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一
大师端坐在那里,脸上带着活佛般的宁静。
近年来,开着汽车来看望大师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师已应接不暇。从东南亚的富商,到京城的商界大佬,乃至各省市的地方官员,纷纷前来拜望。有问一情一事、吉凶祸福的,也有来参悟人生玄机的。他们一个个极恭敬地来到大师面前,而后又各自开车离去。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大师那里得到了什么。只是,这里的路修了,是东南亚富商出钱修的;这里也很快地为大师建起了一座寺院,耗费巨资。大师洞悉三命,参悟玄机,于是就有了这座玄妙寺。大师在玄妙寺做了住持。
一个人,当他声名远播的时候,他就成了一座寺。
初时,大师一天只见十人。再后,见大师一面都难了。所以,玄妙寺外建起了宾馆,许多远道而来的人住在宾馆里,他们都是等待大师指点迷津的。
有幸见到过大师的人都知道,大师是坐着的,大师是“半仙之体”。他就那么端坐在一个特制的轮椅里。可是,假如时光能倒退四十年,大师还愿意当坐着的“大师”么?
大师也有过年轻的时候。
二十岁的时候,大师曾是邙山脚下一个村里的电工。他的名字很普通,姓陈,叫陈麦子。那时的陈麦子是英俊的青皮后生,屁股上挎着电工包,荡荡地在村里走,很惹眼的。于是,就有很多媒家上门提亲。村里的姑娘们也是一趟趟往陈麦子家跑,借个簸箕、顶针什么的,寻机丢一媚眼,问:麦子,你家的杏儿熟了么?
陈麦子并不回话,他甚至有些腼腆。他把电工包横在胸前,拤腰立在那里,望着远处一天的火烧云。那云铺一天橘红,一匹一匹亮着,一会儿绸缎样儿,一会儿奔马样儿,展万里锦绣。这仿佛就是那未来的日子,还不知是怎样一个好呢!
陳麦子拍拍那个电工包说:灯就要亮了。
陈麦子就是在这天傍晚的时候爬上那根电线杆的。在夕阳里,他披着五彩的霞光立在高空中,看上去无比潇洒,就像是一个金人。接线的时候,有人还看见陈麦子笑了。他望着天边那五彩的云霞,咧嘴笑了。而后,也就是咽一口唾沫的工夫,只见电杆上闪了一束火花,砰的一声,他掉下来了。
当人们把他从医院拉回来的时候,命是保住了,人却成了“半个”。——他的脊椎折了,腰以下失去知觉,他再也站不起来了。那时候,一村的人都跑来看他。人们一声声地哀叹: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儿,怎么咽口唾沫的工夫,就成了“半个”人?
陈麦子不想再让人看了。在人们的目光里,陈麦子已死过一千次了。
一天夜里,陈麦子对娘说:娘,你把我背到山里去吧。
娘只是哭,娘的泪都哭干了。陈麦子就轱辘着从床上翻下来,一点一点在地上爬。娘一次次地把他重新弄回床上,他就一次次地往地上摔……娘没有办法了,娘给他跪下来,说:麦子,你真想死?
陈麦子说:要么你看着我,在众人的眼窝里淹死,在唾沫星里泡死;要么你让我一个人……活。
于是,娘狠狠心,把他背到山里去了。这一去十年。达摩九年面壁,陈麦子在山里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没有人知道,陈麦子是怎么活下来的。也没人知道,他在山里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机缘。只是,当他出山的时候,他已不再惧怕人们的目光了。
传说,陈麦子出山后,第一个给他传名的人是老邵。
老邵是市里来的干部,下乡工作队的队长。那时候老邵刚来,一家一家走走看看,这叫“走访”。当他走访到陈麦子家的时候,进门踩了一脚鸡屎。他在院里的树上蹭了蹭鞋,而后才进屋。陈麦子看了他一眼,说:你祖籍山西?老邵说:是啊,是。你怎么知道?陈麦子淡淡说:回去吧。赶快走。老邵愣了。陈麦子接着说:你祖籍山西,兄弟姊妹四人,门前有棵老槐树,开紫花。回去吧,你娘在床上躺着呢,还有三天的阳寿。赶得快了还能见上一面,慢了怕就见不上了。老邵傻了。老邵呆呆地站在那里,摇摇头,又摇摇头说:我不信这个。陈麦子两眼一闭,再不说话。老邵是个孝子,一天心神不宁,当晚就赶着回去了。等他回到老家,娘果然在床上躺着,还有一口气。立时,老邵服了。
第二个给陈麦子传名的是万海法。
万海法是煤矿工人,新婚,给陈家送喜糖来了。他穿一身新发的工作服,体体面面的,一脸笑说:婶子吃糖。娘怕伤了麦子,就说:多好。走,咱上那屋说话儿。陈麦子看了看万海法,说:你三天假?万海法说:可不,明儿就走了。陈麦子说:我看你还是多歇一天。万海法说:矿上忙。陈麦子说:忙也多歇一天。万海法说:我又不像你……陈麦子说:还是多歇一天吧。多歇一天,你还有六十年的阳寿。少歇一天,你只有一天的阳寿了。万海法说:别乱说。哥,大喜的日子,你咋说这话?陈麦子说:听哥一句话,晚走一天。万海法心里嘀咕,也馋媳妇,就晚走了一天。结果,等他回到矿上,才知道矿上头天出了大事故,一班人全去了。
第三个给陈麦子传名的是黄九香。
黄九香是黄村嫁过来的媳妇,人很泼辣,一张刀子嘴,当时是村妇联主任。她家的牛丢了,就站在村街骂,直骂了一天。陈麦子听不下去了,对娘说:你叫她来。黄九香来了,往门上一靠,说:大兄弟,你说气人不气人……陈麦子淡淡一笑说:别骂了。有惊无险。九月初九,牛就回来了,随一喜。黄九香一怔说,有这好事?我不信。陈麦子说:别再骂了。七日头上,你有一小灾。黄九香当然不信,该骂还骂,又打发人四乡去找。哪里找得到?七天头上,黄九香熬煎了一嘴热疮,出不了声了。可到了九月初九,天转凉时,家里的牛果真就回来了,竟然带一犊儿。
民间的事,是口口相传的。越传越远,越传越神。渐渐,陈麦子的名声越来越响了。传得最最神的是,陈麦子曾跟本省的一位地方官密语过。没人知道他给这位地方官点拨了些什么,但此后不到五年时间里,这位地方官果然一提再提,成了封疆大吏。
就此,陈麦子成了大师。人们都说,他开“天眼”了。
二
子时,夜冷风寒。
洛水静静地流着。如今,水已经很小了,细如夜色中的一道墨痕。当坡上那棵老柿树的最后一片叶子飘然落下,正是丁亥年壬子月庚子日的子时——公元2008年的元旦。 天原本是墨色的。群山笼罩在一层层流动的黑气里。黑气在弥漫中移动,聚集,接着就是一声闷响。在这个有着一道道卯梁沟壑,河洛交汇,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史称“天下锁钥”的丘陵地带,出现了梦幻般的奇异景象——
墨色的夜,突然之间,天一下子白了。一颗流星从天空中划过,夜空顿时亮如白昼。这瞬间出现的白夜现象,先是惊起了一村一村的狗吠,而后是麻雀和老鼠。麻雀惊叫着一群群从树上飞起,旋儿旋儿地打着战,斜翅里,有一只老雀在惊慌之中,竟肝胆俱裂,一头撞进了点燃的火堆里……鼠们也感到了时光的错乱,正该觅食的时候,它们却收到了昼夜颠倒的异常信号。鼠们吱吱地叫着,一只只前后衔着尾巴,成串溜进洞里,而后集体绝食。
雀鼠们哪里知道,这奇异的景观,缘自当地三百年前的一个预言。这是个耸人听闻的民间传说:
据传,在这个地处中原西部的丘陵地带,有一块风水宝地。这块风水宝地每隔三百年发动一次,发动的时间正是亥年子月子日的子时。亥年,可究竟是癸亥?丁亥?还是己亥?民间说法不一。这块风水宝地,传说中有的叫作“金龟探海”,有的说是“金蟾望月”,还有的称之为“双龙戏珠”。三百年前,此地风水发动,应在了一户姓康的人家。康家由此发迹,成就了一个财神,那是被后人贴在门上的三大财神之一。也由此成就了一座百万庄园。前世的风水师预言,三百年后,在风水发动的十日内,如能将祖先的骨殖葬于此处,家中必出大人物。
风水书记载:亥年子月子日子时,正是水之阴极、木斩龙出之时。
正是这一切,唤起了无数人的梦想与躁动。
天亮时分,附近村庄的人们发现,在黄河与洛水的交汇处,沿河两岸十多公里长的堤坝,突然变成了巨大的停车场。放眼望去,各式各样的豪华轿车停放在河堤。昨夜子時,天空中出现的奇异景象引起了轰动,人们被神奇的“白昼”现象所吸引,纷纷驱车从各地赶来。
人们看到,这里居然一下子集中了这么多穿西装的成功人士,那都是些企业界、商界、政界的大佬。各地大佬带着请来的异士,异士带着闪闪发光的罗盘,有人还带来了先人的骨殖。他们沿着邙山山脉漫长的丘陵地带,不辞辛劳地四处勘查。
那风水宝地究竟在哪儿呢?
连树上的麻雀都暗自诧异:这是怎么了?莫非,莫非?
三
气场乱了。
那只肝胆俱裂的老麻雀,临死前最后一个感觉是气场乱了。
子时,不知哪位大佬放了一挂鞭炮,鞭炮声加上突如其来的亮光给老麻雀那九年零一个月的阳寿画上了句号。它本来是可以活过冬天的。
这只老麻雀在扑向火光的同时,永远不会明白,是祖先的遗传信号害了它。那是一段代代相传的记忆:
丁酉年癸丑月庚申日,对麻雀来说,是个大凶的日子。从这天开始,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空中充斥着锣声,地上到处是弹弓。漫山遍野都是人,人类织成了天罗地网。它们的窝被掏了,它们的空间响彻锣声,所有的树都被弹弓盯着。它们飞呀飞,无论飞到哪里,都有火光、锣声、弹弓……气场已乱得不成样子,纵是侥幸躲过白日,夜晚却更为可怕。夜晚由千千万万的光剑组成,人类手持手电筒,那光剑斜插着直刺天空。只要被那剑光扫到,麻雀的死期也就到了。仅仅几个月时间,人类就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弹弓王”。这些“弹弓王”身上披挂着一串串麻雀的尸体,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杀气布满了每一个角落,在一张张写有“喜报”的大红纸上,墨写的数字后面挂着很多炸弹一样的“0”。
它们只有往山里逃了,虽然山里也不平静。一天黎明时分,嵩山山脉下的丘陵地带,尚在难得的寂静之中。此刻并没有锣声,麻雀却一群一群从天上落下来。它们垂直落了下来,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天罗地网里飞行了多长时间,躲过了多少长了眼的弹弓。如果再加一把力,它们也许就躲到山里去了。可它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气绝了。
它们一只只从天上掉下来,扑嗒,扑嗒,那声音像灰。它们静静地、软软地死在地上,睁着米黄色的雀眼,嘴角漾着豆样的血痕。
那天,一个起早拾粪的老人,把它们一只只拾进了粪筐里。据记载,一共一千七百八十八只,这也是那个时期单人单日的最大缴获。
是啊,雀们是很委屈的。它们凭什么有此一劫?虽说春不种、秋不收,可这不也是上天的安排?它们不过是大自然中万千食物链中的一环,怎么就偏偏要灭它们呢?
于是,在它们的遗传信号中,一代一代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大凶之兆。
也许,正是祖先的遗传信号害了这只老麻雀。在麻雀一代一代的遗传信号里:凡遇气场变乱,白夜是最为可怕的,那是大凶的前兆。这只富有经验的老麻雀,死在了祖先的经验里。
自古以来,在大自然的运行中,中国传统讲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讲的是生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反过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术数,也是定数,是亘古不变的。可是,万事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那么,什么是变数呢?
一只老麻雀,本该有十一年阳寿的,它死不瞑目啊。
四
子时,鼠们绝食了。
在生物的时序里,属于老鼠的时间是如此之少。它们一般只有两年的阳寿,而一天之中,属于它们的只有一个时辰,那就是子时。夜半时分,是它们最自在、最活跃的时辰。可这天子时,它们却集体绝食了。
是的,气场委实是乱了。可鼠们等什么呢?绝食又怎样?它们知道没有谁会来拯救它们,它们不过是凭着天下第一的嗅觉,期望着能从风里嗅出点什么,以发现危险的所在。
在老鼠的遗传信号里,有着更为惨烈的记忆。它们几乎一生下来就遇到了一个天敌:猫。尔后是人类无休无止的追杀。虽然猫是天敌,听见猫的叫声它们就浑身发抖,但它们的生存本领却是人类逼出来的。
有一个日子给它们打上了深重的烙印:戊戌年丁巳月丙午日。那一日,族类的惨叫声一直在它们的灵魂里回荡着。虽然它们的先辈已备受折磨,遍尝人类制造的各种毒药:什么“摇头倒”,什么“七步断肠散”,什么“毒鼠强”……虽然它们的先辈被各式各样、带有香饵的铁夹子夹住过:什么“弹簧夹”,什么“一跳夹”,什么“落地夹”……但在它们的记忆信号里,那个日子仍然是最可怕的,它叫:七杀日。 那是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这个听上去很稚嫩的声音里,四十八只鼠辈被活活挂在了墙壁上,它们每只被绑着一条腿,身上浇满了煤油,一个个湿淋淋的。而后那孩子喊了一声:点天灯了!于是,这四十八只被活捉的老鼠浑身冒着火光开始起舞。它们身上的热油“吱吱”响着,火苗一蹿一蹿地跳跃着,那是一朵朵燃烧的焰火。那美丽耀眼的焰火上下翻滚、跳跃不止,直至气绝。
在这场惨烈的舞蹈中,有三只老鼠咬断了绳子,它们带着一身火苗,吱吱叫着,分三路逃窜。一只冲进了麦秸垛,被引着的麦秸烧成了灰烬。另一只冲进了一户人家,蹿上了房梁,引发了一村的大火。只有第三只老鼠冲进了水沟,浑身疮疤死在洞中。它把那危险的信号传达给了它的后代,它让鼠们世世代代都记住那个可怕的声音:点天灯了!
现在,又五十年过去了。鼠们的生存环境虽然越来越恶劣,但它们仍顽强地活在各个地方。通过一代代的基因传承,它们适应了人间的各种毒药。那些所谓的“老鼠夹子”,对鼠们来说,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连人类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拿出来使用。本来,人类几乎又一次把它们逼上了绝路:水泥的大量使用,已使它们无处打洞。在生死攸关的封杀中,鼠们又一次获得了胜利。它们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完成了从体型到尾巴的整体变异。又一支鼠类诞生了,它们由大而小,由长而短,只要有穿根电线那样大小的洞儿,它们就可以做窝儿。它们成了袖珍型老鼠。
中国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是昼夜相交、最为黑暗的时刻,也是鼠们出没的时辰。可是,在这一天的子时,天空亮如白昼。难道说,这就是那个“七杀日”将要来临的预兆吗?
五
仍然是子时,当最后一片树叶落在地上的时候,坡上的老柿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一棵老柿树,当它站成了风景的时候,已无话可说。
是啊,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这棵老柿树一直生长在这里,如今已经成为方圆百里的树王了。
树老到了一定时候,是可以成精的。有一段时间,人们突然在它的身上挂满了红布条,还在它的旁边烧香、磕头。有人说它可以送子送福,消灾避难。它都认了。
方圆百里,就这么一棵老树,在风里站了三百年,这是它的命。曾几何时,这里是大片大片的林子,有各种各样的树。现在就剩下这一棵老树了,它很孤啊。
它能活过三百年,这里边是有秘密的。当年,曾经有一位高人路过这里。他先是有些诧异地四处看看,摇了摇头,而后望着这棵老柿树说:怪了,这是一块绝地呀。后来,当他又一次路过这里的时候,禁不住拿出罗盘,认真勘验了一番,说:这的确是一块绝地。
树不说话。它沉默。看来,这个秘密也只有风知道了。
是呀,它曾经是棵歪脖树。在它还没长成时,真是自惭形秽呀。那时候它又歪又小又丑,腰上还有两个瘤子。在很长时间里,它几乎没有得到过阳光的眷顾,它的每一根枝条都是斜着长的。后来,在那些伐树的日子里,那些又高又大的树一棵棵被伐去了,整个林子一片一片地被砍光,它却活下来了。
当然,还有一些日子也是它不会忘记的。比如,它曾遭受过三次雷击,七次洪水……还有最为紧要的一次,那是辛丑年丙申月的丙申日。有人提着斧子来了,来人本是要剥它的皮的,就在这人刚要动手时,却听到了一声锣响……于是,就是这个人,过了不一会儿,竟解下裤带,把自己挂在这棵树上。有很长的时间,树一直不解,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挂在树上?
按照旧历经验,六十年一个轮回,它已活过陽世的五个轮回了。一年当中,有六个节气是树木的最佳生长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十年中,它有六个旺相:甲子、甲辰、甲寅、乙亥、乙未、乙卯。尔后便是荣荣枯枯,枯枯荣荣。可它仍然站在这里。况且,树大自直,树老盘根,已经没人能看出它当年的模样了。连那凛冽的风,都成了它的玩伴。
三百年过去了,这里的树已放弃了恢宏,放弃了成为栋梁的可能。历史既然是由人类书写的,那么,树又有什么办法呢?
六
那个“吉穴”究竟在哪里呢?
