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空间加入时间维度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时间”的呈现。动态艺术(Kinetic art),就是在造型手法上,加入“时间”的量度。动态艺术是对运动迷恋的体现,动态艺术家不仅把艺术造型本身视为艺术,同时还把它作为呈现时间和动态的独特媒介,作品中除了体现美感以外,还旨在通过光影和声音来表现速度、动态。
  现代艺术与现代技术的交汇
  最早的动态艺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印象派艺术家,例如克劳德莫奈、埃德加德加和爱德华马奈。这三位为人熟知的艺术家都在最初尝试着强调画布上人物的运动,试图创造出比同时代更为逼真的艺术。
  到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他们的艺术归因于动态运动,作为命名这种风格的两位艺术家之的纳姆加博(Naum Galbo)经常把他的作品写成“动态节奏”的例子。动态艺术运动提供了革命性的艺术概念,它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扩展,在视觉和感知方面,视运动或动作随着时间展开而定。在20世纪20 - 60年代期间,一些艺术家尝试了新的雕塑形式,蕴含在作品中的对时间和美感的体现,延伸了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视角,并固定了大众对“动态艺术”的认识。
  虽然说,动态艺术是一门与运动产生效果的艺术,但是它的讨论范围不限于此。一方面,动态艺术运动是第一个为艺术品提供随时间和空间扩展的艺术运动。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仅因为它为观看体验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而且还因为它有效地表达了现代科学来定义时间与空间相互关系之间的魅力。另一方面,动态艺术家创作经常依赖于机械化运动,或者以其他方式探索以机械化和科学知识为特征的动力,而这些知识正是现代社会的体现。动态艺术家为人们提供了一些现代艺术与现代自身技术层面关键交汇点的表达。
  动态艺术中最重要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板块是动态雕塑(Kinetic Sculpture)或动态装置(Kinetic Installation),它们给予观者的感受也最為直接。
  动态艺术的诞生与形成
  纳姆·加博
  1919-1920年间,纳姆·加博(Naum Gabo)制作了第一件与动态雕塑相关联的艺术品《动力学构造》。关于这个动态作品,他描述道:
  “自从我的学生时代起,动态就引起我的注意了。特别是当你观看这件作品时,图像变成了三维。为了展示我呼吁在构造的雕塑中引入动感节奏的含义,我选择了它作为该想法的例证。”
  加博认为艺术需要在包括时间在内的四个维度上积极存在。他成长在慕尼黑,受到20世纪初艺术、科学和哲学领域的启发,他了解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演讲、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理论的创新者以及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知识。作为医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学生,他将自己对自然世界秩序的理解与宇宙中的所有创造神秘地联系在一起。
  加博的愿景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在他的作品中,时间和空间是重要的要素,固体物质展开并变得超脱于现实。他的雕塑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在现实中简化的事物与直观想象力的无限可能性之间建立了联系。加博使用了多种材料,包括最早的塑料、钓鱼线、青铜、有机玻璃板和巨石等,他有时甚至使用电动机来创作动态雕塑。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
  苏联艺术家和苏联构成主义运动的创始成员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被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完成动态雕塑的人。尽管“动态雕塑”这个词在后来才创造并固定下来,但是它非常适用于塔特林的作品。
  塔特林于1919年开始设计塔特林之塔(Tatlin' Tower),它也称为第三国际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计划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建造在圣彼得堡,作为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总部及纪念碑。塔特林的构成主义塔楼将使用铁、玻璃和钢等工业材料建造。在材料、形状和功能上,它都被认为是现代性的象征,在塔特林的构想里,它将与巴黎埃菲尔铁塔相媲美。
  塔特林之塔的主要形式是一个双螺旋,在计划里高达400米,主要框架将包含四个巨大的悬挂几何结构,并将以不同的速率旋转。整个结构包含了作为讲座的会议和立法会议的场所;借由电报、收音机和扬声器发布新闻、公告及宣言到资讯中心;顶端拥有巨型露天屏幕、投影机和半球状的无线电设备。
