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写新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一个比较权威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然而,真理从来都是相对的。过去发生的事实,甚至已经发生了很久远的事实,有没有可能被报道出来而成为一大新闻呢?
  有。让我们先看一个实例。
  1999年3月2日,《威海日报》记者王士波在审阅群众来稿时,读到了原河南日报社资深编辑王秉亭的一封来信。信中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线索:58年前,山东荣城县曾发生过一件很悲壮的事,那就是荣城县俚岛区峨石乡自卫团团部脱产干事、时年15岁的张晶麟因坚决抗日被日伪军杀害。
  来信中说:"这位比山西刘胡兰还早5年牺牲的少年英烈,因为当时胶东抗日根据地被日伪军据点分割,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宣传报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为共和国的诞生而牺牲的先烈,特别是像山东荣城'刘胡兰式'的烈士张晶麟,年仅15岁就为国牺牲。希望各新闻单位派得力记者采访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共和国是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王秉亭是解放前从山东荣城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又是资深新闻工作者,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何况他还在信中附上了另一位荣城籍老党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特别法庭审判员,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王文正老人所著的《藏村--荣城--胶成见闻录》中关于张晶麟烈士的片断资料复印件。这封来信使王士波热血奔流--荣城正属于威海市管辖,作为威海日报社的记者,责无旁贷,应当挖掘推出这个人物!他奔向了张晶麟烈士的故乡……
  3月6日,追寻刘胡兰式的巾帼英雄张晶麟生活与战斗历程的采访开始了。一个只有15岁的少女,一个只有17个月"军龄"的战士,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为我党我军放哨、送信。由于汉奸告密,她落入了敌人的魔掌。虽然受尽了折磨,她仍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素材很快就挖掘并整理出来。
  4月4日,《威海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了长篇通讯《荣城,有位尘封半个世纪的"刘胡兰"》。
  4月23日,山东省《大众日报》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篇通讯。随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数十家报纸先后转发了这篇通讯。
  5月10日,中宣部新闻局就这篇通讯专门编写了一期《新闻阅评》。
  6月13日,新华社国内部播发了一条消息:"山东一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张晶麟烈士的事迹在尘封58年后,被威海日报记者发掘整理出来,并大力进行了弘扬宣传。感人至深的烈士事迹在新的时代重现异彩……"
  像这样由几十年前的事实引发出重大新闻的例子也并非特别罕见。1940年,周恩来曾经给国民党少将、当时的军邮总视察林卓午先生题词。41年后,在海峡两岸同胞强烈要求台湾和大陆通邮通航通商的背景下,林的子女把周恩来的题词献了出来,这当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新闻价值。1981年4月29日,《福建日报》发出报道《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报道了这件"旧"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并在当年的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新闻的"新",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新,也就是新闻事实是最近发生的;二是内容上的新,也就是读者闻所未闻的。有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从来没有报道过,对广大读者来说,仍属于应知、未知、欲知的事实,即便它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过去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只要有了适当的发表时机,只要有了一个合适的新闻由头,它就仍然具有宣传价值,它就仍然可以写出新闻来。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刘胡兰",很容易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吧!
  本文线索来源及参考资料:
  王士波《稿件堆里掘"精品"》
  见2002年5月29日《新闻出版报》
其他文献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信息是记者对新闻事物的反映,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反映新闻是中外新闻记者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然而,对于"如何来反映"的问题,亦即涉及新闻表现手法,中外记者却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比较而言,西方记者喜欢"感性的表现",中国记者偏爱"理性的陈述"。    一、感性的表现    西方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喜欢诉诸受众的感性认识,善于捕捉新闻中的形象事实,即那些
期刊
关于非典型性肺炎"无药可治一天就死"的谣言从今年1月起席卷广东省,并势不可挡地迅速扩散至周边多省。一时间,人心恐慌,全国涌现抢购醋及板蓝根的热潮。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对此次非典型性肺炎事件的调查,宣布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市民无须恐慌。随之,多地政府分别召开新闻通报会辟谣,配合媒体的宣传及工商对哄抬物价的打击,盛极一时的谣言"寿终正寝",处于谣言中近两个月的社会
期刊
世界上有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最公正又最偏私,最慷慨又最吝啬。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感慨,为它赞叹。  它,就是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圣人的感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诗人的高歌。  "珍惜时间等于延长生命。钟情于时间的人,时间也对他最钟爱。"这是伟人的教诲。  在学校中,有人把时间比作金钱。朋友,你可曾想过,金
期刊
马杰颖,现任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主任、经济环保广播总监。她自1991年硕士毕业在广州电台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战斗在广播新闻第一线。十多年来,她坚持深入社区、深入生活,用话筒录下群众的呼声,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大胆讲,讲来一个奖》、《股市中"网络神话"的冷思考》等优秀作品连年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广东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等国家和省级奖励;在国家和省级新闻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在
期刊
获悉全国著名青年作家刘震云又像往年一样回到河南省延津县县城,同父母一道欢度春节,我和青年业余文学爱好者杨晓玺相约,于大年初一下午登门拜访了他。  刘震云15岁参军入伍,在兰州服兵役,4年后复员,在延津县塔铺中学当代课教师。入伍前,震云曾一度在家学习过写稿投稿。一次他写了两三篇让父母陪着到郑州送稿,报社编辑说"都不中",震云气得眼圈都红了,对父母说"三年不投稿",他要复习功课考大学。1978年,刘震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1911年,我国涌现的女子报刊达30多种。这和戊戌运动时期仅有一份女子报刊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大的飞跃。大量女子报刊的出现,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高潮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报刊的创办人、主编,多为觉醒的知识妇女,一般都受过新式教育,不少还是留学生。她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深感自己力量的单薄。她们通过报刊开展舆论宣传
期刊
恩格贝启示:环境报道要有新思路    治理环境污染和发展生态建设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闻传媒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肩负着光荣使命。这是因为,新闻报道所提供的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对于政府、企业和人
期刊
新华社驻东京分社科技记者何德功,日前写了一篇很风趣的报道,《新华每日电讯》登载时制作的标题是《日本机器人文雅多能通人性》(见《电讯》1月13日6版),这篇报道文风好,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名词,运用通俗、活泼的语言,简直是把死板的机器人给写活了,让人带着笑声读了下去。文章的特点在哪里呢?  首先,一则生动活泼的导语,紧紧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日本机器人正在悄然变化,原来只能干那些险、脏、累等粗活
期刊
在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采访对象知名度愈高,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当记者的总想采访名人,以便使自己的报道播、发于重要时段或版面。然而,名人们要么公务繁忙,要么被身边的警卫团团围住,采访他们,谈何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出色地完成对名人的采访任务呢?经验丰富的记者们大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触:仔细琢磨好采访时的第一句问话,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对整个采访来说,如同
期刊
2002年郑州报业市场的硝烟已经散去,作为大战主角之一的《大河报》又跨上了新的台阶:报纸扩为32版(省会郑州为48版),进入了真正的厚报时代,发行量突破80万份,广告收入2.2亿元。在继续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同时,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广泛的互动和良性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于报业竞争异常激烈之年反能实现如此重大飞跃,《大河报》坚持探索"正面炒作"的新闻操作模式功不可没。    对"正面炒作"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