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一个比较权威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然而,真理从来都是相对的。过去发生的事实,甚至已经发生了很久远的事实,有没有可能被报道出来而成为一大新闻呢?
有。让我们先看一个实例。
1999年3月2日,《威海日报》记者王士波在审阅群众来稿时,读到了原河南日报社资深编辑王秉亭的一封来信。信中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线索:58年前,山东荣城县曾发生过一件很悲壮的事,那就是荣城县俚岛区峨石乡自卫团团部脱产干事、时年15岁的张晶麟因坚决抗日被日伪军杀害。
来信中说:"这位比山西刘胡兰还早5年牺牲的少年英烈,因为当时胶东抗日根据地被日伪军据点分割,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宣传报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为共和国的诞生而牺牲的先烈,特别是像山东荣城'刘胡兰式'的烈士张晶麟,年仅15岁就为国牺牲。希望各新闻单位派得力记者采访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共和国是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王秉亭是解放前从山东荣城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又是资深新闻工作者,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何况他还在信中附上了另一位荣城籍老党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特别法庭审判员,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王文正老人所著的《藏村--荣城--胶成见闻录》中关于张晶麟烈士的片断资料复印件。这封来信使王士波热血奔流--荣城正属于威海市管辖,作为威海日报社的记者,责无旁贷,应当挖掘推出这个人物!他奔向了张晶麟烈士的故乡……
3月6日,追寻刘胡兰式的巾帼英雄张晶麟生活与战斗历程的采访开始了。一个只有15岁的少女,一个只有17个月"军龄"的战士,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为我党我军放哨、送信。由于汉奸告密,她落入了敌人的魔掌。虽然受尽了折磨,她仍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素材很快就挖掘并整理出来。
4月4日,《威海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了长篇通讯《荣城,有位尘封半个世纪的"刘胡兰"》。
4月23日,山东省《大众日报》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篇通讯。随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数十家报纸先后转发了这篇通讯。
5月10日,中宣部新闻局就这篇通讯专门编写了一期《新闻阅评》。
6月13日,新华社国内部播发了一条消息:"山东一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张晶麟烈士的事迹在尘封58年后,被威海日报记者发掘整理出来,并大力进行了弘扬宣传。感人至深的烈士事迹在新的时代重现异彩……"
像这样由几十年前的事实引发出重大新闻的例子也并非特别罕见。1940年,周恩来曾经给国民党少将、当时的军邮总视察林卓午先生题词。41年后,在海峡两岸同胞强烈要求台湾和大陆通邮通航通商的背景下,林的子女把周恩来的题词献了出来,这当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新闻价值。1981年4月29日,《福建日报》发出报道《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报道了这件"旧"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并在当年的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新闻的"新",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新,也就是新闻事实是最近发生的;二是内容上的新,也就是读者闻所未闻的。有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从来没有报道过,对广大读者来说,仍属于应知、未知、欲知的事实,即便它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过去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只要有了适当的发表时机,只要有了一个合适的新闻由头,它就仍然具有宣传价值,它就仍然可以写出新闻来。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刘胡兰",很容易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吧!
本文线索来源及参考资料:
王士波《稿件堆里掘"精品"》
见2002年5月29日《新闻出版报》
然而,真理从来都是相对的。过去发生的事实,甚至已经发生了很久远的事实,有没有可能被报道出来而成为一大新闻呢?
有。让我们先看一个实例。
1999年3月2日,《威海日报》记者王士波在审阅群众来稿时,读到了原河南日报社资深编辑王秉亭的一封来信。信中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线索:58年前,山东荣城县曾发生过一件很悲壮的事,那就是荣城县俚岛区峨石乡自卫团团部脱产干事、时年15岁的张晶麟因坚决抗日被日伪军杀害。
来信中说:"这位比山西刘胡兰还早5年牺牲的少年英烈,因为当时胶东抗日根据地被日伪军据点分割,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宣传报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为共和国的诞生而牺牲的先烈,特别是像山东荣城'刘胡兰式'的烈士张晶麟,年仅15岁就为国牺牲。希望各新闻单位派得力记者采访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共和国是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王秉亭是解放前从山东荣城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又是资深新闻工作者,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何况他还在信中附上了另一位荣城籍老党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特别法庭审判员,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王文正老人所著的《藏村--荣城--胶成见闻录》中关于张晶麟烈士的片断资料复印件。这封来信使王士波热血奔流--荣城正属于威海市管辖,作为威海日报社的记者,责无旁贷,应当挖掘推出这个人物!他奔向了张晶麟烈士的故乡……
3月6日,追寻刘胡兰式的巾帼英雄张晶麟生活与战斗历程的采访开始了。一个只有15岁的少女,一个只有17个月"军龄"的战士,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为我党我军放哨、送信。由于汉奸告密,她落入了敌人的魔掌。虽然受尽了折磨,她仍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素材很快就挖掘并整理出来。
4月4日,《威海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了长篇通讯《荣城,有位尘封半个世纪的"刘胡兰"》。
4月23日,山东省《大众日报》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篇通讯。随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数十家报纸先后转发了这篇通讯。
5月10日,中宣部新闻局就这篇通讯专门编写了一期《新闻阅评》。
6月13日,新华社国内部播发了一条消息:"山东一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张晶麟烈士的事迹在尘封58年后,被威海日报记者发掘整理出来,并大力进行了弘扬宣传。感人至深的烈士事迹在新的时代重现异彩……"
像这样由几十年前的事实引发出重大新闻的例子也并非特别罕见。1940年,周恩来曾经给国民党少将、当时的军邮总视察林卓午先生题词。41年后,在海峡两岸同胞强烈要求台湾和大陆通邮通航通商的背景下,林的子女把周恩来的题词献了出来,这当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新闻价值。1981年4月29日,《福建日报》发出报道《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报道了这件"旧"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并在当年的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新闻的"新",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新,也就是新闻事实是最近发生的;二是内容上的新,也就是读者闻所未闻的。有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从来没有报道过,对广大读者来说,仍属于应知、未知、欲知的事实,即便它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过去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只要有了适当的发表时机,只要有了一个合适的新闻由头,它就仍然具有宣传价值,它就仍然可以写出新闻来。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刘胡兰",很容易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吧!
本文线索来源及参考资料:
王士波《稿件堆里掘"精品"》
见2002年5月29日《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