商贾大佬们带来的高人异士已经勘查了几天了,可那个被称为“金龟探海”的吉穴仍未找到。在漫无边际的堪舆过程中,主家与异士之间,异士与异士之间,在勘验方位和坐标认同上都出现了争执。分歧越来越大,于是,他们又求到了大师那里。
人们遍访无着,有富商求到了大师的面前。只要陈麦子点出那个吉穴,钱已出到了七位数。可是,陈麦子却一直不言不语。
这一次,央求大师的人太多了,分量也太重了。大师被雇来的人抬到两河交汇的最高处,望着眼前莽莽苍苍的原野沟壑,大师依然像佛一样沉默。
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穿过历史的烟云,大师真能看清人生命运的轨迹吗?
是啊,三百年前,这里出过一个财神。
那么,三百年后呢?
第一章
一
穿过三百年的时光,陈麦子看见了一只乌鸦。
那只乌鸦正要啄一只挂在树梢上的柿子。那柿子红透了,鲜鲜地在枝头上挂着,就像一个女娃搽了胭脂的粉脸,让人看了心疼。那乌鸦正要啄破这张“脸儿”,一个坷垃飞过来……陈麦子笑了。
那时候,在洛河两岸层层叠叠的丘陵上,你可以看见一片一片的柿树林。每到阴历八月,柿子红了的时候,这里像是挂着一树一树的红灯笼,满山满岭的红灯笼,夕阳西下时,那一树一树金色火焰般的艳红,像是专门给走夜路的人点燃的火把,让路人不由得停下来驻足观望,心生欢喜。一直到下雪天,树叶落净的时候,那高高的树梢上还会挂几枚红透了的柿子,这些“看树佬”,是给过冬的鸟儿们留的口粮。
早先,这里的柿树,有一大半是周家的。
在河洛镇,周家原先被人称为“柿家”,后来又被称为“柿饼家”,说来,这些绰号对一个家族来说,实在是不太好听。再后,待周家富了的时候,就被体面地改称为“霜糖家”了。 周氏霜糖堪为当地一绝。当时,周家的老掌柜号称“老毒药”。这是说周家霜糖的甜味正,没有酸头。甜,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毒药了。
再早,周家并不富,只是略有些薄田,都在岭上。天旱的时候,庄稼十种九不收。于是,只好种些柿树,柿树底下套种一季庄稼。周家的柿树与别家的不同,一棵一棵都是在沟沟壑壑里采最好的酸枣枝条嫁接出来的,结的柿子又大又甜。每逢霜降时,周家一家老小在周广田(那时候还没人叫他“老毒药”)的带领下去岭上摘柿子。
周广田后来被人称为“老毒药”,除了霜糖味正之外,还是有些缘由的。一是眼毒,是说这人眼尖,入木三分。二是手毒,是说他手巧,做活儿不惜力,下狠功夫。三是嘴毒,有人说他的唾沫星溅出去,可以毒死麻雀。这是说他好骂人。每天早上,他家老老小小都是被他骂起来的。不然,同样是树上结的柿子,他怎么就能比别家多挣两三倍的钱呢?
比如别家摘柿子,大多是爬到树上去摘,还有抱树摇的,摇一地“扑嗒嗒”,反正把柿子弄下来就是了。可周家不一样,周家采柿子不让上树,是一个一个摘的。周广田用长竹竿做成专门采柿子的“掐柿竿”。他把竹竿的头一节劈成一瓣一瓣的,弯成弓形,做成一个掐子,掐子上挂一布缝的小口袋,人站在高凳上,举起丈余长的掐柿竿,轻轻地一套一拧,柿子“噗吞儿”就掉进布口袋里去了,一点不伤。收获柿子的季节,周家柿园里,这里那里到处亮着一盏一盏的鳖灯,直到三星稀。在河洛镇,曾有一句民间歇后语:周家人的脖子——前长后短。那是笑话周家人的,是说他们摘柿子仰脸仰出来的毛病。
周家做柿饼的方法也与别的人家不一样。周广田做柿饼讲的是:九捂九晾,为此他还发明了一种专门给柿子旋皮儿的“轮柿车”。轮柿车也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木制的,有半人高,把柿子叉在有三个钢齿的柿车上,上边一个木制的小轮,下边一个大轮,大轮上有脚镫子,套上皮带,人坐在柿车前,两脚一蹬,哧儿一圈,皮儿就下来了。旋了皮的柿子一个个干干净净地摊在高粱秆做的大箔上,在专门搭的柿屋里风干。
尔后的三七二十一天,周广田带领全家老小就像熬鹰似的,白天把柿饼摊开来吃风,晚上堆起来捂,发汗,中间还要三翻三扣。九晾九捂之后,柿饼就出霜了。待柿饼出霜后,还要再摊,再晾,再捂,再晒。就这么一季下来,周家人的手都紫了。黑紫,像是风干的鸡爪子。一直到多年后,民间还有传言说,凡周家人,三代以后,手上还有甜味。你想,周广田有多狠?
周家霜糖是秘制的。待柿霜出齐后,周家院内的那十二口大缸就派上用场了。每每,周广田会站在院子中间,那些大缸的前边,手里拿一柿竿,严密监视家人做活儿。
那缸一字排开,洗刷干净,倒上清水,而后一人一个特制的高粱篾儿筛子,小心翼翼地把柿霜从柿饼上筛进大缸里。再后就是九澄九濾九熬。等到大锅坐火上,开始熬糖霜的时候,周广田才亲自登场。只听他骂一句:日娘,都站开!
谁都知道,周广田熬霜是绝不让人看的。当然,那火候极难掌握,熬不好就黄了,发酸了。霜糖的正色是灰白,这是要周广田本人亲自掌锅的。
周家霜糖熬出来先是软的,用特制的小竹结舀子舀出来,铺上细布,在案上的模子里制成霜糖片。再用上好的黄纸包了,打上“周氏”红印记,这就是周氏霜糖了。周氏霜糖,甜而不涩,进嘴即化,治大人烂嘴、小儿鹅口疮有奇效,是当地别的制糖人家无法相比的。
周氏家族成功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发狠。是对自己发狠,对自己做事情发狠。当“老毒药”穿上皮袍那一年,周氏霜糖已名扬河洛。
二
在河洛镇,能与周家齐名的,也只有康家了。
那时候,让“老毒药”周广田服气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康秀才。
康家三代,一次次变卖家产,一心只为供儿孙读书求学,终于功成名就,一门竟出了两个进士。在“老毒药”看来,这就有点惊天地、泣鬼神的味道了。所以,康家老爷子只要从家里走出来,一街两行的人就只有敬仰的分儿了。
两家相比,周家不免气短。周家有钱,但缺的是字墨。
周家这些年能发起来,凭的是周家三绝。周氏霜糖为天下一绝,这就不消说了。周家的柿饼也是家喻户晓,名满南北干果行商。每年冬天,柿饼下来的时候,周家门前排着几十辆鸿车(双排独轮车),那是等着装运柿饼的。脚夫们走旱路,把一车车柿饼运到周口或洛阳,然后,这些柿饼再走水路,经京杭大运河运往南北商行。再有,周家的“柿涩”也是当地一绝。把“落果”(没长好落地的青柿)收集起来,捣碎后榨成汁,再经提纯后制成“柿涩”。那时候在河洛镇,柿涩是刷渔网、制作油纸伞的上等鞣制品。周家柿涩为紫蓝色,工艺纯正。特别是打鱼人,每到织网补网时,只认周家的柿涩。
当然,“老毒药”周广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三百年后,这柿涩提取物,竟成了制造原子弹的特殊材料,是专门用来收集原子铀的。不过,这时候它已不叫“柿涩”,而是一长串的英文符号了。
周家有此三绝,焉能不富?所以,每当“老毒药”走在镇街上的时候,一般的闲人,他是不理的。他本来脖子就长,走路眼是往上看的,嘴上叼一根细杆烟袋,就像个长脚鹭鸶,那个傲啊!
可只要见了康秀才,不知怎的,他的腰就不由自主地塌下来了。“老毒药”本是不识几个字的,他也不知从哪儿学了一句,见到康秀才,他会哈下腰,讪讪地问:台甫,你上火了么?
康秀才一怔,说:火?啥火?
“老毒药”说:咱家霜糖专治上火。
开初,康秀才是不屑于搭理这号生意人的。还“台甫”,装啥?可康秀才是端方之人,只是点头笑笑说:霜糖么?霜糖好。说完,扭身就走了。
“老毒药”追着屁股说:我让伙计给你送两包。让娃儿们尝尝。
那时候,康家常年举债度日,三天两头走当铺。渐渐地,也就顾不上这许多了。再见面时,“老毒药”仍是很巴结地说:台甫,一个镇上住着,有难处你说。
康秀才常年一挂青衫,本是从不张嘴的人。但有时候上头收“河防捐”,有时候收“人头税”,有时候是孙子进京赶考缺盘缠,有时是年关时候断了炊……大凡周转不开的时候,也就支支吾吾地张嘴了。平日里借个十两八两银子,“老毒药”答应得很痛快,还总是让人送到家里。 但借是借。还,是一定要还的。说三日还,定然会在第三日把钱还上,不会错一天半晌。偶尔,有还不上的时候,康秀才就会差人把地契押上,反正卖地也不是头一回了。
说来,周家是有算计的。“老毒药”很想跟康家联姻。当康家的钱借到一定的时候,周家就托媒人上门提亲了。周家有一孙女,聪明伶俐,模样俊俏,唤名亭兰,是“老毒药”的掌上明珠。周家这宝贝孙女偏偏和她爷爷一样,最喜好的,就是“字墨”。
不料,媒人进了康家,刚把话说完,康秀才竟一口回绝了。他一捋胡子,先是抑扬顿挫地对媒婆吟道:“凤凰栖老碧梧枝,香稻啄余鹦鹉粒。”你問问周家,既是河洛人,知不知道这诗是谁写的?
接着,康秀才慢声细语地说:听说,那闺女还是天足?这也是点到为止,康秀才留着面子呢。
媒婆赶忙解释说:裹是裹过的。只是后来禁不住疼,自个儿放了……
康秀才一脸持重,两眼一闭,再也不说什么了。
那媒婆本就好翻嘴调舌,又碰了这么一鼻子灰,连个茶钱都没混上,自然是火上浇油。她气嘟嘟地跑到周家,连“呸”了三口,才说:气死老娘了!穷得四面漏风,连个屁都夹不住,还张口凤凰,闭口鹦鹉,啊——呸!
“老毒药”脸都黑了。他瞪着眼问:日娘,他,他放啥子屁话?
媒婆说:我一进门,那脸跟破鞋底样,嘴撇得像烂杏,先说啥子凤凰,又说柿饼,还说饸饹……你听听,这叫人话么?这是转着圈骂人哪!媒情事,中就是中,不中就是不中。这不是看不起人么?柿饼咋了?那柿饼不也送到皇城里去了么?皇帝老儿还吃哪!
媒婆正一丈水一丈波地说着,“老毒药”突然就静下来了。他转过身来,从柜子里摸出两串钱,往桌上一丢,说:拿去吧,买双鞋。我知道了。他不愿就算了。
媒婆的话卡在了喉咙里,想再煽煽风,看“老毒药”不高兴,也就罢了。扭过身扫了一眼桌上的钱,嘴里说:事没办成,这钱我不能要。赶明儿,赶明儿我再给寻个好人家,比他康家强一百倍的。气死那老东西!往下,那眼尖溜溜的,就细盯着桌上的钱。
“老毒药”摆摆手,说:拿去吧。
媒婆伸手抓过钱,连声道谢后,一扭身走了。
“老毒药”闷坐在那里,半晌没有说话。是呀,家里有钱了,可缺的是“字墨”。这年头,不管怎么有钱,只要缺了“字墨”,总是气缺哪!
“老毒药”走上镇街的时候,就有些灰溜溜的了。
转过夏,突然有一天,媒婆又来了,一脸的褶子笑。说:成了,成了。这大鲤鱼我是吃定了!
这话没头没尾儿,说得周广田怔怔的。媒婆说:那康家要下订了。让我先趟趟路。哼,我说,早干什么去了?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可周广田却不答应了,他黑风着脸说:日娘,他应了,我还不应哪!让他狗日的自己来!
媒婆碰了一鼻子灰,讪讪地走了。
谁料,没过几日,康秀才真的带着四样礼亲自登门了。而且,他进门后一揖到底,先是赔礼道歉,而后又夸周家孙女。总之,算是给足了周家面子。
可让周广田没想到的是,这门亲事竟是孙女周亭兰骂来的。
几天前,康秀才路过岭上,见周家柿园旁,高凳上坐一秀女。这姑娘裙裾悠悠地坐在靠近大树的高凳上,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只见小女子素净装扮,脚下一双绣鞋。眉儿细细弯弯,眼睛柔柔亮亮,更衬得脸庞雪白粉嫩。那股灵乎劲儿,康秀才脑中浮现出《诗经·小雅》的佳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康秀才为人虽端方谨严,可眼前的小女子让他不由得想起了前些时提亲一事。鬼使神差一般,他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正在此时,这女子粉唇轻启,竟然朝他笑道:秀才爷爷,康家爷爷,你见过城墙么?你见过济南府的炮台么?你见过吴家酱菜园新锔的大缸么?你见过范家铁匠铺里的牛皮风鼓么?
康秀才像是当头挨了一棒,张口结舌的,那脸竟涨成了绛紫色。
只听这女子又说:您也算饱读诗书,那我问问您:您家栽了梧桐树了么?您家有新晒的糯米么?您家备有洋人的梳妆镜么?您家放有待客的金银餐具、八仙方桌十二条凳二十四道汤盆么?大年下,您还跑到俺家借钱,您羞也不羞?
此时此刻,康秀才脸上红一片又紫一片,就像是生猪肝在滚水里汆过了,又在凉水里激。
他叹一声应道:好一个伶牙俐齿。
不料,这小女子一张嘴,又让他大吃一惊。只听小女子说:是啊,不瞒您,出门时,我刚在砺石上磨过。古人不是说:漱石者,欲利其齿。枕流者,欲洗其耳。您要不想听,就去洛河里洗洗耳朵吧。
康秀才哪里知道,这女子是周家的一个例外。周家就这么一个孙女,从小受宠。“老毒药”虽然嘴毒,却一直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可以说是周家唯一不受约束的人。虽是商家女,但自小什么书都看,而且在私塾里还悄悄念了几年书呢。
康秀才就这么走了。虽然没有去洗耳朵,但他是一步三叹,像被打垮了似的,走得很踉跄。
就此,康秀才在家里闷了三天。三天后,康秀才亲自登门,去周家提亲,而后正式下了聘礼。可是,谁能料想,这么一桩看上去十分美满的姻缘,却牵出了一连串的事端。
三
周家的孙女儿要出嫁了。
那是柿子红了的时候,周家的小孙女儿嫁给了康家的大孙子。这是一桩人人都说好的姻缘。周家女儿年方十七,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女;康家虽说穷一些,但耕读传家,一门两进士。康家的大儿子早年进士及第,现已是朝廷的三品大员;康家大孙子今年又喜中红榜,是当朝的新科进士。
出嫁这天,周家倾其所有,极尽铺张。送嫁妆的队伍逶迤前行,排出了一条镇街。迎嫁的康家,因是新科进士,县太爷亲自贺喜保媒,所以县台特意派出了八个官家衙役在前头鸣锣开道;跟着是八杆龙凤大旗,八个火铳手,八个着“喜饼”篮子沿路撒柿饼的“全活人”;接着是八人抬的大花轿,跟在后边是抬食盒、送嫁妆的一众人等。 因夫婿在京城做官,新娘子是要送到京城去的。所以,新娘子只是到康家拜了各位长辈,在宗庙祠堂行了大礼,而后就直接送到洛河码头登船了。
那日,半里多长的送嫁队伍里,一直飘散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那甜意弥漫开去,叫人们生出了许多的慨叹。围观的人都知道这味道的来历,羡慕者居多。也有人撇着嘴说:哼,不就是柿饼家么。
大喜的日子,一路都很顺利。只是,当轿子快到码头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那顶租来的八人抬的轿子,前边的两根轿杠竟同时断了。轿夫们一个趔趄,差点栽在地上。立时,送亲的队伍都停下来了。
在前边鸣锣开道的衙役们走着走着,见后来的队伍停下来了,也只好停了锣,诧异地向后望去,问:这是怎么了?
出事之前,轿头是有感应的。好好地走着,他只觉得后脑勺一凉,只听“嗖”的一声,眼前突然闪过一道红光。就见三步之外,居然卧着一匹“黄大仙”。“大仙”的尾巴是红的,竖起来像火炬一样,两只红眼珠滴溜溜地望着他。轿头是见过些世面的,他知道这是拦轿的。但他来不及多想,只急忙改了号头,嗓音发颤地喊道:脚前一只花,看它莫踩它……他以为轿夫们都看到了,可八个轿夫,除了他,谁也没看到。且都以为是脚下有牛屎,只下意识高抬了一下脚而已。就在此时,“咔嚓”一声,轿杆折了。
壞菜!轿夫们自觉无趣,这面儿栽大了!本是喜事,竟出了这样的窝囊,主家儿定然是要责怪的。他们一个个吓得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咋办了。
新娘子周亭兰,满脸喜气地坐在轿里,只觉眼前有红光一闪,接着,轿子猛地往前一栽,差点把她从轿里甩出来。她极力稳住了身子,见轿子停下,就掀了盖头,悄悄把轿帘拉开一条小缝儿,细声问:怎么了?
