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喉部训练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123456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喉部是重要的发声器官,对于歌唱而言,其作用尤为关键。在人体的生理结构中,喉部不仅承担着发声体的角色,更是一个重要枢纽,让整个口咽腔体得以上下连通、共同运作,这实际上也就决定了在歌唱中保持“打开喉咙”状态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声乐教学中的喉部训练展开讨论,阐述了“打开喉咙”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怎样通过日常练习以在歌唱过程中正确地“打开喉咙”,以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建议,也让喜爱歌唱的声乐初学者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技巧;打开喉咙;气息控制
  优美的歌唱离不开对喉咙状态的良好把握。正因如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对学生提到“打开喉咙”这句行话。虽然教师一再强调,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打开喉咙”的概念却缺乏准确的理解,甚至出现理解有误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尝试练习“打开喉咙”的过程中,存在喉头不稳、软腭与悬雍垂未能正确上提、会厌没打开等问题,最终使其声音的共鸣与歌唱的音色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就声乐教学中的喉部训练展开分析,提出一些引导学生正确“打开喉咙”的具体方法,希望能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打开喉咙”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打开喉咙”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且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作为声乐演唱的三要素(横膈膜的支持、打开喉咙和充分的头腔共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含义为:在歌唱的过程中,应当将喉头保持在吸气时的位置,同时要放松喉头附近肌肉,使其能够打开,避免出现挤压的问题。通过外部观察,能够确定是否做到了“打开喉咙”,而观察重点是要看其能否做到喉结下沉。与此同时,必须明确的是,并非只要喉结处在最下面的位置就是做到了“打开喉头”。 外部观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判断形式,关键还是在于喉咙内部的真实感受。在舒展地打开喉咙时,喉头能够感受到一种自然向下的拉力。与此同时,舌面也应避免退缩或用力,要做到平伸,感觉很轻松自在。立足于艺术角度来说,歌唱活动实际上就是对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进行夸大,需要歌唱者发出较之于平时更亮、更高、更美的声音。那么相应的,这也就需要将发声器官开得更大一些,从而实现喉、咽、腔、口、鼻更好的联合共鸣。
  在歌唱的发声过程中,如果无法保持住喉头的稳定,就会出现声音颤抖的情况,即常说的“羊声”;如果歌唱时喉头的位置偏高,声音会变得窄亮、虚弱无力且缺乏弹性,就像是被人捏紧了喉管;如果对喉头予以刻意、粗暴地压低,声音则将给人一种发空发闷、滞重摇晃之感,程度严重时甚至会直接损伤声带,导致充血、息肉病变等问题。所以要明确的是,“打开喉咙”的关键是打开咽腔,从而使得喉、口、鼻得以联结,构成一个通道,使得通过的气息畅通无阻。在此情况下,整个咽腔会更易于产生共鸣,让所发出的声音变得圆润、饱满、优美。声源器官包括喉与声带两部分,但在歌唱时,声带是唯一的发声体。声带处于人体颈前部的喉结处,由肌肉与软骨构成。歌唱时依靠声带周围的喉头软骨及肌肉来控制其伸缩和开闭。在歌唱时,让喉咙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对音域宽窄、音色优劣都有着重要影响。大歌唱家哀·密台司婷曾这样描述其歌唱时的感受:“我歌唱时总是感觉到自己似乎没有喉咙一样。”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何为“打开喉咙”,理解“打开喉咙”的价值所在。因此,对于声乐训练而言,如何正确地“打开喉咙”至关重要。
  二、引导学生“打开喉咙”的具体方法
  (一)“半打哈欠”练习
  “半打哈欠”这种练习方式的原理是:人在打哈欠的过程中,其舌根所处的位置非常低,同时还会自动地抬起软腭与悬雍垂并降低喉头的位置。此时,人会感到咽部状态非常的通畅,而这种通畅的感觉也正是声乐训练中所追求的“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但必须意识到,打哈欠的训练要注意度的把握,如果过度就会导致喉结受到压迫,从而使得整个口腔变得紧张。所以正确的训练方式是“半打哈欠”,即通过模拟人体在刚打哈欠时吸气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能够获得一种较为适度的舒展扩张的力量,无论是喉部、咽腔还是口腔,均可以感到比较放松、舒适。通过“半打哈欠”,能够有效拉开口腔上下之间的距离,促使整个口腔的空间得到扩展。此时的气息流通将变得更为顺畅,发声的共鸣通道也更为宽敞无阻,歌唱效果自然也将更佳。
  (二)“吸着小舌唱”练习
  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训练学生体会“不断吸气”,强调“如何吸就如何唱”,而这些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歌唱时找到“打开喉咙”的状态。通过“半打哈欠”的练习,可以帮助其找到什么是“打开喉咙”的感觉,但却很难在长时间的发声过程中始终保持“打开喉咙”的良好状态。因此,一方面要用好“半打哈欠”的练习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吸着小舌唱”的练习方式予以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保持上腭抬起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在发声过程中能够更长时间地将喉头保持于稳定位置上,而这也正是保持“打开喉咙”状态的重要条件。
