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的魔法:流行元素的利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奇幻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该系列作品中对流行化元素的运用以及其有效的营销策略,探讨其畅销的原因。
  关键词:斯蒂芬妮·梅尔 《暮光之城》 流行 爱情 畅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该系列作品共包括《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等四部作品,作品内容主要描写了女高中生贝拉与吸血鬼帅哥爱德华之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四部小说的书名均来自于夜晚月亮的自然盈亏,不仅暗示了小说内容的荡气回肠,也反映了主人公命运的曲折离奇;同时也与男主人公爱德华的吸血鬼身份相契合,因为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吸血鬼只能在夜间活动,不能见阳光。《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以贝拉和爱德华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合了众多时尚的元素,如:冷峻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热情洋溢的小狼人雅各布;青春动感校园生活;扣人心弦的悬念;气势恢宏的冒险,而凄美动人的爱情则是全书“最强烈的情绪”。此外,系列小说作者本人的经历也很不同寻常:斯蒂芬妮·梅尔本是位全职太太,在创作《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之前从未有过写作经验。随着系列小说的成功,她一跃成为畅销书作家,名扬四海。
  一 斯蒂芬妮·梅尔的传奇
  1 首次尝试写作即获成功
  斯蒂芬妮·梅尔本是一位有3个孩子的全职主妇,虽然在上学期间主修英国文学,但在创作《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之前却没有丝毫的写作经验。2003年的一天夜里,她梦见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一位少女和一个俊朗的男子正在互诉衷肠。男子是个吸血鬼,但已与少女坠入爱河,他正向自己的恋人倾诉要压抑住猎杀她的欲望,告诉她这对他而言有多么的困难。醒来以后,这个梦始终在梅尔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最终促使她写出了第一部畅销小说《暮色》,而这个梦也成了其中的一个章节。
  斯蒂芬妮·梅尔的经历与J·K·罗琳的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罗琳从一个普通人到畅销书作家的过程无疑也为梅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巨大成功,让出版商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著名作家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无名之辈送来的书稿也可能成为下一部流行经典。
  而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我们都生活在和平年代,英雄辈出的现象早已远去。人们转而去寻求平民神话,就现实生活中,邻家妈妈一飞冲天步入成功,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从单亲妈妈到畅销书作者,从前台接待到亿万富婆,一夜之间名扬天下是每个人心中都藏有的梦想。看着这些在周围的普通人身上都能够应验,自己好像也受到了感染,看到了希望。
  2 深厚文学功底展现古典色彩
  斯蒂芬妮·梅尔大学期间主修英国文学,有着极其雄厚的文学功底,在她的笔下,《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生离与死别、《傲慢与偏见》式的优雅与机锋、《呼啸山庄》式的纠结与冲突,都以极为通俗流畅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隐藏在爱情面纱之下的那份若隐若现的悲剧气息也透露出古希腊史诗般的古朴与苍凉,所有这些使该系列小说成为传奇中的传奇。
  《暮色》出版后,梅尔又写了《新月》、《月食》、《破晓》和《午夜阳光》(未出版)。随着新作的不断推出,梅尔成功跻身出版界一流畅销书作家的行列。美国《时代》周刊将她评为全球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并给予《暮光之城》系列高度评价:“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丁,达到了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
