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民谣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u0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刚一踏上遂宁的土地,我就感受到了这里的古朴之风。遂宁地处四川中部,自东汉置县之始,历为州、府、郡、县治所和专员公署驻地,素有“川中重镇”之称。就我所到过的城市,还没有见过像遂宁这样,被一首千年相传的民谣装点得如此婀娜多姿。
  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
  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
  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
  说真的,我至今仍不能给这段文字一个准确“定位”。从韵律上看,不太像是琅琅上口、韵味多多的四川民谣,细细体味,竟有些像是巫婆口中的“念念有词”。也许,在某一个遥远的时代,一位不怎么会编民谣的巫婆,在一次迷信活动中随口说出了这么一段话。而虔诚的信众倒是觉得,这些似韵非韵的话还算好听,从那以后,遂宁这座城市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么说,遂宁人或许不愿意认同。盛传千年的美丽传说让你一句话就给否定了吗?那么,就算是民谣也行,可民谣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观音文化现象的产生,缘于人们真诚、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有关观音最为盛行的传说有两种:一是印度佛教的男身观音,一是中国佛教的女身观音。
  在这首民谣里,观音从一开始就是女身。我在遂宁的一本乡土读物上,读到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很久以前,涪江流域有一个小国(今遂宁地区),国王妙庄有三个女儿,长公主妙颜、次女妙音、三公主妙善,她们清苦修行,后来成为观音菩萨。
  我相信,有关观音的民谣,恐怕不会只有遂宁民间口口相传的这一首,但我宁肯相信这是一个唯一。观音是一尊颇有修养的菩萨,首先,她拥有自由,而且法力无边,更主要的是她乐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循声而至,救苦救难。那就为她修一座庙吧。观音的形象已经定格:弯弯的眉,婀娜的身段,慈祥的面容不失富贵气象。凡人能做的,只能是这些。
  修完庙宇,塑就金身,人们回过头来再看,供奉观音的寺院已经数不过来了。
  还是先去灵泉寺看看吧,这座与一首千年民谣息息相关的寺庙,坐落在遂宁城东七里之外的灵泉山,与广德寺遥遥相对。
  2
  午后的阳光格外温煦,千年古刹相映生辉。
  灵泉寺分为上庙和下庙。望文生义,下庙在山下。站在庙中望向后山,满目苍松翠柏,隐约可见一些楼台镶嵌其中。进入寺庙,绕过大殿,拾级而上,沿路鸟声悦耳,景色宜人。
  灵泉寺最初不叫灵泉寺,而叫“圣佛寺”,灵泉山则名“资圣山”。传说隋文帝开皇初期,有一天,资圣山大雾弥漫,雾散之后,附近村民发现,原来只有参天古木的山间,竟多了一尊释迦牟尼佛的石像。人们认为是佛祖显灵,便在资圣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圣佛寺”。
  行走在被神化了的古径幽道,我又想起了那个关于观音的传说。
  相传三公主妙善自幼聪慧过人,不但精通琴棋书画,对于佛学著作更是过目成诵。在她19岁那年,妙庄王正用心为她物色乘龙快婿,妙善却在灵泉寺出了家。妙庄王生气了,特别“关照”寺院方面对她施以苦行。
  妙善不再是公主了,担水、砍柴、打坐,从不言累。她献身佛学、吃苦耐劳的精神,被山神奏知玉皇大帝。玉帝深为感动,为了让妙善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的功课,派来众神帮助她承担了所有的劳动。
