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8年滴滴顺风车发生女性遇害事件以后,就一直处于下架整顿的状态,在此期间,不少顺风车网约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先后涌现出哈啰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多家平台,使得顺风车市场进入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便顺风车的风险仍旧存在,但是显而易见,它的便利优势还是让众多商家纷纷尝试,这也使得顺风车网约车的安全问题重新被摆到台面上来。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退隐450天后,宣布自11月20日起将重新上线,并在7个城市试运营。但没想到的是,新方案一经公布就陷入了困局,运营方案中关于女性用户晚8点后无法使用顺风车服务的条款,迅速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认为滴滴顺风车新方案性别歧视,也有人认为暴力事件白天也有可能发生,此举并不会降低乘客受害几率。这些反对声音致使滴滴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以期能按照原定事件上线测试,7日晚,滴滴发布新公告,称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时至22时。然而,这仍未让广大网友满意,滴滴顺风车再次陷入“一刀切”、“懒政”的舆论漩涡,导致其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人满意的地步,这不免让人质疑,顺风车平台究竟该如何改进,才能得以发展呢?
滴滴隐退,顺风车市场现“百家争鸣”
2018年滴滴顺风车女性遇害事件令人痛心疾首,使得环保便捷、共享资源的顺风车一时间让人谈虎色变。事件发生后,滴滴宣布整改,要求司机和乘客必须完成6个步骤方可注册,同时要求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一键拨打安全号码等,但是从后续乘客遇害的事件可以看出,那次整改并没有覆盖所有的风险点。
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说明,网约车平台公司与出租车公司一样,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私人小客车合乘则按各地政府有关规定执行,顺风车属于车主的自愿民事行为,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中介,承担的是“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由此看出,顺风车平台的安全责任更大,其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滴滴当时因着司机审核存在漏洞、投诉处理不重视和接警机制不及时而下架整顿,但事实证明,顺风车的便捷、廉价、绿色出行,是现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方向,于是顺风车市场再次打响了江湖战。滴滴顺风车缺席的450天里,先后涌现出了多家顺风车网约车平台——首汽约车、神州优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高德出行、嘀嗒出行、哈啰出行等,使得此行业的竞争和压力日趋增强,如何打造成受众满意的顺风车平台,成为了各大平台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重新上线,滴滴新方案惹争议
11月16日,滴滴出行App上发布了“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最新产品方案。方案引入了失信人的筛查机制和探索机制,并且与第三方信用产品合作,提升了用户准入门槛,但是方案中的顺风车提供时间“5:00—23:00(女性5:00—20:00)”的提出,引起了諸多网友的不满和质疑,怀疑此方案内含性别歧视。最后虽然时间方面又做出了调整,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改为5:00-20:00,但是热议高潮依旧难退。
对此,有专家指出因性别而区别对待,不具有合理性,其安全隐患的根本是营运人员的资格审查和运营后台的管理,而不是性别和乘车时间段的问题。著名女性维权律师万淼淼也表示:滴滴顺风车此举措,是典型的基于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是性别歧视,侵害女性司乘人员的人格尊严。滴滴总裁柳青也在微博上针对此事件回应称:“我自己作为一个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们不太好用……但是在安全的问题上,还真是有点儿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行。恳请大家多给我们一些时间……让我们能更好的守护大家的出行安全和体验。”
其实笔者认为,滴滴的此项举措还是有理可据的,自去年的犯罪案件发生以来,滴滴对自身的信息审核、安全管理及投诉机制都进行了整改。针对顺风车方面,滴滴施行了“全面去除社交功能”、“消除历史订单信息”、“禁止合乘双方自主编辑评价内容”等加强用户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诸多措施,其中限制女性搭载时间,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的安全保障。
