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ju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7年2月11日在上海成立的商务印书馆,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这里是当时的“知识之府”,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一块阵地。中共早期党员沈雁冰(茅盾)、徐梅坤、董亦湘、恽雨棠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1919年初冬,14岁的陈云告别故乡青浦县练塘镇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发行所当店员。在这里,陈云比较集中地研读了一系列马列著作和其他革命书籍。1925年,他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后为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即由董亦湘和恽雨棠介绍,他加入中共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1982年,商务印书馆建馆85周年,陈云曾为该馆题词:“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过去,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董亦湘和恽雨棠的事迹了解不多,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发掘,逐步揭开了陈云的这两位入党介绍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胸怀大志的董亦湘
  董亦湘,1896年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潘家桥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椿芳,因为家境贫寒,他只读了七八年私塾,19岁时,就开始在本地任塾师。虽然是私塾老师,但他胸怀大志,曾经在笔筒上刻了“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誓言。1918年,经一位名叫殷彦洵的塾师介绍,他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国文词典委员会当助理编辑。“五四”时期,董亦湘开始接受新思想,为了寻求马列主义真理,他自学英文、俄文,阅读马列著作,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并常与陈独秀、邓中夏、俞秀松、沈雁冰等早期共产党人往来。
  董亦湘与沈雁冰的关系非同一般。沈雁冰于1916 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在这里,他不仅从事大量的文学翻译、文学理论研究、文艺社团的组建和文艺刊物的革新,同时也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1920年7月,由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发起 成立共产党小组,沈雁冰于10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小组。董亦湘是1918年秋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词典部当助理编辑的,可以说他与沈雁冰在同一单位里,干着同样的编辑工作。同时,他们二人还一起住在商务印书馆附近的同一幢石库门老房子内。沈雁冰夫妇住在三楼,董亦湘兄弟住在二楼的厢房内。中共“一大”后,中共中央指派负责《向导》出版发行工作的中共党员徐梅坤到商务印书馆,协助沈雁冰等发展党的组织和筹建工会等。经沈雁冰、徐梅坤介绍,董亦湘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决定:将上海的53名中共党员,以居住较近、便于掩护、方便活动为原则,进行重新编组,共分四个组。住在闸北一带的党员编在第二组,命名为商务印书馆小组,有13名成员,组长就是董亦湘,该组组员有沈雁冰、沈泽民(沈雁冰之弟)、杨贤江、张国焘、刘仁静、徐梅坤等。
  此外,董亦湘还是无锡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在无锡他还介绍孙冶方等人加入共产党,帮助孙冶方等人建立了无锡的党支部。
  1924年4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原商务印书馆小组改称闸北组,归闸北区委领导,董亦湘任商务印书馆党支部书记。
  从1924年8月到1925年上半年,董亦湘还在党领导的上海大学社会系任教,讲授社会发展史,还参加过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在这期间,董亦湘和恽雨棠介绍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董亦湘还是张闻天的入党介绍人。
  1925年8月,董亦湘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在苏联,董亦湘的俄文名字叫奥林斯基·列夫·米哈依洛维奇,他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因为他曾经做过乡村塾师,还在上海大学教过书,他就和张闻天一起在所学习的学校任助教。
  在苏读书期间,王明一伙搞宗派活动,他和俞秀松等人与之开展激烈的斗争。1927年6月,王明一伙指控董亦湘、俞秀松是“江浙同乡会”的头头,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一道搞反革命活动。1928年,经第三国际监委、联共(布)监委和中共代表团成员瞿秋白、周恩来等三方联合调查后,才真相大白。所谓的“江浙同乡会”、“反革命活动”并不存在。1931年1月,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夺取了党中央的领导权,推行一条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董亦湘、俞秀松等人坚决加以抵制,王明便以“反对中央领导”的罪名,再次对董亦湘等人进行诬陷打击。1933年初,董亦湘被调到苏联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工作,任远东苏联内务部政治保卫局全权军事代表,在那里,他与印刷女工、苏联籍朝鲜姑娘奥迦依结婚,并生下了一子一女。1937年苏联清党,有人向斯大林进谗言,联共当局将董亦湘逮捕入狱。1938年,王明的同伙康生,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诬蔑董亦湘等人是“在苏联的托洛茨基匪徒”,1939年5月29日,董亦湘被迫害致死,年仅43岁,其家属也遭受株连,被流放到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尔达市的一个农场劳改。
