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石,乡间也称契石,即拜石头为保护神,是古人的一种崇拜。
  拜石的日期一般选在除夕夜的前一天。那时家家户户都已做好了过年的准备,祭祖的炮声此起彼伏,村庄、田野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到拜石那天,我们提前相约,一大早就动身。我记得第一次去拜石是我的爷爷带我去的。我那时尚未入学,其他的孩子都已读书了,不需要大人带了。我的爷爷就成了这个儿童团当然的带队人。队伍里我的个子最小,也跟着大家走。当我走累了不肯走的时候,我的爷爷会背起我走,或者抱我坐在他的肩膀上走。那时没有任何车辆,路也无法通车。其中有一段路是海边沙滩。在沙滩上走,沙子软绵绵的,走一步退半步,我的伙伴们走着走着干脆奔跑起来。见此情景,我赶紧从爷爷的背上滑下来,跟着大家跑。互相追逐,你跑我赶,卷起一路沙尘,撒下一路欢笑。
  后来我入学读书了,每年的除夕前还得去拜石,还是我爷爷带队。大家一路上嬉笑打闹,跟在我爷爷的后面,爷爷胡子里长满了故事,让大家忘记了走路的辛苦。
  “爷爷,新年大家不都是在村庄的庙里围炉(即拜神)吗?为什么我们要跑这么远来拜石?”一个年龄最大的孩子问。
  “因为你们契石。”爷爷看着我们,眼睛里充满关爱。“新年来了,你们拜石,契石灵应,会保佑你们长得快,会读书。”
  “不就是一座石山吗,又不是什么神仙,会有什么灵应?”那个年龄最大的孩子说。
  另一个孩子碰一下那个最大的孩子,神秘地说道:“来时我妈教我,拜石不能说傻话,要说吉利话,说吉利话契石才会保佑我们快快长大。”这时,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爷爷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们村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孩子,活蹦乱跳的,甚是可爱。刚满周岁,就在新年的除夕夜突然得病,高烧不退,神昏,抽搐。当时方圆几十里都没有医院,又是除夕夜,连江湖郎中都找不到。看来孩子快不行了,一家人束手无策。这种病叫急惊风,若不及时施救,孩子就活不成。这时,孩子他爸突然想起一个江湖郎中曾经教给他的急救办法。只见他将一只碗砸碎,抓起一块碎片,在孩子的额头上划出一道口子,用嘴将其鲜血吸出。又把孩子放进尿桶,脱光衣服,除了头部,将其全身浸在尿里。寒冬腊月人们穿着棉衣还冷,一个孩子泡在冰冷的尿里,作为父母,心痛可想而知,但为了救孩子又不得不这样做。过一阵子,孩子他爸将孩子从尿里抱起来时,孩子奄奄一息,已经不行了。孩子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她揩净孩子的身体,给他穿上新衣服,又把孩子放进摇篮里。死了的孩子是不能留在屋里过年的,孩子的叔伯们全都赶来了。孩子的母亲还抱着一线希望,死活不让将孩子马上处理掉。最后只好将装着孩子的摇篮吊在屋外的茅厕里。孩子的父母在茅厕旁守了一夜,待到天快亮时,孩子他妈去摸一下孩子,感觉到孩子还有体温,似乎还动了一下。孩子他爸一阵惊喜,赶紧把孩子抱回家来。天亮后,一家人四处寻医。
  “最后那個孩子被救活了吗?”大家急切地问。
  “那孩子大难不死。大年初一天刚泛白,孩子的爷爷就跑来这里契石……”爷爷说着,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但愿他快快长大!”
