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在中国艺术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园林中的古典建筑之美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古为今用的中式园林设计,蕴含的不止是对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形式的传承,也是对古典美学、传统文化的致敬。
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园
航站楼里的“中国风”
大兴国际机场共有5个登机指廊,每个指廊末端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设计了主题分别为丝园、茶园、瓷园、田园、中国园5个室外庭院。其中,中国园是所有庭院中唯一的仿古建筑风格园林。
中国园主题色调为红色,以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景观空间作为设计灵感,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古典园林和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园景格局源自苏州畅园,亩虽小,亦可驻足观赏,一畅胸怀。中国园的八角亭、六角亭、游廊、敞轩、榭、廊、殿座;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425.96平方米的中国园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古建筑所具有的全部特点。最核心的建筑是八角亭,上面的“万字符”共有1000个。匾额是中国园的另一特色,匾额楹联选用中国书法历史的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八大名家(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米蒂、赵孟頫、文徵明、乾隆),以特有传统汉字书法艺术展示造园意境。中国园还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古建筑彩绘油漆的“一麻五灰”传统做法。
大兴机场航站楼独特的中国风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广受欢迎的拍照打卡地。无疑,机场成为中国园林文化输出的一个窗口。更多的国际旅客在候机的环境之中,如果能够在这样的园林休憩,确是另一种惬意。
上海半亩园
摩天高楼里的明式文人庭院
半亩园位于上海中心大厦37层,173米的高空中,是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素有“空中园林”之称。(半亩园这个名字最早其实是一处建于清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作为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位于北京东城黄米胡同,如今仅存遗迹。)半亩园因占地384平方米,约合半亩而得名,虽体积不大,但园内亭台流水、景随步移。园内的亭台草庐、假山流水、一草一木、乃至地面上铺的砖,都用明代的方式展示。其总规划和设计师周纪文希望借此“向世界展现传统的文人审美、精神、工艺方式,以及种将传统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尝试”。
园林正中的“龙亭”,由“江南古建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过汉泉操刀,仿照全国唯保存明代原装的亭子——艺圃内的乳鱼亭建造而成。木材选用1000年以上、直径超过一米的金丝楠木,并仿照明代工艺纯手工打磨出象牙的质感,规格等同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右侧竹园,为还原明代工艺,工匠精心挑选粗细般的毛竹后,抛弃现代工具,纯手工将竹子剖成粗细大小丝毫不差的竹片,而竹园门口挂的竹帘也是来自明代的古物。左侧草庐则建造成了茅亭的样式,亭身使用柏木,稻草铺顶,这种建筑风格从南宋延续到明代,曾出现在明代画家文征明的绘画中。
半亩园以玻璃幕墙为背景,古典与现代、文化与工业,在这透明的介质两端交映生辉。整个园林,活脱一件折射当下中华文明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个特殊的“园林”建筑,向世人展示传统庭院的美感,以及传统与现代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半亩园”的建成,成为了人类“精神花园”的缩影,在浮躁繁忙的生活中,给现代人提供一个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
苏州博物馆
现代简约与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
当我们在谈及江南文人园林的延续与创新时,狮子林畔被建筑大师贝聿铭唤作“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或许是对“中而新,苏而新”的最好诠释。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从苏州古典园林当中吸收灵感,亭台、廊道、假山、池水、竹林等有机结合,营造出山水园林之境,亦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一体。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苏州博物馆多处设计还融入了几何元素,用现代几何造型中的菱形、方形等几何图案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简洁得体却又不失大方气度。用灰白两色和谐搭配,素而有华,简而显贵,既体现江南园林儒雅气质又符合现代建筑的几何美学特点。
苏州博物馆就生长在苏州民居之中,用的是一样的坡度屋顶,一样的白墙黛瓦。它就在拙政园近旁,却没有抄袭江南园林的手法,而是用全新的结构和形式设计了亭子,挖了水池,堆了假山,建了小桥。又从拙政园文徵明手植的古藤上移来株新枝,意味着将苏州园林的文脉延续。今天,我们世代珍爱的江南园林或许也要遵循这样的路子,才能继承和发展。
粤剧艺术博物馆
岭南园林的新时代演绎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其所在位置囊括在莫伯治先生考究的海山仙馆原址范围中,曾经拿下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鲁班奖。
粤剧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尊重戏曲发展与岭南传统园林的密切关系,沿荔湾涌南、北两岸布局,最终形成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组别院的院落格局。建筑吸取岭南庭院“连房广厦”式布局的精髓。南岸园林建筑总体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布,环绕中心晚沙湖,边界上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错落“别院声歌、普天叹曲、梨园种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畅曲”六组院落空间。中心庭园引荔湾涌水进入场地,占总用地面积12.8%,广阔的水面使建筑群沉浸于片氤氲水气之中,犹临仙境。同时西园之内各个园林小院,水畔、山石间、曲径回廊、涌边、桥头、榕树下都可以作为粤剧私伙局的表演场地,整座博物馆为粤剧传承营造出最大可能的戏曲空间。这里不仅有南汉、明清的西关风情,还有苏州园林江南小院,有民国风格建筑西洋小亭,有粤剧广福戏台、剧场,有琼花堂、八和阁、华光祖师堂等园林建筑与小院。身临其境,移步换景,配上晚上的灯光效果,更是营造出琼楼玉宇,似真非幻的感觉。