  1959年1月,苏联中央军事检察院和远东军事法院发出通知和证明,对董亦湘作出“以无罪结案”、“恢复声誉”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董亦湘的历史旧案进行了复查。1984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董亦湘平反昭雪,被定为革命烈士。1987年4月,在董亦湘家乡建立了一座纪念碑,陈云亲自题写了“董亦湘纪念碑”六个大字。
  意志坚强的恽雨棠
  恽雨棠于1902年8月出生在江苏武进县西夏墅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参加革命后,恽雨棠撰写文章的笔名叫洛生,被捕后在狱中的化名叫胡迪生,在苏联留学期间的俄文名字叫米留丁。恽雨棠在兄弟中排行老五,全家靠耕种六七亩地和经营一个小竹器店维持生活。9岁时恽雨棠进国民小学读书,读到初小二年级时,因父亲去世,家中无力供养而辍学,后经他的老师韩佩兰介绍到镇江张裕昌变蛋坊做学徒,张裕昌的龙缸皮蛋颇负盛名,恽雨棠名义上是学手艺,其实是老板家里的杂役工,而且他的收入也只够自己糊口的,翌年,恽雨棠离开镇江张裕昌变蛋坊到安徽芜湖中兴打蛋厂做工。恽雨棠16岁时,因母亲病故,他回到家乡,自己开了一爿新华酒店,他自制甜白酒出售。后来,他从亲戚王光业处得知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招工的消息后,就将小酒店出盘给一位街坊,启程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应考。
  1919年9月,恽雨棠经考试成绩合格,被录取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练习生,后来被分配到订书柜工作。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恽雨棠开始阅读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和进步报刊,并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23年底,经商务印书馆党支部书记董亦湘介绍,恽雨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过也有些资料认为,恽雨棠是1924年底经董亦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恽雨棠勇敢地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中去,他向沿街游行群众发表演说,也就是在这一年,恽雨棠先后介绍了陈云、薛兆圣等人入党。从各种资料来看,陈云入党的时间应该是1925年,介绍人就是董亦湘、恽雨棠二人。
  1925年6月21日,商务印书馆工会成立,8月19日,工会发动了第一次大罢工,恽雨棠是最早发起筹备商务印书馆罢工委员会的15名临时委员之一, 23岁的恽雨棠还亲自撰写了《商务印书馆罢工宣言》,他还主持起草了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章程草案,担任发动商务印书馆印刷所职工罢工的联络员和对资方谈判条件研究委员会成员。8月27日,为期一周的第一次大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公司当局在增加工资、承认工会、改良待遇等主要复工条件的协议书上签了字。
  1925年10月,恽雨棠在广州黄埔军校经过短期学习后,被党组织选派到苏联学习,他与蒋经国、邓小平、廖承志、杨尚昆等都是同期学员,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第一期学员。1927年初,恽雨棠与共产国际代表罗易一同回国,然后,恽雨棠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他向乡亲们宣传中共的主张,介绍苏联的见闻。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决定派一批青年干部到苏联学习,并由恽雨棠担任领队。1927年深秋,恽雨棠带领200多名学生赴苏学习,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向忠发、秘书李震赢。在上海董家渡码头他们秘密登上一艘苏联货船,经三天海上的航行后到达苏联的海参崴,然后从海参崴到莫斯科。在漫长的旅途中,恽雨棠辅导学生学习俄语,向学生介绍苏联情况。这是恽雨棠第二次进莫斯科中山大学,除了学习,他还兼任中国革命问题翻译,负责学校壁报的编写工作,他把苏联《真理报》的新闻随时译成中文,转载在壁报上以便于同学学习。
  1928年上半年,王明等人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搞反托扩大化,制造耸人听闻的“江浙同乡会反党小集团”事件,王明一伙指控董亦湘是“江浙同乡会”的头头,因为恽雨棠是江苏人,又是董亦湘介绍入党的,加上与董亦湘是江苏同乡,所以被诬为“江浙同乡会”的重要“反党分子”。1929年3月,恽雨棠又被王明宗派集团打成托派嫌疑分子,并在党内受到重大处分。1929年暑假后,恽雨棠与一些“托派分子”被遣送回国。同年8月底,恽雨棠回到上海,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周恩来在华山路静安寺附近的一家米店的楼上约恽雨棠等人谈话,随后,恽雨棠参加了中组部主持的专为这批由苏回国学生开办的干部短期训练班,周恩来、项英、关向应、恽代英等党中央领导人轮流给训练班的学员上课,学习结业后,恽雨棠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所属的《红旗》报经理部,任发行部主任一职。
