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34-01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他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将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他坚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考察人类活动,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理解为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进步的、科学的实践观,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是如传统的唯物主义那样只从客观存在方面去认识世界,没有将实践作为到社会活动的基础,导致了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产生,以及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也不是如唯心主义那样只从主观方面去看待世界,否定客观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它不仅从客体方面去强调,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它强调以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将实践纳入了认识的范畴,将人的认识归结为实践的活动,它既承认了自然物质事物的存在性,也认识到了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它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相统一,使他们共同统一于实践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注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改变现存人类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把握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是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以人为本”思想
(一)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的主体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他批判了费尔巴哈忽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并将“人”的本质问题作为实践观形成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对主体的定义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对客体的定义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人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作实践的工具、改造实践课题,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任务。在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在人的思想指导和实际行动中才能实现。因此,人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而实践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脱离“人”谈“实践”根本无从谈起。“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活动的主体,要求在现实社会中重视人的作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主动性作用。
(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目的看。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解释世界,改变就是实践,改变世界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加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一切实践活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首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体现的基本观点,主体中人是一起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始终坚持的以人为主体的实践为出发点喝归宿点。
三、“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的“现实的个人”。“以人为本”理论的着眼点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更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一切社会建设都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将现实社会中处于生产生活的人民作为利益出发点,体现了马克思提出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是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也将其实践的唯物主义立脚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而并非是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类”。
(二)“以人为本”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指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中起决定性的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并享用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时,其自身也在想着自由和全面的方向发展着,也在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理想。
四、“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展开
1.党的十八大让我们明确了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样,坚持一种为全民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多元价值上建立起更高的价值统摄,形成广泛的遵从的动机,构建普遍的伦理秩序。
2.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农业时代看重的是土地,土地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工业时代看重的是资金和设备,资金和设备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目前我国正处于只是经济时代,看重的則是知识、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有失公平、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1卷第133-14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9
[2]杨金海.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3)
[3]陈利燕.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1期
作者简介:阚秋烨(1991.05-),女,汉,山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生在读,武汉纺织大学。
关键词: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34-01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他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将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他坚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考察人类活动,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理解为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进步的、科学的实践观,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是如传统的唯物主义那样只从客观存在方面去认识世界,没有将实践作为到社会活动的基础,导致了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产生,以及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也不是如唯心主义那样只从主观方面去看待世界,否定客观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它不仅从客体方面去强调,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它强调以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将实践纳入了认识的范畴,将人的认识归结为实践的活动,它既承认了自然物质事物的存在性,也认识到了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它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相统一,使他们共同统一于实践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注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改变现存人类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把握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是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以人为本”思想
(一)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的主体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他批判了费尔巴哈忽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并将“人”的本质问题作为实践观形成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对主体的定义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对客体的定义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人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作实践的工具、改造实践课题,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任务。在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在人的思想指导和实际行动中才能实现。因此,人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而实践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脱离“人”谈“实践”根本无从谈起。“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活动的主体,要求在现实社会中重视人的作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主动性作用。
(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目的看。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解释世界,改变就是实践,改变世界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加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一切实践活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首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体现的基本观点,主体中人是一起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始终坚持的以人为主体的实践为出发点喝归宿点。
三、“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的“现实的个人”。“以人为本”理论的着眼点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更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一切社会建设都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将现实社会中处于生产生活的人民作为利益出发点,体现了马克思提出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是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也将其实践的唯物主义立脚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而并非是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类”。
(二)“以人为本”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指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中起决定性的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并享用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时,其自身也在想着自由和全面的方向发展着,也在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理想。
四、“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展开
1.党的十八大让我们明确了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样,坚持一种为全民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多元价值上建立起更高的价值统摄,形成广泛的遵从的动机,构建普遍的伦理秩序。
2.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农业时代看重的是土地,土地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工业时代看重的是资金和设备,资金和设备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目前我国正处于只是经济时代,看重的則是知识、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有失公平、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1卷第133-14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9
[2]杨金海.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3)
[3]陈利燕.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1期
作者简介:阚秋烨(1991.05-),女,汉,山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生在读,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