邦’”“为什么‘友邦’对日本及国民党的罪恶行径不惊诧?”“共产党的军队为什么不出来打日本和国民党?”等等。很显然,学生虽已学过课文,但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学生仍不了解,当然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难道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吗?所以,我认为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介绍文章的涉及的历史与写作背景。
  改课文。鲁迅作品的语言凝而含蓄,这对于阅读水平不高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阅读障碍。所以实行各种形式的诵读,是很有必要的,这正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前提与认识作者的过程。鲁迅的文章更需如此,这一点道理大家都懂,在此,我就不赘述了。至于读多少,怎么读,那是教师课内的功夫了。找脉络。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文章的脉络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一般文章都用此法,鲁迅的文章也不例外。对学生们来说鲁迅的文章内容多且有深度,自学时常常不得要镊,老师应指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章可循了。如《社戏》一课,只要老师指导学生抓住“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学生们阅读课文后就不难找到“看戏前的风波——去看戏途中——看戏时——归途偷豆——看戏后的余波”这一脉络,找到脉络后就可分阶段,从不同角度来阅读分析文章了。《“友坶咏诧”论》文章虽不长,但较难理解,老师若能指导学生找出:“指出敌论——驳论点一驳敌论据”这一思路,学生也就有分析的方向了。
  品语言。语言文字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鲁迅作品的语言饱含爱憎分明的感情,义凝炼含蓄,所以指导学生反复品味,是教学其作品不可缺少关键环节。不然,学生可能难以了解作者的感情、思想观点、写作目的等。“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现了作者的失望和个满。“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就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表现出作者满腔的义愤。这些都源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句子学牛并非一读就懂。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也需好好品味的。所以,老师要加以强调和指点学生品读其作品语言。
  以上是我教鲁迅作品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它符合认识规律,是有一定效果的。当然鲁迅作品教学要取得好效果,教学过程还得作各方面的努力的。
其他文献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认为就是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1 储情。即凭借教材中的感情因素。进行开掘    在小语教材中处处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赞
期刊
摘要 诗歌教学按一定程式教更有效,一般可分五种程式,每一种程式按一定方式教学,效果不错。  关键词 诗歌鉴赏;程式;五种    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必迈的一道坎,也是高中教师教学中必须迈的一道坎,叫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吧,学生少不了会说:“老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回答好诗歌鉴赏题呀?”  诗歌不好懂,首先在于诗歌本身的特性:含蓄、蕴籍,高度概括。  诗歌不好懂,尤其是古诗文不好懂,更是由于诗歌语言里的文言词汇
期刊
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因此,如何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是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我也不例外,并且在探索中总结出了几点体会,在此将它献给方家,算是我为方家研究这个课题提供素材。    1 知识能力的教学,融于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之中更有效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被动地灌输知识。比如教词,通常是老
期刊
色彩效应,说到底是一种心理效应。无论大自然或人类社会,没有色彩是不可想象的。    1 色彩效应作用于人的不同表现    色彩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能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活动、情感反映。红、橙、黄会给人以兴奋、积极、轻快、热烈奋进的感觉;蓝、紫给人以沉静、消极、理智、优雅之感,比如,波提利切(意大利画家)画的《维纳斯的诞生》则多用一些浅蓝色和一部分紫色,给人以秀美、优雅之感。绿色为温色,能给人以平
期刊
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天生喜欢游戏,一旦对游戏有了兴趣,活动时间有时超过了20分钟,甚至30分钟,但有时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仅持续几分钟,甚至没有兴趣,幼儿在没有兴趣、缺乏动机的状态下游戏,游戏带来的是危向心理效应。从这一点,我们从孩子无奈的目光中看得一清二楚,这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说的“时间的隐性浪费”。根据实践,游戏的缺乏动机现象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游戏主体一幼儿缺少深层面
期刊
摘要 美育应渗透教育的所有方面,教育美学应涵括教育各方面。审美心理与一般心理是相通的,可以而且应该结合起来。审美的情感性使之可与道德教育、情商教育结合,审美的认知作用使之可与智育结合,对运动、身体的审美可与体育结合。审美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更“美”,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关键词 教育;美育;教育关系;结合    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倡导美育,至今,美育在我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
期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使学生积极学习,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热情的、全身心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我们数学教师一直在困惑着,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学习环境更好了,家庭条件更优了,社会对他们更关注了,反而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浓了,渴望求知的
期刊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初中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数学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所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期刊
摘要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表现,离不开教师艺术的启蒙和指导。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绘画技能,启发幼儿画出随意的形状。引发幼儿欣赏和表现美的情趣,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画大画满,画感觉画感受,涂出富有个性的色彩。同时以幼儿的眼光、积极的态度来评价幼儿绘画作品。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看到幼儿作品的闪光点,培养幼儿绘画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创造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中考改革发生巨大的变化,中考进一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积极关注新课程中考的发展方向,为即将进入新课程中考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对策,笔者在多年担任初三数学教学工作中觉得初三数学总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