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建筑里的老时光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小车缓缓开进维也纳市区,这座中世纪欧洲三大城市之一的古都带着优雅高贵的气质展现于眼前。视线马上就被城中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所吸引,维也纳最为灿烂的过去几乎都凝聚在它们身上。岁月的点滴浸透在一砖一瓦中,每一栋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年轮痕迹,默默地诉说旧日的辉煌。
  来到维也纳,随意在街上找一个人询问,他都会带着骄傲在你的地图上画一个圈,告诉你属于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精髓就在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上。这是维也纳的内城,城市的历史中心。经历过鼎盛的哈布斯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时代,一幢幢华丽庄严的宫殿和教堂以巴洛克式、罗马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等不同的艺术形态记载显赫与荣耀。
  走进维也纳“心脏”
  将小车停好,沿着内城窄长的鹅卵石古街道往前走,前面热闹开阔的区域就是位于霍夫堡皇宫后门的米歇尔广场。以广场作划分,一边是跨越七个世纪、曾是哈布斯王族皇帝冬宫的霍夫堡,另一边则是名店林立的科尔市场、战壕街等连通的购物区。
  漫步在尚属宽敞的步行街上,视线被那些装载着现代服饰店铺的古老建筑所吸引。以灰白和米黄两色为主的建筑群,每一栋皆有精巧华丽的浮雕和装饰。那些形态各异、造型优雅的雕像皆犹如初建时完好精彩。工整而密集,令人目不暇接。而那些带有穿插曲面和偏好圆形、椭圆形线条的巴洛克建筑,以及讲究秩序和比例、注重对称更偏向于文艺复兴气质的建筑,则让人对中世纪的建筑艺术有了初步印象。
  在步行街的尽头,维也纳地标史蒂芬大教堂尖耸的塔顶已越过其他建筑映入眼帘。拥有继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史蒂芬大教堂由于坐落在市中心的中央而被誉为维也纳“心脏”。在清澈得如同画布的蓝色天空映衬下,这座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外观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更显繁复细腻。再走近一些,其代表性铺反的屋顶上引人注目的由黄、绿、黑三种颜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与下面有着暗黑色泽的门墙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活力明亮,一方则神秘哀婉。随着人群进入其中,内部装饰的浩繁壮丽瞬间摄人心神。两排哥特式的柱子将正殿分隔成三部分,每一区皆深邃而高耸。自尖拱形的天花垂吊下来的枝形吊灯以及哥特式建筑代表性的花窗玻璃造就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也为其增添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芒。每一天,这里都有络绎不绝、来自世界各地前来瞻仰和膜拜教堂风采的人们,虔诚地感受其神圣的气质。
  皇宫与庭院
  离开大教堂,沿着辐射状的内城街道再次回到米歇尔广场。跟在踢踏声作响的古老马车后穿过米舍勒宫的拱形宫门,从这里开始已是霍夫堡皇宫区域。尽管几经战火风雨的侵袭,霍夫堡至今难掩威严肃穆的气质。经过多次修葺和重建,今天的皇宫是一座由18个翼、19个庭院和2500个房间构成的庞大建筑群。
  来到弗兰茨皇帝广场,这里是老霍夫堡皇宫。广场上青铜色的弗兰茨二世皇帝塑像,是为了纪念这位解散神圣罗马帝国而开创奥地利帝国历史的君王。老皇宫由利奥波德宫和帝国议会宫组成。曾被用作哈布斯堡宫廷的官方接待室的利奥波德宫,君主政体结束后则是奥地利联邦总统的办公室。
  连接老皇宫与新皇宫之间的是礼仪大厅,占地1000平方米的大厅内部空间华丽宽敞,当一盏盏水晶灯亮起,仿佛仍可看到那些穿着阔摆裙、摇着羽毛扇的贵妇人和一身戎装的军官翩翩起舞的场景。今天这里是联合国和其他机构举行大型会议和宴会的地方。出了大厅,便是宏伟大气的新霍夫堡。这个从旧皇宫向南方向延伸的新宫殿,面对英雄广场而建。这座有着优雅弧形、结构对称平衡的宫殿原为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所建,可落成时哈布斯堡王朝已终结。
  从皇宫的最北端到最南端,穿梭流连在霍夫堡的每一座宫殿与广场,如同翻阅奥地利不断变迁的历史故事。华丽明亮,令人阅读起来既惊叹又感慨。一幕幕喜剧与悲剧,如今由壁纸、家具、画像、雕塑以及博物馆中各种不同的古物真实地呈现,是对历史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洒满阳光的博物馆区