  “这个孩子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问。
  爷爷不作声,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
  爷爷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大概是回复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来拜石的疑问吧。可是,从此之后,这个故事铭刻在我的心中。
  每次拜石,大家都恨不得快快拜完,因为拜石的最后程序是燃放鞭炮。我的伙伴们最喜爱放鞭炮。可以说伙伴们热衷于拜石就是冲着放鞭炮而来的。放鞭炮对于农家孩子来说是奢侈的玩意儿。那时农村生活困难,即使是新年,非十分必要,家长是不肯掏钱买炮的。聪明的孩子又总是以家长若不多给钱买炮则不肯来为要挟。只有来拜石时才可过这个瘾。有的带来捆炮,有的带排炮,也有带来摔炮的。但在契石面前燃放鞭炮要正儿八经,不可胡来。所以,大家在契石面前只燃放一部分,早已偷偷地藏起一部分,待祭拜完毕后再自由燃放。自由放炮的样式五花八门。本来捆炮是挂在树上燃放的,我的伙伴们却在沙滩上垒起一道长长的沙垄,把炮埋入沙中,点燃后,随着一阵炮响,炸起一道滚滚沙尘。也有的把炮插在牛粪里,把牛粪炸得漫天飞舞,并名其为“牛粪开花”。如果碰上有人路过,这牛粪就会喷射到路人身上。不过,人家也知道这是一群来拜石的顽童,能避则避,如果碰上了,因为是新年,教训两句也就算了。这是童年拜石最深的记忆,也是最大的快乐。
  拜完石,日已西斜。这时肚子饿得发慌,祭拜后的祭品被吃个精光在所难免。诸如猪肉、米饭、叶搭饼、年糕之类,这些食品对于当时的农家孩子只有过年时才吃得上。虽然家长要求带回家去再吃,但子在外父命有所不从,饥饿之下,个个狼吞虎咽般一扫而光。哪里顾得上家长的要求呢?尤其有人提议谁都不能带东西回家,以免相互比衬。所以,有的人吃腻了就交换来吃,年纪小的吃不完就分给年纪大的吃,总之,非吃个精光不可。这时,我的爷爷总是不吭声,他看到孩子们狂吃很高兴。他说“能吃才长得快”。他的态度是怂恿孩子们吃光的。由于谁都不带东西回家,又有我爷爷带队,各家也就不吱声了。在那饥荒的年代,能大饱口福是拜石难忘的记忆之一。
  过了很久,爷爷的故事还萦绕在我的心里。一个盛夏的夜晚,趁母亲在门口乘凉,我坐到她的跟前,给她复述爷爷的故事,并追问那个孩子是谁。这时,我的母亲不作声,她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流出的眼泪滴在我的脸颊上。她抚摸着我额头上的伤疤问:“你知道你额头上的伤疤是怎么得来的吗?”
  “我不知道。”
  “你这个伤疤是你的父亲用瓷片划的。爷爷故事里的小孩儿就是你。”母亲说,“你小时候太不听话了!”她仰望着布满繁星的夜空,似乎看到了前方的光明。
  微微的晚风吹在我们母子的身上,可我的心里却卷起了翻江倒海的狂涛:我那稚小的生命竟然迷惘于除夕之夜的奈何桥头!除夕之夜,万家守岁的欢乐之夜。可我的父母蹲守在屋外的茅厕旁,那种失子之痛的煎熬是何等的残酷!也许是母爱的急剧呼唤,我才再度回到母亲的怀抱。这时,我搂住母亲的脖子,重重地在她的脸颊上亲上一口,我也流下了眼泪。我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平时总是对我说,我是在路上捡来的。由于年纪小,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话意。可是,她把我抚养成人不知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担惊受怕!
  这群契爷石的孩子,谁的名字都嵌有一个石字,以示契石。也祈祷孩子能像石头一般坚硬、健壮,如石生、石养、石坚、石毅等。唯有我只是一个石字。我从小对我的名字很不满意,尤其读书后,我的名字太浅显,同学们都懂得余石是剩余的石头的意思。调皮的同学常常不叫我的名字而是称我为剩余的石头。我虽不乐意,但这是自己的名字,只好忍气吞声了。
  说来可笑,待到我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时,妻子要我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我便毫不犹豫地给儿子取名余磊,妻子不甚满意,她不理解我的用意,“磊”字由三个“石”字组成,既保留了契石的基因,又寄予我的期望。再到后来,我在微信群里的昵称也取名“无才补天”。很多朋友茫茫然,不解其意,但我始终守口如瓶,从不泄露天机。
  如今拜石习俗已经作罢了,故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几乎辨认不出它来。
其他文献