轿头再看,“大仙”不见了。
虽心中忐忑,可大喜的日子,轿头自然不敢乱说。他只是苦着脸道:少奶奶,也不知哪个王八蛋使的坏,轿杠折了。
那缝儿又撩得稍稍大了一点儿,从这里看去,离码头还有二十多丈远……看来,像是有人使坏。霜糖家生意做得好,也的确得罪了不少人哪!
轿子里的周亭兰沉吟片刻,小声道:轿头,你过来。
轿头小心翼翼地凑上前去,先是朝自己脸上扇了一耳光,说:少奶奶,您,您……吩咐。
周亭兰细声说:周家是要脸的。
轿头连声说:小的知道。得罪,得罪了。
周兰亭叹一声,说:轿头,把轿底卸了,走“旱船”吧。
轿头先是一愣,可他立刻就明白了少奶奶的用意,感激之情溢在脸上,低声说:谢了,少奶奶,您多担待!
他侧转过身,一脚探进轿里,只听“叭、叭”两脚,轿头就把轿底给拆了。他把轿板一夹,解下腰里的带子,三下两下缠在断了的轿杠上。接着,他回过身厉声低语吩咐道:都给我听好了,走旱船步。舞起来,给我大声唱!
一时,轿夫们心领神会,一个个抖擞精神,把轿杠夹在胳肢窝里,前三后四,走起灯会上的“旱船步”来。
轿头在前大声领唱,轿夫们齐声应和:
柿子红了!
——红咧!
花喜鹊叫了!
——叫咧!
新娘子上轿了!
——笑咧!
官人是哪家?
——康家咧!
匾上写的啥?
——一门两进士咧!
联上写的啥?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咧!
这日子叫个啥?
——石榴喷火,杠上开花!
只因美人俏,杠上才开花!
——俏咧!
只因千金体,杠上才开花!
——贵咧!
快到码头的时候,轿夫们使出浑身的解数,越发舞得欢了。他们想以此弥补对新娘子的歉意。
站在轿中的周亭兰,只得随着他们前前后后、跌跌撞撞,像是在跑旱船。
这是瞒天过海呀!万幸的是,围观的人群被轿夫们舞动的花步和唱腔迷住了,竟然没有看出破绽。
当周亭兰出了轿,起身上船的时候,八个轿夫齐齐地在轿两旁跪下了。汉子们跪下来,给她重重地磕了个头,这是谢罪哪。轿头说:少奶奶,您的恩典,小的们记下了。
可是,当周亭兰坐进船舱的时候,她捂着两只磨出血泡的半刀子脚,心头一紧,泪就下来了。她心想,这个兆头不好,很不好。大喜的日子,平白无故,怎地就断了轿杠?此去千里,不知远在他乡的官人……可接着,她赶忙“呸”了一口,不敢往下想了。
四
是啊,世事难料。
当周家霉运到来的时候,正是周亭兰进京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柿园遭了大灾。这年雨水大,落果多,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柿园里生了许多柿蒂虫。凡是又大又红的柿子,必有虫眼。一有虫眼,那柿子就烂了。风一吹,“扑嗒、扑嗒”地往地上落。满园柿子,全是落果!
“老毒药”真是心疼啊!他背着手在柿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眉头紧蹙,仰头长叹:毁了!毁了!
这句话像是谶语。他一语未了,一只乌鸦“呱儿、呱儿”叫着,刚好从他头上飞过,只听噗一声,乌鸦的一泡稀屎刚好落在他的头上。你说这个寸!他气得把烟杆都摔了,而后背着手,气恼地回家了。
周广田快走到家门口时,站住了。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看见一顶灰布小轿停在了大门口。而后,他看见了他的宝贝孙女,挎着一个小包袱的兰儿,孤身一人从轿里走出来。
周广田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他什么也没问,只是说:回来了?
周亭兰一身黑衣,一脸寡白,也还静。当着轿夫,只是叫了一声:爷爷。
周广田看了孙女一眼,淡淡地说:上屋吧。
打发了轿夫,周亭兰抬脚进了院子,只是到了这时候,她眼里的泪才扑扑嗒嗒地掉了下来。
此去一千多里,水路旱路,三年多了,一千多个日子……本是要当一品夫人的……她说不清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就像是一场梦,她和爷爷共同做的一个梦。现在梦醒了,她又回到了原初。可是,她已经不是原来的她了。 进了堂屋,一家人看着她,一个个关切地问长问短。可无论谁问什么,她都一句话也不说。
周广田摆了摆手,说:去吧,都出去。让兰儿歇会儿。
等家人都退去了,周广田沉默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问:是爷爷把你害了。怎么……写了休书了?
是呀,那时候,爷爷和她,一门心思要嫁“字墨”。可谁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周亭兰眼里含着泪,很勉强地点了一下头,却又摇了摇头。
周广田心疼地望着孙女,一连声地骂道:驴!驴驴驴!
这时候,周亭兰突然转过身,“哇”一声,呕吐起来……
周广田一拍桌子,说:康家也太欺负人了,我找他去!
周亭兰用手帕捂着嘴,急忙阻拦说:别。爷爷,不怪人家。
周广田焦急地望着她:你说,到底咋回事?
周亭兰说:是因为……我公公。
周广田一惊:你公公?
周亭兰说:为了给我公公申冤。
周广田百思不解,说:你公公又怎么了?
周亭兰说:我公公死在了河上。
周广田怔怔地望着她,说:今年雨水大,我一园的柿子全毁了。你说河上……这,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了?你说,你相公究竟犯的啥罪?
周亭蘭说:联名上书,欺君罔上。
周广田眨眨眼,仍然不解:这,这学问,这字墨,白念了?
此刻,周广田像是想起了什么,忙说:那你,还不赶快给你婆家报个信儿?
周亭兰说:只怕,朝廷的快报已经到了。
周广田说:那你也该……
周亭兰哭着说:爷爷,官人临上朝前,是写了休书的。他是怕万一牵连到我才写的……你让我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吧。我只有把孩子生下来,才能进康家的门。爷爷,这次康家遭大难了!
周广田越听越糊涂:大难?
周亭兰含着泪说:他父子二人,全没了。
周广田看了孙女一眼,连连摇头说:天哪!这这这……到底咋回事?
周亭兰低下头,泣不成声,大哭起来。
五
说来,这震动朝野的一个案子,却是一笔糊涂账。
这年夏末,早朝时发生在亁清宫的事情。虽然大臣们私下里不敢妄加议论,但河南籍的新科进士康咏凡头触龙庭拼死苦谏的事,还是轰动了京城,几天之内就传遍了朝野上下。
康咏凡的确是早朝时在龙柱上一头撞死的。说来,他也不过是为给父亲讨个谥号。他认为: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是书本上说的,这是礼仪呀。父亲既是为国捐躯,为什么就不能给一个谥号呢?如果不能给美谥,平谥也行啊。
康咏凡的父亲康国栋,七年前中的进士,现今已是当朝的河务侍郎,三品大员。按说,他死在了黄河决口处,也算是鞠躬尽瘁,为国捐躯。怎么说,朝廷也是该给一谥号的。可事情误就误在了一个字上,那是很关键的一个字。
事发后,在漕运总督与河务总督各自给朝廷的奏报中,有了一字之差:一个说是“‘投’河而死”,一个说是“‘填’河而死”。况漕运总督的奏报比河务总督的奏报早到了两天……于是乎,康国栋轰轰烈烈的治河壮举,就有了畏罪自杀的意味。
这一字之差,却大有深意。在那些奏表文绉绉的句式里,埋藏着河务总督与漕运总督多年来的矛盾,也牵涉工部与户部之间朝廷官员的矛盾。说来,河务侍郎康国栋,是死在两个一品大员及其属下的矛盾缝隙里。
康国栋死得的确悲壮。当黄河秋汛到来的时候,他正带人在黄河南岸查看险情。午时,烈日炎炎,修堤的河工突然闹将起来,罢工了。一查,竟然是河工们断了口粮。也就是说,三天了,这些吃河饭的人,居然午饭没吃上一天一顿的蒸馍……
正是汛期,事关重大。河务侍郎康国栋立即上报总河,总河大人也很头疼。他知道,若是河工们真的闹起事来,黄河一旦决堤,性命攸关,那是要掉脑袋的。这时,刚好有人来报,江南的漕船到渡口了。
康国栋请求说:总河大人,上游的水马上就下来了,野狼滩危在旦夕。我看,先把漕米截下,以赈河工。
总河有点拿不定主意,沉吟片刻,说:这可是漕运啊。
康国栋说:大人,当务之急,是要保黄河安然无险。否则,黄河一旦决口,下游的百姓、庄稼……孰重孰轻,请大人三思。
总河大人犹豫良久,终于说:好吧,反正都是刀口上舔血的事。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我这就给朝廷写八百里加急。你现在就带人去,把漕米先给我截下来。
就这样,康国栋带着河兵乘快船赶到临清的渡口,把运往京城的二十船漕米截下了。
这可是皇粮啊!当时,监管漕运的仓场侍郎站在船头上暴跳如雷,他指着康国栋的鼻子喝道:你一个副总河,胆子也太大了,竟敢私扣漕船!你不要脑袋了?
康国栋说:范大人息怒,这也是不得已。黄河一旦决口,下游一百三十六个村庄,死的可是万千百姓。
仓场侍郎喝道:你你你……愚直!皇粮国税,是朝廷的命脉,系的是京城安危!你……你浑蛋!你是昏了头了。等着,你等着!
是夜,当一桶一桶的大米饭抬到了险堤上,河工们一片欢呼声。午夜,当上游的水下来时,一时波浪涛天。野狼滩果然出现了一个水缸粗的涌漏,眼看就要决堤了……只见康国栋把辫子咬在嘴里,身子一纵,跳进汹涌的河水中,头一个堵在了决口处。那些河兵、河工也都下饺子一般,一个个全跳了下去。
一直到黎明时分,待决口堵上时,人们才发现,康大人不见了。立时,黄河岸边一片哭声。
后来,那八百里加急奏报,总算有了回复。康熙皇帝一向重视治河,虽然对先斩后奏十分恼火,他还是应允了以漕米赈河的报奏。可是,当河务总督收到圣旨御批时,康国栋康大人已经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对此,户部的官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康国栋是“畏罪投河”。持这种说法的人是有依据的。当康国栋带河兵截下漕船时,那仓场侍郎临下船的当儿,曾指着漕船上挂有黄旗的桅杆,咬牙切齿地说:等着吧,不出三日,你的人头就会挂在这条船的桅杆上! 有人说,康国栋听了,脸都吓白了。
工部的官员则认为,康国栋“以身填河”,是鞠躬尽瘁,精忠报国。这也是有依据的。当天夜里,波涛滔天,康国栋带两百河兵亲临野狼滩险段,身先士卒,堪为表率。当时他就说过:若是大堤决了口,他要头一个填进去。为此,工部的同僚聯名二十多位官员上奏,请求皇上下旨表彰,赐以美谥。
本来,人死在河上,朝廷是可以给谥号的。毕竟,人已不在了。然而,让皇上恼火的是,这康咏凡上朝时,头上竟勒着孝布,长跪不起,甚有逼宫之意。况且,他还串通那么多的官员仕子联名上书。这是要干什么?究其竟不过是交争私愤,借机邀功罢了!
因此,皇上不但不准,而且大加申饬。面对早朝的官员,把康咏凡父子狠狠挖苦了一番:你以为这是明朝吗?你以为你是海瑞吗?你有海瑞的耿耿忠心吗?你有海瑞的才学吗……
年轻气盛的新科进士得知父亲死讯,已是痛不欲生,更不堪遭此当众羞辱。听着听着,他忽然就蹿将起来,大吼一声:皇上,臣子要的是“忠信”二字啊。如果皇上不相信臣子,那么,做臣子的只有一死谢罪了!说着,他竟一头撞在了龙柱上,呜呼哀哉了。
也许,康咏凡临上朝前是有预感的。他要上朝为父申冤鸣不平,自然吉凶难料。于是,临行前,他先是遣散了家中仆人。而后,给妻子写下一纸诀别:……若有意外,妻子可自寻出路,不必守节。若是妻子生下一男半女,亦可回归康家。
康国栋死得冤,康咏凡死得更冤。一门两进士,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从此,在清朝的官场中,康氏父子的命运,给百官心中刻下了两个血淋淋的字:愚直。
事隔多年,时过境迁,河洛镇上的轿夫头已垂垂老矣。他口齿漏风地对人讲起,当年周亭兰大婚送轿,眼前出现一道红光,有“黄大仙”临路拦轿……已是没人信了。
第二章
一
陈麦子听见,那吟唱声是从风里传过来的。
远远的,一顿一挫,犹如空谷鸟语:“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这是黎明时分,天边亮着一片鱼肚白,路上还几乎没有行人。一位头戴瓜皮帽,身穿青布长衫的老人,左手挎一拾粪筐,右手抄一粪叉,边吟边唱地在乡村官道上走着。他的样子很庄重,也显得有几分滑稽。既有圣人般的矜持,又像是一只呱呱叨叨的乌鸦。
就这么走着,见地上的车辙里有一汪新湿的牛粪,他笑着围着那泡牛屎转了一圈,一时老爷子童心大发,竟摇头晃脑地吟道: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地上一枝花,看它莫踩它。
老人多年来一直遵循黎明即起的古训。在他,挎着粪筐出门已成了一种象征。他只不过是想让河洛镇的人看一看,耕读人家,是个什么样子。他曾经是那么骄傲。走在镇街上,是人人都会高看一眼的。一门出了两个进士,他怎么能不骄傲呢?此时,路上没人。他把粪叉扎在地上,双手环抱,身子微微下躬,很郑重地做着迎宾的礼节,嘴里说:请。请了。而后,他面北而拜,对着朝廷的方向,很恭敬地行了大礼。
这就是康秀才了。
在河洛镇,康秀才也算是为“字墨”献身的人。早年,家中本是很殷实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中了秀才,尔后连年赴考,年年不中,胡子都考白了,仍不中。他发下誓言,九死不悔,倾家中所有,破产供儿孙读书!就这样,十二年之间,一子一孙,从县试到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考下来,连考连中,一门出了两个进士。这是多么大的喜事呀,一下子轰动全县。县太爷亲自坐轿来送的喜报,四乡里锣都敲烂了。贺喜的人、瞧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硬是从村外的北沟到家门口蹚出了一条小路。
报子登门的那天,康秀才一天接待了二十四乘官家的轿子。一乘一乘的轿子都在门口停着,十分壮观。府台、县台来了,连仓官、水官、驿官们都来了……他们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员,进门就拜。一个个很虔诚地道喜:老太爷,好福气呀!这就是那寒窗苦读之处吗?
康秀才也就一次次地领客人走进孙子苦读的草堂,一一给人介绍说:是啊,大人,这儿,是儿子读书的地方。这儿,才是孙儿读书的地方。
多么体面风光!
来贺的人太多了,康家开的是流水席。客人一拨一拨地来,一连三天,大宴宾客。这件喜事轰动了全镇。镇上的人有自觉充当喊客的,有自愿提供桌椅板凳的。卖鞭炮的李掌柜送来了两大捆爆竹;一早,镇上饭铺的胡掌柜就亲自带着厨子、家什、餐具、酒肉菜蔬主动登门了,说是要好好亮一亮胡家饭铺的手艺;张屠户差人扛来了四扇肥猪,进门就说:老爷子,让我也沾点官家的文墨气。康秀才刚提了一个“钱”字,胡掌柜就说:老太爷,你打我脸哪?咱回头说,回头再说。
这一天康秀才喝醉了。他真的醉了,醉得一塌糊涂。于是,就在酒席上,当着来贺喜的官员们,他微微地晃着身子,给客人们演习二十四叩大礼。
媳妇们见他有些醉了,赶忙过来搀住他,轻声说:老爷,您……不敢再喝了。
康秀才厉声说:退下。这里有你们说话的地方吗?
儿媳们只好喏喏地退回去了。
醉了的康秀才倒是站得直直的。他对众人说:咱耕读人家,别的不说,礼仪还是很要紧的。可以说,在本镇小地方,这二十四叩大礼,会的人实在不多。
众人说:那是。那是。
就此,康秀才再一次理了理衣服、袖子,郑重其事地演习了二十四叩大礼:他前三后五,进退有序,一板一眼地先跪后站,而后又磕又拜……那动作既有舞蹈一般的洒脱,又一招一式都标准精确,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
众人跟着齐声夸他家教好。
直到第二天早上,当康秀才一觉醒来时,才觉得头有些疼。那是他磕头磕得太认真了,他的前额在方砖地上磕出了一个大包。
二
世间的事,谁又能说得清呢?
事过三年,县太爷又来了,仍然一顶小轿,四个皂役,只是脸苦得像药。 康秀才不知深浅,又一次把县官领进了孙子苦读的草堂,夸耀般地再次把孙儿苦读的地方一一指给县官看:那旧日的家什仍摆在那儿,桌是土桌,床是绳床,凳是木凳,梁上仍悬着的一根麻绳,桌上仍放着的戒尺、锥子……康秀才又一次介绍说:大人,这就是孙儿苦读的地方啊。
县太爷说:夜夜苦读?
康秀才说:是。
县太爷又说:睡绳床,卧草席?
康秀才说:是。
县太爷说:辣椒就窝头,蒜瓣蘸墨汁?
康秀才说:是。
县太爷拿起那把铜戒尺看了看,说:打手的戒尺?扎腿的锥子?
康秀才连声说:是呀,是呀。
可这一次,县太爷却摇摇头说:十年寒窗,不容易呀。可这书,怎么就把人读了呢?