  二 书中的流行化元素
  1 奇幻题材的利用
  ① 进化了的“吸血鬼”
  作者将故事中的第一男主人公“万人迷”爱德华的身份设定为吸血鬼,这无疑是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吸血鬼,英文名为“vampire”,意思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之所以说是魔怪,是因为他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不是神,也不是魔鬼,更不是人。西方数百年来相关作品中对于吸血鬼的描写,已经使读者产生了思维定式,认为吸血鬼都是反面人物,甚至称之为“欧洲黑死病和瘟疫蔓延的罪魁祸首”。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安妮·赖斯创作的《夜访吸血鬼》问世,该书中史无前例地描写了吸血鬼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让读者有机会倾听其心声,使得过往如恶魔般形象沾染了人性的色彩。1994年,该作品被改变为电影,导演启用了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两大帅哥扮演吸血鬼,两人迷人的外表使得吸血鬼的形象与以往大相径庭。适逢哥特文化的再次流行,使得吸血鬼在人们中间重获好感。
  直到1999年,世纪末即是世界末日的谣言不胫而走,人们恐慌之余开始崇拜吸血鬼的永生,并深深迷恋于其异于人类的美感。吸血鬼为了捕食人类,形象都非常具有吸引力:男性英俊迷人,女性妖娆艳丽。而年轻人由于受到电影角色和小说人物的影响,先入为主,认为吸血鬼本该如王子公主一样高贵,人们对吸血鬼渐从最初的誓不两立逐步转向情感寄托。
  在《暮光之城》系列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了所有吸血鬼的负面因素,将爱德华打造成完美的爱情小说男主角:首先,爱德华的家族都是“素食”者,他们只以动物的血为生,而吸血鬼努力克制吸食人血的行为使他们看起来更加难能可贵。并且他们都不惧怕在白天出行,只是在灿烂阳光下,皮肤会折射出钻石般夺目的光芒,所以选择了终日阴霾的福克斯小镇居住。其次,爱德华相貌出众,贝拉称其为“天神似的”少年。又因为已经存在于世上过百年,有充足的时间完善自己,所以他学识渊博,如绅士般风度翩翩。
  ② 与之抗衡的“小狼人”
  作者将小说中的第二男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狼人”,而在小说中,狼人又是吸血鬼的天敌,他们正是为了克制吸血鬼这种残害人类的魔怪而诞生的。狼人的形象在西方文学界中也是流传甚广的。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黑魔法防御课教授卢平,就是幼年时期不幸遭遇狼人咬伤而成为狼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卢平虽然贫穷落魄,但温文儒雅,风度翩翩,是一名难得的良师益友。但月圆之夜变身为狼人失去自我意识的卢平,却是残忍凶暴,令人不寒而栗的。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狼人都是非常残暴嗜血的。然而在《暮光之城》系列中,狼人被作者描述成保护人类不受吸血鬼伤害的守护神,并且与爱德华的冷峻不同,雅各布自一出场就青春洋溢,热情似火,具有印第安血统所带来的特有原住民魅力。爱德华和雅各布分别代表了两个极端,并在极大的范围内笼络住了读者。在两位男主人公中间,读者一定会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
  2 爱情是永恒的流行主题
  ① 现代版的“王子与灰姑娘”
  《暮光之城》系列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有多甜蜜就有多曲折。曾有人将贝拉比作灰姑娘,认为她与爱德华的故事是现代版的“灰姑娘与王子”。爱德华家境富裕,相貌出众,贝拉却十分不自信,认为平凡的自己配不上爱德华。而爱德华也害怕给贝拉带来伤害,不敢相信自己能够给予贝拉幸福的未来。两人这种微妙的心理无疑是青少年恋爱时的真实写照,从而使整个爱情故事更加人性化,更加得缠绵悱恻。在作品中,作者将贝拉描写的十分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一直在考虑他人的感受,正是她的这种全然的无私打动了爱德华。而爱德华对贝拉毫无保留的爱也恰巧传递了一种“救赎”。书中描写到,爱德华对贝拉总是“过度保护”,因为贝拉不仅运动能力不强,容易受伤,并且从来不考虑自身的安全和感受,因而爱德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贝拉“保护神”的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情在甜蜜与危机间起伏,每一天都如未知数一样令人期待,幸福如画卷般铺陈开来,波澜也随之浮出水面。当纤柔的人类少女要融入一个非常人世界时,她所面对的危险,远比与温柔的吸血鬼接吻艰难得多。也许白天的事物看起来都那么美好,而其后的暮色时分,既有绚丽的漫天晚霞,又暗示着危机四伏的夜晚。而这带有冒险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吸引广大青少年为之关注的因素之一。
