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门坎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a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首小诗,叫《城市的门坎》,诗中道:“父亲和父亲的父辈们/捐高的城市的门坎/真陡/收录机的几个键盘/竟让我跋涉了多年,我还在母亲的叮咛中,蓄起了长发,无数次狂风吹过,才形成了今天的风景线”。从艺术的角度看,这首诗意境一般,草草收场,但它表达的情感却很真实客观。三十多年前,城市的门户不像现在这样洞开,一个农村青年能从有限的缝隙钻入城市,并在城市里立稳脚跟,其中的艰难困苦难于言表并刻骨铭心。尽管现在我是一名有着三十几年教龄的高职院校老教师,到如今还常常梦到不知什么缘故被学校下放到家乡乌盟察右前旗当乡村教师去了,梦中的我不要说重返城市,就是想调回有火车站的旗里工作也万不可能。每逢做这类梦时我总是大汗淋漓痛苦不堪。这可能是城市门坎的陡峭程度对我的内心触动太深太久的缘故。
  我小的时候正是国家三大差别最严重时期,城市农村森严壁垒,村里人想成为一个吃商品粮的市民,难度无异于登天。当时农村青年上大学和当工人主要靠村里和乡里推荐,而全公社那几个微乎其微的指标,社队两级的干部们都为各自的子女们争得头破血流,岂能推荐到普通村民身上。我上面有两个哥,大哥材地不错,可惜上完小学就赶上了“文革”大串联,老师领着他们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便不再上学了。二哥从小不爱学习,只上了小学二年级。两个哥没念成书,加上我家的家庭成分较高,是富裕中农,参军或做社办教员根本无望,就只有修理地球的份了。母亲看着两个虎腾腾的儿子整天挖土翻粪的劳作,再看看个别因出身好或有门路而成为煤矿工人、铁路工人的人回村后威风八面的样子,时常嗟叹道:“哎,麻烦,工人(公)呀母人的”。的确当时跳出农门到城镇当了工人或干别的,社会地位比在农村当社员不知高出多少倍,他们回农村找对象尽拣好的找,还不花一分彩礼钱。村里的姑娘为了找个在城镇工作的对象,托亲戚朋友介绍来介绍去,好的没有,嫁给腿瘸眼斜的也干。有件事对我影响很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的粮食政策是统购统销。集宁市是离我们村最近的城市,市里有的工厂所需的土豆得去我们村拉。有一年,集宁肉联加工厂去我们村拉运土豆,随车来的有几名小伙子,个个穿着蓝棉大衣翻毛皮鞋,很精神。集宁肉联场在全国也有名气,职工一千多名,这几个小伙子是正儿八经的工人。他们在村里待了三天,村里骚动了三天,村里十几个妙龄姑娘,想着法子和他们接近,有的摘出家里的葵花饼给青工们吃,有的加班加点地帮肉联厂拣土豆装土豆,有的则穿着新丝袜脸上搽满雪花膏围着青工们说笑。当然这些举措里一部分姑娘是指望抓住短暂的时间同城里青工速成对象,一部分则是把同青工们接近或说几句话作为一种荣耀。三天后,这三位青年工人同拉土豆的车一道走了。但这几个青工个个是负心郎,受了那么多优待,走的时候和姑娘们连声再见也没说。前面提到过集宁市是离我们村最近的城市,因此村里的大人们动不动就说集宁长集宁短的,当时在我稚嫩的心里总认为集宁是个大城市,村里的小伙伴们也都这样认为,要是谁去了趟集宁,能把其他小伙伴羡慕死。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夏天,生产队派父亲赶马车去集宁拉货,父亲说要带我去,走之前那几天,我心里忐忑不安,生怕父亲变了卦。其实父亲不会那样做,父亲之所以费心费力地带我去集宁,一是了却我吵嚷几年的心愿,二是让我这个好奇心特重的男孩见见世面。集宁离我们村一百二十多里,路上走了两天,临进城时,父亲对坐在车中莜麦秸捆上的我说:“到了街里见到稀奇的东西不要乱叫乱说,看街上的小孩笑话你骂你地老大”。我就依从了父亲的话,啥也不敢说,瞪大眼看高高的大烟囱和屋上摞屋的楼房。那次进城父亲还领我进了饭馆,我们一人吃了碗素面条,我至今记得那面条是一角二一碗。对了,隐隐约约还记得那次父亲还给我五分钱买了块酸奶豆腐,和五角钱买了个铁皮铅笔盒。
  现在我已是个有着三十几年“城龄”的老包头人了。住着电梯高楼,用着智能手机,并且还自费出版过诗集,按理说我该算城里人了。其实不然,我私下合计了一番,我只能算半个城里人,因为我有着城里人那种懂知识讲卫生,但没有许多城里人的矫情伪饰和精于算计。此外,到如今我还保留了许多农村人惯有的习性,如吃饭喜欢圪蹴在地上并爱用大海碗等,如为人老实办事实在等。这也就是说,我到如今还没有彻底跨越城市的门坎,仍留下半个身子在外面。城市的门坎真陡啊。
其他文献
形成了这样一种不为人知的习惯:在心神不安的时候,我把书房里的羽毛标本打开,逐一地观看,抚摸,一遍又一遍,我一下子安静下来。一支羽上有黑白黄三色是戴胜鸟的翅羽,全支深绿色是佛法僧的翅羽,全支彩锦艳丽是锦雉的翅羽?……我似乎听到了大雁南飞的嘎嘎之声,雕鸮在夜间掠过草丛嗦嗦嗦,麻雀在屋檐下的巢穴地叽叽喳喳,空谷里的幽兰之气滑过白眉地鸫的翅膀,蓝翡翠在河边啄食鱼虾忽地飞过灌木林落在另一片滩涂里,秋沙鸭在信