康秀才怔怔地望着县太爷,不解其意:书把人读了?
县太爷不忍再看了,久久,叹一声说:书也害人哪。
康秀才说:怎讲?
县太爷说:最近,京城里传出了两个字,老爷子可听说过?
康秀才说:什么字?我康家只认得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孝。知县大人,对不?
县太爷苦苦一笑,伸出两个指头摇了摇说:愚直。
康秀才一脸恍惚。
县太爷苦笑一声,一甩袖子:老爷子,接旨吧。
康秀才迷迷瞪瞪颤颤巍巍地跪下来,说:这,这是……?
县官袖子一耸,从袖筒里掏出圣旨大声念道:
查翰林院修撰康咏凡,不善抚绥,贪黩生事,假借邀功,为交争私怨,纠结异己,颇有党同伐异之习,近为哗众取宠,竟头触龙庭以死相胁,其欲酿明季之祸耶。念及尚有孝心,父状不再追究,命削去功名,其五服之内族亲俱革职,永不录用。钦此。
一时,晴天霹雳,一家老小哭成一团。老秀才晕乎乎地从地上爬起,抖手接了那圣旨。
县官四下看看,不由心寒:三代人破产读书,换来的却是一门两丧。院子都荒了,实在是没什么可查抄的。便说:罢了。老爷子,我就送你一人情吧,家就不抄了。好自为之。
待县太爷走后,康秀才回屋找了把斧子,提着它晃晃地走出屋来,走到大门外,噼啪一声,把门头上“进士及第”的门匾给劈了!那门匾才挂上还不到两年,烫金大字正是县太爷的手书。家人们望着他,谁也不敢吭声。
康秀才站在门外,朝着远处那朗朗晴空望了一眼,辮子一甩,竟唱起来了。他唱的是《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唱着唱着,他突然仰天大笑三声,噗一下,喷出了满口鲜血,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众人慌忙把他抬到屋里床上,连声叫他。醒过来后,康秀才挣扎着撑起身子,央人出门告借了两口薄木棺材,找出康家父子二人的一些旧物,起了两个土堆,做了衣冠冢,草草走完了葬仪。
就此,老秀才任事不管,闭上堂屋门,就那么在屋里躺着。人们只听他嘴里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书把人读了。
三
一门两丧,康秀才伤了元气了。
入冬以来,康秀才有很多时间都在堂屋门廊下坐着,那样子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也没人听他说些什么。只是有一天,当他站起来时,人们突然发现,他的腰塌了,头发和胡子全白了。
一进腊月,年味一天天重了,风也硬了。官道上不时荡起一哨一哨的黄尘,黄尘里夹裹着蒸馍的香味。风像是无把儿的扫帚,飒飒地刮着,这裹了香气的冷是透骨的。还有那杀猪的惨叫一声声地喊着老日头,更让人凄惶。人情薄呀,头年过节的时候,来贺的小轿一顶一顶排满了长街。到了今年,连狗都不上门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康家门前终于有人了。门口处蹲着三个人。一个是镇上饭铺的胡掌柜。一个是杀猪的张屠户。一个是棺材店的鲁掌柜。三人都是来要账的,可三人谁也不好意思进去。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康家的事,镇上的人都知道了。可是,毕竟是出过进士的人家,这门,也不是随便就敢进的。
胡掌柜说:张屠户,你请,你先请。
张屠户说:■!我那两口大肥猪,三百斤净肉,还有一筐下水,可是你胡掌柜定下的。我跟着你就是了。
胡掌柜说:你才有多少?我还赊了鸡鸭鱼呢……这回是亏大了。鲁掌柜,要不,你先请?
鲁掌柜摇摇头说:我,按说是不该上门的……可我这小本生意,一年也做不了几桩,实在是赔不起呀。你请,还是你请。
是啊,都在一个镇上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仨人谁也不好意思进去。可到年关了,这账还得要啊。于是,三人就在门口蹲着,期望着有人出来,把话捎进去。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康家遭了难,就是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上门讨要啊。一门两进士,这是官家呀!
康家没人出来,康家人已出不得门了。于是,三个人就在门口蹲着,吸着旱烟,干等。
就在这时,只听有人喝道:康家的人还没死绝呢。你们就这样堵着门子要账,像话吗?
停在街上的是一辆骡车,车上有圈席,里边坐的是刚从集市上回来的周亭兰。她让赶车的停下,从马车上跳下来,气呼呼地望着这三个人。
三人先是一怔,尔后像看见救星一般,一个个巴巴地围了上来。胡掌柜说:少奶奶,你是千金体,千万别跟我们一般见识。说句打嘴的话,这也是没法子呀!三天的流水席,东西都是我赊的,工钱就不说了。这这……
张屠户说:少奶奶,我一年也挣不了两口肥猪的钱啊!
鲁掌柜说:我才二十串钱,要得不多呀!
周亭兰看了一眼康家,只见里边一点动静也没有。叹口气说:人都有遭难的时候,你们也不必这样。跟我来吧。说着,扭身上了骡车。
三人你看我,我看你,赶忙跟上去了。 片刻,康家的门终于开了……康秀才拄着拐杖站在门前。老爷子大病初愈,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第二天,康秀才换上他的蓝布长衫,拄着拐杖出门了。
康秀才在周家门前已转了三圈了。院子里四溢的香气几乎把他给淹了,人家过年杀猪宰羊的,独有他,手里拿着地契,是借钱来了。本来,他想写几副对联捎上,也算是个礼。可家里亏空太多,连买红纸的钱都没有。于是,他只有围着院子一圈一圈转,好等个熟脸出来,递个话进去。不然,他臊得慌。
日头被风刮没了,天阴得越来越重,康秀才院前院后也转到第五圈了。就在这时,后院的一扇小门开了,康秀才搭眼一看,一个女子嗔嗔地望着他。
周亭兰缓了声说:爷爷,账,我已替您还了。
康秀才硬下脸来,抬起头说:我不是来借钱的。
周亭兰说:那您?
康秀才苦笑了一声,说:康家不能就这么栽了。我来,是借一活法儿。
周亭兰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您老,还要借活法么?
康秀才羞愧地闭上两眼,片刻又睁开,说:借。
周亭兰说:那好,回去备车吧。等过了正月十五。不是接我,是接您的重孙子。
康秀才眼一亮,说:天不绝康家。我有重孙子了。那好,一言为定。
周亭兰说:要是备不起马车,就借头毛驴吧。
康秀才扭脸要走时,只听周亭兰说:等等。就见眼前一晃,一个鼓鼓囊囊的荷包递了过来。周亭兰冷冷地说:日子过成这样,就罚您老伸伸手吧。
康秀才实在不想伸这个手。可他却不能不伸手了。他知道,不是因为银子。
四
正月十六那天,河洛镇一街两行都站满了人,他们全都是跑出来看稀罕的。只见这位平日里只晓得读书的康秀才,破天荒地推着一独轮车,独轮车歪歪斜斜吱吱扭扭地响着,车上坐的竟然是他的孙媳妇!
只见那孙媳妇一身孝白,手里挎着一个小包袱,亮着一张粉脸,双腿盘着,端端地在那独轮车上坐着,手里抱着一个孩子。
康秀才那平日里舍不得穿的青布长衫一半挽在腰上,走也踉跄推也踉跄,十分的难为,百丈长街,竟推出了一身的汗。
一街两行的人,全都是看热闹的。看康家老秀才那副狼狈样,一个个十分的感慨。
康秀才一大早去接孙媳妇,去时还备了四样礼,这也是破天荒的。周家本是要套车送的,周家有骡马大车,却被康秀才拒绝了。他说:重孙子是康家的。媳妇是康家的。从今往后,康家再不借人家的东西了。于是,在康家历史上,这就成了一段佳话。
康家太穷,听说有了重孙子,也只是让家人送去了一篮借来的鸡蛋和用赊来的红纸写的一个名字。那名字是康秀才一夜没合眼,五更时才起下的,就写在那张红纸上:康悔文。
家虽然败了,但规矩还是要讲的。孙媳妇虽说是老爷子亲自接回来的,可二娘三娘却堵在门前,二娘说:未出正月,大年下,一个小媳妇,戴孝进门,合适吗?三娘也跟着说: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晦气呀!
到了这个时候,老爷子却一句话也不说,仿佛就是要看着她出丑似的。
不料,周亭兰转过身去,把抱着的孩子交给老爷子,道个万福,说:劳烦爷爷了。然后,她打开手里的小包袱,从包袱里取出两个木制的牌位,一个是公公的,一个是夫君的,她把两个牌位托在手上,径直朝门里走去。
看见“牌位”,二娘、三娘面有戚色,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是啊,三年孝期未满,亲人的灵位在先,怎能不让进门呢?
可是,到了二门处,四娘又拦住了。四娘说:人走了,都剜心痛。可你这身份——不好进家庙吧?康氏家规,“戴罪之身”是不能进家庙的。四娘没敢说“戴罪之身”,四娘只提到了“身份”。虽然用的是商榷的语气,但态度是很明确的。
周亭兰半转身子,对老爷子说:我公公和夫君都是为国捐躯……但四娘既说到“身份”,奴家姑且把牌位安置在自己房里,也好带孩子上香。待申冤后,再请入家庙。爷爷,这样行吧?
说完,不等回话,又是径直托着“牌位”朝偏厦走去。她从从容容地走着,既不回头,也不看人的脸色。
这些话,说得老爷子潸然泪下。也说到老爷子心窝里去了。这孩子虽然年轻,但步步踩在实处,句句占在理上。往下,自然也就没人敢再拦了。
隔天,康秀才把全家十六口人召集在堂屋,问:都来了?
婶嫂叔娘伯仲妯娌们应道:都来了。
康秀才当着众人,把所有的账目、田契、钥匙……一一放在了孙媳妇的面前,说:从今天起,这个家由亭兰来管。无論家中大情小事,我一概不问,全凭亭兰发落。
家道败落至此,自然无人接手。众人听了,都默默不语,也算是认了。
五
那是一个茶碗破碎的声音。
冥冥之中,“咣啷”一声,正是一个茶碗的破碎,预示了康家走出困境的开始。
天气很好,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在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周亭兰再次把爷爷请了出来。头天晚上,她就告诉爷爷说:既然让我管家,我想晒晒家底。爷爷说过不再过问,只得随她安排。
周亭兰请老爷子堂屋入座,同时请来了一家老小叔伯婶娘。
八仙桌上,放着一摞子账本和借据。等家人聚齐,周亭兰从桌上拿起账本,说:今天把各位长辈请来,是有事跟大家商量。爷爷说了,咱们家人口多,用项大。虽说爷爷把账交给了我,可我年轻,只怕管不好,更怕对不住各位长辈。所以,当着爷爷的面,我想先把以往的账目给各位长辈有个交代。
众人默然。家道败落成这个样子,那账,念不念都无所谓了。
周亭兰把账目翻开,一页页念起来:四月甲寅,借东边张屠户家纹银十两;六月庚戌,二房请郎中,借西头吴家钱五串;七月戊子,为交丁役银爷爷当一皮袍;八月十五,办备节礼迎县太爷借周家纹银三十两;九月交河捐卖地五亩,还债后下余钱七串,付老崔家三年的盐钱,仍差一百零七文…… 顿时,整个院子里鸦雀无声,那一笔一笔债务沉甸甸、凉冰冰。婶娘们只是连连叹气。
念着念着,周亭兰看了众人一眼,不再往下念了。她合上账本,又看看桌上的一摞子借据,说:现在,家里除了欠债之外,粮食也不多了。听爷爷说,各位婆母、婶娘、姑嫂尚许有些私房。如有的话,想让大家把这些私房和体己暂且借出来,先度了春荒。待转过年,家里磨得开了,如数偿还。老人家交代了,这各屋的私房,只是暂借,日后必还。
一提到“私房”,人们的眼一下子活了。女人们相互看着,各自心上一紧,脸上的肉一绷一绷地跳。三伯娘先就忍不住了,她摊开两手,说:没有啊,真没有啊。反正我是没有。
二伯娘也说:就是呀!大年下,孩子吃个“糖人儿”的钱都没有……
四伯娘说:哪有啥私房,要有,还等到今天?真是的。
各位姑嫂妯娌嘴里嘟哝着,仿佛有无数委屈。
其实,周亭兰并没想怎么着,她已打算回娘家借钱了。但她这么年轻就接手这么一个大家,担心叔伯婶娘们心生怨恨。所以,话必须当面说清楚。再说,爷爷说了,他要的是一个“活法”。
阳光斜斜,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一道阴影。家道败落加上日子困顿,相互之间心里都有些怨怼和郁积。老爷子在那儿坐着,又不敢埋怨什么。平日里,四伯娘没有孩子,得的份例钱是最少的。有了这么一个挑事的机会,四伯娘突然站出来说:叫我说,有没有私房,搜一搜就知道了。搜吧!打开门,一门儿一门儿地搜!
顿时,一片哑然。
片刻,也有人小声应道:搜就搜。
康秀才两眼闭着,端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周亭兰本没有搜家的意思。真要这么做,她作为长房的孙媳,那开罪的就不是一门了。现在有人站出来,主动说话,这让她有些左右为难。
院子里,二伯娘见四伯娘嘴撇着,眼神儿像钩子一样往她这边瞅,立时火上心头,快步走到自家房门前,咣的一声,推开了房门,说:搜吧!
三娘见二娘把房门打开了,也走过去开了自家的屋门说:搜就搜!
四伯娘跟着开了自己的房门,说:穷得四壁透风,谁还怕搜?
这时,不满周岁的孩子突然尿了。他尿在了小叔子的手上……周亭兰慌忙从小叔子手里接过孩子,给他换了尿布,抱在怀里。而后,缓声说道:既然都这么说,我领小叔们去看一眼。都是一家人,也就算是亮亮家底吧。
周亭兰仍抱着孩子,这是表明,她是不会动手的。众目睽睽之下,她领着几个小叔子先进了二伯娘的房门。
虽说是三间格局,里外套间,可家道败落已非一日,屋里的陈设都是些过去的物件。说起来也算是书香门第,桌上、几上到处都是灰尘,连打理一下的心思都提不起来了。周亭兰看了,摇摇头,迟疑着:这样的屋子,怎么搜,还需要搜么?
可是,怀里抱着的孩子却又尿了。周亭兰皱了一下眉头,低下头去,她看见孩子笑了,那笑很诡异。就在这时,只听咣啷一声,小叔子抬脚在二门的角上碰到了一个腌咸菜的瓦罐,瓦罐上盖着一个小茶碗,那茶碗碎了……小叔子弯腰看见,那废弃了的瓦罐里放着两锭银子。
当那两锭银子拿出来的时候,一院人都傻了。众人望着二伯娘,二伯娘傻傻地望着那两锭银子,好一会儿才大声说:天哪,天地良心,那不是我的!
接着是三房,三伯娘屋里拾掇得还算干净,只是梁头上吊着一匣子点心。那是她从她娘家带回来的,自然没有充公。小叔子取下点心,觉得重了些,打开一看,除了四块吃剩的酥饼,还有一锭银子。
三娘自然喊冤不止。
往下的事情,越发神了。周亭兰无论带人走进哪房哪屋,无论是怎样寒酸的去处,她怀里孩子的两眼就像是探灯,看到哪里,哪里一准就能找到银子。竟然连神龛后边、厨屋面缸里、柴房角落,也找到了散碎银子。就这么一处处归拢,一共找到了三百两之多。
谁也想不到,这个数目,正是周亭兰要到娘家去借的數目。
看到摆在桌上的银两,康秀才睁开两眼,重重地哼了一声。他气得嘴哆嗦着,指着她们:圣人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们……不是说没钱吗?不是说年过不去吗?你们,你们一个个存着私房,大年下让我跑出去借债?这还是诗书礼义之家吗?这个家呀,生生就败在你们手里。
伯娘叔婶及各位妯娌,一个个赌咒发誓,呼天抢地哭喊着:老天在上,那银钱真不是我的呀!若是有半句假话,天打五雷轰……女人们又羞又气又恨,扑扑通通,倒了好几个。
六
这晚,康家老宅各房里传出了哭声。
那哭声是压抑着的,就像是擦了粉底的泪脸,一道一道的,波波折折的,又像是被谁掐住了喉咙,咛咛嘤嘤哈哈含含,欲吐不能畅达,欲喊又不敢放声,那真是憋屈呀。
你想,那银两是众目睽睽之下从各房里抄出来的,纵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哪。她们又羞又恼,黑天洗脚后,一个个把脏水泼在周亭兰的门前。还有人骂:扫帚星!康家就败在这丧门星手里……
周亭兰掌灯走出门来,眼里含泪在门口站了片刻,而后一手掌灯,一脚探路,缓步到爷爷的上房去了。
周亭兰轻声问:爷爷,您听见了么?
康秀才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听见了。
周亭兰说:您老,是要我做个恶人?
康秀才叹了口气,说:这是对我有怨气呀。想我康家三代书香,把家读成了这个样子,其罪在我。
接着,康秀才抬头望着周亭兰,眼里有些疑惑,说:兰儿,你说实话,那银两是你从娘家借的吗?
周亭兰说:不是。
康秀才再问:真不是?
周亭兰说:真不是。我本打算去娘家借的。谁知道……爷爷,您信我吗?
