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家有超级“粘妈虫” 我儿子2岁半了,仍总像“粘虫”一样粘着我:我煮饭炒菜他要站在我边上,我上厕所他要坐在我腿上,我上市场他要跟在我后面,吃饭他一定要我喂,换别人都不行……我是连哄带骂,但都没用。我该怎么办呢? 厦门 小路 过分粘母亲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般缺失了两种交流:一是父子之间的,二是与同龄伙伴之间的。 父亲们忙于赚钱,把大部分养育孩子的职责推给了母亲,使母子之间的关系过于“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有超级“粘妈虫”
我儿子2岁半了,仍总像“粘虫”一样粘着我:我煮饭炒菜他要站在我边上,我上厕所他要坐在我腿上,我上市场他要跟在我后面,吃饭他一定要我喂,换别人都不行……我是连哄带骂,但都没用。我该怎么办呢?
厦门 小路
过分粘母亲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般缺失了两种交流:一是父子之间的,二是与同龄伙伴之间的。
父亲们忙于赚钱,把大部分养育孩子的职责推给了母亲,使母子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使孩子情绪上高度敏感,感觉母亲一旦走出视线,安全感就不存在了。因此,解决儿子过分粘妈的问题,先要与孩子爸取得沟通.让他也承担起养育职责.包括给孩子喂药、穿衣、系鞋带这样的琐事都试着让父亲去做,以确保母亲走开后有人及时补位。
父亲的补位作用.与祖父母的补位功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由祖父母接手白天的育儿工作,并不能缓解两至三岁幼儿的“粘虫”脾性。
特别粘母亲的孩童通常生活圈还过于窄小,他们常常被关在单元房里,与同龄孩子的交流很少。一旦这种交流得到充分保证,孩子将其全部精神寄托放在一个人身上的格局就会被打破,孩子粘妈的习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扭转。
扭转孩子“粘妈”的习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要特别注意保证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和持续。切勿大声斥责,以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陷于极度恐慌之中,这更不利于扭转的工作。
女儿气性大
我6岁的女儿气性大得很,只要我在亲戚朋友面前提起她的糗事,她马上就会捏紧拳头跑到我面前说:妈妈,这是我的隐私,你不可以乱说。并且能为这点事生一天闷气,不理睬我。她的自尊心足不足太强了?
长沙 刘蓓
孩子没错,错的是你。孩子虽小.也有其自尊。发生这种事.要让孩子消气.你首先要真心实意地说“对不起”,然后与孩子商量:”下次你最好让我知道,哪些是你的隐私,不可以告诉别人。我一定遵守诺言。”当然.有适当的机会也不妨教育孩子逐渐学会点放松和自嘲。有时间一家人在一起聊聊自己的糗事,大人也向孩子坦白自,己的糗事,并对此大笑一番,让孩子知道擅于自嘲,可以不令自己陷入懊悔和绝望中,可以让自己不那么脆弱。能坦然拿自己的“糗事”娱乐他人,不是丢脸的事,而是自信的表现。
一到公共场合儿子就变“坏”
我儿子在家挺乖的,可一到公共场合就变成“混世魔王”了,不听话、发脾气、捣乱,气得我总是恨恨地对他说:“下次再不带你出门了。”可总不能老把他关在家里吧。有什么好办法教教我?