  1929年12月,苏联莫斯科方面负责部门致信中共中央,信中说:“八月间,回国的同志,多数在中大六月党员大会中被指有参加托洛茨基反对派活动的嫌疑。”中共中央对信中所点名的恽雨棠等人,分别发了通知,要他们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意见,1930年1月11日,恽雨棠给中共中央写了书面声明,其中说:“我在青年团大会上曾极力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在思想上没有接受过托洛茨基的影响”,“回国后托洛茨基反对派曾来宣传和煽动我,此事曾向中央报告过,而且还和某某同志面谈过”。《红旗》报登载了恽雨棠等的书面声明。
  不久,回国的王明由中共沪东区委组织部长调任中宣部代理秘书,一次,王明以检查工作为名,说恽雨棠领导无方,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随即中宣部秘书处主任问友指责恽雨棠领导的《红旗》报的发行工作,认为“发行二千六百份,大部分还在上海”,是“非常不足”,“发行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就这样,恽雨棠被打成了“右倾”,他的爱人李文也因受牵连而被停止在机关工作,夫妇俩一起从中宣部《红旗》报经理部被下放到闸北区委。李文原名文婉,江苏武进人,在常州芳晖女中读书时投身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旗》报工作期间与恽雨棠结婚。
  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了加紧推行“左”倾冒险的行动计划,8月10日,上海市政总工会成立,恽雨棠经区委介绍和上海总工会同意,担任市政工会主席,妻子李文也到市政工会做内部机要工作,9月15日,上海黄包车夫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黄包车夫总罢工委员会,恽雨棠被任命为该委员会主席,孙冶方任副主席。为了发动和组织黄包车夫罢工,据后来成为大作家的郑振铎回忆,恽雨棠“身穿敞着前胸的蓝布短衣”,与黄包车工人一块拉车,郑振铎曾经把恽雨棠想象为“一个很文雅的瘦弱的如一般文人似的人物”,后经接触后才发现恽雨棠“是一位身材高大”“脸部表现久历风霜的颜色。从他那坚定有威的容颜上,便知道他定是一位意志异常坚定”的“神秘人物”。
  当时,李立三他们认为黄包车夫至少比资本家等多出20倍,只要每一个工友向资本家吐一口痰,就能把资本家们淹死。24日,上海黄包车工会罢工委员会颁布总同盟罢工令,命令“全上海十二万工友一条心地在本月二十五日上午六时,实行总同盟罢工,九时到南京路示威”。后来,孙冶方回忆说:“参加工作后,才知道党在人力车夫中的基础非常薄弱,几次罢工主要是用强迫方法促成的。但那时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要在最短时期内组成人力车夫的总罢工。”知道党中央对这次大罢工的任务提得太高,很难实现,但恽雨棠与孙冶方一样,都不敢再提意见。对此,孙冶方回忆说:“立三的家长制度很厉害,提意见的很容易受打击。而且我和恽雨棠都是惊弓之鸟,是受了重大处分回国的,稍不留神便会被赶出党外。”
  因贯彻李立三错误的暴动方针,南京的党组织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中共江南省委决定派恽雨棠任南京市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兼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陈云与恽雨棠谈了话。随后,恽雨棠离开刚刚分娩的妻子,并忍痛将女婴送育婴堂后,来到南京,着手恢复南京党的地下组织。
  1931年1月中旬,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结束后,恽雨棠因汇报工作由南京返上海。一天,恽雨棠写信给孙冶方,说他要去南京,妻子李文在上海的房子即要退租,已把住址开给通讯员唐虞,由唐虞转交周天僇。唐虞曾在《红旗日报》任记者,恽雨棠曾是他的老上级,而周天僇是恽雨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还是所谓的“江浙同乡会反党分子”,当时周天僇是《红旗日报》的编辑,恽雨棠的意思是把房子转租给周天僇,就托唐虞带条子给周天僇。恽雨棠这一做法违反了党在白区工作的纪律,并最终酿成惨剧。
  当时,恽雨棠夫妇并不知道唐虞已经叛变,当孙冶方、周天僇两人把唐虞叛变的消息告诉恽雨棠,并通知他们夫妇速速搬家时,恽雨棠错误地认为唐虞已经把条子交给周天僇了,估计已记不得条子上写的自己的住址了,还天真地认为唐虞曾是自己的老部下,二人感情不错,谅他也不会出卖自己。因此,就没有听从孙、周二人的劝告。
  第二天,即1月21日中午l2时30分,叛徒唐虞带领巡捕闯到新闸路福康里623号恽雨棠住宅搜捕,敌人搜出了一支手枪和一网篮俄文版马列著作,恽雨棠的妻子李文还机智敏捷地把孙冶方写给恽雨棠的书信撕得粉碎,就这样,恽雨棠夫妇被捕,并被押往新闸捕房,26日,移解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2月7日晚上10时许,恽雨棠穿着长衫,拖着十多斤重的脚镣,妻子李文正怀有身孕,与他们夫妻一同被押赴刑场的还有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人。恽雨棠牺牲时年仅29岁,妻子李文才21岁。恽雨棠夫妇牺牲后,王明竟诬陷他们是“反党集团”,并宣布开除他们的党籍,直到中共“七大”召开前夕,在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才为他们恢复了名誉。
  (责编 任志)
其他文献
高克谦(1906—1925),字允恭。1906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南池阳村。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正定七中党支部组织委员、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等职。牺牲时年仅19岁。高克谦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积极从事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特别对正太铁路工运开展作出过很大贡献,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学生运动的领袖  高克谦祖辈以兽医为业,哥哥弟弟先后夭折,因此,父亲把继承祖辈医术的唯一希望寄托在高克谦身上,全家
期刊