康秀才说:信。
周亭兰说:我只是想晒一晒家底,绝无难为叔伯婶娘的意思。没想到会搜出这么多银两。
康秀才用手往上指了指天,说:也许是上天可怜我康家,老天爷庇佑吧。罢了!兰儿,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代我管三年。三年后,你要是想走,也可,把孙子给我留下。你若是不走,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一
大师端坐在那里,脸上带着活佛般的宁静。
近年来,开着汽车来看望大师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师已应接不暇。从东南亚的富商,到京城的商界大佬,乃至各省市的地方官员,纷纷前来拜望。有问一情一事、吉凶祸福的,也有来参悟人生玄机的。他们一个个极恭敬地来到大师面前,而后又各自开车离去。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大师那里得到了什么。只是,这里的路修了,是东南亚富商出钱修的;这里也很快地为大师建起了一座寺院,耗费巨资。大师洞悉三命,参悟玄机,于是就有了这座玄妙寺。大师在玄妙寺做了住持。
一个人,当他声名远播的时候,他就成了一座寺。
初时,大师一天只见十人。再后,见大师一面都难了。所以,玄妙寺外建起了宾馆,许多远道而来的人住在宾馆里,他们都是等待大师指点迷津的。
有幸见到过大师的人都知道,大师是坐着的,大师是“半仙之体”。他就那么端坐在一个特制的轮椅里。可是,假如时光能倒退四十年,大师还愿意当坐着的“大师”么?
大师也有过年轻的时候。
二十岁的时候,大师曾是邙山脚下一个村里的电工。他的名字很普通,姓陈,叫陈麦子。那时的陈麦子是英俊的青皮后生,屁股上挎着电工包,荡荡地在村里走,很惹眼的。于是,就有很多媒家上门提亲。村里的姑娘们也是一趟趟往陈麦子家跑,借个簸箕、顶针什么的,寻机丢一媚眼,问:麦子,你家的杏儿熟了么?
陈麦子并不回话,他甚至有些腼腆。他把电工包横在胸前,拤腰立在那里,望着远处一天的火烧云。那云铺一天橘红,一匹一匹亮着,一会儿绸缎样儿,一会儿奔马样儿,展万里锦绣。这仿佛就是那未来的日子,还不知是怎样一个好呢!
陳麦子拍拍那个电工包说:灯就要亮了。
陈麦子就是在这天傍晚的时候爬上那根电线杆的。在夕阳里,他披着五彩的霞光立在高空中,看上去无比潇洒,就像是一个金人。接线的时候,有人还看见陈麦子笑了。他望着天边那五彩的云霞,咧嘴笑了。而后,也就是咽一口唾沫的工夫,只见电杆上闪了一束火花,砰的一声,他掉下来了。
当人们把他从医院拉回来的时候,命是保住了,人却成了“半个”。——他的脊椎折了,腰以下失去知觉,他再也站不起来了。那时候,一村的人都跑来看他。人们一声声地哀叹: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儿,怎么咽口唾沫的工夫,就成了“半个”人?
陈麦子不想再让人看了。在人们的目光里,陈麦子已死过一千次了。
一天夜里,陈麦子对娘说:娘,你把我背到山里去吧。
娘只是哭,娘的泪都哭干了。陈麦子就轱辘着从床上翻下来,一点一点在地上爬。娘一次次地把他重新弄回床上,他就一次次地往地上摔……娘没有办法了,娘给他跪下来,说:麦子,你真想死?
陈麦子说:要么你看着我,在众人的眼窝里淹死,在唾沫星里泡死;要么你让我一个人……活。
于是,娘狠狠心,把他背到山里去了。这一去十年。达摩九年面壁,陈麦子在山里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没有人知道,陈麦子是怎么活下来的。也没人知道,他在山里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机缘。只是,当他出山的时候,他已不再惧怕人们的目光了。
传说,陈麦子出山后,第一个给他传名的人是老邵。
老邵是市里来的干部,下乡工作队的队长。那时候老邵刚来,一家一家走走看看,这叫“走访”。当他走访到陈麦子家的时候,进门踩了一脚鸡屎。他在院里的树上蹭了蹭鞋,而后才进屋。陈麦子看了他一眼,说:你祖籍山西?老邵说:是啊,是。你怎么知道?陈麦子淡淡说:回去吧。赶快走。老邵愣了。陈麦子接着说:你祖籍山西,兄弟姊妹四人,门前有棵老槐树,开紫花。回去吧,你娘在床上躺着呢,还有三天的阳寿。赶得快了还能见上一面,慢了怕就见不上了。老邵傻了。老邵呆呆地站在那里,摇摇头,又摇摇头说:我不信这个。陈麦子两眼一闭,再不说话。老邵是个孝子,一天心神不宁,当晚就赶着回去了。等他回到老家,娘果然在床上躺着,还有一口气。立时,老邵服了。
第二个给陈麦子传名的是万海法。
万海法是煤矿工人,新婚,给陈家送喜糖来了。他穿一身新发的工作服,体体面面的,一脸笑说:婶子吃糖。娘怕伤了麦子,就说:多好。走,咱上那屋说话儿。陈麦子看了看万海法,说:你三天假?万海法说:可不,明儿就走了。陈麦子说:我看你还是多歇一天。万海法说:矿上忙。陈麦子说:忙也多歇一天。万海法说:我又不像你……陈麦子说:还是多歇一天吧。多歇一天,你还有六十年的阳寿。少歇一天,你只有一天的阳寿了。万海法说:别乱说。哥,大喜的日子,你咋说这话?陈麦子说:听哥一句话,晚走一天。万海法心里嘀咕,也馋媳妇,就晚走了一天。结果,等他回到矿上,才知道矿上头天出了大事故,一班人全去了。
第三个给陈麦子传名的是黄九香。
黄九香是黄村嫁过来的媳妇,人很泼辣,一张刀子嘴,当时是村妇联主任。她家的牛丢了,就站在村街骂,直骂了一天。陈麦子听不下去了,对娘说:你叫她来。黄九香来了,往门上一靠,说:大兄弟,你说气人不气人……陈麦子淡淡一笑说:别骂了。有惊无险。九月初九,牛就回来了,随一喜。黄九香一怔说,有这好事?我不信。陈麦子说:别再骂了。七日头上,你有一小灾。黄九香当然不信,该骂还骂,又打发人四乡去找。哪里找得到?七天头上,黄九香熬煎了一嘴热疮,出不了声了。可到了九月初九,天转凉时,家里的牛果真就回来了,竟然带一犊儿。
民间的事,是口口相传的。越传越远,越传越神。渐渐,陈麦子的名声越来越响了。传得最最神的是,陈麦子曾跟本省的一位地方官密语过。没人知道他给这位地方官点拨了些什么,但此后不到五年时间里,这位地方官果然一提再提,成了封疆大吏。
就此,陈麦子成了大师。人们都说,他开“天眼”了。
二
子时,夜冷风寒。
洛水静静地流着。如今,水已经很小了,细如夜色中的一道墨痕。当坡上那棵老柿树的最后一片叶子飘然落下,正是丁亥年壬子月庚子日的子时——公元2008年的元旦。 天原本是墨色的。群山笼罩在一层层流动的黑气里。黑气在弥漫中移动,聚集,接着就是一声闷响。在这个有着一道道卯梁沟壑,河洛交汇,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史称“天下锁钥”的丘陵地带,出现了梦幻般的奇异景象——
墨色的夜,突然之间,天一下子白了。一颗流星从天空中划过,夜空顿时亮如白昼。这瞬间出现的白夜现象,先是惊起了一村一村的狗吠,而后是麻雀和老鼠。麻雀惊叫着一群群从树上飞起,旋儿旋儿地打着战,斜翅里,有一只老雀在惊慌之中,竟肝胆俱裂,一头撞进了点燃的火堆里……鼠们也感到了时光的错乱,正该觅食的时候,它们却收到了昼夜颠倒的异常信号。鼠们吱吱地叫着,一只只前后衔着尾巴,成串溜进洞里,而后集体绝食。
雀鼠们哪里知道,这奇异的景观,缘自当地三百年前的一个预言。这是个耸人听闻的民间传说:
据传,在这个地处中原西部的丘陵地带,有一块风水宝地。这块风水宝地每隔三百年发动一次,发动的时间正是亥年子月子日的子时。亥年,可究竟是癸亥?丁亥?还是己亥?民间说法不一。这块风水宝地,传说中有的叫作“金龟探海”,有的说是“金蟾望月”,还有的称之为“双龙戏珠”。三百年前,此地风水发动,应在了一户姓康的人家。康家由此发迹,成就了一个财神,那是被后人贴在门上的三大财神之一。也由此成就了一座百万庄园。前世的风水师预言,三百年后,在风水发动的十日内,如能将祖先的骨殖葬于此处,家中必出大人物。
风水书记载:亥年子月子日子时,正是水之阴极、木斩龙出之时。
正是这一切,唤起了无数人的梦想与躁动。
天亮时分,附近村庄的人们发现,在黄河与洛水的交汇处,沿河两岸十多公里长的堤坝,突然变成了巨大的停车场。放眼望去,各式各样的豪华轿车停放在河堤。昨夜子時,天空中出现的奇异景象引起了轰动,人们被神奇的“白昼”现象所吸引,纷纷驱车从各地赶来。
人们看到,这里居然一下子集中了这么多穿西装的成功人士,那都是些企业界、商界、政界的大佬。各地大佬带着请来的异士,异士带着闪闪发光的罗盘,有人还带来了先人的骨殖。他们沿着邙山山脉漫长的丘陵地带,不辞辛劳地四处勘查。
那风水宝地究竟在哪儿呢?
连树上的麻雀都暗自诧异:这是怎么了?莫非,莫非?
三
气场乱了。
那只肝胆俱裂的老麻雀,临死前最后一个感觉是气场乱了。
子时,不知哪位大佬放了一挂鞭炮,鞭炮声加上突如其来的亮光给老麻雀那九年零一个月的阳寿画上了句号。它本来是可以活过冬天的。
这只老麻雀在扑向火光的同时,永远不会明白,是祖先的遗传信号害了它。那是一段代代相传的记忆:
丁酉年癸丑月庚申日,对麻雀来说,是个大凶的日子。从这天开始,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空中充斥着锣声,地上到处是弹弓。漫山遍野都是人,人类织成了天罗地网。它们的窝被掏了,它们的空间响彻锣声,所有的树都被弹弓盯着。它们飞呀飞,无论飞到哪里,都有火光、锣声、弹弓……气场已乱得不成样子,纵是侥幸躲过白日,夜晚却更为可怕。夜晚由千千万万的光剑组成,人类手持手电筒,那光剑斜插着直刺天空。只要被那剑光扫到,麻雀的死期也就到了。仅仅几个月时间,人类就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弹弓王”。这些“弹弓王”身上披挂着一串串麻雀的尸体,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杀气布满了每一个角落,在一张张写有“喜报”的大红纸上,墨写的数字后面挂着很多炸弹一样的“0”。
它们只有往山里逃了,虽然山里也不平静。一天黎明时分,嵩山山脉下的丘陵地带,尚在难得的寂静之中。此刻并没有锣声,麻雀却一群一群从天上落下来。它们垂直落了下来,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天罗地网里飞行了多长时间,躲过了多少长了眼的弹弓。如果再加一把力,它们也许就躲到山里去了。可它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气绝了。
它们一只只从天上掉下来,扑嗒,扑嗒,那声音像灰。它们静静地、软软地死在地上,睁着米黄色的雀眼,嘴角漾着豆样的血痕。
那天,一个起早拾粪的老人,把它们一只只拾进了粪筐里。据记载,一共一千七百八十八只,这也是那个时期单人单日的最大缴获。
是啊,雀们是很委屈的。它们凭什么有此一劫?虽说春不种、秋不收,可这不也是上天的安排?它们不过是大自然中万千食物链中的一环,怎么就偏偏要灭它们呢?
于是,在它们的遗传信号中,一代一代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大凶之兆。
也许,正是祖先的遗传信号害了这只老麻雀。在麻雀一代一代的遗传信号里:凡遇气场变乱,白夜是最为可怕的,那是大凶的前兆。这只富有经验的老麻雀,死在了祖先的经验里。
自古以来,在大自然的运行中,中国传统讲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讲的是生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反过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术数,也是定数,是亘古不变的。可是,万事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那么,什么是变数呢?
一只老麻雀,本该有十一年阳寿的,它死不瞑目啊。
四
子时,鼠们绝食了。
在生物的时序里,属于老鼠的时间是如此之少。它们一般只有两年的阳寿,而一天之中,属于它们的只有一个时辰,那就是子时。夜半时分,是它们最自在、最活跃的时辰。可这天子时,它们却集体绝食了。
是的,气场委实是乱了。可鼠们等什么呢?绝食又怎样?它们知道没有谁会来拯救它们,它们不过是凭着天下第一的嗅觉,期望着能从风里嗅出点什么,以发现危险的所在。
在老鼠的遗传信号里,有着更为惨烈的记忆。它们几乎一生下来就遇到了一个天敌:猫。尔后是人类无休无止的追杀。虽然猫是天敌,听见猫的叫声它们就浑身发抖,但它们的生存本领却是人类逼出来的。
有一个日子给它们打上了深重的烙印:戊戌年丁巳月丙午日。那一日,族类的惨叫声一直在它们的灵魂里回荡着。虽然它们的先辈已备受折磨,遍尝人类制造的各种毒药:什么“摇头倒”,什么“七步断肠散”,什么“毒鼠强”……虽然它们的先辈被各式各样、带有香饵的铁夹子夹住过:什么“弹簧夹”,什么“一跳夹”,什么“落地夹”……但在它们的记忆信号里,那个日子仍然是最可怕的,它叫:七杀日。 那是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这个听上去很稚嫩的声音里,四十八只鼠辈被活活挂在了墙壁上,它们每只被绑着一条腿,身上浇满了煤油,一个个湿淋淋的。而后那孩子喊了一声:点天灯了!于是,这四十八只被活捉的老鼠浑身冒着火光开始起舞。它们身上的热油“吱吱”响着,火苗一蹿一蹿地跳跃着,那是一朵朵燃烧的焰火。那美丽耀眼的焰火上下翻滚、跳跃不止,直至气绝。
在这场惨烈的舞蹈中,有三只老鼠咬断了绳子,它们带着一身火苗,吱吱叫着,分三路逃窜。一只冲进了麦秸垛,被引着的麦秸烧成了灰烬。另一只冲进了一户人家,蹿上了房梁,引发了一村的大火。只有第三只老鼠冲进了水沟,浑身疮疤死在洞中。它把那危险的信号传达给了它的后代,它让鼠们世世代代都记住那个可怕的声音:点天灯了!
现在,又五十年过去了。鼠们的生存环境虽然越来越恶劣,但它们仍顽强地活在各个地方。通过一代代的基因传承,它们适应了人间的各种毒药。那些所谓的“老鼠夹子”,对鼠们来说,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连人类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拿出来使用。本来,人类几乎又一次把它们逼上了绝路:水泥的大量使用,已使它们无处打洞。在生死攸关的封杀中,鼠们又一次获得了胜利。它们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完成了从体型到尾巴的整体变异。又一支鼠类诞生了,它们由大而小,由长而短,只要有穿根电线那样大小的洞儿,它们就可以做窝儿。它们成了袖珍型老鼠。
中国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是昼夜相交、最为黑暗的时刻,也是鼠们出没的时辰。可是,在这一天的子时,天空亮如白昼。难道说,这就是那个“七杀日”将要来临的预兆吗?
五
仍然是子时,当最后一片树叶落在地上的时候,坡上的老柿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一棵老柿树,当它站成了风景的时候,已无话可说。
是啊,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这棵老柿树一直生长在这里,如今已经成为方圆百里的树王了。
树老到了一定时候,是可以成精的。有一段时间,人们突然在它的身上挂满了红布条,还在它的旁边烧香、磕头。有人说它可以送子送福,消灾避难。它都认了。
方圆百里,就这么一棵老树,在风里站了三百年,这是它的命。曾几何时,这里是大片大片的林子,有各种各样的树。现在就剩下这一棵老树了,它很孤啊。
它能活过三百年,这里边是有秘密的。当年,曾经有一位高人路过这里。他先是有些诧异地四处看看,摇了摇头,而后望着这棵老柿树说:怪了,这是一块绝地呀。后来,当他又一次路过这里的时候,禁不住拿出罗盘,认真勘验了一番,说:这的确是一块绝地。
树不说话。它沉默。看来,这个秘密也只有风知道了。
是呀,它曾经是棵歪脖树。在它还没长成时,真是自惭形秽呀。那时候它又歪又小又丑,腰上还有两个瘤子。在很长时间里,它几乎没有得到过阳光的眷顾,它的每一根枝条都是斜着长的。后来,在那些伐树的日子里,那些又高又大的树一棵棵被伐去了,整个林子一片一片地被砍光,它却活下来了。
当然,还有一些日子也是它不会忘记的。比如,它曾遭受过三次雷击,七次洪水……还有最为紧要的一次,那是辛丑年丙申月的丙申日。有人提着斧子来了,来人本是要剥它的皮的,就在这人刚要动手时,却听到了一声锣响……于是,就是这个人,过了不一会儿,竟解下裤带,把自己挂在这棵树上。有很长的时间,树一直不解,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挂在树上?
按照旧历经验,六十年一个轮回,它已活过陽世的五个轮回了。一年当中,有六个节气是树木的最佳生长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十年中,它有六个旺相:甲子、甲辰、甲寅、乙亥、乙未、乙卯。尔后便是荣荣枯枯,枯枯荣荣。可它仍然站在这里。况且,树大自直,树老盘根,已经没人能看出它当年的模样了。连那凛冽的风,都成了它的玩伴。
三百年过去了,这里的树已放弃了恢宏,放弃了成为栋梁的可能。历史既然是由人类书写的,那么,树又有什么办法呢?
六
那个“吉穴”究竟在哪里呢?