而且事实证明,同种情况下,女性受害的几率确实偏高,特别是晚8点之后,是事故高发时段。据调查,晚8点之后顺风车涉性类投诉数量比5点到晚8点这个时间段高45%,滴滴此种做法,初衷不是为了限制搭乘权利,而是一种迂回的保护手段,目的是降低受害几率。但是从根本上来讲,限制女性夜间出行却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亦如网友所说的暴力事件白天也有可能发生,而且对女性出行时间的限制,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安全疏忽的表现。所以相比于这种曲线治标,民众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如何用技术手段来束缚住罪恶的发生,才是最最关键的议题。
品牌定位需重塑,民众安全和品牌形象同样重要
其实顺风车,最初是以公益性质出现的,2012年“顺风车”公益发起人王永联合郎永淳、崔永元等知名人士发起了“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其口号是倡导社会绿色出行,实现节能环保、减缓交通压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就是说,区别于网约车和出租车,顺风车最开始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发展至今,顺风车作为品牌出现,却渐渐变了味道。
2018年,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在一次访谈中,给出了这样的关键字:半公开、半私密、缘分、非常sexy……这使得滴滴顺风车在社交上偏离了初衷,直接被诱导成了“色交”。据悉,数据显示,顺风车女乘客相比于男乘客,被接单率要高出10个百分点,于是滴滴顺风车力图抓住这个商机,把其影响扩大化用以追求更大的利益,却忽视了滴滴本身从事的是公路运输行业,理应对乘客的安全负责。
做品牌就是做社交,这句话没有错,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因为米粉,所以小米。但是,打造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此社交非彼“社交”。举个例子,著名的1985年“可口可乐更改配方”事件——当时可口可乐的CEO郭思达当众宣布要更改可乐配方,此消息一出,迅速得到大多数美国人的抗议,新可乐推行两个月,销量不见起色,最后可口可乐不得不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 所以说,塑造品牌,必须要真正走进消费者,听取他们的心声,而不是企业或品牌方单方面意淫和自娱自乐。滴滴顺风车事件告诉我们,顺风车本身没有错,但是把它打造成品牌之后,该如何定位,却是需要重视的。对此,记者采访了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教授马志强,他认为,塑型品牌往往需要多年的辛勤努力,而毁坏一个品牌只需要一件事或几分钟。应该说,之前的滴滴顺风车在塑型企业品牌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把业务做遍全国,创新了一个崭新的城市乘车模式,开创了城市便捷舒心的出行方式,让出行者有了更省力和更便利的选择;一经推出,就迅速风行全国,人们根本不再想站在凛冽寒风的大街上等待出租车,而是让车“顺风”开到家门口,出行者变被动为主动。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这是好事情,至少说明滴滴顺风车这个品牌并没有就此倒下,还想重振雄风。但想振兴品牌是好事,如何振兴品牌却是难事。一般说来,塑型知名度较容易,塑型美誉度较难。公共关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之间具有四个维度,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知名度低,美誉度高;知名度低,美誉度低;知名度高,美誉度低。在这四个维度里,知名度高,美誉度低是最难开展公共关系的。而滴滴顺风车恰恰处于这个维度。
11月11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联合约谈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优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高德、嘀嗒出行、哈啰出行等8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针对网约车、顺风车市场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为交通运输新业态打造良好发展的环境,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要求。
由此可见,此次滴滴顺风车回归,重塑品牌定位是首要任务。毕竟定位准确,才能避免走以前的老路,品牌才能做得长久。
任重道远,顺风车平台仍需改进
11月20日,滴滴顺风车开始在太原、哈尔滨、常州三个地区试运营。然而恢复上线之后,用户和司机普遍的反应都是:体验困难。笔者总结分为以下两点:
