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分析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和加入WTO双重推动下,当前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变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下面笔者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技术与产品结构、出口与区域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产业需求结构呈现非均衡性、多层次化发展趋势
  
  信息产业需求结构,即是社会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按照产业结构理论,需求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第一要素,因此信息产业的需求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产业结构的层次和变动趋势。
  1.中间需求突飞猛进,最终需求增速趋缓
  中间需求是指信息产业生产部门对一次性将其本身的全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在三大类产品中主要包括投资类和基础元器件类产品。最终需求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一般指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消费类家用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直接导致产品结构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至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三大类产品结构)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如图1所示。
  


  1980年至1995年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消费类产品居主导地位,并拉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当时的结构调整是在“短缺”经济状态下,以克服产业“瓶颈”、填补产业“空白”为目标的“宏观均衡导向”型调整。从1998年开始以通信、计算机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迅速成为拉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火车头,2001年投资类产品在电子信息产品中占据了半壁江山,2002年以来,消费类家电产品又恢复了增长。此时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的“非均衡性”战略调整。
  
  2.信息化需求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
  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稳定的高增长就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工业的组织方式和生产结构,并利用新技术提升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方式,以提高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率。而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强渗透性的特点,使其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无孔不入。同时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引下,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等政府上网工程广泛开展,都给信息产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由于电信、金融、政府等重点行业巨大的IT应用需求规模,成为系统集成主要应用市场的重要条件,从而推动了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个人信息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成为未来新趋势
  个人消费,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信息消费,都强烈地影响着信息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我国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以后,需求结构的重点已经由衣食住行等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阶段以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随之提高,这必将大大拉动信息消费的进一步增加。而需求又必将引导市场供给发生变化,最终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变化。从1985年至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对通信的需求突飞猛进,2001年是1985年通信消费支出的32倍,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14%增加到8.61%。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85年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1.76%,到2001年末已达到6.32%,提高了4.56个百分点。
  但我国当前消费率仍然是偏低的,据IMF、世界银行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而我国消费率则要低18~1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居民还有很大消费潜力,信息消费“需求拉上型”的增长模式还将持续下去。
  
  二、供给结构与现实需求存在某些错位现象
  
  供给结构是信息产业结构的基础,也是社会对信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
  
  1.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
  现阶段我国信息产业劳动力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大量流失,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稀少,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工程、计算机、通信产品设计开发人才犹为缺乏。从1988年到2001年,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技术人员比例由10.5%增长到20.8%,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图2所示。
  


  而对于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来说,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明显。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存量的总体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即高端与低端软件人才都比较缺乏,中端软件人才相对较多。对于目前我国软件发展程度来说,急需的是大批的“软件蓝领”,现在我国软件产业这种人才结构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2.信息产业投资结构变动幅度较大,“软”化特征明显
  信息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投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要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必须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变换。我国信息产业投资结构从1995年到2000年末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是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增长突飞猛进,在国民经济行业投资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如表1、表2所示。
  


  制造业投资地位上升,信息咨询及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投资增幅最大:
  1995年,国家对通信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的4.56%,经过5年后这个比例达到18.28%,投资额增长20572%;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建投资增长最快,2000年比1995年增长344.76%,占国家新建投资总额比重由1995年的4.13%飞升到2091%。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基建投资在整个社会服务业基建投资结构中表现也非常抢眼,尽管当前基建投资总额还不大,但却是最具有增长潜力的。计算机应用服务基建投资额由1995年的1.04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25.44亿元,增长率高达2346.15%。
  邮电通信业基建投资稳步增长、更新改造投资占投资主导地位:
  邮电通信业(运营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虽然不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但也从1995年的277.9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79.04亿元,增长率为144.32%。今后信息咨询以及计算机、通信、软件等应用服务方面的投资会越来越大,最终将引导整个信息产业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从信息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来看,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来说,基本建设投资大于更新改造投资,而且在工业化尚未完成阶段有拉大的趋势,如1995年更新改造投资与基建投资之比48:52,2000年二者之比为41:59,表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扩展阶段还没有结束。对邮电运营业来说,则是更新改造投资大于基建投资,从1995至2000年间二者之比一直在64∶36范围内波动,说明电信运营业的投资更多地应用在对旧设备更新换代、对信息化程度提高上。
  无论是基本建设投资还是更新改造投资,制造业的投资规模远远落后于运营服务业的投资,2000年运营服务业投资规模超过1900亿元,而制造业仅362亿元。这也证明了在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服务业)结构扩张更主要作用在于完善市场化。2001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为285亿元,占整个电子信息产品总销售收入8237亿元的3.46%,而IT产业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40%~50%以上,信息产业结构的“软”化是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标志。当前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发展又滞后于硬件制造业的发展,今后在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是战略性任务。
  
  三、信息产品供求总体平衡, 但结构性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当前,我国信息产品市场总需求略大于供给,总体基本上达到了供需平衡。但在市场细分以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一方面表现在,中、低端电子产品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出口大于进口;如我国彩电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7000万台,而目前市场的有效需求量还不足3000万台,各彩电企业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成熟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是必然结果。我国彩电行业的产值盈利率已经由1999年的2.26%下降到2001年的2.05%。另一方面,高端产品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供给不足。如集成电路市场,1999年至2000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量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可当时我国集成电路厂商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01年受全球半导体行业衰退影响,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量为220亿块,本国生产量为49亿块,自主供给率为2227%,进口199.1亿块。2002年1至9月,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量达到247.63亿块,生产只有61.67亿块,进口244.64亿块。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灵魂与核心,长期依赖进口,将导致我国信息产业空“芯”化局面越来越严重,在国际产业链中始终处于下游,长此以往必将使信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近两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供求如图3所示。
  