商贾大佬们带来的高人异士已经勘查了几天了,可那个被称为“金龟探海”的吉穴仍未找到。在漫无边际的堪舆过程中,主家与异士之间,异士与异士之间,在勘验方位和坐标认同上都出现了争执。分歧越来越大,于是,他们又求到了大师那里。
人们遍访无着,有富商求到了大师的面前。只要陈麦子点出那个吉穴,钱已出到了七位数。可是,陈麦子却一直不言不语。
这一次,央求大师的人太多了,分量也太重了。大师被雇来的人抬到两河交汇的最高处,望着眼前莽莽苍苍的原野沟壑,大师依然像佛一样沉默。
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穿过历史的烟云,大师真能看清人生命运的轨迹吗?
是啊,三百年前,这里出过一个财神。
那么,三百年后呢?
第一章
一
穿过三百年的时光,陈麦子看见了一只乌鸦。
那只乌鸦正要啄一只挂在树梢上的柿子。那柿子红透了,鲜鲜地在枝头上挂着,就像一个女娃搽了胭脂的粉脸,让人看了心疼。那乌鸦正要啄破这张“脸儿”,一个坷垃飞过来……陈麦子笑了。
那时候,在洛河两岸层层叠叠的丘陵上,你可以看见一片一片的柿树林。每到阴历八月,柿子红了的时候,这里像是挂着一树一树的红灯笼,满山满岭的红灯笼,夕阳西下时,那一树一树金色火焰般的艳红,像是专门给走夜路的人点燃的火把,让路人不由得停下来驻足观望,心生欢喜。一直到下雪天,树叶落净的时候,那高高的树梢上还会挂几枚红透了的柿子,这些“看树佬”,是给过冬的鸟儿们留的口粮。
早先,这里的柿树,有一大半是周家的。
在河洛镇,周家原先被人称为“柿家”,后来又被称为“柿饼家”,说来,这些绰号对一个家族来说,实在是不太好听。再后,待周家富了的时候,就被体面地改称为“霜糖家”了。 周氏霜糖堪为当地一绝。当时,周家的老掌柜号称“老毒药”。这是说周家霜糖的甜味正,没有酸头。甜,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毒药了。
再早,周家并不富,只是略有些薄田,都在岭上。天旱的时候,庄稼十种九不收。于是,只好种些柿树,柿树底下套种一季庄稼。周家的柿树与别家的不同,一棵一棵都是在沟沟壑壑里采最好的酸枣枝条嫁接出来的,结的柿子又大又甜。每逢霜降时,周家一家老小在周广田(那时候还没人叫他“老毒药”)的带领下去岭上摘柿子。
周广田后来被人称为“老毒药”,除了霜糖味正之外,还是有些缘由的。一是眼毒,是说这人眼尖,入木三分。二是手毒,是说他手巧,做活儿不惜力,下狠功夫。三是嘴毒,有人说他的唾沫星溅出去,可以毒死麻雀。这是说他好骂人。每天早上,他家老老小小都是被他骂起来的。不然,同样是树上结的柿子,他怎么就能比别家多挣两三倍的钱呢?
比如别家摘柿子,大多是爬到树上去摘,还有抱树摇的,摇一地“扑嗒嗒”,反正把柿子弄下来就是了。可周家不一样,周家采柿子不让上树,是一个一个摘的。周广田用长竹竿做成专门采柿子的“掐柿竿”。他把竹竿的头一节劈成一瓣一瓣的,弯成弓形,做成一个掐子,掐子上挂一布缝的小口袋,人站在高凳上,举起丈余长的掐柿竿,轻轻地一套一拧,柿子“噗吞儿”就掉进布口袋里去了,一点不伤。收获柿子的季节,周家柿园里,这里那里到处亮着一盏一盏的鳖灯,直到三星稀。在河洛镇,曾有一句民间歇后语:周家人的脖子——前长后短。那是笑话周家人的,是说他们摘柿子仰脸仰出来的毛病。
周家做柿饼的方法也与别的人家不一样。周广田做柿饼讲的是:九捂九晾,为此他还发明了一种专门给柿子旋皮儿的“轮柿车”。轮柿车也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木制的,有半人高,把柿子叉在有三个钢齿的柿车上,上边一个木制的小轮,下边一个大轮,大轮上有脚镫子,套上皮带,人坐在柿车前,两脚一蹬,哧儿一圈,皮儿就下来了。旋了皮的柿子一个个干干净净地摊在高粱秆做的大箔上,在专门搭的柿屋里风干。
尔后的三七二十一天,周广田带领全家老小就像熬鹰似的,白天把柿饼摊开来吃风,晚上堆起来捂,发汗,中间还要三翻三扣。九晾九捂之后,柿饼就出霜了。待柿饼出霜后,还要再摊,再晾,再捂,再晒。就这么一季下来,周家人的手都紫了。黑紫,像是风干的鸡爪子。一直到多年后,民间还有传言说,凡周家人,三代以后,手上还有甜味。你想,周广田有多狠?
周家霜糖是秘制的。待柿霜出齐后,周家院内的那十二口大缸就派上用场了。每每,周广田会站在院子中间,那些大缸的前边,手里拿一柿竿,严密监视家人做活儿。
那缸一字排开,洗刷干净,倒上清水,而后一人一个特制的高粱篾儿筛子,小心翼翼地把柿霜从柿饼上筛进大缸里。再后就是九澄九濾九熬。等到大锅坐火上,开始熬糖霜的时候,周广田才亲自登场。只听他骂一句:日娘,都站开!
谁都知道,周广田熬霜是绝不让人看的。当然,那火候极难掌握,熬不好就黄了,发酸了。霜糖的正色是灰白,这是要周广田本人亲自掌锅的。
周家霜糖熬出来先是软的,用特制的小竹结舀子舀出来,铺上细布,在案上的模子里制成霜糖片。再用上好的黄纸包了,打上“周氏”红印记,这就是周氏霜糖了。周氏霜糖,甜而不涩,进嘴即化,治大人烂嘴、小儿鹅口疮有奇效,是当地别的制糖人家无法相比的。
周氏家族成功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发狠。是对自己发狠,对自己做事情发狠。当“老毒药”穿上皮袍那一年,周氏霜糖已名扬河洛。
二
在河洛镇,能与周家齐名的,也只有康家了。
那时候,让“老毒药”周广田服气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康秀才。
康家三代,一次次变卖家产,一心只为供儿孙读书求学,终于功成名就,一门竟出了两个进士。在“老毒药”看来,这就有点惊天地、泣鬼神的味道了。所以,康家老爷子只要从家里走出来,一街两行的人就只有敬仰的分儿了。
两家相比,周家不免气短。周家有钱,但缺的是字墨。
周家这些年能发起来,凭的是周家三绝。周氏霜糖为天下一绝,这就不消说了。周家的柿饼也是家喻户晓,名满南北干果行商。每年冬天,柿饼下来的时候,周家门前排着几十辆鸿车(双排独轮车),那是等着装运柿饼的。脚夫们走旱路,把一车车柿饼运到周口或洛阳,然后,这些柿饼再走水路,经京杭大运河运往南北商行。再有,周家的“柿涩”也是当地一绝。把“落果”(没长好落地的青柿)收集起来,捣碎后榨成汁,再经提纯后制成“柿涩”。那时候在河洛镇,柿涩是刷渔网、制作油纸伞的上等鞣制品。周家柿涩为紫蓝色,工艺纯正。特别是打鱼人,每到织网补网时,只认周家的柿涩。
当然,“老毒药”周广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三百年后,这柿涩提取物,竟成了制造原子弹的特殊材料,是专门用来收集原子铀的。不过,这时候它已不叫“柿涩”,而是一长串的英文符号了。
周家有此三绝,焉能不富?所以,每当“老毒药”走在镇街上的时候,一般的闲人,他是不理的。他本来脖子就长,走路眼是往上看的,嘴上叼一根细杆烟袋,就像个长脚鹭鸶,那个傲啊!
可只要见了康秀才,不知怎的,他的腰就不由自主地塌下来了。“老毒药”本是不识几个字的,他也不知从哪儿学了一句,见到康秀才,他会哈下腰,讪讪地问:台甫,你上火了么?
康秀才一怔,说:火?啥火?
“老毒药”说:咱家霜糖专治上火。
开初,康秀才是不屑于搭理这号生意人的。还“台甫”,装啥?可康秀才是端方之人,只是点头笑笑说:霜糖么?霜糖好。说完,扭身就走了。
“老毒药”追着屁股说:我让伙计给你送两包。让娃儿们尝尝。
那时候,康家常年举债度日,三天两头走当铺。渐渐地,也就顾不上这许多了。再见面时,“老毒药”仍是很巴结地说:台甫,一个镇上住着,有难处你说。
康秀才常年一挂青衫,本是从不张嘴的人。但有时候上头收“河防捐”,有时候收“人头税”,有时候是孙子进京赶考缺盘缠,有时是年关时候断了炊……大凡周转不开的时候,也就支支吾吾地张嘴了。平日里借个十两八两银子,“老毒药”答应得很痛快,还总是让人送到家里。 但借是借。还,是一定要还的。说三日还,定然会在第三日把钱还上,不会错一天半晌。偶尔,有还不上的时候,康秀才就会差人把地契押上,反正卖地也不是头一回了。
说来,周家是有算计的。“老毒药”很想跟康家联姻。当康家的钱借到一定的时候,周家就托媒人上门提亲了。周家有一孙女,聪明伶俐,模样俊俏,唤名亭兰,是“老毒药”的掌上明珠。周家这宝贝孙女偏偏和她爷爷一样,最喜好的,就是“字墨”。
不料,媒人进了康家,刚把话说完,康秀才竟一口回绝了。他一捋胡子,先是抑扬顿挫地对媒婆吟道:“凤凰栖老碧梧枝,香稻啄余鹦鹉粒。”你問问周家,既是河洛人,知不知道这诗是谁写的?
接着,康秀才慢声细语地说:听说,那闺女还是天足?这也是点到为止,康秀才留着面子呢。
媒婆赶忙解释说:裹是裹过的。只是后来禁不住疼,自个儿放了……
康秀才一脸持重,两眼一闭,再也不说什么了。
那媒婆本就好翻嘴调舌,又碰了这么一鼻子灰,连个茶钱都没混上,自然是火上浇油。她气嘟嘟地跑到周家,连“呸”了三口,才说:气死老娘了!穷得四面漏风,连个屁都夹不住,还张口凤凰,闭口鹦鹉,啊——呸!
“老毒药”脸都黑了。他瞪着眼问:日娘,他,他放啥子屁话?
媒婆说:我一进门,那脸跟破鞋底样,嘴撇得像烂杏,先说啥子凤凰,又说柿饼,还说饸饹……你听听,这叫人话么?这是转着圈骂人哪!媒情事,中就是中,不中就是不中。这不是看不起人么?柿饼咋了?那柿饼不也送到皇城里去了么?皇帝老儿还吃哪!
媒婆正一丈水一丈波地说着,“老毒药”突然就静下来了。他转过身来,从柜子里摸出两串钱,往桌上一丢,说:拿去吧,买双鞋。我知道了。他不愿就算了。
媒婆的话卡在了喉咙里,想再煽煽风,看“老毒药”不高兴,也就罢了。扭过身扫了一眼桌上的钱,嘴里说:事没办成,这钱我不能要。赶明儿,赶明儿我再给寻个好人家,比他康家强一百倍的。气死那老东西!往下,那眼尖溜溜的,就细盯着桌上的钱。
“老毒药”摆摆手,说:拿去吧。
媒婆伸手抓过钱,连声道谢后,一扭身走了。
“老毒药”闷坐在那里,半晌没有说话。是呀,家里有钱了,可缺的是“字墨”。这年头,不管怎么有钱,只要缺了“字墨”,总是气缺哪!
“老毒药”走上镇街的时候,就有些灰溜溜的了。
转过夏,突然有一天,媒婆又来了,一脸的褶子笑。说:成了,成了。这大鲤鱼我是吃定了!
这话没头没尾儿,说得周广田怔怔的。媒婆说:那康家要下订了。让我先趟趟路。哼,我说,早干什么去了?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可周广田却不答应了,他黑风着脸说:日娘,他应了,我还不应哪!让他狗日的自己来!
媒婆碰了一鼻子灰,讪讪地走了。
谁料,没过几日,康秀才真的带着四样礼亲自登门了。而且,他进门后一揖到底,先是赔礼道歉,而后又夸周家孙女。总之,算是给足了周家面子。
可让周广田没想到的是,这门亲事竟是孙女周亭兰骂来的。
几天前,康秀才路过岭上,见周家柿园旁,高凳上坐一秀女。这姑娘裙裾悠悠地坐在靠近大树的高凳上,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只见小女子素净装扮,脚下一双绣鞋。眉儿细细弯弯,眼睛柔柔亮亮,更衬得脸庞雪白粉嫩。那股灵乎劲儿,康秀才脑中浮现出《诗经·小雅》的佳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康秀才为人虽端方谨严,可眼前的小女子让他不由得想起了前些时提亲一事。鬼使神差一般,他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正在此时,这女子粉唇轻启,竟然朝他笑道:秀才爷爷,康家爷爷,你见过城墙么?你见过济南府的炮台么?你见过吴家酱菜园新锔的大缸么?你见过范家铁匠铺里的牛皮风鼓么?
康秀才像是当头挨了一棒,张口结舌的,那脸竟涨成了绛紫色。
只听这女子又说:您也算饱读诗书,那我问问您:您家栽了梧桐树了么?您家有新晒的糯米么?您家备有洋人的梳妆镜么?您家放有待客的金银餐具、八仙方桌十二条凳二十四道汤盆么?大年下,您还跑到俺家借钱,您羞也不羞?
此时此刻,康秀才脸上红一片又紫一片,就像是生猪肝在滚水里汆过了,又在凉水里激。
他叹一声应道:好一个伶牙俐齿。
不料,这小女子一张嘴,又让他大吃一惊。只听小女子说:是啊,不瞒您,出门时,我刚在砺石上磨过。古人不是说:漱石者,欲利其齿。枕流者,欲洗其耳。您要不想听,就去洛河里洗洗耳朵吧。
康秀才哪里知道,这女子是周家的一个例外。周家就这么一个孙女,从小受宠。“老毒药”虽然嘴毒,却一直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可以说是周家唯一不受约束的人。虽是商家女,但自小什么书都看,而且在私塾里还悄悄念了几年书呢。
康秀才就这么走了。虽然没有去洗耳朵,但他是一步三叹,像被打垮了似的,走得很踉跄。
就此,康秀才在家里闷了三天。三天后,康秀才亲自登门,去周家提亲,而后正式下了聘礼。可是,谁能料想,这么一桩看上去十分美满的姻缘,却牵出了一连串的事端。
三
周家的孙女儿要出嫁了。
那是柿子红了的时候,周家的小孙女儿嫁给了康家的大孙子。这是一桩人人都说好的姻缘。周家女儿年方十七,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女;康家虽说穷一些,但耕读传家,一门两进士。康家的大儿子早年进士及第,现已是朝廷的三品大员;康家大孙子今年又喜中红榜,是当朝的新科进士。
出嫁这天,周家倾其所有,极尽铺张。送嫁妆的队伍逶迤前行,排出了一条镇街。迎嫁的康家,因是新科进士,县太爷亲自贺喜保媒,所以县台特意派出了八个官家衙役在前头鸣锣开道;跟着是八杆龙凤大旗,八个火铳手,八个着“喜饼”篮子沿路撒柿饼的“全活人”;接着是八人抬的大花轿,跟在后边是抬食盒、送嫁妆的一众人等。 因夫婿在京城做官,新娘子是要送到京城去的。所以,新娘子只是到康家拜了各位长辈,在宗庙祠堂行了大礼,而后就直接送到洛河码头登船了。
那日,半里多长的送嫁队伍里,一直飘散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那甜意弥漫开去,叫人们生出了许多的慨叹。围观的人都知道这味道的来历,羡慕者居多。也有人撇着嘴说:哼,不就是柿饼家么。
大喜的日子,一路都很顺利。只是,当轿子快到码头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那顶租来的八人抬的轿子,前边的两根轿杠竟同时断了。轿夫们一个趔趄,差点栽在地上。立时,送亲的队伍都停下来了。
在前边鸣锣开道的衙役们走着走着,见后来的队伍停下来了,也只好停了锣,诧异地向后望去,问:这是怎么了?
出事之前,轿头是有感应的。好好地走着,他只觉得后脑勺一凉,只听“嗖”的一声,眼前突然闪过一道红光。就见三步之外,居然卧着一匹“黄大仙”。“大仙”的尾巴是红的,竖起来像火炬一样,两只红眼珠滴溜溜地望着他。轿头是见过些世面的,他知道这是拦轿的。但他来不及多想,只急忙改了号头,嗓音发颤地喊道:脚前一只花,看它莫踩它……他以为轿夫们都看到了,可八个轿夫,除了他,谁也没看到。且都以为是脚下有牛屎,只下意识高抬了一下脚而已。就在此时,“咔嚓”一声,轿杆折了。
壞菜!轿夫们自觉无趣,这面儿栽大了!本是喜事,竟出了这样的窝囊,主家儿定然是要责怪的。他们一个个吓得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咋办了。
新娘子周亭兰,满脸喜气地坐在轿里,只觉眼前有红光一闪,接着,轿子猛地往前一栽,差点把她从轿里甩出来。她极力稳住了身子,见轿子停下,就掀了盖头,悄悄把轿帘拉开一条小缝儿,细声问:怎么了?