  ② 纷争迭起的“三角恋”
  书中两位男主角——爱德华和雅各布,都对贝拉情有独钟,导致两人除了“天敌”,又是“情敌”,双重敌对身份让读者大感刺激。而贝拉竟然也对两人都难以割舍,与前文提到的“自我牺牲”精神截然相反,这样大胆的情节设计令读者困惑不解,继而欲罢不能,一定要读到最后找出事实的真相。而在作品的结局处,作者交代了雅各布对贝拉和爱德华的女儿产生“烙印”,将会成为终生伴侣,贝拉和雅各布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正是来源于此。情节虽然有些离奇,但是鉴于整部作品的风格皆是如此,也不见得突兀,反而因为三人最终都成为一家人,两位男主人公的敌对身份化解而显得格外圆满。
  三 独具匠心的封面设计
  《暮光之城》作为一部本应面对青少年读者的系列图书,并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此。在抓住主要读者的基础上,影响更大范围的人群,是产品全面流行的前提,这也是出版商的精心设计之处。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在节目中曾经采访斯蒂芬妮·梅尔,她表示说,先是注意到《暮色》高居畅销书榜首,然后又听了自己创办的学校里女学生极力推荐,才开始阅读这本书,并且为之吸引。
  为了配合营销策略,《暮光之城》的封面设计十分成人化,没有幼稚的少男少女形象和过多装饰,图案简单,沉稳大气,即使成年人前去购买也无可厚非。很多成年女性最初是冲着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宣传口号去选购《暮光之城》系列的,简洁的封面设计不会使她们因为尴尬而止步不前。
  更值得一提的是,“暮光之城”系列的封面设计风格十分别致,很好地传达出了每本书内在的深远寓意,与图书题目相映生辉。《暮色》封面上的苹果代表《圣经·旧约》第一卷书在《创世记》中那个被夏娃吃下的禁果,书中其它的吸血鬼都是同族相恋,所以贝拉和爱德华可谓是打破了人类吸血鬼之间爱恋的禁忌。在书的开头引用了《创世纪》的内容:“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同时也代表了贝拉的选择,是否吃下这颗鲜红诱人的果实,比喻了是要遵从自己的心意与爱德华在一起,还是远离他去过平凡人的生活。在《新月》的封面上,一朵红白相间的郁金香象征贝拉与爱德华的爱情纯洁得无以附加,然而又如血一般浓烈。花瓣逐渐凋零,残忍地飘落一地,暗示了爱德华因怕伤害贝拉而离去,贝拉因为失去爱德华的陪伴,失去了人生的坐标,心中无比空洞,仿佛迷失在苍茫的大海上,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月食》封面为一条平滑细腻的缎带,美艳却脆弱。尤其中间已被撕裂,只是命悬一线。象征着贝拉、爱德华、雅各布三角之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无论结局如何都会有人受伤,以及贝拉被情所困,不知心将所属何方,犹如缎带在风中飘舞。《破晓》封面以红白两只西洋棋棋子为主,隐喻贝拉在整个系列中地位的提升:白色是最强的皇后,红色是最弱的兵,但是当某方的兵走到对方的底线时,玩家可选择把该兵升级,使其成为车、马、象或后。其寓意为在最开始时,贝拉只是个普通的人类,运动神经不发达,很容易受伤,面对吸血鬼以及狼人一族,明显是最弱小的。但是经过诸般历练,贝拉身上巨大的潜能被开发出来,她最终成为一举定乾坤的人物。
  《哈利·波特》的成功模式代表了一种潮流,而《暮光之城》系列恰好又顺应并且验证了这种潮流——无名之辈的无心之作,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该系列的成功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梦那么简单,作者为其付出的心血也不容小觑,最重要的一点是符合读者的品味和要求,并因其包含众多被读者所簇拥的流行元素,得以顺利成为畅销书传奇。
  
   参考文献:
   [1] Stephenie Meyer.The Twilight Saga Collecti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8.
   [2]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Twilight_saga.