1949年1月22日,我们的父亲阎又文代表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将军,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翘首以待的中外记者们,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国共双方签署了“北平和平协议”,这座历史名城的命运将不再通过流血战争的方式来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这座文化古城将得以保全,北平的和平解放终于实现了。  众所周知,父亲是傅作义的少将秘书,同时兼任华北“剿总”政工处副处长和总部发言人,是傅身边的重要
期刊
《党史文汇》从今年第一期起,推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专栏“百年史辨”。这是一个稿件难组、文章难写、学术水平很高的专栏,是一个辨明正误、澄清史实、以正视听的专栏,是为将杂志质量提升到新高地而开办的一个重点专栏。这个极富挑战性专栏的推出,是该刊编者为配合中共党史宣传和党的建设所作的果敢选择,也是他们在办刊上不甘平稳、再攀高峰的突出表现,因而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应思想交锋的需要而萌生  “百年史辨”专
期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有点俗,也有点老,但它却深含哲理,而且也不过时。  想当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人民革命已经成为现实需要之时,毛泽东曾大声疾呼:“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共产党人的立场来看,中国社会各阶级可以分为敌、我、友“三群”。毛泽东接着说:“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
期刊
林基路(1916——1943),原名林为梁,广东台山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日本领导中国留学生运动。1937年回国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次年被党派往新疆工作,任新疆学院教务长、库车县县长等职。1942年9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被害,时年27岁。    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从阴堂兄处诸多恳求,始得见手谕,
期刊
2011年5月21日,我深为敬仰的陶鲁笳同志告别人世,结束了他颇有作为的一生。首都及山西熟悉他的同志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多次见过他,也有所交往。我的印象,这是一位颇有战略头脑,能够抓住大事,对山西建设卓有建树的人;是一位气质高雅、有深厚人文素养、能够在思想文化界领航的人。人们直呼他为“鲁笳同志”,这既十分亲切,又有某种敬畏。  注重环境保护与修建汾河水库  1953年,陶鲁
期刊
坐落在太原海子边文瀛湖北端的“孙中山纪念馆”始建于1905年,当年名为“劝工陈列所”,又名“劝业楼”。修建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新政变革,陈列山西各种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意在推广、发展民族工商业。如今,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的小楼虽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但却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来太原时登临寄慨而铭刻在了太原人民的心头。  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秋天来太原的。此时,他已卸去
期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对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1954年10月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到1955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1955年1-9月份的主要工作给中央的报告》后基本结束。这场批判运动因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牵动着学术界的神经。否定和肯定这场批判运动的争论不绝于耳。如认为,这场批判运动是为知识分子提供一个“杀一儆百”的样板;是对胡适的谩骂;其“
期刊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诞生80周年。这两支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1年中共山西特委直接领导组织创建的,红军晋西游击队和红二十四军在吕梁山、太行山燃起革命武装斗争星火,成为党在北方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实践和尝试。山西党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红军晋西游击队和红二十四军创立的英雄业绩,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期刊
2011年6月22日,是一个悲痛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山西省委原第一书记、跨越了95个春夏秋冬的世纪革命老人陶鲁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不幸与世长辞。尊敬的老书记陶鲁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从这位由太行山走出来的历经血与火斗争锤炼的老八路、老干部和老共产党人身上所表现的革命风范、高尚品格、领导才干、创新精神、廉洁作风、学习毅力和他主政山西长达13年之久的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