  四、技术及产品结构不合理, 主导产业演进滞后于国际趋势
  
  1.关键的核心技术落后,高端产品国产品牌少:我国多数电子信息技术装备还处在对国外同类产品模仿阶段,更多的是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电子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基本以引进国外为主,关键元器件、配套件仍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软件、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网络产品中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品目前大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PC机和大部分整机生产以CKD、SKD组装为主,移动通信手持机生产以三资企业为主。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因素,技术创新会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我国当前不仅在技术创新上远远落后于国外IT发达国家,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前10名企业专利总和161个,还不如朗讯科技一家公司专利多;而且在体制及制度创新上也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我国高档产品国产化比率低。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技术装备落后,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电子产品普遍存在低档、低质、低价和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2001年我国手机市场85%为国外品牌,PC市场有22%为国外品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要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消除泡沫成分,防止信息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
  2.信息产业内部主导产业更替进程滞后于IT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是通过其内部各层次主导产业不断更替来实现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内部主导信息产业的更替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6年,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彩电企业茁壮成长。以彩电整机及相关配套件为代表的家电类企业占行业主导地位。1997年以后。传统家电企业仍具有雄厚实力,四川长虹是我国民族彩电业的龙头;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IT产业发展迅猛,联想、北大方正、TCL、华为等企业崭露头角。企业群体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发展为产品制造、软件生产和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元格局。1998年后,由于通信设备市场的迅猛扩展,再加上人们对移动通信手持机的需求猛增,通信业对整个信息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新的主导产业地位就此确立。如表3所示。
  国际上IT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已经转向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而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决定了信息制造技术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在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产业的历史使命将延续到我国工业化完成以后。
  
  五、出口结构层次低, 对外依存度增强,国际风险升高
  
  虽然电子信息产品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中坚力量,但出口贸易方式大多数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已经占90%左右,而一般贸易仅占10%。这主要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多,而且许多产业是通过发达国家的产品梯次转移形成的。我国IT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普遍较弱,尤其缺乏专门从事组织全球性采购供应的系统集成商。而且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利润已经非常低,仅剩下惟一的人工成本优势,长期下去,既削弱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又限制了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从而在关键技术上形成对国外企业长期依赖的被动局面。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在为我国换取大量外汇的同时,也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对外依赖风险逐渐增大。1990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4.76%,到2000年这一比例高达75.61%,2001年由于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和国际IT业不景气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同时也影响了电子行业整体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长率由2000年的34%下降到19.7%左右。
  
  六、区域结构变化体现出以点带面、 重点突破的新格局
  
  我国信息产业区域结构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及国家整体产业布局条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现在我国已经入世,信息产业及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在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必须形成专业化生产优势,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专门化区域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具有区域分工意义的、主要为区内外服务的聚集功能地区。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等几个大型的专业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专业化的程度大于1,对周边辐射效应明显,并带动了周围关联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配套功能日趋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程度量化指标可用增加值专业化率(SVIJ)来表示。SVIJ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以2001年各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数据为例,经计算得到各主要省区增加值专门化率为:江苏:SVIJ=1.31;北京:SVIJ=3.5;上海:SVIJ=2.61;广东:SVIJ=1.41。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专门化率高达3.5,专业化程度最高,带动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等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其他如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区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专门化率也都大于1,说明电子信息产业是该地区的专门化产业。
  由于这些信息产业比较发达地区普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外开放程度高,因而必须适应产业升级加快的要求,增强R&D经费和人员投入,以加强技术和管理体制创新的能力。在生产结构上,要逐步转向高加工度化和知识、技术集约化;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实现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
  总之,我国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滞后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信息产业应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这个“资源转换器”,达到从粗放型向知识、技术密集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通过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我国由信息产业大国向信息产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261-267
  2 .司有和.信息产业学.重庆出版社,2002:125-149
  3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12-113
  4 .厉无畏,王振.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16-223
  5.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2(5)
  6 .李永禄,龙茂发.中国产业经济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4-106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部北京100846)
其他文献
从现代人对房屋装修的理念上来看,不仅需要在质量方面有所保证,还要在外观方面保持美观,在设计方面保持合理,并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因此,在现代化的建筑装饰工程中,逐
文章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从沈阳浑河滨水区的生态建设、地形、植被、总体规划等多角度深入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浑河滨水区规划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对浑河两岸滨水景观
避暑山庄初称热河行宫。其始建时间在清代官修史籍中无载,私家笔记和现代学者其说不一,似无从定论。本文在参阅史籍和清宫遗档的基础上,认为热河行宫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七月
雨洪问题一直都是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痼疾,“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洪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湿地的利用来使雨洪得到控制,不仅能够使环境得到保护,还能够对洪涝灾
1660年的一个夏日午后,扬·维米尔(Jan Vermeer)在水边画下了一幅代尔夫特的风景画。云层正在天空聚集,夏季的暴风雨马上会到来。空气里饱和了水汽,天光和水色笼罩着这个宁静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时代随之而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日益提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再单纯的只满足与功能上的需求,更多的趋向于对于
以建筑外观色彩作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现状,分别从趋同与多元、交流与创新、经典与流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国居住建筑色彩设计的特点,进而提出创新是中
本文测定了73名正常人正中神经及胫神经躯体感觉皮层诱发电位值(N_(20);P_(38))及对应于神经根C_5,C_6,C_7,C_8/T_1,L_3,L_4,L_5,S_1的特定皮节刺激的皮层诱发电位值,并记录
在一个喜庆的节日,一条大道从东到西按照4面红旗、3面黄旗、2面蓝旗、1面绿旗的规律排列,共悬挂了2017面彩旗。问从西到东第1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从东到西按照4红、3黄、2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