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07606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说白了就两件事,一是关注“写什么”,二是关注“怎么写”,这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价值。在“写作本位”教学理念指引下,阅读理解文章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表达出来,才是更为重要的事。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加强“语用”训练,将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的表达能力,学生自我思维得以表露,个性得到展示,人文素养也会随之提高。下面结合两次“磨课”经历,谈谈笔者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撷取精华——细品关键词,体会表达精妙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让学生在吟咏中咬文嚼字,在诵读中品味赏析,在美读中积累珍藏,在悟读中仿写创造,这才是语文课的本真所在。《活见鬼》这篇小古文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对投伞者的描写——“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仅用12个字,便使投伞者狼狈不堪、失魂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之简洁,节奏之明快,细品方知其美。抓住这一语言特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进行想象补白:要求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这12个字,想象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投伞者。有学生说:“我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眼神迷离,衣服上滴着水的投伞者。”也有学生说:“只见投伞者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落汤鸡,跌跌撞撞地跑来,手舞足蹈地叫嚷着‘有鬼啊!’”……通过词语的品读,投伞者狼狈不堪、失魂落魄的形象自然而然在学生的脑中丰满了。
  二、拨云见日——聚焦言语形式,解开表达密码
  潘新和教授提出:所有的阅读课,骨子里都必须是写作课。要引导学生读懂这些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献你一束花》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通过反复研读,我们发现了教材言语表达的密码。在指导学生潜心会文,圈点批注,感悟献花的意义后,对女服务员美丽的样貌、温暖的话语、真诚的献花等描写进行梳理、品读,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秘妙: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服务员的花美、人美、话美、心灵更美!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精妙处驻足鉴赏,揣摩写法。如聚焦“献花”这一部分,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女服务员饱含真情的话),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品读、感受献花者的一片真情的基础上,师生分角色扮演女服务员和失败者,体验失败者的内心,使学生们领悟献花的真正含义:这不是一般的鲜花,这是一束代表着信任、激励的鲜花。正是这束雪中送炭的鲜花,将“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了她的身体,她“重新抬起头来”。这样,既关注了细节,学习了表达,又窥视了整体。
  三、独辟蹊径——聚焦言语表达,发展学生语言
  1. 创境补白,加强“语用”。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精选出来的。文本中总有几处“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情感“空白”,发挥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点,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活见鬼》时,笔者播放音像画面——漆黑的雨夜、轰隆隆的雷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这样的雨夜,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然后再启发:雨夜,两个人同行,却久之不语,赴饮者会想到什么?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那阴森恐怖的雨夜,孤身一人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带入情景,设身处地体验、想象,剖析赴饮者“疑为鬼也”的三层原因,在想象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2. 情境再现,发展语言。《活見鬼》虽简短,却幽默风趣,寓意深刻。借文本空白处恰当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去与古代的大师直接对话……因此,笔者设计了炊糕者和投伞者的情境对话:
  炊糕者(大惑不解):这位客官,为何如此惊慌?投伞者(跌跌撞撞跑来,拉长声音大叫):_______。炊糕者(将信将疑,四处张望):鬼?鬼在何处?投伞者(惊魂未定,哆哆嗦嗦):_______。炊糕者(满脸狐疑):你说他是鬼,可有凭证?投伞者(定了定神,一本正经):_______。炊糕者(不可思议地摇摇头,自言自语):真是活见鬼!