南海 阿梅
孩子在家在外表现不一致,有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在外面捣乱同在家里捣乱的后果不一样,或者他了解你不愿当众惩罚他,或者是知道你的惩罚很遥远——要等到“下次”才再也不带他出门。
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你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你不能指望2岁的孩子能够耐心地“听”一个讲座,也不要指望3岁的孩子能乖乖地“干”陪着你和同学聊天。其次要明白告诉孩子你的计划:要出去做什么,逗留多长时间,让孩子也心中有数。出门前让他带一件喜欢的玩具或图书,以免他无事可做。再次你可向孩子具体说明你的希望和要求,同时告诉他达不到要求的后果。当然,这个惩罚是能说到做到的,比如在爷爷的生日宴会你不能用“等会儿不准吃蛋糕”作为惩罚,因为明摆着这是做不到的,但“回家后不准看电视”却是可行的。
同时,还可以采取奖励的办法:出门前告诉孩子如果他能按要求去做,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品,如一本故事书,一个玩或别的什么他喜欢的东西。只要孩子做到了,就一定兑现诺言。
其他文献
离开北京一个礼拜了,假期就快过完,6岁的儿子依然恋恋不舍,不肯离开老家长沙。直到最后,当他意识到耍赖的把戏已毫无用处的时候,才嘟着嘴巴,不情愿地跟我踏上了归途。这孩子特调皮,好在这次同行的还有弟弟和弟媳。我正为一路上有人帮忙照看这个“小麻烦”暗自庆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火车站人山人海,人们肩扛笨重的行李挤来挤去。 186次列车刚进站,等车的人便蜂涌着挤到每个车门…… 结果就是:弟弟和弟媳
秦重从挪威的奥斯陆市回国探亲,特意来找我聊天,聊来聊去,聊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了。 秦重的女儿也是今年才进的幼儿园。 幼儿园每天早晨7时30分开门,下午5时才关门,恰好与上班族的上下班时间错开,秦重觉得挺好。可没几天,他就发现了问题。 一天,从幼儿园接回女儿,秦重问她:“今天在幼儿园,老师都教了些什么呀?”“嗯……”女儿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奶声奶气地说,“玩秋千,认识了好多小朋友,有黄头发的,
上期的“主编手记”留下了一个“请听下回分解”:“具体应该怎样尊重儿童,请看下期的‘主编手记’和《孩子》杂志。”这期,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尊重儿童,是爱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的起点。”这是我们在上期谈论的主要观点。既然只是前提,既然只是起点,也就意味着仅仅懂得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尊重儿童的内涵,以及怎样才算是对儿童的尊重。 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以为这是对儿童的尊重;
综观时下的食品市场,强化食品类型繁多,既有强化A、B、B2、C、D等维生素的强化食品;也有添加钙、磷、铁等矿物质的强化食品;还有添加蛋白质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的强化食品。强化食品的品种也不少,如牛奶、代乳粉、饼干、饮料、面包、挂面、食盐、果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强化食品的概念:在食品中补充某些特殊的营养素,称为食品的强化。添加的营养物称为强化剂,而由此制成的食品则称为强化食品。 那么,到底给
编前语:与家教大师对话,最先想到的是黄全愈博士。作为一个带着世界眼光审视中国教育问题的在美华人,2000年,他以《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掀起了中国素质教育热的狂风巨浪,此后又相继推出了《素质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等一系列的重头图书,以惊人的当量,引爆着中国家庭教育的热点,吸引着中国家长的眼球。 但奇怪的是,他一直没有给出素质教育的
随手翻翻杂志报纸,关于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最好,总是有太多的说法让我们无所适从。一会儿讲不能惩罚孩子,会有心理阴影;一会儿说太宠了会出现自私等现象;没几天,又有专家说就是受宠的孩子才养成了他们自信的特征……诸多的说法,背后都是某某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多少人的实验得出来的。信还是不信?究竟该信哪一种?究竟要怎样去教孩子才是对的呢? 其实,任何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有他自己的价值体系或信念,每一个研究指出的都
电梯里,一个4岁大的孩子,两只小手抱着一瓶饮料,小心翼翼地把嘴凑到瓶口,谁知瓶口一斜,饮料流到了衣服上。妈妈看见了,马上双目圆睁,柳眉竖起,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斥责道:“你怎么这么笨,连喝水都不会,长大还能干什么?”孩子光顾着怯生生地看着妈妈,一不留意瓶子又一歪,又撒了些饮料到身上,妈妈一把夺过瓶子:“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越说越撒,真气死我了……” 这一幕你是不是时不时可以看到?科学家斯蒂文·格伦
孩子长到1岁左右,各种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自然是令家长高兴的一件事。可新的麻烦又来了,就是孩子进食时喜欢“动手”。对于这种“没规矩”的行为,大多数家长都旗帜鲜明地反对,无不欲先纠正之而后安。 最近又有了新说法:只要将孩子的小手洗干净,抓食反而有利于孩子日后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孩子为什么对抓食情有独钟呢?原来抓食是宝宝学习吃饭的一个必经过程,与看书、玩耍没什么两样。宝宝喜欢用手与食物“
“我这孩子怎么老坐不住?坐没坐姿,肯定没留心听老师讲课。” “玩东西三分钟热度,总是多手多脚,该不是得了多动症了吧?” 这年头,但凡说到孩子的毛病,为人父母都会紧张万分;而一旦问题跟学习、智力有关,家长更是谈虎色变。比如多动。 多动的问题近年说得越来越多,解释得也越来越多,几乎都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了。家长的态度也出现两极分化:一些原来不在意的开始绷紧神经,或对孩子严加看管,或有事无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