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节成功的实验课能最有效地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搞好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1.优化实验目的
实验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认真研究和改进实验操作,探索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于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优化实验目的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实验目的与课节目的的关系,课节目的要在实验中得到落实。二是在实验中也要注意完成三维目标,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仅仅为了实验而实验。只有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获得新知。
比如在《玩具里的科学》一课里,要求学生通过玩玩具发现玩具的特点,进而找到玩具里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性能等诸多方面对玩具进行描述,然后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特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只是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要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准备,实验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没有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动员学生帮忙想办法,充分利用周边特有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解决工具、材料、场地等问题。利用替代品解决实验器材之不足,用本地已有的教学资源替代难以落实的教学内容。如缺水槽、滴管,可用塑料盆代替水槽,用吸管替代滴管,关键是让学生不仅掌握利用现成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的技能,也能尝试并掌握利用周边一切资源进行实验的技能。如:在做“气体热胀冷缩” 实验时,没有锥形瓶可以用矿泉水瓶代替;在做过滤实验时,没有滤纸可以用纱布加棉花或者海绵代替。
3.有序进行实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度阶段。实验程序反映了逻辑顺序。有序的实验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进而拓展思维。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结论,我们可以这样有序地进行:①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②明确实验程序,即利用木板、钉子、石头、纸盒来进行浮沉实验。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④学生实验,教师辅导。⑤汇报实验结论。⑥讨论为什么有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有些物体不可以?哪些物体那些物体通过改造可以浮在水面上?学生在有序的实验活动中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互动,可使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有效培养。
4.科学评价实验
对实验活动评价的科学与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关系着科学课教学的成败。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对学生实验活动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实验过程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上,不能只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应分为三个阶段:①实验前——以学生的“准备工作”为评价重点;②试验中——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为评价重点;③实验后——以学生“对器材的整理工作”为评价重点。如:在进行“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时,上课前对学生带来的自备实验用品进行评价,对于准备齐全并能在课前在桌子上摆放整齐的小组给予最优评价,对于准备齐全,但课前不能整齐摆放的小组给予良好的评价,对于准备不够齐全的小组给予一般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进行实验时,教师针对每一个环节及时就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比如那个小组实验时动作轻缓没有将水洒到桌子上,又或者那个小组进称量时,弹簧秤使用正确等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满自信,又能提示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操作失误的;实验结束后,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对每个小组的实验台桌面卫生、实验器具的摆放、地面卫生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也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总之,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情景,坚持不懈的指导、渗透、培养,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操作中得到有效培养。
收稿日期:2011-05-23
1.优化实验目的
实验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认真研究和改进实验操作,探索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于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优化实验目的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实验目的与课节目的的关系,课节目的要在实验中得到落实。二是在实验中也要注意完成三维目标,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仅仅为了实验而实验。只有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获得新知。
比如在《玩具里的科学》一课里,要求学生通过玩玩具发现玩具的特点,进而找到玩具里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性能等诸多方面对玩具进行描述,然后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特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只是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要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准备,实验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没有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动员学生帮忙想办法,充分利用周边特有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解决工具、材料、场地等问题。利用替代品解决实验器材之不足,用本地已有的教学资源替代难以落实的教学内容。如缺水槽、滴管,可用塑料盆代替水槽,用吸管替代滴管,关键是让学生不仅掌握利用现成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的技能,也能尝试并掌握利用周边一切资源进行实验的技能。如:在做“气体热胀冷缩” 实验时,没有锥形瓶可以用矿泉水瓶代替;在做过滤实验时,没有滤纸可以用纱布加棉花或者海绵代替。
3.有序进行实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度阶段。实验程序反映了逻辑顺序。有序的实验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进而拓展思维。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结论,我们可以这样有序地进行:①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②明确实验程序,即利用木板、钉子、石头、纸盒来进行浮沉实验。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④学生实验,教师辅导。⑤汇报实验结论。⑥讨论为什么有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有些物体不可以?哪些物体那些物体通过改造可以浮在水面上?学生在有序的实验活动中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互动,可使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有效培养。
4.科学评价实验
对实验活动评价的科学与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关系着科学课教学的成败。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对学生实验活动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实验过程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上,不能只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应分为三个阶段:①实验前——以学生的“准备工作”为评价重点;②试验中——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为评价重点;③实验后——以学生“对器材的整理工作”为评价重点。如:在进行“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时,上课前对学生带来的自备实验用品进行评价,对于准备齐全并能在课前在桌子上摆放整齐的小组给予最优评价,对于准备齐全,但课前不能整齐摆放的小组给予良好的评价,对于准备不够齐全的小组给予一般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进行实验时,教师针对每一个环节及时就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比如那个小组实验时动作轻缓没有将水洒到桌子上,又或者那个小组进称量时,弹簧秤使用正确等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满自信,又能提示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操作失误的;实验结束后,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对每个小组的实验台桌面卫生、实验器具的摆放、地面卫生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也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总之,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情景,坚持不懈的指导、渗透、培养,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操作中得到有效培养。
收稿日期:20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