  妙庄王知道后,命人焚寺。妙善口诵佛号,咬破手指喷血而成红雨,终于浇灭了大火。妙庄王又命人将她绑入法场,面对刀剑,妙善表达了自己礼佛的坚定决心,后被红绫赐死。
  妙善来到地狱,阎君被她艰苦修行的精神所感动,客气地将其魂魄送转阳间。妙善回到灵泉寺,亲自凿了一口灵泉井,还手植柏树五千,资圣山就改叫“灵泉山”了。
  这一天,释迦牟尼亲临灵泉寺,让妙善去南海普陀山修行。她于农历六月十九到了那里,历时九年,终于在九月十九得道。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可遂宁的民间叙述还算完整,颇能代表中国故事大团圆的喜剧意味。
  据说妙善功德圆满,又回到了故乡遂宁。妙庄王已经知道了女儿的一切,重归于好。妙善趁机劝全家修行,后来,妙庄王及其家人都修成了正果,妙善公主则被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
  自古就是遂州著名“八景”之一的灵泉寺,以其山幽、林茂、泉甘、寺古,被誉为“西方圣境”。吸引了不少读书人来此一游,吟诗作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最令人倾慕的,可能要算位于半山的“梅山书屋”了。明弘治年间,一位叫做席彖(字材同,号梅山)的青年同几位好友住进几间僧舍,读书十年。有歌曰:“山可云兮鸾翔,泉可掬兮有浆,石可磬而木可栋兮清庙明堂。”席梅山后来考中进士,很是高兴了一阵,还作了故地游,写下一篇《灵泉山读书记》,他留下的书屋,此后也成了山中一景。
  上庙在山顶,灵泉也在山顶。书载,遂宁城东七里灵泉山有东坡书“七泉”二字。但苏轼是否到过这里,书上没说,但知东坡居士广有佛缘,要送给“观音故里”两个字,也是可能的。
  夕阳洒满山间,涪江如带,落日熔金,新建的观音阁普放光明。这是一幢气势恢宏的建筑,高达数十米的观音塑像,一手执净瓶,一手持杨柳枝,好像刚刚汲取灵泉,洒向人间。
  3
  去过灵泉寺,广德寺不能不去。未到广德寺之前,我总是觉得,这个寺庙同民谣所传未必有什么关联。
  在一位摄影家朋友的陪同下,我们登上了慕名已久的遂宁西山。西山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做卧龙山,佛教圣地广德寺就建在这座不太高的卧龙山上。为什么要叫卧龙山呢?难道这里还有一个关于龙的传说?龙在中国,可是具有无上尊严的,是皇权的象征。
  通过了解,卧龙山果然与龙有关。
  这天,李唐王朝的宪宗皇帝举起朱笔,朝圣旨上轻轻一勾,一道特殊的册封下来了,王子李恒便做了遂王,并在遂宁城外的西山结庐读书。
  这里的山虽不高,但登高一望,人间烟火尽在一望之中;这里的水很清澈,涪江转了几个弯,如飘带般远去;这里空气也清新,成片的林木从山上伸延到山下。既然是来读书的,就好好地读吧,待习得帝王之术,说不定某一天回到京城,没准儿还用得上。   也许是沾了山中寺院的灵气,没多久,遂王李恒终于君临天下,成了“真龙天子”,也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此时,云蒸霞蔚的盛唐气象,如日中天,朝廷鼓励广修寺庙。卧龙山中的寺院,一个与“龙”有过密切关系的地方,自然要大兴土木,重修庙宇,重塑金身。山门还要气派些,石阶还要宽绰些,一直到九重华檐递进山顶。
  如果说灵泉寺的规模还不够宏大,算是小家碧玉的话,广德寺则似乎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集中到了这一个地方,蔚为壮观,成为目前四川最大的古寺庙建筑。
  不过,广德寺最初是叫“保唐寺”的,建于唐朝大历年间。一千三百年前,一位据说是唐中宗李显之孙的禅师做了保唐寺住持。
  据相关史料记载,这位禅师虔诚佛事,造诣非凡,济世救人,不畏艰辛,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因其帮助百姓抵御瘟疫,踏遍青山探得涌泉,解了全城干旱缺水之危,又被民间信众认定为“圣观音现世”。