1.使用繁琐,信息安全引顾虑
和之前相比,乘客在初次使用顺风车的时候需要进行实名信息认证和学习安全知识,其中实名信息认证新增了本人人脸识别环节,同时顺风车平台还在验证过程中随即截取照片进行核验。除此之外,滴滴顺风车用户页面上还设立了“安全功能一键全知道”,里面有平台提供的安全功能介绍,包括紧急联系人、行程分析、隐私号码保护、110报警等。在司机注册方面,则需要上传司机本人的身份证、驾驶证、行程证和注册车辆信息。有乘客表示,从此栏目可以看出,滴滴顺风车的安全系数确实大大提高了。但有的司机卻反应,注册过程颇为复杂,人脸识别也过于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卡顿的问题,导致了时间的浪费。
同时也有市民认为,使用顺风车前进行的这些繁琐注册,中间还要进行人脸识别截取,让人比较担心信息泄露问题。毕竟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被泄露。例如,美国著名社交平台Facebook就多次陷入隐私安全危机,去年9月Facebook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黑客利用其程序漏洞窃取了用户的登录密码,入侵了大约5000万个脸书账号,致使Facebook信用大跌。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隐私极易被有心之人窃取并贩卖,信息安全成为了民众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2.打车难,早高峰单多车少
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期间,不少原有的顺风车司机还处于观望状态,并且司机的单量也有所控制,每天只能接两单,常用地点也只能设置四个,这就导致了试运行期间叫车难的现象。对此,有司机反映,顺风车只能设置4个常用地点太过限制,对于经常变换地点跑业务的人来说太不方便;同时设置页面没有导航按钮,应用内的地图不清晰不好用,致使后台耗电剧增。
不过有专家认为,只允许设置4个常用地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司机的利益,但是却让顺风车回归了初衷——应区别于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共享出行的特性,真正做到“顺风”。而乘客也应该明白,顺风车服务是非职业化的,肯定与专业化的服务有所区别,我们不能用经营性的服务标准去要求这种更偏向公益性的互助行为。
12月1日,滴滴顺风车试运营城市用户恳谈会在太原举行,滴滴顺风车总经理张瑞表示,此次恳谈会主要目的就是真切地了解大家在使用顺风车过程中的痛点,并与二十多位用户及顺风车团队针对滴滴顺风车的优化与使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综上所述,顺风车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平台来讲,无论是产品定位、后台整顿还是责任监督等方面,未来发展趋势依旧任重而道远。针对此话题,马志强教授进一步分析道,滴滴顺风车新方案一经公布就陷入了困局,这说明公众对滴滴顺风车复出的再次质疑和诘难,更多的是对滴滴顺风车品牌不信任的再次表达,也是对顺风车品牌定位的不满意的曲折表达。至今,滴滴顺风车品牌重新定位了没有?是什么定位?是不是还是定位于“半公开、半私密、缘分、非常sexy”的“交际平台”?是不是还是具有社交上暗示、诱导的“色交”?不在定位理念上下功夫,不去想法赢得公众的心理信任,滴滴顺风车一定还会被公众继续质疑,让顺风车的发展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同时马志强教授表示,滴滴顺风车这次复出有点仓促了。其实在复出之前,滴滴顺风车应该先做好几篇文章,做一下铺垫,让公众有个心理准备。如先给出品牌理念的定位,彻底否定暗示式的“社交平台”,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做出让公众叹服的几件事,为社会公益做出几件实事,让公众感觉到滴滴顺风车的善意。利用媒体宣传企业的正能量,扭转公众对企业的“恶感”。甚至可以发几篇软文,让社会公众抹去对过去的痛苦记忆,重新拾起公众对品牌的美好回忆。相信这样,社会对滴滴顺风车的诘难一定会少得多,其复出也会顺利很多。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退隐450天后,宣布自11月20日起将重新上线,并在7个城市试运营。但没想到的是,新方案一经公布就陷入了困局,运营方案中关于女性用户晚8点后无法使用顺风车服务的条款,迅速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认为滴滴顺风车新方案性别歧视,也有人认为暴力事件白天也有可能发生,此举并不会降低乘客受害几率。这些反对声音致使滴滴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以期能按照原定事件上线测试,7日晚,滴滴发布新公告,称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时至22时。然而,这仍未让广大网友满意,滴滴顺风车再次陷入“一刀切”、“懒政”的舆论漩涡,导致其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人满意的地步,这不免让人质疑,顺风车平台究竟该如何改进,才能得以发展呢?