当暮色笼罩的时候  我们都将返回村庄  远离这座痛苦的城市  傻瓜和国王的巴黎,梅毒患者的巴黎  法兰西的玩笑或恐惧  仍将持续,一分钟或几个月  当橱柜里的紫苜蓿  因悲痛而默默流血,有人赢得了爱情  迎娶蓝眼睛的新娘  而我会欣然死去,就像午后  潮湿的青雾中,一颗滴落的  元音  冬 雪  这场落雪之后  寒冬便会渐渐隐退  就像山坡上被掩埋的荒草  我们曾在另一场雪景里  谈论岁月的气息,
期刊
太阳做完了一天该做的事之后,便躺进了朱山的怀抱。剩下的,交给了星空。  星空深邃,朱山嵯峨。  一只猫头鹰兀立于一棵古榆树上,目光如炬。古榆兀立于古汴之畔,迎来一叶唐朝的帆。  升起渔火,举起酒樽,谁与张继斟酌枫桥夜泊?  崎岖而又漫漶的心啊!旧隐人常叹,霜叶秋已打。  裙子荡起來的翅膀,如沐春风,追随了流浪的云。  歉意自不必诉说。有洞箫之音,和着粼粼的水声。是否洞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
期刊
巷子  每次站在老家的巷子里  就明白了时间的长短有序  明白我深爱着的,是关于一个村庄  几户人家的故事箴言  以及,我妄图参与的  一场秋雨的旅行计划  狭窄的巷子里,只允许一种爱  我像个过客  假借着乡里的月和楼房的间隙  望见极光的序列,以一种神奇的姿态而存在  我试图去遵循。我也  亲手指认一口幽深的井  井里围困着的,是一整座城的白月光  你知道的,我的祖辈  早已耗尽一生,怀抱这里
期刊
我时常想起的故乡,是微风,江涛,暖阳,明星,细雨……无法列举完全,总之,一切细小而又美好的元素,都能让我想到故乡。  提及故乡,是雨后小巷青石板上低低掠过的燕子,江南的风便是燕子的羽翼,助它远行。以往一个人走在长江边,到也没觉得什么,如今回想江中来往的大小船只,才意识到,人在故乡的幸福,无需做浪子来往于起伏的江涛。  水滋润万物,我也浸在其中,伴江边的绿藻,听着夜里的虫鸣,轻轻摇曳起舞。  燕子衔
期刊
为父亲围炉煮酒,是我生命中极为重要的温情片。印象里,我最盼望着入冬,寒冬一来,父亲就要温酒。只待父亲一声令下,我便奔入厨房,推出红泥炉,麻利地生火煮酒。  生火靠技巧,煮酒需耐心。引火时,先点燃少许刨木花,或一截废旧车胎皮,看它们顺利燃烧后才能丢入炉膛,待其熊熊燃烧后方可加入适量煤炭。干燥的煤炭遇上欢快的火苗,大有星火燎原之势。火势渐旺,架上一盆水,水中置入一壶陈年老酒,我在一旁静静地烤火,静静地
期刊
那些菖蒲是真实的。多年之后,我还能在洒满秋光的午后嗅到铁锈色的香。  记忆的门由此打开。斜风细雨若隐若现,一片叶子推动另一片叶子。  高低错落的山影里,日子被翻拣着,也被秋光照耀着。  没有奢望。微小的期待也被克制。理清千头万绪的过往,需要勇气。  只希望那些鸟群燃起的喜悦在黄昏里起飞,越過千山万水栖在我的梦境。  思念的意义被风高举,膝下绿草丛生。  菖蒲只是菖蒲,追风逐雨,在故乡的弯臂里活出远
期刊
跳蚤效应  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地就跳出来了。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这只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出来了。  跳蚤效应说明,“自我设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变成了“爬蚤”并非自身已失去了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
期刊
只因树枝倔强伸进窗户  整个上午  我在锯一棵树  一棵对春天满怀梦想的树  长出的幼枝  如婴儿小手在春风中晃动  幼枝的叶子如蝴蝶的薄翼透明  细小叶脉像血管清晰可见  源源不断奔涌的绿色血液  正在为每一个造梦的细胞  輸送春天的营养  整个过程我没听见一声喊痛声  也不见流出一滴血  春天里的一棵树  随锯口的加深  (锯口的深度与锯齿的私心成正比)  在阳光雪亮的目光下  绝望倒地  地
期刊
那些植物、动物不断繁衍的村庄,将是我无尽的生命来处与饕餮的盛宴……  一只小蚂蚁背负着在它的世界里最重的生活负担——也许是一粒人们无意掉落的米粒,也许是一小块饼屑。我低头,看着这和我一样背负着生活重担的黑色的小生物,我生出怜悯的心,想到我与它一样,这样平等卑微地努力生活着。  平原上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它那么安详地慢慢往前爬行,它努力的样子,不止一次感动了我。因为,我们是一样的在地球上与庞然的世界和
期刊
神农尝百草,人在草木间,觅到草木之英,是为茶。  严冬让天空降下寒冷的飞花,亦造就春之茗茶。  茶在雪被下苏醒,睁开惺松的睡眼,褪去涩味,迎接鸟啼,迎接带着露珠的清晨。  天寒地冻,缓慢的生长,令芽叶更加饱满。  雾气空蒙的远山,无数双灵巧的手揪下芽叶。从指间到竹兜,从竹兜到杯中。  五万颗芽方能制成一斤上等的干茶。 常见的毛峰,普通的炒青,亦得万片鲜叶。这是何等珍贵的甘露!  茶如人,如自然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