  从此,这座寺庙就同皇室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朝廷曾两度将这位禅师召进宫去开坛说法,赐紫衣袈裟,封护国禅师。代宗皇帝一高兴,又御赐法号“克幽”(意为高尚之隐者),并改赐寺名为“禅林寺”。
  时光一转就到了宋朝,这座宏大的寺院又迎来了一位不凡人物——新封遂宁郡王赵佶。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这位赵郡王有意要向唐朝的穆宗皇帝学习,同样选择在城西卧龙山结庐读书。
  这样一说,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一位极有艺术天赋的皇帝。他在精于绘画之外,还写得一手好字,并且自成一体,就是那种漂亮的“瘦金书”。可惜,遂宁似乎只给了他艺术天赋,他在这里并没有学到什么治国方略。
  还是在宋朝,笃信佛教的宋真宗听说了唐王子克幽禅师的故事后,御赐“观音珠宝印”,认定克幽禅师为观音化身,而遂宁之为观音故里,从此名扬天下。
  江山依旧,寺庙依旧。
  据寺中有关碑文记载,该寺先后十一次被唐、宋、明三朝皇帝敕封,最终才由明武宗赐名为“广德寺”。
  看来,观音故里的渊源更多还在于这座后来被称之为中国皇家禅林的广德寺。
  而且,广德寺历代高僧都是勤勉有加,刻苦钻研佛学,甚至有僧侣不远万里,从缅甸迎回一尊精美绝伦的巨型玉佛,把一个寺院打理得气象万千,不失“十方丛林”之尊,有“西来第一禅林”之誉。
  但四面八方的信众不会忘记那一首相传千年的民谣,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三个香会节,蔚然千年,遂宁也因此成为中国观音朝觐圣地。
  特别是二月十九那天,四面八方的香客如约而来、如潮而至,汇集于此,举行盛大的香会,庆祝观音诞辰。数十万信众手持绚丽多姿的彩龙,在大雄宝殿门前挥舞,场面之热闹,成为一道独特的观音民俗文化景观。
  4
  文章写到这里,有关观音传说的大致轮廓已经出来了。刚刚缓了一口气,便隐约听得有人对我说:“等等,请等一等!”我望向茫茫夜空,不知道声音来自何处。
  等什么呢?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在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观音就是一个,一位通过艰苦修行,拥有信众最为广泛的菩萨。当我把那首千年民谣重新审视一遍之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问题就在民谣的第一句,所谓“观音菩萨三姐妹”,是不是在说,这三姐妹都是观音菩萨呢?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为这个发现惊喜不已,这是同那本乡土读物的民间故事截然不同的结局。设若这种说法成立,遂宁的“姐妹观音”将与流传甚广的“紫竹观音”一样,成为佛教研究者穷经皓首的一个崭新课题。
  此前,所有的观音传说,观音可以是长者是老妪,可以是风流倜傥的青年,可以是艳绝人寰的美女……她可以任何一种形象出现,而其“本身”只有一个,即那位端坐莲台的慈祥“美人”。可现在观音一化为三,信众礼敬有加的观音菩萨可能是三而合一的化身,这就足以在佛学界引起巨大震动了。
  第二天,我坐在案前,静静地想,想这首看似平淡,却暗含玄机的民谣。广德寺和灵泉寺都去过了,知道这里分别是观音的两个“道场”,也就是菩萨修行得道、普度众生的地方,如普遍传说的南海普陀山。
  那么,观音是否姐妹?在灵泉寺和广德寺修行的大姐和二姐,是否也修行成了观音而不是文殊和普贤?至少,这首民谣有这层意思。
  我走上了遂宁街头,脚步很轻,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步,都可能踩在传说之上。我想走进一道幽深的小巷,听听小巷人家的阿婆,再唱一次那首千年民谣。可是,在这座巍然屹立涪江之滨的现代化城市,除了高楼还是高楼,除了大厦还是大厦。