轿头再看,“大仙”不见了。
虽心中忐忑,可大喜的日子,轿头自然不敢乱说。他只是苦着脸道:少奶奶,也不知哪个王八蛋使的坏,轿杠折了。
那缝儿又撩得稍稍大了一点儿,从这里看去,离码头还有二十多丈远……看来,像是有人使坏。霜糖家生意做得好,也的确得罪了不少人哪!
轿子里的周亭兰沉吟片刻,小声道:轿头,你过来。
轿头小心翼翼地凑上前去,先是朝自己脸上扇了一耳光,说:少奶奶,您,您……吩咐。
周亭兰细声说:周家是要脸的。
轿头连声说:小的知道。得罪,得罪了。
周兰亭叹一声,说:轿头,把轿底卸了,走“旱船”吧。
轿头先是一愣,可他立刻就明白了少奶奶的用意,感激之情溢在脸上,低声说:谢了,少奶奶,您多担待!
他侧转过身,一脚探进轿里,只听“叭、叭”两脚,轿头就把轿底给拆了。他把轿板一夹,解下腰里的带子,三下两下缠在断了的轿杠上。接着,他回过身厉声低语吩咐道:都给我听好了,走旱船步。舞起来,给我大声唱!
一时,轿夫们心领神会,一个个抖擞精神,把轿杠夹在胳肢窝里,前三后四,走起灯会上的“旱船步”来。
轿头在前大声领唱,轿夫们齐声应和:
柿子红了!
——红咧!
花喜鹊叫了!
——叫咧!
新娘子上轿了!
——笑咧!
官人是哪家?
——康家咧!
匾上写的啥?
——一门两进士咧!
联上写的啥?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咧!
这日子叫个啥?
——石榴喷火,杠上开花!
只因美人俏,杠上才开花!
——俏咧!
只因千金体,杠上才开花!
——贵咧!
快到码头的时候,轿夫们使出浑身的解数,越发舞得欢了。他们想以此弥补对新娘子的歉意。
站在轿中的周亭兰,只得随着他们前前后后、跌跌撞撞,像是在跑旱船。
这是瞒天过海呀!万幸的是,围观的人群被轿夫们舞动的花步和唱腔迷住了,竟然没有看出破绽。
当周亭兰出了轿,起身上船的时候,八个轿夫齐齐地在轿两旁跪下了。汉子们跪下来,给她重重地磕了个头,这是谢罪哪。轿头说:少奶奶,您的恩典,小的们记下了。
可是,当周亭兰坐进船舱的时候,她捂着两只磨出血泡的半刀子脚,心头一紧,泪就下来了。她心想,这个兆头不好,很不好。大喜的日子,平白无故,怎地就断了轿杠?此去千里,不知远在他乡的官人……可接着,她赶忙“呸”了一口,不敢往下想了。
四
是啊,世事难料。
当周家霉运到来的时候,正是周亭兰进京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柿园遭了大灾。这年雨水大,落果多,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柿园里生了许多柿蒂虫。凡是又大又红的柿子,必有虫眼。一有虫眼,那柿子就烂了。风一吹,“扑嗒、扑嗒”地往地上落。满园柿子,全是落果!
“老毒药”真是心疼啊!他背着手在柿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眉头紧蹙,仰头长叹:毁了!毁了!
这句话像是谶语。他一语未了,一只乌鸦“呱儿、呱儿”叫着,刚好从他头上飞过,只听噗一声,乌鸦的一泡稀屎刚好落在他的头上。你说这个寸!他气得把烟杆都摔了,而后背着手,气恼地回家了。
周广田快走到家门口时,站住了。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看见一顶灰布小轿停在了大门口。而后,他看见了他的宝贝孙女,挎着一个小包袱的兰儿,孤身一人从轿里走出来。
周广田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他什么也没问,只是说:回来了?
周亭兰一身黑衣,一脸寡白,也还静。当着轿夫,只是叫了一声:爷爷。
周广田看了孙女一眼,淡淡地说:上屋吧。
打发了轿夫,周亭兰抬脚进了院子,只是到了这时候,她眼里的泪才扑扑嗒嗒地掉了下来。
此去一千多里,水路旱路,三年多了,一千多个日子……本是要当一品夫人的……她说不清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就像是一场梦,她和爷爷共同做的一个梦。现在梦醒了,她又回到了原初。可是,她已经不是原来的她了。 进了堂屋,一家人看着她,一个个关切地问长问短。可无论谁问什么,她都一句话也不说。
周广田摆了摆手,说:去吧,都出去。让兰儿歇会儿。
等家人都退去了,周广田沉默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问:是爷爷把你害了。怎么……写了休书了?
是呀,那时候,爷爷和她,一门心思要嫁“字墨”。可谁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周亭兰眼里含着泪,很勉强地点了一下头,却又摇了摇头。
周广田心疼地望着孙女,一连声地骂道:驴!驴驴驴!
这时候,周亭兰突然转过身,“哇”一声,呕吐起来……
周广田一拍桌子,说:康家也太欺负人了,我找他去!
周亭兰用手帕捂着嘴,急忙阻拦说:别。爷爷,不怪人家。
周广田焦急地望着她:你说,到底咋回事?
周亭兰说:是因为……我公公。
周广田一惊:你公公?
周亭兰说:为了给我公公申冤。
周广田百思不解,说:你公公又怎么了?
周亭兰说:我公公死在了河上。
周广田怔怔地望着她,说:今年雨水大,我一园的柿子全毁了。你说河上……这,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了?你说,你相公究竟犯的啥罪?
周亭蘭说:联名上书,欺君罔上。
周广田眨眨眼,仍然不解:这,这学问,这字墨,白念了?
此刻,周广田像是想起了什么,忙说:那你,还不赶快给你婆家报个信儿?
周亭兰说:只怕,朝廷的快报已经到了。
周广田说:那你也该……
周亭兰哭着说:爷爷,官人临上朝前,是写了休书的。他是怕万一牵连到我才写的……你让我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吧。我只有把孩子生下来,才能进康家的门。爷爷,这次康家遭大难了!
周广田越听越糊涂:大难?
周亭兰含着泪说:他父子二人,全没了。
周广田看了孙女一眼,连连摇头说:天哪!这这这……到底咋回事?
周亭兰低下头,泣不成声,大哭起来。
五
说来,这震动朝野的一个案子,却是一笔糊涂账。
这年夏末,早朝时发生在亁清宫的事情。虽然大臣们私下里不敢妄加议论,但河南籍的新科进士康咏凡头触龙庭拼死苦谏的事,还是轰动了京城,几天之内就传遍了朝野上下。
康咏凡的确是早朝时在龙柱上一头撞死的。说来,他也不过是为给父亲讨个谥号。他认为: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是书本上说的,这是礼仪呀。父亲既是为国捐躯,为什么就不能给一个谥号呢?如果不能给美谥,平谥也行啊。
康咏凡的父亲康国栋,七年前中的进士,现今已是当朝的河务侍郎,三品大员。按说,他死在了黄河决口处,也算是鞠躬尽瘁,为国捐躯。怎么说,朝廷也是该给一谥号的。可事情误就误在了一个字上,那是很关键的一个字。
事发后,在漕运总督与河务总督各自给朝廷的奏报中,有了一字之差:一个说是“‘投’河而死”,一个说是“‘填’河而死”。况漕运总督的奏报比河务总督的奏报早到了两天……于是乎,康国栋轰轰烈烈的治河壮举,就有了畏罪自杀的意味。
这一字之差,却大有深意。在那些奏表文绉绉的句式里,埋藏着河务总督与漕运总督多年来的矛盾,也牵涉工部与户部之间朝廷官员的矛盾。说来,河务侍郎康国栋,是死在两个一品大员及其属下的矛盾缝隙里。
康国栋死得的确悲壮。当黄河秋汛到来的时候,他正带人在黄河南岸查看险情。午时,烈日炎炎,修堤的河工突然闹将起来,罢工了。一查,竟然是河工们断了口粮。也就是说,三天了,这些吃河饭的人,居然午饭没吃上一天一顿的蒸馍……
正是汛期,事关重大。河务侍郎康国栋立即上报总河,总河大人也很头疼。他知道,若是河工们真的闹起事来,黄河一旦决堤,性命攸关,那是要掉脑袋的。这时,刚好有人来报,江南的漕船到渡口了。
康国栋请求说:总河大人,上游的水马上就下来了,野狼滩危在旦夕。我看,先把漕米截下,以赈河工。
总河有点拿不定主意,沉吟片刻,说:这可是漕运啊。
康国栋说:大人,当务之急,是要保黄河安然无险。否则,黄河一旦决口,下游的百姓、庄稼……孰重孰轻,请大人三思。
总河大人犹豫良久,终于说:好吧,反正都是刀口上舔血的事。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我这就给朝廷写八百里加急。你现在就带人去,把漕米先给我截下来。
就这样,康国栋带着河兵乘快船赶到临清的渡口,把运往京城的二十船漕米截下了。
这可是皇粮啊!当时,监管漕运的仓场侍郎站在船头上暴跳如雷,他指着康国栋的鼻子喝道:你一个副总河,胆子也太大了,竟敢私扣漕船!你不要脑袋了?
康国栋说:范大人息怒,这也是不得已。黄河一旦决口,下游一百三十六个村庄,死的可是万千百姓。
仓场侍郎喝道:你你你……愚直!皇粮国税,是朝廷的命脉,系的是京城安危!你……你浑蛋!你是昏了头了。等着,你等着!
是夜,当一桶一桶的大米饭抬到了险堤上,河工们一片欢呼声。午夜,当上游的水下来时,一时波浪涛天。野狼滩果然出现了一个水缸粗的涌漏,眼看就要决堤了……只见康国栋把辫子咬在嘴里,身子一纵,跳进汹涌的河水中,头一个堵在了决口处。那些河兵、河工也都下饺子一般,一个个全跳了下去。
一直到黎明时分,待决口堵上时,人们才发现,康大人不见了。立时,黄河岸边一片哭声。
后来,那八百里加急奏报,总算有了回复。康熙皇帝一向重视治河,虽然对先斩后奏十分恼火,他还是应允了以漕米赈河的报奏。可是,当河务总督收到圣旨御批时,康国栋康大人已经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对此,户部的官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康国栋是“畏罪投河”。持这种说法的人是有依据的。当康国栋带河兵截下漕船时,那仓场侍郎临下船的当儿,曾指着漕船上挂有黄旗的桅杆,咬牙切齿地说:等着吧,不出三日,你的人头就会挂在这条船的桅杆上! 有人说,康国栋听了,脸都吓白了。
工部的官员则认为,康国栋“以身填河”,是鞠躬尽瘁,精忠报国。这也是有依据的。当天夜里,波涛滔天,康国栋带两百河兵亲临野狼滩险段,身先士卒,堪为表率。当时他就说过:若是大堤决了口,他要头一个填进去。为此,工部的同僚聯名二十多位官员上奏,请求皇上下旨表彰,赐以美谥。
本来,人死在河上,朝廷是可以给谥号的。毕竟,人已不在了。然而,让皇上恼火的是,这康咏凡上朝时,头上竟勒着孝布,长跪不起,甚有逼宫之意。况且,他还串通那么多的官员仕子联名上书。这是要干什么?究其竟不过是交争私愤,借机邀功罢了!
因此,皇上不但不准,而且大加申饬。面对早朝的官员,把康咏凡父子狠狠挖苦了一番:你以为这是明朝吗?你以为你是海瑞吗?你有海瑞的耿耿忠心吗?你有海瑞的才学吗……
年轻气盛的新科进士得知父亲死讯,已是痛不欲生,更不堪遭此当众羞辱。听着听着,他忽然就蹿将起来,大吼一声:皇上,臣子要的是“忠信”二字啊。如果皇上不相信臣子,那么,做臣子的只有一死谢罪了!说着,他竟一头撞在了龙柱上,呜呼哀哉了。
也许,康咏凡临上朝前是有预感的。他要上朝为父申冤鸣不平,自然吉凶难料。于是,临行前,他先是遣散了家中仆人。而后,给妻子写下一纸诀别:……若有意外,妻子可自寻出路,不必守节。若是妻子生下一男半女,亦可回归康家。
康国栋死得冤,康咏凡死得更冤。一门两进士,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从此,在清朝的官场中,康氏父子的命运,给百官心中刻下了两个血淋淋的字:愚直。
事隔多年,时过境迁,河洛镇上的轿夫头已垂垂老矣。他口齿漏风地对人讲起,当年周亭兰大婚送轿,眼前出现一道红光,有“黄大仙”临路拦轿……已是没人信了。
第二章
一
陈麦子听见,那吟唱声是从风里传过来的。
远远的,一顿一挫,犹如空谷鸟语:“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这是黎明时分,天边亮着一片鱼肚白,路上还几乎没有行人。一位头戴瓜皮帽,身穿青布长衫的老人,左手挎一拾粪筐,右手抄一粪叉,边吟边唱地在乡村官道上走着。他的样子很庄重,也显得有几分滑稽。既有圣人般的矜持,又像是一只呱呱叨叨的乌鸦。
就这么走着,见地上的车辙里有一汪新湿的牛粪,他笑着围着那泡牛屎转了一圈,一时老爷子童心大发,竟摇头晃脑地吟道: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地上一枝花,看它莫踩它。
老人多年来一直遵循黎明即起的古训。在他,挎着粪筐出门已成了一种象征。他只不过是想让河洛镇的人看一看,耕读人家,是个什么样子。他曾经是那么骄傲。走在镇街上,是人人都会高看一眼的。一门出了两个进士,他怎么能不骄傲呢?此时,路上没人。他把粪叉扎在地上,双手环抱,身子微微下躬,很郑重地做着迎宾的礼节,嘴里说:请。请了。而后,他面北而拜,对着朝廷的方向,很恭敬地行了大礼。
这就是康秀才了。
在河洛镇,康秀才也算是为“字墨”献身的人。早年,家中本是很殷实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中了秀才,尔后连年赴考,年年不中,胡子都考白了,仍不中。他发下誓言,九死不悔,倾家中所有,破产供儿孙读书!就这样,十二年之间,一子一孙,从县试到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考下来,连考连中,一门出了两个进士。这是多么大的喜事呀,一下子轰动全县。县太爷亲自坐轿来送的喜报,四乡里锣都敲烂了。贺喜的人、瞧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硬是从村外的北沟到家门口蹚出了一条小路。
报子登门的那天,康秀才一天接待了二十四乘官家的轿子。一乘一乘的轿子都在门口停着,十分壮观。府台、县台来了,连仓官、水官、驿官们都来了……他们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员,进门就拜。一个个很虔诚地道喜:老太爷,好福气呀!这就是那寒窗苦读之处吗?
康秀才也就一次次地领客人走进孙子苦读的草堂,一一给人介绍说:是啊,大人,这儿,是儿子读书的地方。这儿,才是孙儿读书的地方。
多么体面风光!
来贺的人太多了,康家开的是流水席。客人一拨一拨地来,一连三天,大宴宾客。这件喜事轰动了全镇。镇上的人有自觉充当喊客的,有自愿提供桌椅板凳的。卖鞭炮的李掌柜送来了两大捆爆竹;一早,镇上饭铺的胡掌柜就亲自带着厨子、家什、餐具、酒肉菜蔬主动登门了,说是要好好亮一亮胡家饭铺的手艺;张屠户差人扛来了四扇肥猪,进门就说:老爷子,让我也沾点官家的文墨气。康秀才刚提了一个“钱”字,胡掌柜就说:老太爷,你打我脸哪?咱回头说,回头再说。
这一天康秀才喝醉了。他真的醉了,醉得一塌糊涂。于是,就在酒席上,当着来贺喜的官员们,他微微地晃着身子,给客人们演习二十四叩大礼。
媳妇们见他有些醉了,赶忙过来搀住他,轻声说:老爷,您……不敢再喝了。
康秀才厉声说:退下。这里有你们说话的地方吗?
儿媳们只好喏喏地退回去了。
醉了的康秀才倒是站得直直的。他对众人说:咱耕读人家,别的不说,礼仪还是很要紧的。可以说,在本镇小地方,这二十四叩大礼,会的人实在不多。
众人说:那是。那是。
就此,康秀才再一次理了理衣服、袖子,郑重其事地演习了二十四叩大礼:他前三后五,进退有序,一板一眼地先跪后站,而后又磕又拜……那动作既有舞蹈一般的洒脱,又一招一式都标准精确,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
众人跟着齐声夸他家教好。
直到第二天早上,当康秀才一觉醒来时,才觉得头有些疼。那是他磕头磕得太认真了,他的前额在方砖地上磕出了一个大包。
二
世间的事,谁又能说得清呢?
事过三年,县太爷又来了,仍然一顶小轿,四个皂役,只是脸苦得像药。 康秀才不知深浅,又一次把县官领进了孙子苦读的草堂,夸耀般地再次把孙儿苦读的地方一一指给县官看:那旧日的家什仍摆在那儿,桌是土桌,床是绳床,凳是木凳,梁上仍悬着的一根麻绳,桌上仍放着的戒尺、锥子……康秀才又一次介绍说:大人,这就是孙儿苦读的地方啊。
县太爷说:夜夜苦读?
康秀才说:是。
县太爷又说:睡绳床,卧草席?
康秀才说:是。
县太爷说:辣椒就窝头,蒜瓣蘸墨汁?
康秀才说:是。
县太爷拿起那把铜戒尺看了看,说:打手的戒尺?扎腿的锥子?
康秀才连声说:是呀,是呀。
可这一次,县太爷却摇摇头说:十年寒窗,不容易呀。可这书,怎么就把人读了呢?