  继续向南横过环城大道,眼前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广场洒满初夏的阳光。对称宽敞,葱郁的绿色植被点缀着广场中央的女皇雕像以及两边极为近似的古典建筑。若不细看,很难发现这两栋新文艺复兴风格大楼上八角形穹顶周边的人物形态并不相同。稍一晃神,就会把这遥相对望的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弄混。这两栋由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指定修建的博物馆,如今是哈布斯堡王朝丰富藏品的集中点。在广场上找一处能享受阳光的平台坐下,细细远远地看那呈长方形的建筑物。立面用砂岩建造,在斜阳柔和的光线下呈现出微黄的色泽,顶部的雕像、穹顶、拱形窗和围栏精致迷人,这栋大楼本身已是完美的艺术品。
  位于广场的南边,则是占地超过6万平方米、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群的维也纳博物馆区。过去这里是皇宫的马厩,进入博物馆区的广场前,两旁竖立的骏马雕像在隐诉这一历史。今天,这里是当地人生活休闲的区域,也是游人感受何为维也纳艺术生活的典范。集合了有丰富西勒作品收藏的列奥波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大厅以及其他餐厅、咖啡馆等,博物馆区内旧式的巴洛克建筑与摩登的现代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展现出维也纳建筑艺术的又时代。
  记载岁月的咖啡馆
  离开环城大道,钻入内城的小巷中,这一趟寻找维也纳建筑艺术之旅的另一主题是游览咖啡馆。在维也纳,一间又一间古老的咖啡馆是让城市变得独特迷人的别样符号。维也纳人对咖啡有种偏执的爱,自17世纪开始的咖啡文化流传发展至今使得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布满城市。随意在阡陌小巷中行走,一抬头、一转角,都会遇见记载岁月的咖啡馆。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咖啡馆是艺术家、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咖啡馆不再是简单的享用美食和咖啡的地点,更是保留往日辉煌时代的历史氛围和这座城市人文艺术象征的建筑空间。直到今天,走进那些咖啡馆,过去文人艺术家共聚、讨论、争辩、放纵的场景幕幕真实地还原。
  其中,被称为思想文学火车头的中央咖啡馆位于内城区Herrengasse 14号,离米歇尔广场不远。推开老式的深木色玻璃门,只见多柱式的大厅空间拥有圆拱形彩绘屋顶,中央放置一架古老的黑色三角钢琴,再配上优雅华贵的枝形吊灯、大理石餐桌和维也纳特色产品之一的Gebr,Thonet桌椅,看起来就像拥有名望的贵族豪宅起居室。眼前的一切似乎让人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那个点上一杯清水和米朗琪咖啡,拖下外套挂在大木架上,随手抽起一份报纸,边吐着烟圈边听着时针嘀嗒嘀嗒流逝的年代。
  而在维也纳第六区附近的斯班咖啡馆则是艺术咖啡馆的代表。临近分离派会馆、造型美术协会绘画馆以及维也纳剧院,斯班咖啡馆总能吸引不少艺术家到此聚集。从上个世纪开始,这些艺术家们喜爱边喝咖啡边聊天边随手拿起笔在大理石餐桌上涂鸦。久而久之,咖啡馆的桌面成了记载艺术的地方,这又让更多的人前来欣赏这种另类的画作艺术。今天,尽管这些画作已被移去,但这里却定时定候上演现场钢琴演奏曲目,令斯班多了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
  安放历史的酒店
  行程以位于Coburgbastei 4号的Pailais Coburg酒店作为句点。这座以保存中世纪的维也纳城市防御堡垒为己任的19世纪宫殿式建筑,将维也纳古城旧时的城墙布局珍藏保存在酒店内。在这里所看到的是维也纳尽六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历史,包括旧时的护城墙、19世纪时皇族的宴会厅以及曾做王族寓所的房间。
  分为六个不同主题的酒窖,往其深处走去,所见的不仅是世界范围内所能搜罗的各式珍稀佳酿,更是对旧时王族的地窖布局有更直观的印象。没有借助任何现代化科技设备,步入地窖,便可感受其温度骤然下降了许多。利用天然的通风井以及巧妙的砖砌拱形结构,这里创造了珍藏葡萄酒的最佳条件。而在酒窖的不同角落,总能发现些残垣断壁,那是真实的古城城墙。在参观的最后个大厅中,光洁的大理石地板上还有巨型的维也纳古城防卫图。将历史封存在酒店范围内,为的是展现维也纳过去的鼎盛与动乱,也是这座宫殿式酒店的特色理念。
其他文献
“西九龙文化娱乐艺术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以下简称西九文化区)是香港同归后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筹划超过十年,占地40公顷,总花费超过216亿港元。聚集全港人的期盼,虽然这个项目一再因为港府与民间的沟通及谈判,拖延了近一二年,但是从去年底到今年中有关西九龙的新闻,从香港媒体的正面报道来看,西九文化区似乎已经走上启动正轨,港府与民众之间已经取得一定共识。 
期刊
自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蘭赦令,基督教的教会势力就开始在欧洲扩张,对耶稣基督的崇拜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世纪时,教会内部曾对基督教图像有过争议,因为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圣像的存在都使得宗教仪式有偶像崇拜、亵渎圣灵之嫌,圣像因而一度被教会销毁。后来,考虑到方便不识字的大众认识上帝,图像才重新得到重视,回到圣坛之上。而基督教图像的制作,可以说在文艺复兴到达了顶峰。  祭坛画是文艺复兴时期宗