  不过由于当时俄罗斯的钢材短缺及政治动荡,这座被称为“由钢铁、玻璃和革命构成的纪念碑”的塔特林之塔到最终都未能完成。许多地方都有塔特林塔的模型,包含瑞典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
  亚历山大·考尔德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个艺术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雕刻家,母亲则是位肖像画家。小时候,考尔德就对木块和铁丝等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6年,在巴黎一位塞尔维亚玩具商人的建议下,考尔德开始制作机械玩具。考尔德开始制作他的“马戏团”系列(Cirque Calder),这是一种微型马戏团,由金属丝、布、线、橡胶、软木塞和其他小部件制成。这个“马戏团”系列把考尔德带到了巴黎,并结识了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在他访问蒙德里安之后,开始研发第一批真正的动感雕塑——通过曲柄和马达操纵,制造和谐且平衡的雕塑,这后来也成为了他的标志性艺术品。
  考尔德以“动态雕塑”闻名全球,各个具有流畅线条和艳丽色彩的部件通过空气的流动或者观赏者的摆弄,每动一下都会展现出不同形态,让观者感觉到空气在流动,空间在转换,时间也在流淌。考尔德的动感雕塑被认为是动态艺术的最早体现之一,它有意识地脱离了作为静态对象的传统艺术观念,并将互动和非物质性观念整合为美学因素。
  尽管考尔德没有透露他创作作品时使用的大部分方法,但他承认他使用数学关系来制作作品。他说,他通过使用重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比例创造了一个平衡的动态。考尔德的配方随着他制作每一个新的动态雕塑而改变,所以其他的艺术家也不可能精确地模仿和复制他的作品。
  重回大众视野
  到了20世纪40年代,新的动态艺术风格和许多类型的雕塑和绘画融入了与观众的互动。当一些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中营造强烈的视错觉效果时并过渡到欧普艺术时,动态艺术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这种打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动态艺术处于休眠期。不过,由于艺术流派的更新迭代,推崇平衡与和谐的动态艺术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安东尼·豪
  2016年,安东尼·豪( Anthony Howe)为巴西里约奥运会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风力动力雕塑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是当代最重要的动态雕塑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动态雕塑,大多需要风力的辅助,整个结构类似于脉搏,漩涡甚至是外来生物。他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用等离子切割机对金属部件进行成型,并利用传统的金属加工技术完成工作。这些零件在静止状态下仍能保持线性优雅,在风起时转变为具有律动的动态,在对称和不对称的多轴形式中,共同呈现精细而平衡的视觉效果。
  鲍勃·波茨
  大器晚成的鲍勃·波茨(Bob Potts)在70岁的高龄才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动态雕塑的创作通常需要复杂的计算,而鲍勃·波茨喜欢实用老式木工手艺和手工组装来创作,他喜欢用木头结合各种金属部件构建出精密的动态雕塑。他创作的动态雕塑大多是源于对自然之物的观察,展现它们的外观、习惯和形态。这一切都让他的作品除了现代外观和精密质感外更饱含着怀旧的味道。
  尽管动态艺术在蓬勃发展后曾一度沉寂多时。然而,它的思想却被后代的艺术家所继承,直到在机械化、智能化的今天,它仍继续为艺术家们提供丰富的创意概念和技术效果。
  (编辑/雷焕昂)
其他文献
对于每一位从事中国书画收藏的人,尤其是研究清代艺术史的,或多或少都会读过一本书《寒松阁谈艺琐录》。这是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浙江嘉兴人张鸣珂,晚年所撰写的一部关于书画艺术史的著作。书中辑录了他所闻见的清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画家,主要叙述书画家的名氏、籍里、生平事迹、著述文集、评赞画艺,兼及书法、诗文诸专长,凡与书画家相交至深者并附简历。但其实,张鸣珂还是清末著名的一位诗词大家,其作品数量丰富。今天,
期刊
可以说,从哲学到居住日常,国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从未止息。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到孔孟的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主張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审美哲学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所表现的意境与其一脉相承。传统园囿从“象天”到“法地”的艺术构思;对自然风景的参照模仿,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意境,“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无不时时映照出中式园林的悠远意境。  自古以来,中国人向往的生活居所,从来不止于物质