  有时,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结果却极其简单。而一旦陷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极为复杂。
  既然观音是信众最为广泛的菩萨,传说的版本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记得有人说过,只要剔除传说中的迷信部分,观音文化现象其实就是人类在精神上不断完善,直到至善的过程。
  遂宁民谣所说的姐妹观音,就是在那个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既然是民谣,那只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既然是口头文学,各地所传必然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允许这种“不同”的存在。归根到底,遂宁民谣里所说的观音并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是三而合一?还是各修其行而最终都成了观音菩萨?如果我们的先民在创作这首民谣时,确实包含了这层意思,就不得不对他们的想象力刮目相看了。
  如此大胆的想象,无疑是观音万千传说中最为瑰丽的一种。
  是的,有关观音的传说还少吗?如送子观音、千手观音、媚态观音、滴水观音、紫竹观音……再加上遂宁的姐妹观音又有何妨呢?要知道,一般人是很难到得了南海普陀山紫竹林的。正好,观音道场近在咫尺,广德寺和灵泉寺自然就和南海普陀山一样,成了万千信众心目中的圣地。
  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记得儿时在一山中曾读到过这样的字句:“此处就是南海岸,何须去乎普陀山。”回忆起来,好像是专为广德寺和灵泉寺写的。
  一首民谣,让一座城市在传说中“显山露水”,这也许是先民没有想到的。
  我知道,所有的传说只能是传说。如果面对传说保持理性,这种理性或许就是不理性。多一点想象有什么不好呢?有那么多人都在说遂宁是观音故里,有那么多人记着她的生日,记着她何时离开故乡,记着她何时修行圆满……如果真有观音菩萨,她肯定也会感动,也会把遂宁认作故乡的。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从一首民谣走进遂宁,在传说中,我完成了一次短暂的文化考察。但观音文化这个课题实在太大,一座被千年民谣环绕的城市,我只看了一角;一尊被万千传说萦绕的观音,我所知不及万一。我相信,民谣肯定还会流传下去,人间真诚、善良和美好的品质一定会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籽粒瓢香,那馥郁的香味,不借风力也往鼻孔里钻。庄稼的,花草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混合在一起,仿佛调制过的,勾着人贪婪地吮吸。  果子挨挨挤挤,枝条颤颤巍巍,小而渐大,绿而渐黄,不经意间,朝阳的圆弧面又染上一抹绯红,熟透了,离怀落蒂,投向大地。  深深浅浅的绿,各不相让,努着劲儿地铺展着,那是夏天的景致。进入秋季,似乎劲儿放得差不多了,枝蔓也伸展得爬过了栅栏又贴地追出几步,于是,转而从色彩上争锋。
期刊
元夜小调  竹子说,昨夜大雪削尖我的叶子  而我依然对春风懵懂不知。  今日天下大白但很短暂,金乌拎走水罐  一切雪花全都离开山岭野地大街小巷  像人一样,改变存在的形状,气息,与贪恋  像人一样隐没在香烛背后,青烟缭绕。  竹子说,我把骨头交给灯笼,  被夜游者悬挂于檐下,被念想炙烤  一把骨头要在祭典之后变成微弱的火焰  昨夜大雪削尖了我的骨头,  我就是一曲尖锐而谦卑的元夜小调  跟随离去的
期刊
山之阳,水之阳,那里是城市生长的地方  河山之间总有一片土地是我们一辈辈的家园  河山之间总会有山的伟岸和河的缱绻水流八端  帆会像鸟儿一样一次次划过河的涟漪和渔舟唱晚  马蹄会敲打山的胸膛让铜鼓一次次在山野上蜿蜒  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家庭再加上万千个家庭的拼图  城市就是一个人不愿意走远再加上很多人都要厮守的地方  有时候家就是一座城堡,血脉是城堡最好的纽带  有时候城市就是一个家园,生死于斯,白
