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闲来翻书,上有一文《前赤壁赋》,突出感觉有些不对,心想这应该是《赤壁赋》吧。便又随手翻检起家里的相关书来,结果,有称之为《赤壁赋》的,也有称之为《前赤壁赋》的,但到底谁是谁非?真还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前赤壁赋》,而不是《赤壁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了真正弄清这个问题,并引起今后编辑出版者重视,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并有教于专家。
持《赤壁赋》观点的:人民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域处汉藉珍本文库》收日本藏北宋本《东坡集》,第十九卷有《赤壁赋》,随后有《后赤壁赋》;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苏东坡全集》,此本有明成化四年李绍序,前有《宋孝宗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其卷二十一有《赤壁赋》;巴蜀书社2011年版,《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李之光笺注,其卷一有《赤壁赋》;1994年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其卷1849系蘇轼卷一,其文有《赤壁赋》;2005年三苏博物馆编《苏东坡墨迹》,其中有《赤壁赋》一纸,此纸为东坡先生所作《赤壁赋》后一年所书,只是文前36字系文待诏所补;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苏东坡全集》,集中有五羊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在元丰“五年,壬戌”条曰:“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云:壬戌之秋…十一月又游之,有《后赤壁赋》。”
持《前赤壁赋》观点的资料比较多,但大都大同小异,一般为苏文选本、类文选本或者阅读批点苏文散记。下面挑选有代表性的资料作为说明。2005年,百花文艺版《苏轼散文》,所列目录称之为《前赤壁赋》;《古文观止》,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古文选本,其文也称之为《前赤壁赋》;1989年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廖仲安、刘国盈主编,在“作品”栏也列有“前赤壁赋”条;中华书局出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其中四川大学所编的《苏轼资料汇编》,共计5册,收集了宋人至清人关于苏轼各方面评价的资料,其中就有多处关于《赤壁赋》的,如宋人谢枋得有《前赤壁赋》条,明人茅坤有《前赤壁赋》条,清人储欣有《前赤壁赋》条。
分析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全集类作品所收录的都称之为《赤壁赋》。选集类作品,尤其是类文性选集大都称之为《前赤壁赋》,资料性的辑录者也常称之为《前赤壁赋》。对照这些资料,笔者认为,全集性作品更为可信,因为这些全集常常系专业研究者所编辑,对其作品来源、真实性、准确性等进行过认真疏理,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过科学研究,如果存在异议或者疑似作品也常会给读者提示。而选集类作品,尤其类文性选集,往往资料来自二手,不做认真考察,甚至人云亦云。特别是如《古文观止》这样流传时间长、文学影响性大的类文选集,更会误导读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苏轼原文应为《赤壁赋》,而非《前赤壁赋》。
从文学创作情感来讲,往往因情而生,因景而生。可以这样说,苏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赋予了充分的情感,都是他真实思想的表达,《赤壁赋》就是这样的作品。而四个月之后,苏轼与两位朋友从自己的“雪堂”散步出门到另一个住处“临皋”,已而兴奋了,“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纯粹是一个临时性举动,兴之所致,而非着意有了前《赤壁赋》,而必须完成的《后赤壁赋》。正如诸葛亮在写《出师表》时,肯定没有想到还要写《后出师表》一样。或者说鲁迅先生在出版《华盖集》时,也没有想到要出版一本《华盖集续编》。其实,这是一个常识,前面没有尽性的文章后面再接着写,称之“后…”“再…”,前面编辑了一个集子,后来又有了类似的文章,再编一本续集,实在是太正常的事了。但是,后人常常自视其高,非要在别人原本没有表达的文章名上加上字词,本是想更加准确地表达原作者意图,其实那知道弄巧成拙,歪曲作者本意,甚至有贬低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
当然,有没有计划性的写作呢,有的,比如通过上、中、下,一、二、三、四,或者前论、中论、终论等篇章结构来讨论某个问题,但这更多的是论述性作品,是本来就规划布局好了的一个整体。在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呢,也有的,但大多在诗歌上,因为诗歌容量有限,一开始就分出章节。但是散文随笔这样的创作却不多见,尤其同一题材。
刘德奉(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出版有散文集《让灵魂洗个澡》《行走》《行走之间》,主编出版文学类、文化类图书70余种,其中《行走》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