滴滴隐退,顺风车市场现“百家争鸣”
2018年滴滴顺风车女性遇害事件令人痛心疾首,使得环保便捷、共享资源的顺风车一时间让人谈虎色变。事件发生后,滴滴宣布整改,要求司机和乘客必须完成6个步骤方可注册,同时要求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一键拨打安全号码等,但是从后续乘客遇害的事件可以看出,那次整改并没有覆盖所有的风险点。
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说明,网约车平台公司与出租车公司一样,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私人小客车合乘则按各地政府有关规定执行,顺风车属于车主的自愿民事行为,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中介,承担的是“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由此看出,顺风车平台的安全责任更大,其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滴滴当时因着司机审核存在漏洞、投诉处理不重视和接警机制不及时而下架整顿,但事实证明,顺风车的便捷、廉价、绿色出行,是现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方向,于是顺风车市场再次打响了江湖战。滴滴顺风车缺席的450天里,先后涌现出了多家顺风车网约车平台——首汽约车、神州优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高德出行、嘀嗒出行、哈啰出行等,使得此行业的竞争和压力日趋增强,如何打造成受众满意的顺风车平台,成为了各大平台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重新上线,滴滴新方案惹争议
11月16日,滴滴出行App上发布了“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最新产品方案。方案引入了失信人的筛查机制和探索机制,并且与第三方信用产品合作,提升了用户准入门槛,但是方案中的顺风车提供时间“5:00—23:00(女性5:00—20:00)”的提出,引起了諸多网友的不满和质疑,怀疑此方案内含性别歧视。最后虽然时间方面又做出了调整,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改为5:00-20:00,但是热议高潮依旧难退。
对此,有专家指出因性别而区别对待,不具有合理性,其安全隐患的根本是营运人员的资格审查和运营后台的管理,而不是性别和乘车时间段的问题。著名女性维权律师万淼淼也表示:滴滴顺风车此举措,是典型的基于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是性别歧视,侵害女性司乘人员的人格尊严。滴滴总裁柳青也在微博上针对此事件回应称:“我自己作为一个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们不太好用……但是在安全的问题上,还真是有点儿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行。恳请大家多给我们一些时间……让我们能更好的守护大家的出行安全和体验。”
其实笔者认为,滴滴的此项举措还是有理可据的,自去年的犯罪案件发生以来,滴滴对自身的信息审核、安全管理及投诉机制都进行了整改。针对顺风车方面,滴滴施行了“全面去除社交功能”、“消除历史订单信息”、“禁止合乘双方自主编辑评价内容”等加强用户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诸多措施,其中限制女性搭载时间,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的安全保障。
而且事实证明,同种情况下,女性受害的几率确实偏高,特别是晚8点之后,是事故高发时段。据调查,晚8点之后顺风车涉性类投诉数量比5点到晚8点这个时间段高45%,滴滴此种做法,初衷不是为了限制搭乘权利,而是一种迂回的保护手段,目的是降低受害几率。但是从根本上来讲,限制女性夜间出行却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亦如网友所说的暴力事件白天也有可能发生,而且对女性出行时间的限制,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安全疏忽的表现。所以相比于这种曲线治标,民众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如何用技术手段来束缚住罪恶的发生,才是最最关键的议题。
品牌定位需重塑,民众安全和品牌形象同样重要
其实顺风车,最初是以公益性质出现的,2012年“顺风车”公益发起人王永联合郎永淳、崔永元等知名人士发起了“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其口号是倡导社会绿色出行,实现节能环保、减缓交通压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就是说,区别于网约车和出租车,顺风车最开始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发展至今,顺风车作为品牌出现,却渐渐变了味道。
2018年,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在一次访谈中,给出了这样的关键字:半公开、半私密、缘分、非常sexy……这使得滴滴顺风车在社交上偏离了初衷,直接被诱导成了“色交”。据悉,数据显示,顺风车女乘客相比于男乘客,被接单率要高出10个百分点,于是滴滴顺风车力图抓住这个商机,把其影响扩大化用以追求更大的利益,却忽视了滴滴本身从事的是公路运输行业,理应对乘客的安全负责。