康秀才怔怔地望着县太爷,不解其意:书把人读了?
县太爷不忍再看了,久久,叹一声说:书也害人哪。
康秀才说:怎讲?
县太爷说:最近,京城里传出了两个字,老爷子可听说过?
康秀才说:什么字?我康家只认得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孝。知县大人,对不?
县太爷苦苦一笑,伸出两个指头摇了摇说:愚直。
康秀才一脸恍惚。
县太爷苦笑一声,一甩袖子:老爷子,接旨吧。
康秀才迷迷瞪瞪颤颤巍巍地跪下来,说:这,这是……?
县官袖子一耸,从袖筒里掏出圣旨大声念道:
查翰林院修撰康咏凡,不善抚绥,贪黩生事,假借邀功,为交争私怨,纠结异己,颇有党同伐异之习,近为哗众取宠,竟头触龙庭以死相胁,其欲酿明季之祸耶。念及尚有孝心,父状不再追究,命削去功名,其五服之内族亲俱革职,永不录用。钦此。
一时,晴天霹雳,一家老小哭成一团。老秀才晕乎乎地从地上爬起,抖手接了那圣旨。
县官四下看看,不由心寒:三代人破产读书,换来的却是一门两丧。院子都荒了,实在是没什么可查抄的。便说:罢了。老爷子,我就送你一人情吧,家就不抄了。好自为之。
待县太爷走后,康秀才回屋找了把斧子,提着它晃晃地走出屋来,走到大门外,噼啪一声,把门头上“进士及第”的门匾给劈了!那门匾才挂上还不到两年,烫金大字正是县太爷的手书。家人们望着他,谁也不敢吭声。
康秀才站在门外,朝着远处那朗朗晴空望了一眼,辮子一甩,竟唱起来了。他唱的是《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唱着唱着,他突然仰天大笑三声,噗一下,喷出了满口鲜血,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众人慌忙把他抬到屋里床上,连声叫他。醒过来后,康秀才挣扎着撑起身子,央人出门告借了两口薄木棺材,找出康家父子二人的一些旧物,起了两个土堆,做了衣冠冢,草草走完了葬仪。
就此,老秀才任事不管,闭上堂屋门,就那么在屋里躺着。人们只听他嘴里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书把人读了。
三
一门两丧,康秀才伤了元气了。
入冬以来,康秀才有很多时间都在堂屋门廊下坐着,那样子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也没人听他说些什么。只是有一天,当他站起来时,人们突然发现,他的腰塌了,头发和胡子全白了。
一进腊月,年味一天天重了,风也硬了。官道上不时荡起一哨一哨的黄尘,黄尘里夹裹着蒸馍的香味。风像是无把儿的扫帚,飒飒地刮着,这裹了香气的冷是透骨的。还有那杀猪的惨叫一声声地喊着老日头,更让人凄惶。人情薄呀,头年过节的时候,来贺的小轿一顶一顶排满了长街。到了今年,连狗都不上门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康家门前终于有人了。门口处蹲着三个人。一个是镇上饭铺的胡掌柜。一个是杀猪的张屠户。一个是棺材店的鲁掌柜。三人都是来要账的,可三人谁也不好意思进去。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康家的事,镇上的人都知道了。可是,毕竟是出过进士的人家,这门,也不是随便就敢进的。
胡掌柜说:张屠户,你请,你先请。
张屠户说:■!我那两口大肥猪,三百斤净肉,还有一筐下水,可是你胡掌柜定下的。我跟着你就是了。
胡掌柜说:你才有多少?我还赊了鸡鸭鱼呢……这回是亏大了。鲁掌柜,要不,你先请?
鲁掌柜摇摇头说:我,按说是不该上门的……可我这小本生意,一年也做不了几桩,实在是赔不起呀。你请,还是你请。
是啊,都在一个镇上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仨人谁也不好意思进去。可到年关了,这账还得要啊。于是,三人就在门口蹲着,期望着有人出来,把话捎进去。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康家遭了难,就是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上门讨要啊。一门两进士,这是官家呀!
康家没人出来,康家人已出不得门了。于是,三个人就在门口蹲着,吸着旱烟,干等。
就在这时,只听有人喝道:康家的人还没死绝呢。你们就这样堵着门子要账,像话吗?
停在街上的是一辆骡车,车上有圈席,里边坐的是刚从集市上回来的周亭兰。她让赶车的停下,从马车上跳下来,气呼呼地望着这三个人。
三人先是一怔,尔后像看见救星一般,一个个巴巴地围了上来。胡掌柜说:少奶奶,你是千金体,千万别跟我们一般见识。说句打嘴的话,这也是没法子呀!三天的流水席,东西都是我赊的,工钱就不说了。这这……
张屠户说:少奶奶,我一年也挣不了两口肥猪的钱啊!
鲁掌柜说:我才二十串钱,要得不多呀!
周亭兰看了一眼康家,只见里边一点动静也没有。叹口气说:人都有遭难的时候,你们也不必这样。跟我来吧。说着,扭身上了骡车。
三人你看我,我看你,赶忙跟上去了。 片刻,康家的门终于开了……康秀才拄着拐杖站在门前。老爷子大病初愈,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第二天,康秀才换上他的蓝布长衫,拄着拐杖出门了。
康秀才在周家门前已转了三圈了。院子里四溢的香气几乎把他给淹了,人家过年杀猪宰羊的,独有他,手里拿着地契,是借钱来了。本来,他想写几副对联捎上,也算是个礼。可家里亏空太多,连买红纸的钱都没有。于是,他只有围着院子一圈一圈转,好等个熟脸出来,递个话进去。不然,他臊得慌。
日头被风刮没了,天阴得越来越重,康秀才院前院后也转到第五圈了。就在这时,后院的一扇小门开了,康秀才搭眼一看,一个女子嗔嗔地望着他。
周亭兰缓了声说:爷爷,账,我已替您还了。
康秀才硬下脸来,抬起头说:我不是来借钱的。
周亭兰说:那您?
康秀才苦笑了一声,说:康家不能就这么栽了。我来,是借一活法儿。
周亭兰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您老,还要借活法么?
康秀才羞愧地闭上两眼,片刻又睁开,说:借。
周亭兰说:那好,回去备车吧。等过了正月十五。不是接我,是接您的重孙子。
康秀才眼一亮,说:天不绝康家。我有重孙子了。那好,一言为定。
周亭兰说:要是备不起马车,就借头毛驴吧。
康秀才扭脸要走时,只听周亭兰说:等等。就见眼前一晃,一个鼓鼓囊囊的荷包递了过来。周亭兰冷冷地说:日子过成这样,就罚您老伸伸手吧。
康秀才实在不想伸这个手。可他却不能不伸手了。他知道,不是因为银子。
四
正月十六那天,河洛镇一街两行都站满了人,他们全都是跑出来看稀罕的。只见这位平日里只晓得读书的康秀才,破天荒地推着一独轮车,独轮车歪歪斜斜吱吱扭扭地响着,车上坐的竟然是他的孙媳妇!
只见那孙媳妇一身孝白,手里挎着一个小包袱,亮着一张粉脸,双腿盘着,端端地在那独轮车上坐着,手里抱着一个孩子。
康秀才那平日里舍不得穿的青布长衫一半挽在腰上,走也踉跄推也踉跄,十分的难为,百丈长街,竟推出了一身的汗。
一街两行的人,全都是看热闹的。看康家老秀才那副狼狈样,一个个十分的感慨。
康秀才一大早去接孙媳妇,去时还备了四样礼,这也是破天荒的。周家本是要套车送的,周家有骡马大车,却被康秀才拒绝了。他说:重孙子是康家的。媳妇是康家的。从今往后,康家再不借人家的东西了。于是,在康家历史上,这就成了一段佳话。
康家太穷,听说有了重孙子,也只是让家人送去了一篮借来的鸡蛋和用赊来的红纸写的一个名字。那名字是康秀才一夜没合眼,五更时才起下的,就写在那张红纸上:康悔文。
家虽然败了,但规矩还是要讲的。孙媳妇虽说是老爷子亲自接回来的,可二娘三娘却堵在门前,二娘说:未出正月,大年下,一个小媳妇,戴孝进门,合适吗?三娘也跟着说: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晦气呀!
到了这个时候,老爷子却一句话也不说,仿佛就是要看着她出丑似的。
不料,周亭兰转过身去,把抱着的孩子交给老爷子,道个万福,说:劳烦爷爷了。然后,她打开手里的小包袱,从包袱里取出两个木制的牌位,一个是公公的,一个是夫君的,她把两个牌位托在手上,径直朝门里走去。
看见“牌位”,二娘、三娘面有戚色,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是啊,三年孝期未满,亲人的灵位在先,怎能不让进门呢?
可是,到了二门处,四娘又拦住了。四娘说:人走了,都剜心痛。可你这身份——不好进家庙吧?康氏家规,“戴罪之身”是不能进家庙的。四娘没敢说“戴罪之身”,四娘只提到了“身份”。虽然用的是商榷的语气,但态度是很明确的。
周亭兰半转身子,对老爷子说:我公公和夫君都是为国捐躯……但四娘既说到“身份”,奴家姑且把牌位安置在自己房里,也好带孩子上香。待申冤后,再请入家庙。爷爷,这样行吧?
说完,不等回话,又是径直托着“牌位”朝偏厦走去。她从从容容地走着,既不回头,也不看人的脸色。
这些话,说得老爷子潸然泪下。也说到老爷子心窝里去了。这孩子虽然年轻,但步步踩在实处,句句占在理上。往下,自然也就没人敢再拦了。
隔天,康秀才把全家十六口人召集在堂屋,问:都来了?
婶嫂叔娘伯仲妯娌们应道:都来了。
康秀才当着众人,把所有的账目、田契、钥匙……一一放在了孙媳妇的面前,说:从今天起,这个家由亭兰来管。无論家中大情小事,我一概不问,全凭亭兰发落。
家道败落至此,自然无人接手。众人听了,都默默不语,也算是认了。
五
那是一个茶碗破碎的声音。
冥冥之中,“咣啷”一声,正是一个茶碗的破碎,预示了康家走出困境的开始。
天气很好,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在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周亭兰再次把爷爷请了出来。头天晚上,她就告诉爷爷说:既然让我管家,我想晒晒家底。爷爷说过不再过问,只得随她安排。
周亭兰请老爷子堂屋入座,同时请来了一家老小叔伯婶娘。
八仙桌上,放着一摞子账本和借据。等家人聚齐,周亭兰从桌上拿起账本,说:今天把各位长辈请来,是有事跟大家商量。爷爷说了,咱们家人口多,用项大。虽说爷爷把账交给了我,可我年轻,只怕管不好,更怕对不住各位长辈。所以,当着爷爷的面,我想先把以往的账目给各位长辈有个交代。
众人默然。家道败落成这个样子,那账,念不念都无所谓了。
周亭兰把账目翻开,一页页念起来:四月甲寅,借东边张屠户家纹银十两;六月庚戌,二房请郎中,借西头吴家钱五串;七月戊子,为交丁役银爷爷当一皮袍;八月十五,办备节礼迎县太爷借周家纹银三十两;九月交河捐卖地五亩,还债后下余钱七串,付老崔家三年的盐钱,仍差一百零七文…… 顿时,整个院子里鸦雀无声,那一笔一笔债务沉甸甸、凉冰冰。婶娘们只是连连叹气。
念着念着,周亭兰看了众人一眼,不再往下念了。她合上账本,又看看桌上的一摞子借据,说:现在,家里除了欠债之外,粮食也不多了。听爷爷说,各位婆母、婶娘、姑嫂尚许有些私房。如有的话,想让大家把这些私房和体己暂且借出来,先度了春荒。待转过年,家里磨得开了,如数偿还。老人家交代了,这各屋的私房,只是暂借,日后必还。
一提到“私房”,人们的眼一下子活了。女人们相互看着,各自心上一紧,脸上的肉一绷一绷地跳。三伯娘先就忍不住了,她摊开两手,说:没有啊,真没有啊。反正我是没有。
二伯娘也说:就是呀!大年下,孩子吃个“糖人儿”的钱都没有……
四伯娘说:哪有啥私房,要有,还等到今天?真是的。
各位姑嫂妯娌嘴里嘟哝着,仿佛有无数委屈。
其实,周亭兰并没想怎么着,她已打算回娘家借钱了。但她这么年轻就接手这么一个大家,担心叔伯婶娘们心生怨恨。所以,话必须当面说清楚。再说,爷爷说了,他要的是一个“活法”。
阳光斜斜,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一道阴影。家道败落加上日子困顿,相互之间心里都有些怨怼和郁积。老爷子在那儿坐着,又不敢埋怨什么。平日里,四伯娘没有孩子,得的份例钱是最少的。有了这么一个挑事的机会,四伯娘突然站出来说:叫我说,有没有私房,搜一搜就知道了。搜吧!打开门,一门儿一门儿地搜!
顿时,一片哑然。
片刻,也有人小声应道:搜就搜。
康秀才两眼闭着,端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周亭兰本没有搜家的意思。真要这么做,她作为长房的孙媳,那开罪的就不是一门了。现在有人站出来,主动说话,这让她有些左右为难。
院子里,二伯娘见四伯娘嘴撇着,眼神儿像钩子一样往她这边瞅,立时火上心头,快步走到自家房门前,咣的一声,推开了房门,说:搜吧!
三娘见二娘把房门打开了,也走过去开了自家的屋门说:搜就搜!
四伯娘跟着开了自己的房门,说:穷得四壁透风,谁还怕搜?
这时,不满周岁的孩子突然尿了。他尿在了小叔子的手上……周亭兰慌忙从小叔子手里接过孩子,给他换了尿布,抱在怀里。而后,缓声说道:既然都这么说,我领小叔们去看一眼。都是一家人,也就算是亮亮家底吧。
周亭兰仍抱着孩子,这是表明,她是不会动手的。众目睽睽之下,她领着几个小叔子先进了二伯娘的房门。
虽说是三间格局,里外套间,可家道败落已非一日,屋里的陈设都是些过去的物件。说起来也算是书香门第,桌上、几上到处都是灰尘,连打理一下的心思都提不起来了。周亭兰看了,摇摇头,迟疑着:这样的屋子,怎么搜,还需要搜么?
可是,怀里抱着的孩子却又尿了。周亭兰皱了一下眉头,低下头去,她看见孩子笑了,那笑很诡异。就在这时,只听咣啷一声,小叔子抬脚在二门的角上碰到了一个腌咸菜的瓦罐,瓦罐上盖着一个小茶碗,那茶碗碎了……小叔子弯腰看见,那废弃了的瓦罐里放着两锭银子。
当那两锭银子拿出来的时候,一院人都傻了。众人望着二伯娘,二伯娘傻傻地望着那两锭银子,好一会儿才大声说:天哪,天地良心,那不是我的!
接着是三房,三伯娘屋里拾掇得还算干净,只是梁头上吊着一匣子点心。那是她从她娘家带回来的,自然没有充公。小叔子取下点心,觉得重了些,打开一看,除了四块吃剩的酥饼,还有一锭银子。
三娘自然喊冤不止。
往下的事情,越发神了。周亭兰无论带人走进哪房哪屋,无论是怎样寒酸的去处,她怀里孩子的两眼就像是探灯,看到哪里,哪里一准就能找到银子。竟然连神龛后边、厨屋面缸里、柴房角落,也找到了散碎银子。就这么一处处归拢,一共找到了三百两之多。
谁也想不到,这个数目,正是周亭兰要到娘家去借的數目。
看到摆在桌上的银两,康秀才睁开两眼,重重地哼了一声。他气得嘴哆嗦着,指着她们:圣人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们……不是说没钱吗?不是说年过不去吗?你们,你们一个个存着私房,大年下让我跑出去借债?这还是诗书礼义之家吗?这个家呀,生生就败在你们手里。
伯娘叔婶及各位妯娌,一个个赌咒发誓,呼天抢地哭喊着:老天在上,那银钱真不是我的呀!若是有半句假话,天打五雷轰……女人们又羞又气又恨,扑扑通通,倒了好几个。
六
这晚,康家老宅各房里传出了哭声。
那哭声是压抑着的,就像是擦了粉底的泪脸,一道一道的,波波折折的,又像是被谁掐住了喉咙,咛咛嘤嘤哈哈含含,欲吐不能畅达,欲喊又不敢放声,那真是憋屈呀。
你想,那银两是众目睽睽之下从各房里抄出来的,纵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哪。她们又羞又恼,黑天洗脚后,一个个把脏水泼在周亭兰的门前。还有人骂:扫帚星!康家就败在这丧门星手里……
周亭兰掌灯走出门来,眼里含泪在门口站了片刻,而后一手掌灯,一脚探路,缓步到爷爷的上房去了。
周亭兰轻声问:爷爷,您听见了么?
康秀才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听见了。
周亭兰说:您老,是要我做个恶人?
康秀才叹了口气,说:这是对我有怨气呀。想我康家三代书香,把家读成了这个样子,其罪在我。
接着,康秀才抬头望着周亭兰,眼里有些疑惑,说:兰儿,你说实话,那银两是你从娘家借的吗?
周亭兰说:不是。
康秀才再问:真不是?
周亭兰说:真不是。我本打算去娘家借的。谁知道……爷爷,您信我吗?
康秀才说:信。
周亭兰说:我只是想晒一晒家底,绝无难为叔伯婶娘的意思。没想到会搜出这么多银两。
康秀才用手往上指了指天,说:也许是上天可怜我康家,老天爷庇佑吧。罢了!兰儿,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代我管三年。三年后,你要是想走,也可,把孙子给我留下。你若是不走,这个家就交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