近日,闲来翻书,上有一文《前赤壁赋》,突出感觉有些不对,心想这应该是《赤壁赋》吧。便又随手翻检起家里的相关书来,结果,有称之为《赤壁赋》的,也有称之为《前赤壁赋》的,但到底谁是谁非?真还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前赤壁赋》,而不是《赤壁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了真正弄清这个问题,并引起今后编辑出版者重视,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并有教于专家。
持《赤壁赋》观点的:人民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域处汉藉珍本文库》收日本藏北宋本《东坡集》,第十九卷有《赤壁赋》,随后有《后赤壁赋》;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苏东坡全集》,此本有明成化四年李绍序,前有《宋孝宗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其卷二十一有《赤壁赋》;巴蜀书社2011年版,《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李之光笺注,其卷一有《赤壁赋》;1994年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其卷1849系蘇轼卷一,其文有《赤壁赋》;2005年三苏博物馆编《苏东坡墨迹》,其中有《赤壁赋》一纸,此纸为东坡先生所作《赤壁赋》后一年所书,只是文前36字系文待诏所补;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苏东坡全集》,集中有五羊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在元丰“五年,壬戌”条曰:“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云:壬戌之秋…十一月又游之,有《后赤壁赋》。”
持《前赤壁赋》观点的资料比较多,但大都大同小异,一般为苏文选本、类文选本或者阅读批点苏文散记。下面挑选有代表性的资料作为说明。2005年,百花文艺版《苏轼散文》,所列目录称之为《前赤壁赋》;《古文观止》,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古文选本,其文也称之为《前赤壁赋》;1989年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廖仲安、刘国盈主编,在“作品”栏也列有“前赤壁赋”条;中华书局出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其中四川大学所编的《苏轼资料汇编》,共计5册,收集了宋人至清人关于苏轼各方面评价的资料,其中就有多处关于《赤壁赋》的,如宋人谢枋得有《前赤壁赋》条,明人茅坤有《前赤壁赋》条,清人储欣有《前赤壁赋》条。
分析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全集类作品所收录的都称之为《赤壁赋》。选集类作品,尤其是类文性选集大都称之为《前赤壁赋》,资料性的辑录者也常称之为《前赤壁赋》。对照这些资料,笔者认为,全集性作品更为可信,因为这些全集常常系专业研究者所编辑,对其作品来源、真实性、准确性等进行过认真疏理,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过科学研究,如果存在异议或者疑似作品也常会给读者提示。而选集类作品,尤其类文性选集,往往资料来自二手,不做认真考察,甚至人云亦云。特别是如《古文观止》这样流传时间长、文学影响性大的类文选集,更会误导读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苏轼原文应为《赤壁赋》,而非《前赤壁赋》。
从文学创作情感来讲,往往因情而生,因景而生。可以这样说,苏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赋予了充分的情感,都是他真实思想的表达,《赤壁赋》就是这样的作品。而四个月之后,苏轼与两位朋友从自己的“雪堂”散步出门到另一个住处“临皋”,已而兴奋了,“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纯粹是一个临时性举动,兴之所致,而非着意有了前《赤壁赋》,而必须完成的《后赤壁赋》。正如诸葛亮在写《出师表》时,肯定没有想到还要写《后出师表》一样。或者说鲁迅先生在出版《华盖集》时,也没有想到要出版一本《华盖集续编》。其实,这是一个常识,前面没有尽性的文章后面再接着写,称之“后…”“再…”,前面编辑了一个集子,后来又有了类似的文章,再编一本续集,实在是太正常的事了。但是,后人常常自视其高,非要在别人原本没有表达的文章名上加上字词,本是想更加准确地表达原作者意图,其实那知道弄巧成拙,歪曲作者本意,甚至有贬低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
当然,有没有计划性的写作呢,有的,比如通过上、中、下,一、二、三、四,或者前论、中论、终论等篇章结构来讨论某个问题,但这更多的是论述性作品,是本来就规划布局好了的一个整体。在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呢,也有的,但大多在诗歌上,因为诗歌容量有限,一开始就分出章节。但是散文随笔这样的创作却不多见,尤其同一题材。
刘德奉(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出版有散文集《让灵魂洗个澡》《行走》《行走之间》,主编出版文学类、文化类图书70余种,其中《行走》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