  
   作者简介:陈秋佳,女,1980—,吉林长春人,南开大学2009级翻译硕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口译,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毕淑敏的小说,多以独特的视角与叙事方式吸引着读者,其创作成功背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文本内涵,从整体上把握其小说的创作思路,本文试从探讨其小说的叙事手法入手,并重点分析以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时空。  关键词:毕淑敏 小说叙事 叙事视角 叙事时空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A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毕淑敏以一篇《昆仑殇》登上文坛以来,她便以其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期刊
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既联接着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也牵连着某些重要的文学问题。有鉴于生命的软体化,以及理性世界的苍白与刚硬,莫言在以《红高粱》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中所极力高扬的“原始生命力”与感性生命创作思想,都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是,“原始生命力”是一把双刃剑:在唤醒生命的同时也取消了生命;在重设生命伦理的同时也消解了生命伦理。  关键词:莫言 原始生命力 悖论
期刊
摘要张爱玲以一个旁观者的创作姿态,观察着平常的人生以及日常背后的深刻,表达着自己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构成了其作品苍凉的现代意识。她始终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为社会潮流及文学流派所动,显露了她的卓尔不群,但是这些特点反过来又限制了她文学表现的高度。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没有被裹挟进时代宏大的叙事潮流中,而是以一个旁
期刊
摘要纯文学观取杂文学观而代之,正是晚清民初学术演进的一个缩影。杨义先生于上世纪初提出的“大文学观”,学界反响大略有赞成和持疑二类。本文试比照纯文学观产生之学术背景,辨析大文学观提出之时的学术气候,以求较为客观地看取“大文学观”。  关键词:学术演进 纯文学观 大文学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杨义先生在其《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中,再度申明“文学三世说”——“三是20、21世纪之交
期刊
摘要本文以小说《活着》为个案,探讨道家精神在余华小说中的显现,探讨小说的生命观念与道家哲学的生命观念的契合点——以“福”、“祸”的对立转化为规律的人物命运以及以道家思想中“返本复初”的重要概念为归路的人生旅途,并从哲理层面探究作家独特的创作视角,即作家以“人道”观“天道”的独特体悟和艺术发挥。从而挖掘出中国古典哲学在当代小说中的深远影响和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活着》 余华 道家精神 生命解读 
期刊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坛的一个异数。她广泛汲取中外文学、美术、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资源,并灵活地把这些融入到文字中去,用华丽的文字和巧妙的空间布局为读者演绎了一幕幕立体的画面,使她的作品有一种异于传统的现代艺术特质。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意境运用、平面色彩的设计等详细阐述,从另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对张爱玲及其创作加以剖析。  关键词:张爱玲 艺术 色彩 苍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五四”乡土小说代表着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崛起。作为乡土小说的倡导者和开先河的作家,鲁迅的创作及文学理论表现出的是早期“五四”乡土小说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并传达出浓厚的“弃父”倾向。而秉承鲁迅风气的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乡土小说家们,则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接替了“弃父”这一创作意向的传承任务。本文通过对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三位代表作家及作品的深入分析,阐释了现代乡土小说对传统所持有的批判与眷恋
期刊
摘要艾青的形式审美,包括了他对新诗的语言、体式两个方面以及两者综合的见解。艾青认为新诗的语言“必须是以日常用语做基础的”,并提出“按照生活的要求和这种语言的规律,创造出新的语言”的设想。本文从材料和工具的角度分析了艾青对创造新诗的语言的思考,考察了他的语言审美观。  关键词:形式审美 艺术语言 口语 材料 工具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艾青有关诗学的理论著作中,他在提到
期刊
摘要鲁迅精神是时代镜子,鲁迅小说的人生命运探索振奋人心。中国农民朴实、勤俭、自强,安分守己,默默耕耘,憧憬明天:《故乡》和《阿Q正传》记录了旧中国对农民实施的经济盘剥、政治压榨、精神迫害、肉体折磨,腐蚀毒害和撕裂了他们的人格和灵魂,迫使他们失去原本,变得麻木、愚昧、绝望的遭遇;《社戏》则勾画了农民的美好图景。他们挣扎在死亡边缘,追寻新生。于是,鲁迅呐喊:只有变革制度才是改变农民命运的途径。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分析了《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珍妮·克劳福德三次婚姻中的微观权力关系及她的自我寻求,指出当一种权力关系压制了自我的时候,它就表现为压抑性;反之,当一种权力关系让自我得以自由地展现、释放的时候,它就表现为建设性,进而提倡人们努力构筑建设性权力关系,寻找真实、自由的自我。  关键词:《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 微观权力理论 自我寻求 压抑性 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