期刊
只要一绺云在,总有追寻的目光,向着久久沉默而一望无垠的天空,我不经意间抬头时,白云飞快擦过老槐树的枝桠,竟然,像从虬曲的树根里升起的。  不知谁家刚操办完儿女的婚事,弯曲的巷子口,搭起的彩门尚没拆除,一地红纸屑,被万物都无法抗拒却又极轻微的风吹过,原地打着旋儿,搅动了水泥路面的冰凉与单调,似乎也搅动了天空的变幻与辽远。  空气扩散着鞭炮的琉璜味儿,使半个月后才降临的农历新年,提前蹿出喜庆的气息。 
期刊
灵魂的捕器  我带着灵魂的捕器  在你的窗前捕一朵雪花  冷  就进来坐坐吧  也许是  我宁愿相信  生死都可以彼此温暖  可——  这是落叶的经纬落叶的辉煌  秋风如迟疑的鹿群  在尽染的山间  写下留言——  我有一滴泪供着你的名字  我有一支烟慢慢燃着  我有对面  此时  你空着  我的窗口空着  就是有一场大雪  我说许老  可是  哪一朵你  能应邀而来  你在高处  你在高处  蘸
期刊
有些湖平视一览便可读到其神韵,有些湖站在高处俯瞰即可观其水色,而有些湖,则需要仰视良久,方能洞窥到其秘密。青海湖就属于最后一种,那些飞翔过湖面的鸟影,就是引领它的阅读者仰视那片水域的向导!那些准如摆钟的迁徙之鸟,越过雪山和草原,在这里留下了一曲关于迁徙的壮歌!  站在青海湖边,看着那些滑行在天地间的鸟影,尤其是斑头雁高傲而艰辛的身影落临湖边时,我替法国著名电影大师雅克·贝汉心生起一个遗憾来—— 在
期刊
2016年10月9日近午时分得到许淇先生去世消息之时,我正在包头机场候机赴京。那一刻我的心情平静,没有流泪,只轻轻叹了口气。与单位核实情况后把消息微信发了出去,之后独自对着空旷的停机坪发呆。当夜在清华学区宾馆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夜里几次醒来独坐吸烟,看朋友圈的悼念图文,眼眶开始了潮湿。  许淇老师患病已经过去了四年,年近八十的老人被癌症病魔纠缠了一千四百多个日夜该有多么苦痛。期间就有人对我说过
期刊
2016年10月9日九月初九九点,你的血液凝固了,你的世界凝固了,你张开双臂迟疑着,不想离去,天国照亮了你的眼眸,递来了天梯,随后的三声叹息是你向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无奈,无奈,无奈;微睁着双眼留恋着,留恋着,留恋着……随之化成灰烬,一个空虚的小盒子送到我的手里,泪水才夺眶而出,每一滴泪珠都在记忆的深井里滴溜溜地闪闪发光地打转,我拼命地抓住她们……打开你的文集,许多回忆在心头……  四十三年前的一
期刊
这是一个在天地之间生长的故事和家园  几千年花开花落,才结出满城的柳絮和炊烟  这是一个缀满星光和夕阳的码头和舞台  天之灵和地之华是这个城市的徽章和色彩  多少年的心心相印才能让一座城市生生不息  多少年的不离不弃才能让一座城市如花绽放  天地之间是一个比城市要大许多的选择转盘  一座城来了又走,一座城走了又来,流水一般  有许多、许多的城市已经不是房子和街道的总和  有许多、许多城市已经是一种
期刊
籽粒瓢香,那馥郁的香味,不借风力也往鼻孔里钻。庄稼的,花草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混合在一起,仿佛调制过的,勾着人贪婪地吮吸。  果子挨挨挤挤,枝条颤颤巍巍,小而渐大,绿而渐黄,不经意间,朝阳的圆弧面又染上一抹绯红,熟透了,离怀落蒂,投向大地。  深深浅浅的绿,各不相让,努着劲儿地铺展着,那是夏天的景致。进入秋季,似乎劲儿放得差不多了,枝蔓也伸展得爬过了栅栏又贴地追出几步,于是,转而从色彩上争锋。
期刊
元夜小调  竹子说,昨夜大雪削尖我的叶子  而我依然对春风懵懂不知。  今日天下大白但很短暂,金乌拎走水罐  一切雪花全都离开山岭野地大街小巷  像人一样,改变存在的形状,气息,与贪恋  像人一样隐没在香烛背后,青烟缭绕。  竹子说,我把骨头交给灯笼,  被夜游者悬挂于檐下,被念想炙烤  一把骨头要在祭典之后变成微弱的火焰  昨夜大雪削尖了我的骨头,  我就是一曲尖锐而谦卑的元夜小调  跟随离去的
期刊
山之阳,水之阳,那里是城市生长的地方  河山之间总有一片土地是我们一辈辈的家园  河山之间总会有山的伟岸和河的缱绻水流八端  帆会像鸟儿一样一次次划过河的涟漪和渔舟唱晚  马蹄会敲打山的胸膛让铜鼓一次次在山野上蜿蜒  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家庭再加上万千个家庭的拼图  城市就是一个人不愿意走远再加上很多人都要厮守的地方  有时候家就是一座城堡,血脉是城堡最好的纽带  有时候城市就是一个家园,生死于斯,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