期刊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首小诗,叫《城市的门坎》,诗中道:“父亲和父亲的父辈们/捐高的城市的门坎/真陡/收录机的几个键盘/竟让我跋涉了多年,我还在母亲的叮咛中,蓄起了长发,无数次狂风吹过,才形成了今天的风景线”。从艺术的角度看,这首诗意境一般,草草收场,但它表达的情感却很真实客观。三十多年前,城市的门户不像现在这样洞开,一个农村青年能从有限的缝隙钻入城市,并在城市里立稳脚跟,其中的艰难困苦难于言表并刻骨铭
期刊
城市滋味  凌晨的京都  褪去了白天的喧嚣  耳畔的呼噜声  踏着规律的节奏  恍惚复恍惚  何夕复何夕  一滴雨落下来  整个阴霾消失在眼前  融化的糖果流入嘴里  纷纷扬扬的苦味  缠绵着某种奇妙的神力  一点一点  在嘴里伸展  蔓延着感动  不知等待了多久  苦涩里终究有了  丝丝的香甜味  万物生长的滋味  在光阴里持久扎根  逆光飞翔  到处都是蓝  布满整个世界  天之边  望见一座
期刊
寂寞小城  一座城的寂寞  面值几何?  全部像流水  爬不上去,也不后顾  从东头至西尾  彩旗从体内失去风  从西头至东尾  雨也侧身而过  心扉闭合如冷牙  小小的城  拦截普天风舞  唯独欠缺爱情和诗歌,请允许  小小的我,也寂寞  城市里的乔装者  我的城市,还时兴集场日  能从农民手中买到可信食物  农民,已经象征着高贵与健康  与他们无关的东西  阴阳家和僧巫,也称之为垃圾  谁也不
期刊
从哪个角度上说,我都是城市的游魂。  其实,在这座城市,我已整整生存了二十三年。就算是在我的人生履历中,说长不长,说短也并不短,几乎占我人生的一半。在乡村度过童年,之后游学在外,有了家,女儿出生后的第三年,我就迁居这座古城,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之后的漫漫岁月,无疑也将在这里度过,直到生命的尽头,依旧在城市边缘的一偶,找一小片青山绿水的地方,蜷缩在大地下,腐烂着,消失着,灵魂却凝结如水晶琥珀,留下城
期刊
外面下着雪。这是最冷的一个冬天。我和母亲坐在14楼的玻璃窗边,看了一眼窗外被白雪覆盖的大地。下雪天,我的心总是像个孩子一样的雀跃。母亲在摘菜,我在读一本书。房间里温暖如春,窗台上君子兰温柔地绽放。不知怎的,母亲忽然叹了一口气,她说,如果你外婆能住上一天有暖气的房子,哪怕是住一天,那该多好。我看到了母亲的目光里的疼惜,随即轻轻合上书,陪着母亲摘菜,窗外的雪静静地落,大地银装素裹。我听母亲讲外婆的故事
期刊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千帆竞发的港湾,目光五彩斑斓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遥远连着遥远的彼岸,海市蜃楼一般  来的脚步像春天的雨滴即便散碎也是一种歌唱  去的目光像一把镰刀挥动着即便无畏也是一种惆怅  被润泽的会一天天长起来,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景  被收割的会一天天泛黄枯萎,曾经的只有你知我知  一个人一辈子要走过多少座城市,去留之间只留无奈  一辈子要忘掉多少故事,城市才显得无关我乎无关存在  过去的时代真
期刊
一  春节过了。元宵节走了。  数九寒天去了。 惊蛰季节到了。  南下的阳光一寸寸地向北回归;北上的暖风一缕缕地带来雨水。  我知道,此刻我站在一个时间的节点之上。再一次的岁月交替,让我心有所动、心有未尽。抬眼望去,河山之间,时光依然不紧不慢地走;俯首两岸,河山之间,一切周而复始地再来一遍。  千里冰封的黄河再一次开始流凌,河水再一次挣脱束缚后放肆地歌唱。沉默的阴山,积雪已经消融,土石的颜色开始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