  (三)上下颌张开练习
  上下颌张开练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会厌打开的感觉,这有助于让歌唱时的喉部气息更为舒畅地传至咽腔、口腔及鼻咽腔,使共鸣效果更为明显,让音色更佳。众所周知,在吃饭时开口大笑很可能会导致食物呛入气管,这实际是因为大笑时上下颌得以张开,整个咽喉变得非常通畅,而这种通畅感也正是声乐训练所追求的。在具体练习时要保持下巴在一种自然、松弛放下的狀态,同时放松牙关以实现颌关节的良好打开。教师可让学生用手指按住其耳朵前的面颊上的凹洞,这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其是否松开了上下颌。
  (四)学会在胸部建立“支点”
  第四种训练方法是要找到胸腔的正确“支点”或“着力点”,声乐演唱中的支点问题非常重要。对优秀的歌唱家在演唱时的喉咙状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都是通过建立胸腔支点来帮助打开喉咙的。著名音乐家吉诺 贝基曾经提到“在歌唱时,应当让声音能够从两根锁骨的中间位置中发出来,声音要深”。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沈湘也说过“优美的声音当是从‘嗓子眼儿’里出来的,要注意‘嗓子眼’的正确位置并不在声带处,而是在胸部位置,即人们常说的第二纽扣处”。 这些其实都强调了要在胸部找到支点的感觉,其也是一种帮助“打开喉咙”的有效方式。这里所讲的“支点”是指一个假设的声带位置,而这个胸部支点的位置应当低于实际声带所处的位置。只要学会在胸部建立“支点”并将注意力转移至此位置,那么喉头就能自然放松,并降低到合适的位置,最终成功地“打开喉咙”。
  (五)基于u、o元音的巩固练习
  在进行发声训练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打开喉咙”,可以选择以u、o这两个元音作为训练重点。这是因为这两个元音在发音时,喉头最容易处于最低的位置。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发声时,要放松舌根、放平舌面、打开咽腔,让喉头可以随吸气而自然地下移并稳定住位置,再通过口腔发o的元音,让口腔保持这种状态,依靠丹田的力量将横膈膜上拉,在呼气时让声带得以振动。此时发出的o音,音色较暗,同时能够给人一种柔和且富有弹性的感觉。此外,为了避免出现喉头上移的问题,可以在练习过程中结合u、o的发音来循环练习,这将能够有效避免“打开喉咙”所导致的副作用,真正做到在拉紧声带的同时稳住喉头。基于这一方法进行练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将其培养成一个长期的训练习惯,而最终所能取得的训练效果将非常显著。
  结 语
  所谓“滴水能把石穿透”,声乐的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真正优秀的歌唱家,都离不开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要想真正地学好声乐,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而在声乐的基本功训练内容中,“打开喉咙”始终是一项核心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的良好指导以帮助学生明确“打开喉咙”的正确状态,但更要学生基于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进行训练,才能最终取得良好效果。声乐学习的发展道路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本文所提到的“打开喉咙”的方法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并非唯一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进行教学训练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找到最契合学生的训练方法,方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① 蒋晨、纪兰幽:《浅论歌唱中如何“打开喉咙”》,《大众文艺》,2018年,第5期。
  ② 郭华丽:《浅谈打开喉咙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北方音乐》,2014年,第4期。
  ③ 王树龙:《解放喉咙的歌唱》,《北方音乐》,2014年,第4期。
  ④ 张宜霞:《谈声乐训练中的打开喉咙、放低喉头位置》,《黄河之声》,2012年,第14期。
  作者简介
  熊佳颖,女,四川巴中人,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三、音乐结构宏观与微观的双重突破  音乐结构框架具有的结构力、平衡力与规律性,是音乐的重要组织方式与呈现方式。无论是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局部结构,无论是时空结构还是人文结构,任何一对关系均具有其应有的作用。而结构的动与静、强与弱,结构组织成分及相互关系均呈动态。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无论是歌词结构的原因,还是音乐自身的特点,都需要在打破旧有静态平衡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动力,实现宏观(整
期刊
〔摘 要〕中国民族器乐一直以独特的话语体系言说自己丰腴的艺术内涵。在当下,国乐又以宽阔的胸襟拥抱时代,破界与跨界、更新与创新。在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地域,用音声跨越疆界,用时尚邂逅青春。  〔关键词〕中国民族器乐;国潮  2020年的成都,深秋为银杏叶儿染上金黄色。值此良秋之际,因疫情而沉寂许久的舞台也终于重新开放,与音乐会暌违许久的我深感思念、颇为感怀,在聆听了“天姿国乐”民乐团的《国潮来袭》
