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还重点推荐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不仅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读整本的书,还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增加阅读量。可对于时间已成为“稀缺资源”的中学生来说,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读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生学会选书
  目前,图书市场上的教辅书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要选那些格调高、知识含量大,写作水平高的书。学生读质量高的书,才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个人修养。反之,只会白白浪费精力。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不少情况下,“开卷不一定有益”。对于学习时间很紧张的中学生来说,读质量不高的书,无异于浪费生命。教师可以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并且教给他们选书的方法,让他们会选书、选好书。
  二、教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1.为了提高语文水平而读书,一般采用“一意求之”读书法
  所谓“一意求之”,即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若干次,每次只从一个方面去思考、理解、吸收,集中注意一个问题。例如阅读《三国演义》,第一次可以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入手,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二次读,可以从了解小说的结构入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事件连接起来的;第三次读,可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一看书中诸葛亮、庞统、周瑜、司马懿等人的论辩技巧;第四次读,可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样一次一个重点,有利于学生汇聚注意力,使他们获得深刻的印象,效果比泛泛而读要好得多。
  2.为积累资料而读书,最好采用摘抄读书法
  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把以后写作可能用到的例子、片段以及有模仿价值的写人、写景、表情、叙事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如果读看后即扔的报纸,还可以采用剪辑法。即把报纸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贴在本子上。积累资料等于积累素材,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的问题。
  3.为了培养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而读书,一般采用读前预测读书法。
  中国古典小说中每到最紧张的时刻,如英雄被奸臣所陷害,已经押赴刑场,刽子手的大刀即将落下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卖个关子,吸引你继续读下去。此时,不妨合上书,预测一下结局,琢磨以后的情节会如何发展,然后继续往下读。比较一下自己的预测与作者的安排有什么区别,哪一个设计更合理,更吸引人。这样,“俯而读,仰而思”,读读想想,想想读读,非常有利于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4.为了培养探究能力而读书,则可以采用比较读书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读一本书,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高明的大方之家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多找几本书看看,了解这一问题的历史渊源、主要观点、发展趋势等,有利于从中辨别优劣。
  三、要注意把握读书的节奏
  有的书,要一目十行地读,甚至看个标题就能了解其主要内容。有的书则要细细地读,反复地读。对同一本书,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节奏读多次。著名文学家茅盾读文学名著一般读三遍。第一遍是“鸟瞰式”,先迅速读一遍,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式”,一字一句,慢慢咀嚼,细细体会,理解内容,领会主旨,体会感情,学习方法;最后一遍是“消化式”,即总结作品的特色及思想意义。用茅盾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感情上的感动到理智上的感动”。这样读书,能看出作品好在哪里,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且能从中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有些教师在解读文章时,仅仅把自己的见解、认识向学生进行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接收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这只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閱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成为富有个性与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
  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并不排除合作学习,相反,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启发促进学习,因而应该提倡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让他们相互交流一下读完同一本书后的感想。例如,让学生说说是否喜欢某本书,并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这样,经过交流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这本书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总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让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拓展。
其他文献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精神,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教学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之中。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际,就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铺垫型问题情景,进行有效探究  创设铺垫型问题情景可为学生的联想思维提供有效的启发,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以考试为风向标,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讲授而少互动,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参与、体验、合作中學习英语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以问题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用全面评价来树立学生信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作为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立足于新符号论,从科学层面对艺术哲学重新进行审视。她科学地回答了“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一种表现性形式,与人类的内在情感具有一致性的逻辑形式,而一件成功艺术作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另外,她还对情感性符号与推论性符号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苏珊·朗格;新符号论;艺术;表现性形式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
长久以来,品德课一直处于教学冷槽,因为课堂存在局限性,致使教学活动开展流于说教形式,实效性不高。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要想让一群孩子向善发展,要想品德教育更趋完善,“情境模拟”是不可或缺的。它会在你教育最困惑之时,让你感到峰回路转,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景象。本人以学生当前学习现状为教育教学资源,根据需要,抓住教育方向,说教与情境模拟活动相结合,开发课堂。取得一定实效,供同行借鉴。  一、“情境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活动正迅速地在英语学科中轰轰烈烈地开展。实践证明,通过“说课”活动,能全面衡量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能检查、考核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熟悉与理解程度;能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的理论水平;能促进教师合理地选择教法、学法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说课”的优点显而易见,因此,它常被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出现差生难跟上,难后续等问题。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个问题。  一、边读边查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要求学生在查工具书理解词义时要说出理解的过程;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也不应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读物,思考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一旦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进入中学课堂已经十年。从实施新课程开始,教师们普遍都接受了一轮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培训。教学行为开始转变: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灌输式被动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新教学形式越来越受推崇,“热闹”的课堂成为大部分老师的追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们从“热闹”的课堂氛围中发现了学科教学表象化、
细读文本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正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文本是一杯香茗,唯有细品慢饮者方能得其神韵;文本是一片土地,只有精耕细作才能结出累累硕果;文本是一座大山,挖山不止者方可掘得语言的金矿……故刘禹锡有诗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基于此,有人以为,文本细读就是要对课文进行逐字逐词逐句的分析和讲解,力求讲深讲透,使学生知晓其微言大义。其实,这是一种望文生义式的误解。从建构主义的观
孟连宣抚司署位于孟连县城西娜允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内,自1289年至1949年的660年间,共有28代刀氏傣族土司在这里相继为官,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这座古建筑与周围的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实施,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达到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新课改”后的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训练学生口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法,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教学语言形式,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它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