期刊
疫情之下,2020年的艺术品市场到底受多大影响?我们不妨分时间段来分析一下。  三四月间,全球所有的春季拍卖被一再推迟,疫情面前,艺术需求只能被搁置。6月底,纽约苏富比首次试水线上艺术品拍卖,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在中国,早在2020年春节过后,上海嘉禾与艺典中国两家已经持续开始艺术品网络拍卖了。7月份,由多个春季拍卖会组成的香港拍卖周达到小高潮。8月份,北京才开始启动艺术品夏季拍卖,而10月份,
期刊
时光荏苒,一场疫情让大半年倏忽而过。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让人恍惚间不知时日;对未来更不知何去何从。一切都只因身处动荡、混乱之中,恐惧和慌张才让我们乱了方寸。  科学研究早已揭示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能量,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大卫·霍金斯博士历经20年临床实验后,制作出人类意识能量层级图,所有骄傲、愤怒、恐惧、悲伤……情绪都处于图表下半部分,属于负向能量;能级为200的“勇气
期刊
法国艺术史学家、理论家弗兰克·波普尔辞世  享誉世界的法国艺术史学家、艺术理论家、策展人弗兰克·波普尔(Fronk Popper)近期在瑞士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弗兰克·波普尔是巴黎第八大学的艺术与技术史学家和美学与艺术科学名誉教授,出版了《动态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活动与参与》《电子时代的艺术》《从技术到虚拟技术》等多部重要的艺术理论著作,在动态艺术、虚拟艺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期刊
古时文人以花样繁多的手段造园,只求“好玩”,却在有意与无意中玩出美学高度。当今,依旧有“好玩”者不甘寂寞,在现代都市中造一方园林,重拾文人那份向往自然古朴、陶冶心灵的雅趣。王大漾,一名自称文人追随者的“蒲人”,从早年痴迷菖蒲,到后来“任性”地为其专门造一座蒲园,硬是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园林的一花一草,一砖一木中去。  为菖蒲专门造一座园  王大濛曾在江南大学教书30年,工作除了教授中国画,闲时也喜欢
期刊
园林在中国艺术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园林中的古典建筑之美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古为今用的中式园林设计,蕴含的不止是对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形式的传承,也是对古典美学、传统文化的致敬。  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园  航站楼里的“中国风”  大兴国际机场共有5个登机指廊,每个指廊末端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设计了主题分别为丝园、茶园、瓷园、田园、中国园5个室外庭院。其中,中国园是所有庭院中唯一的仿古建筑
期刊
3000多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栖居方式的追求。从海上仙岛“蓬莱”,再到文人心中的“桃花源”,这种天人合一、面水背山的居住梦想,随着中式园林艺术的形成,逐渐羽翼丰盈,一个只属于中国人的“心灵后花园”从此诞生。  中式园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它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历朝历代不同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而且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
期刊
在现今新建的中式私家园林中,有数十座均出自一名设计师之手——华雪寒。这位工程师跨界的园林设计师,凭借过人天赋与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每一座园林,以高雅的格调、出色的设计让一众名家为之拜倒。从自己“摸着石头”造园,到广为受邀,参与各名家的私家园林设计与建造,华雪寒走过一条复兴传统园林的设计之路。  无师自通,博古造园  华雪寒为明朝嘉靖梁溪东亭华察太师后裔,但投身园林艺术与家族并无太大关系。从小到大,他
期刊
提及文物审美,让人不由想起四川安岳地区的佛像“毁容式修复”一事。新佛像周身颜色红黄绿相间,看上去没有了原来佛像的神韵和优雅。 一次不具美感的翻新,顷刻间就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为虚有。  画家吴冠中说:“现在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审美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文物,找到与历史相处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审美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因爱美的天性,铜镜的市场应需而生。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