在设计之初,此园各组建筑就兼顾考虑到传统园居生活的再现,园林空间以“游、读、品、观、听”之乐串联起来,并做了相应的室内空间设计,可承载饮食宴乐、雅集、文创商业运营等功能。开园后,园中定期举行粤剧雅集、节日活动,市民人人可参与,为粤剧艺术的活化传承营造了一个真切的“文化空间”,亦满足了新时代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启发了园居生活之于现代生活空间的审美选择。
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园
航站楼里的“中国风”
大兴国际机场共有5个登机指廊,每个指廊末端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设计了主题分别为丝园、茶园、瓷园、田园、中国园5个室外庭院。其中,中国园是所有庭院中唯一的仿古建筑风格园林。
中国园主题色调为红色,以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景观空间作为设计灵感,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古典园林和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园景格局源自苏州畅园,亩虽小,亦可驻足观赏,一畅胸怀。中国园的八角亭、六角亭、游廊、敞轩、榭、廊、殿座;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425.96平方米的中国园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古建筑所具有的全部特点。最核心的建筑是八角亭,上面的“万字符”共有1000个。匾额是中国园的另一特色,匾额楹联选用中国书法历史的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八大名家(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米蒂、赵孟頫、文徵明、乾隆),以特有传统汉字书法艺术展示造园意境。中国园还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古建筑彩绘油漆的“一麻五灰”传统做法。
大兴机场航站楼独特的中国风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广受欢迎的拍照打卡地。无疑,机场成为中国园林文化输出的一个窗口。更多的国际旅客在候机的环境之中,如果能够在这样的园林休憩,确是另一种惬意。
上海半亩园
摩天高楼里的明式文人庭院
半亩园位于上海中心大厦37层,173米的高空中,是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素有“空中园林”之称。(半亩园这个名字最早其实是一处建于清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作为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位于北京东城黄米胡同,如今仅存遗迹。)半亩园因占地384平方米,约合半亩而得名,虽体积不大,但园内亭台流水、景随步移。园内的亭台草庐、假山流水、一草一木、乃至地面上铺的砖,都用明代的方式展示。其总规划和设计师周纪文希望借此“向世界展现传统的文人审美、精神、工艺方式,以及种将传统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尝试”。
园林正中的“龙亭”,由“江南古建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过汉泉操刀,仿照全国唯保存明代原装的亭子——艺圃内的乳鱼亭建造而成。木材选用1000年以上、直径超过一米的金丝楠木,并仿照明代工艺纯手工打磨出象牙的质感,规格等同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右侧竹园,为还原明代工艺,工匠精心挑选粗细般的毛竹后,抛弃现代工具,纯手工将竹子剖成粗细大小丝毫不差的竹片,而竹园门口挂的竹帘也是来自明代的古物。左侧草庐则建造成了茅亭的样式,亭身使用柏木,稻草铺顶,这种建筑风格从南宋延续到明代,曾出现在明代画家文征明的绘画中。
半亩园以玻璃幕墙为背景,古典与现代、文化与工业,在这透明的介质两端交映生辉。整个园林,活脱一件折射当下中华文明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个特殊的“园林”建筑,向世人展示传统庭院的美感,以及传统与现代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半亩园”的建成,成为了人类“精神花园”的缩影,在浮躁繁忙的生活中,给现代人提供一个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
苏州博物馆
现代简约与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
当我们在谈及江南文人园林的延续与创新时,狮子林畔被建筑大师贝聿铭唤作“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或许是对“中而新,苏而新”的最好诠释。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从苏州古典园林当中吸收灵感,亭台、廊道、假山、池水、竹林等有机结合,营造出山水园林之境,亦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一体。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苏州博物馆多处设计还融入了几何元素,用现代几何造型中的菱形、方形等几何图案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简洁得体却又不失大方气度。用灰白两色和谐搭配,素而有华,简而显贵,既体现江南园林儒雅气质又符合现代建筑的几何美学特点。
苏州博物馆就生长在苏州民居之中,用的是一样的坡度屋顶,一样的白墙黛瓦。它就在拙政园近旁,却没有抄袭江南园林的手法,而是用全新的结构和形式设计了亭子,挖了水池,堆了假山,建了小桥。又从拙政园文徵明手植的古藤上移来株新枝,意味着将苏州园林的文脉延续。今天,我们世代珍爱的江南园林或许也要遵循这样的路子,才能继承和发展。
粤剧艺术博物馆
岭南园林的新时代演绎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其所在位置囊括在莫伯治先生考究的海山仙馆原址范围中,曾经拿下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鲁班奖。
粤剧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尊重戏曲发展与岭南传统园林的密切关系,沿荔湾涌南、北两岸布局,最终形成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组别院的院落格局。建筑吸取岭南庭院“连房广厦”式布局的精髓。南岸园林建筑总体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布,环绕中心晚沙湖,边界上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错落“别院声歌、普天叹曲、梨园种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畅曲”六组院落空间。中心庭园引荔湾涌水进入场地,占总用地面积12.8%,广阔的水面使建筑群沉浸于片氤氲水气之中,犹临仙境。同时西园之内各个园林小院,水畔、山石间、曲径回廊、涌边、桥头、榕树下都可以作为粤剧私伙局的表演场地,整座博物馆为粤剧传承营造出最大可能的戏曲空间。这里不仅有南汉、明清的西关风情,还有苏州园林江南小院,有民国风格建筑西洋小亭,有粤剧广福戏台、剧场,有琼花堂、八和阁、华光祖师堂等园林建筑与小院。身临其境,移步换景,配上晚上的灯光效果,更是营造出琼楼玉宇,似真非幻的感觉。
在设计之初,此园各组建筑就兼顾考虑到传统园居生活的再现,园林空间以“游、读、品、观、听”之乐串联起来,并做了相应的室内空间设计,可承载饮食宴乐、雅集、文创商业运营等功能。开园后,园中定期举行粤剧雅集、节日活动,市民人人可参与,为粤剧艺术的活化传承营造了一个真切的“文化空间”,亦满足了新时代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启发了园居生活之于现代生活空间的审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