  通过揣摩文本,参照对话提示,同桌合作表演当时的情景,把语言训练巧妙地融入到文本的情境当中,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
  3. 迁移运用,习得方法。朱敬本先生指出:语言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小学生读书常常“浮光掠影”“得意而忘言”,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以求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目的。《献你一束花》运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凸显失败者的复杂心理。在品悟人物内心活动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重点句——“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在教学中进行“模仿—创造”的思维训练。语境中,人物那份失败后沮丧害怕的内心世界,通过“四个怕”,描摹得十分贴切。笔者利用这一语言运用的契合点,根据文句的表达特点,鼓励学生仿创自己失败后的心理活动:我怕__ ____,怕____ ___,怕_____ __,甚至怕____ ___。鉴于学生对于运动健儿大赛失利后的心理缺乏切身的体验,教学中,笔者引导他们联想自己平时比赛或考试失利等生活经历,激活已有经验,设身处地地感受失败者沮丧害怕的心情,这样就易于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的仿创立足语文本体,努力破解言语形式的奥秘,易于达到“言意兼得”。
  4. 读写结合,落实“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中高年级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的确,与其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不如利用文本中一个点开展有目标、有步骤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两项实实在在的能力,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实现一课一得。如教学《献你一束花》,笔者力图避免简单乏味的说教,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后,设计了体现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此时,如果你是前来迎接的人们,你会对失败的女运动员说些什么呢?这样,学生感情的闸门被打开,有太多的话想对女运动员说了。教师及时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可宣泄的地方。短短几分钟的静思默想,学生的表达如开闸的大坝之水,汹涌澎湃,情动辞发,迸发出不少妙语佳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表达的魅力。
  找准“语用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亦乐哉!这样灵动的课堂,更彰显出阅读教学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生命价值与魅力,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练习题是新知教学的必要延续和拓展,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对于习题的研究和教学,不仅仅要着眼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方法和思维模式。教师应秉持“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这一理念。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练习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一、在质疑中,开启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四基”,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它们确定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教学在重视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拓展、提升、交流数学活动经验和思维经验,形成基本数学思想。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核心的“数学思想”不能只是“犹抱琵
期刊
结识顾明远先生有近30年了。这是有幸被顾先生引领着、提携着前行的3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苏州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受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委托,在苏州举办一个以“迈向21世纪的国际理解教育”为主体的学术研讨会。为了把大会开好,日本朋友提议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到会上做主题讲演。我以初生牛犊的勇气给顾先生去了一封信,没有想到,顾先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不仅准时参加会议,做了一个精彩的主题
期刊
学会正确有感情地自信演唱并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演唱”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一节有效的唱歌课不应仅教会学生一首歌曲,使之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而应将歌曲作为学习的载体,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中习得唱歌的方法,享受以歌唱表达美的乐趣。本文以笔者执教的《可爱的家》一课为例,阐述唱歌课常用的有效方法。  一
期刊
1975年出生的何捷老师,已先后在十几家报刊发表1700余篇文章,其学生发表的习作也多达900余篇,令人叹为观止。  这让我想起2016年采访于永正老师时他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只有‘读写’两个字;如果再多说一些,就是‘多读多写’四个字。”  诚哉斯言!  何捷及其学生“多产”且优质,靠的也是这四个字。何捷是用怎样高妙的技法让这四字“箴言”发挥出如此巨大的魔力的呢?这引起了我的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  【设计思路】图式思维是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理想的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本质,也要尊重儿童特质。本课以图式为支架,以学为本,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数学模型化的视觉学习过程,构建学本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创作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初步学会用图式整理单元知识的方法,
期刊
前不久,在一次华应龙张罗的聚会上,他宣布自己有一本名为《我不只是数学》的新书即将出版,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我快乐地应承了下来。我说,我要写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华应龙,要写一个“情种”华应龙。  华应龙有浓厚的家乡情结。他是从江苏海安走出来的,他对那片土地的哺育之恩一直难以忘怀。虽然来到北京工作,他的天空更大了,但是他就像一只风筝,线一直拴在海安那个小学的校园。我一直感觉他简直就是海安教育的北
期刊
默读是通过视觉和思维的活动,将文字符号转化为个体内部言语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有助于促进思考,深度研读文本。在默读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不受外界的干扰,对不懂的地方能反复读,能更好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并能提高读书的速度。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默读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提升阅读品质,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思维含金量呢?我们可以学学名师的默读
期刊
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学中的瑰宝,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古诗文,如果仅仅只是读背“这一首”,就无法充分地体会编者的用心和古诗文的教学价值。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群文读诗”的方法,即按教学目标,通过有意识地组合古诗文来学习古诗,有较好的效果。  一、以意象进行组合,夯实基础助拓展  意象不仅是诗中之景,更寄寓、承载着诗人之情,是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古诗那种含蓄、凝练之美,也常体现在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古诗词语言凝练,“辞约意丰”,意象丰富,具有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古诗课堂教学的探讨、实践中,笔者愈发感受到“想象”在课堂中呈现出与“语用”表达、创造相互推进、相互辅佐的巨大魅力。本文就围绕如何“聚焦想象,提升学生理解、运用、表达信息的素养”展开论述。  一、激活文字,让古诗呈现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