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材料解读击破“教材无用论”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大型考试(包括高考在内)结束了,很多同学都会感叹:考试和课本的关系不大,学课本还有什么意义!这是比较典型的“教材无用论”,属于“学习无用论”的一种。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作为教师,究竟该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负面的情绪呢?
  可其实,很多材料看似和教材知识没有关系,但此时的教材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课程知识,它框定了我们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框架,给了我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我们学习教材要将教材作为一种学习的媒介,一种“例子”,这也符合新课改着眼能力培养的精神,所以学习当“活学活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但却是未来人必須具备的一种能力。下面结合事例展示一下利用教材知识或是课程知识解读材料题的过程。
  请阅读下面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
  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
  问题:据材料概括凯恩斯主义的特点。(4分)
  在阅读这则材料的时候,就要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当做历史的大背景,将材料中的信息融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解读。
  如“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这句话,根据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出:①“凯恩斯”的身份和主张:他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名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思想家,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观点不谋而合;②“经济大萧条”指的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③凯恩斯在这一时期说的话肯定是要阐述自己的主张,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做题时要有这样一个知识的预判。
  我们接着往下读材料,“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这一句话如果没有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历史(即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经济的发展情况)作知识铺垫,是不太好理解的。在这里“集权国家”的做法,很明显凯恩斯并不完全赞同,和他们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有冲突,所以可以初步设想“集权国家”指的是苏联。接下来我们来证实一下。“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应该指的是苏联实行的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于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所以凯恩斯并不完全赞同苏联的做法,因此“我并不否认这一点”。如此一来,这句话就能解释得通,因此,我们就可以完全肯定“集权国家”就是指苏联,凯恩斯认为苏联对国家经济干预得过多,威胁到个人自由,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接下来一句话:“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代词的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如“这种情况、这种危险”指的是:“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即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和政治威胁到(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存在”表明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并不够,同时又不主张不能像苏联那样,所以要适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如何来适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呢?材料中“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指出了途径——自由社会主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后面有解释。“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即发挥国家对经济的组织、干预作用;“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则是指保护好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制度,这和凯恩斯前面的几句话是相互照应的。
  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了。当然这需要同学们有非常清晰的头脑,和比较好的归纳总结能力,才能总结出言简意赅的答案。参看答案:强调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适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走介于传统自由放任和“集权”之间的“自由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通过题目的讲解,学生大体明白教材并不是无用的,它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样的一道题,学过的和没有学过抑或是基础知识不好的同学,得到的答案会有巨大的不同,这就足以说明教材并不是没有用的。诚如达尔文所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历史教材的学习,更多是指导学生学会历史思考方法的学习,看似无用,但内含的方法却是最为有用。学习知识不要急功近利,否则,我们赢得了眼前,却丢掉了未来。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语文教学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语文素质的根本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上,培养语感,是切实提高小学生语言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素质 语感培养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清晰地理解“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在立足生活,加强实践,重视体验等方面给予良好的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和阅读水平,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语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这就把我们教师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说得非常清楚了。双语教学亦是如此,必须在提高学生法定双语素质上下功夫。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母语和英语。只有这样
期刊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那么,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关键点在于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因此在课前谈话时,必须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化,启疑导思,力求做到堂堂有趣,课课更新,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在教学实践中,课前谈话一环,我常用以下几种
期刊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丰润了文本的内涵,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从中提高了学生的閱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想提高训练的实效,首先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找准训练点。有效随文练笔训练点的选择,能恰如其分地设计出掀起课堂高潮的写话练习,也是优化语文课堂的显著标识。所以说
期刊
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里从未知到已知的自行探究、自主探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訂计划——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形成结论——汇报交流”等。由此可见,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引导学生开展猜想与假设成为当前科学学科教学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猜
期刊
教学中坚持“五个贯穿始终”(即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使各环节都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数学课堂教学时间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缩水,学生的课余练习时间少了,面对这一问题,每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多年来我积极探索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案导学”之教学模式,现总结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具有探索性和有效性的数学问题,非常重要,对数学问题的展示和解决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品质。数学问题的设计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科学性、合理性及原则和方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的设计 原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课堂、教材、教师、学生、教法、学法等教学元素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改变,如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学情境的预设、课堂氛围的营造、教法学法的设计等。总体呈现出了以下特点:教材变“宽”了,学生变“活”了,课堂变“乱”了,教师变“闲”了,试题变“难”了。教师传统的纯粹的“说教式”、“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了。  可见,如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期刊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富有儿童情趣、生动形象,吸引力强、并略带惊险情节的记叙文。这些课文都要求执教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好祖国语言文字而乐学、肯学、愿意下苦功夫学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并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下面浅谈我教第十册《跳水》一文的体会。  一、破题入手,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它是实现某种目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