做品牌就是做社交,这句话没有错,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因为米粉,所以小米。但是,打造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此社交非彼“社交”。举个例子,著名的1985年“可口可乐更改配方”事件——当时可口可乐的CEO郭思达当众宣布要更改可乐配方,此消息一出,迅速得到大多数美国人的抗议,新可乐推行两个月,销量不见起色,最后可口可乐不得不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 所以说,塑造品牌,必须要真正走进消费者,听取他们的心声,而不是企业或品牌方单方面意淫和自娱自乐。滴滴顺风车事件告诉我们,顺风车本身没有错,但是把它打造成品牌之后,该如何定位,却是需要重视的。对此,记者采访了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教授马志强,他认为,塑型品牌往往需要多年的辛勤努力,而毁坏一个品牌只需要一件事或几分钟。应该说,之前的滴滴顺风车在塑型企业品牌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把业务做遍全国,创新了一个崭新的城市乘车模式,开创了城市便捷舒心的出行方式,让出行者有了更省力和更便利的选择;一经推出,就迅速风行全国,人们根本不再想站在凛冽寒风的大街上等待出租车,而是让车“顺风”开到家门口,出行者变被动为主动。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这是好事情,至少说明滴滴顺风车这个品牌并没有就此倒下,还想重振雄风。但想振兴品牌是好事,如何振兴品牌却是难事。一般说来,塑型知名度较容易,塑型美誉度较难。公共关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之间具有四个维度,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知名度低,美誉度高;知名度低,美誉度低;知名度高,美誉度低。在这四个维度里,知名度高,美誉度低是最难开展公共关系的。而滴滴顺风车恰恰处于这个维度。
11月11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联合约谈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优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高德、嘀嗒出行、哈啰出行等8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针对网约车、顺风车市场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为交通运输新业态打造良好发展的环境,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要求。
由此可见,此次滴滴顺风车回归,重塑品牌定位是首要任务。毕竟定位准确,才能避免走以前的老路,品牌才能做得长久。
任重道远,顺风车平台仍需改进
11月20日,滴滴顺风车开始在太原、哈尔滨、常州三个地区试运营。然而恢复上线之后,用户和司机普遍的反应都是:体验困难。笔者总结分为以下两点:
1.使用繁琐,信息安全引顾虑
和之前相比,乘客在初次使用顺风车的时候需要进行实名信息认证和学习安全知识,其中实名信息认证新增了本人人脸识别环节,同时顺风车平台还在验证过程中随即截取照片进行核验。除此之外,滴滴顺风车用户页面上还设立了“安全功能一键全知道”,里面有平台提供的安全功能介绍,包括紧急联系人、行程分析、隐私号码保护、110报警等。在司机注册方面,则需要上传司机本人的身份证、驾驶证、行程证和注册车辆信息。有乘客表示,从此栏目可以看出,滴滴顺风车的安全系数确实大大提高了。但有的司机卻反应,注册过程颇为复杂,人脸识别也过于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卡顿的问题,导致了时间的浪费。
同时也有市民认为,使用顺风车前进行的这些繁琐注册,中间还要进行人脸识别截取,让人比较担心信息泄露问题。毕竟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被泄露。例如,美国著名社交平台Facebook就多次陷入隐私安全危机,去年9月Facebook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黑客利用其程序漏洞窃取了用户的登录密码,入侵了大约5000万个脸书账号,致使Facebook信用大跌。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隐私极易被有心之人窃取并贩卖,信息安全成为了民众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2.打车难,早高峰单多车少
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期间,不少原有的顺风车司机还处于观望状态,并且司机的单量也有所控制,每天只能接两单,常用地点也只能设置四个,这就导致了试运行期间叫车难的现象。对此,有司机反映,顺风车只能设置4个常用地点太过限制,对于经常变换地点跑业务的人来说太不方便;同时设置页面没有导航按钮,应用内的地图不清晰不好用,致使后台耗电剧增。
不过有专家认为,只允许设置4个常用地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司机的利益,但是却让顺风车回归了初衷——应区别于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共享出行的特性,真正做到“顺风”。而乘客也应该明白,顺风车服务是非职业化的,肯定与专业化的服务有所区别,我们不能用经营性的服务标准去要求这种更偏向公益性的互助行为。
12月1日,滴滴顺风车试运营城市用户恳谈会在太原举行,滴滴顺风车总经理张瑞表示,此次恳谈会主要目的就是真切地了解大家在使用顺风车过程中的痛点,并与二十多位用户及顺风车团队针对滴滴顺风车的优化与使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综上所述,顺风车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平台来讲,无论是产品定位、后台整顿还是责任监督等方面,未来发展趋势依旧任重而道远。针对此话题,马志强教授进一步分析道,滴滴顺风车新方案一经公布就陷入了困局,这说明公众对滴滴顺风车复出的再次质疑和诘难,更多的是对滴滴顺风车品牌不信任的再次表达,也是对顺风车品牌定位的不满意的曲折表达。至今,滴滴顺风车品牌重新定位了没有?是什么定位?是不是还是定位于“半公开、半私密、缘分、非常sexy”的“交际平台”?是不是还是具有社交上暗示、诱导的“色交”?不在定位理念上下功夫,不去想法赢得公众的心理信任,滴滴顺风车一定还会被公众继续质疑,让顺风车的发展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同时马志强教授表示,滴滴顺风车这次复出有点仓促了。其实在复出之前,滴滴顺风车应该先做好几篇文章,做一下铺垫,让公众有个心理准备。如先给出品牌理念的定位,彻底否定暗示式的“社交平台”,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做出让公众叹服的几件事,为社会公益做出几件实事,让公众感觉到滴滴顺风车的善意。利用媒体宣传企业的正能量,扭转公众对企业的“恶感”。甚至可以发几篇软文,让社会公众抹去对过去的痛苦记忆,重新拾起公众对品牌的美好回忆。相信这样,社会对滴滴顺风车的诘难一定会少得多,其复出也会顺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