期刊
〔摘 要〕史学界多番考据后,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吹奏西洋管乐第一位中国人是穆志清。在穆志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于四川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活动,对西洋管乐的这位先辈致以敬意与尊重。  〔关键词〕西洋管乐;穆志清  一、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管乐事业的发展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上溯其源,史学界多番考据后,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吹奏西洋管乐第一位中国人为穆志清。穆志清的艺术生涯,纵向跨越
期刊
〔摘 要〕《Adagio in G minor》的韵律为童声合唱《当春风来敲门》的创作提供了灵感,笔者在与阿尔比诺尼的情感共振中,领悟了生命的力量与春天的歌唱。  〔关键词〕《当春风来敲门》;阿尔比诺尼;情感共振  一、阿尔比诺尼《Adagio in G minor》  在写《当春风来敲门》之前,我的脑子里一直回旋着阿尔比诺尼《Adagio in G minor》的旋律。托马索 齐奥凡尼 阿尔比诺
期刊
内容提要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这是一种又被称之为“柔声唱法”的专业学派。它讲究演唱时只尽到半分力,音色油润明亮,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声部之间虽然有着严格的区分相互间衔接和谐统一,在唱高声区时候,往往不用强力发声,反而要用自然的气息发声,反之低音区时,往往由下腹部发出气息,经由胸腔使声音成为一条笔直的线条,从脑顶上面发出来。(又叫头声)如果在亢奋的精神状态下,做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嗓音来表现
期刊
〔摘 要〕對于车行的喜爱,不仅仅是源于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质朴的言词和浓厚的乡音。车行的一言一行给人慈祥和蔼、平实亲近的感觉,一如他那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常回家看看》是真性情的歌曲,它所饱含的人间真情,正是它得以流传的根基。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车行;黑土地  1998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了一首歌曲《好日子》:“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
期刊
八岁,那该是孩子们躲在妈妈怀中撒娇的年龄,有一个女孩,却能一路歌唱着给家里换来柴米油盐;十三岁,别人家的孩子还在挑食、淘气,有一个女孩,却半工半读,开始靠自己的能力负担沉重的学费和生活费;十五岁,很多孩子正处在青春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叛逆、不能适应社会,有一个女孩,却为了整修家里破烂的窑洞,还有刚背上书包的弟弟妹妹,拼命地工作、努力地攒钱……  她就是王二妮,出身农家的她,小小年纪一边靠卖艺唱歌
期刊
〔摘要〕《哀乐中年》这部电影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这个时代和社会仍有教育和引导作用。桑弧在他的电影中将焦点放在普通个人,而非英雄或是群体,将战争悲痛、家国情怀、民族兴衰或是任何政治意识形态都摈弃在外,拍出了自己理解的人文主义。《哀乐中年》为我们明晰了怎么活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怎么体面地死去,他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议放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甚至更久之后,也会为我们指明方向,而这也是这部影片想给观众所表达的主题立意
期刊
〔摘 要〕在与祖国分离的日与夜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黄河大合唱》重新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完成了他音乐生涯中最重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电影《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讲述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岁月与故事。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家》  冼星海,是连名字都沾染著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家。而关于他名字的由来,也是众说纷纭。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周说,1965年6月13日,冼星
期刊
〔摘 要〕诞生于1945年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民族歌剧作品,讲述了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白毛女;民族歌剧;传承  75年前,民族原创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在延安诞生,成就了民族歌剧的传奇。75年间,歌剧《白毛女》经过5次复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