期刊
第六届全国美展标志了旧的美术体制的终结  《收藏·拍卖》:请分享一下您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进入2000年后,这三个不同时期展览制作的看法?  皮:这三个时期国内展览发展的历程变化很大。20世纪80年代是国内刚经历完“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时期对中国来说是文化专制主义的时代,基本上可谓一言堂,民间的声音基本没法发声,当时的艺术展览只有官方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直到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
期刊
“没有模特,我将失去創作的能力。”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ct)曾对左拉(Zora)如此说过。马奈一生画过秀丽山河,也画过人生百态。其中,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对人像的精致描绘。近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联手美国托莱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马奈:描绘生活”特展,展现了画家的生活和19世纪的巴黎社会风貌,其内容涵盖了义化、政治和艺术等方而。相比之前的马佘艺术展,英国首开先河将马奈的肖像作品定为展览主
期刊
与珐琅表或其他借助自身以外的艺术形式赋予钟表形态之美不同,镂空表的艺术成就完全源自于钟表本身。其英文原名“Skeleton(骨骼)”,便试图借以此来形容镂空表所具有的骨感之美。最纯粹的镂空表并非简单地将机芯结构暴露于表盘之上,而是凭借雕琢者的精湛技艺,尽可能多地剔除机芯中的金属板,并通过细腻的轮廓、精致的布局、圆润的线条以及华丽繁琐的装饰展现其独具的艺术造诣。  镂空表创始人安德烈·查尔斯·卡伦 
期刊
美术馆是早期观看艺术的重要场所,其预设的情景影响观众对艺术的判断。二战后纯白空间展览形式的破裂,使得艺术从美术馆中解放而更多地与生活发生联系,同时大量国际双年展、大型展览的争相开办也让艺术呈现更多而貌和思维深度。  展览的变化也引起策展人身份的变化,早期的西方策展人指的是在美术馆机构中管理和展示收藏品的研究人员,展览从美术馆中解放了也同时解放了策展人,西方独立策展人由此产生。相对比西方策展人制度,
期刊
“行有恒堂”主人为清代定郡王载铨。爱新觉罗·载铨,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于咸丰四年(1854),号筠邻主人,室名行有恒堂、恒堂、世泽堂等。他是高宗皇帝乾隆的玄孙,他的曾祖父是乾隆长子永璜(1728-1750),永璜死时年仅20多岁,被追封为定亲王,谥“安”。清代封爵第一等为“和硕亲王”,简称“亲王”,第二等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初封时另有封号,永璜的封号即为“定”,子孙得以世袭此
期刊
广州长寿寺由盛转衰直至消亡,是清末民初佛教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该寺收藏的《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在民国时期聚散离合的流传过程,呈现了近代岭南佛教史上的悲壮一页。本文以图后的题记、诗跋为切入点,考证题跋诸人生平并分析其对广东佛教社会变革的立场,阐述寺院收藏的特殊意义。  在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序列中,寺院是皇家、文人士大夫之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降,寺院收藏自身的兴衰,无疑是反映佛教社会变革的一个
期刊
文信是清道光年间广州檀度庵尼,她擅长诗文绘画,一时为文人所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画名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她的作品存世极少,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有她的《山水册》。该册原为文信再传弟子谈月色旧藏。它不单是一件极为难得的文信绘画精品,册上还有赵藩、高燮、杨天骥、简经纶、黄宾虹、何藻翔等多位文化名人的题跋和印章。它见证了蔡守谈月色伉俪与诸家的友谊,对于梳理近现代文化名人的艺术活动亦具有相当的文
期刊
现代篆刻名家方介堪(1901-1987),名岩,以字行,别署玉篆楼,浙江温州人。方介堪家境清寒,9岁开始学习篆刻,少年时即已崭露头角。1925年,他来到上海,问学于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又拜金石书画名家赵叔孺为师。不久,即声名鹊起。刘海粟闻其名,邀请他到上海美专讲授篆刻。在沪十年,方介堪勤奋治印的同时,广交书画界耆宿名流,相互切磋探讨,因而技艺大进。他与张大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