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场实验:诗意的栖居?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an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的分工日趋精细化的今天,耕植对都市人而言,似乎成了鸡肋般的存在。然而当我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中获得安心的饮食和生活时,一些社区花园、屋顶农场的出现,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将尝试以劳作在城市搭建一处“诗意的栖居”?
  耕植对都市人而言,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一件事了。因此,在漳平市圆潭村的卢卡自然工坊里,当我第一次举起锄头时,发现无论是动作还是力道都不得要领。最终颤颤巍巍地举起,紧张地盯住地上的那撮杂草,莽撞地使劲,只抖起了一地的土。在这个简单的农具面前,突然发觉自己很渺小。尽管城市生活教会了我们通过使用工具来实现高效的生活,并将其称之为便利,但其实我们并未真正去享受操作的过程。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解释人与科技的隔阂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想运用科技的成果,却不愿和它发生任何关系。”人与自然的隔阂亦同理可证,其中我们主动放弃的还包括耕植的乐趣。在耕植的过程中,无论是除草、插秧、收割,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人與工具、粮食及土地的互动,由此掌握使用的诀窍,熟知自然的语言,和城市生活中那些“傻瓜式”的操作相比,理所当然获得更强烈的生存的实感。
  当我们以学习的姿态在自然里观察或劳作,惊叹其间的造化与秩序时,自然也会想在城市中仿效大自然的运作机制,以期达到城市生态的平衡。因为尽管城市不乏绿化景观,但它们多数是人为的移植与设计,并非自生长,它们普遍缺乏生命力,有些甚至成为了垃圾堆放的地点。对都市人而言,他们需要的应该是能感受到“协同生长,协同进化”的空间景观,因此也诞生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微型农场”:最常见的如社区农场,它们遍布城市不同的角落,邻近的居民将厨余垃圾“贡献”出来,做成堆肥来增加社区农场的土壤肥力,既减轻城市的垃圾压力,还能起到亲子教育和互动的作用,并为居民提供一处休憩的场所。社区农场更进一步还能形成“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即将从社区农场里收获的新鲜有机蔬菜提供给周边居民,并丰富了城市消费者的食物选择。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餐厅也开始设计“屋顶农场”,其中最负盛名的应该就是哥本哈根的Stedsans餐厅。他们在屋顶亲自种植有机蔬果,省去产地与餐桌之前的运输,为食客带来更健康的饮食。屋顶农场不仅能减少能量的消耗,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还能带动“从农场到餐桌”的风潮,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城市农场的形式还包括专门租赁给城市居民自主耕植的“一米菜园”、室内垂直农场、窗台农园以及无土栽培的温室等等。
  在如此多的“城市农场”中,社区食物森林的营造应该是与社区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在国内的一些大都市也开始出现了它们的身影。比如上海,如今已有二十多个社区花园,分散在小区、公园和学校。上海社区花园促进会也正在推动“上海2040食物森林计划”,计划在2040年建设2040处食物森林,将上海变成一座美丽的人人共享的花园,社区花园并非是单一模板的复制,每个社区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某类种植物或设施。
  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者刘悦来在2014年和团队发起了注重自然教育的NGO组织“四叶草堂”,他们将淞沪铁路支线的一处闲置地改造成火车菜园,并教导周边社区的居民种植农作物,“我们在里面种了蚕豆、蓝莓、油菜等农作物,第一次在都市里收获了油菜籽,还和居民们做了一个榨油的活动。”至于上海都市内的“世外桃源”创智农园先前则是一处闲置地,四叶草堂的团队通过设计,将其变成了上海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的社区花园,除了可认领的菜园,这里还定期举办自然保育和营造活动,四叶草堂的团队希望人们能在此重新找回人与土地最深切的联结。
  都市人在城市合理规划出耕植的空间,不仅仅为了劳作而已,那些空间同时也是进行自然教育、社区互动以及亲近自然的一个平台。“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集群。文化若远离了自然,必渐趋枯萎。”这句话或许能解释都市人对自然的感受。诚然,城市高度汇聚了人类的文明,但伴随城市化而来的,是一切事物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快:职业、居所、情感以及个性。因此都市人走向自然,是为了轻松、休息或遗忘,但将一切都倒退回最原始的状态又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如何在都市中重新建立起与自然的联结,亦是当下都市人所需要思索的课题之一。而在刘悦来看来,土地本身是有价值的,都市人往往将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权利让渡、甚至忽略了,总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景观的营造实现社区的自治,同时成为城市自然教育的平台,因为“都市农园的主要作用是将社区的人和精气神凝结在一起。”
其他文献
喜鹊梁地处马丈子与四台嘴之间,因群山环抱而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其海拔1700—2100米。据当地人介绍,此地因环境优美,四季交替分明而成为喜鹊栖息之处,因此被称为喜鹊梁。喜鹊梁最吸引人的就是广阔的高山草甸,尤其是盛夏时节绿草如茵,野花烂漫还有窜天的白桦林,以及洁白的硕大的电力风车遍布山峦,宛如置身于欧洲田园。这里适宜进行野外徒步和越野跑,而且有些草甸上还布置了简易观景台,徒步者和跑者可以在此稍作休
期刊
在郭斌的记忆里,茉莉花香伴随着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夏天。小时候他们住在倉山的老房子里,仓山有成片的茉莉花田,自家天井也种着茉莉花。夏天花开的时候,母亲和外婆会采摘茉莉,做成茶或者做成浸泡油用以护肤,也会放在房间里做香氛用。小时候的他也常常在回家的时候给母亲带一捧茉莉花,在他眼里,这冰糖般香甜的气味就是福州夏天的味道。  改革开放后,郭斌成了第一批科班出来的调香师,在福州香料厂工作的十几年,就是以生产
期刊
美国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指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已完全割裂,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一些身心的健康问题。而太阳公社恰好提供了天然的自然场域与系统师资,可以为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连接提供可能。  艰难而浪漫的理想主义实践  老C决定去乡下专心养有机猪——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老C本名陈卫,父母都是浙江农大的教授,姐姐和姐夫同样也从事农业,因
期刊
在河南一个叫做小刘固的农村里,有位叫做川崎广人的来自日本的老先生,他放着好好的退休日子不过,独身一人来到中国义务推广堆肥技术。堆肥说起来不复杂,就是用动物的粪便制成可以替代化肥农药的有机肥料,本质上是循环农业。但国内的农场多用化肥,长期使用化肥的结果是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农民对堆肥技术不了解,让他受尽白眼和冷落,吃了無数闭门羹,几乎到了流落街头的境地。好在河南的小刘固农场最终收留了他,并且同
期刊
在乡村革新过程中,设计先行或许是最好的办法。自来野生态农场作为对可持续生活的一次实践,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乡村解决一些问题,并广泛复制出去。  印象中,有机农业的经营者多少都有着与农业相关的经验,而位于上海崇明仙桥村的自来野生态农场,其创造者却是一个由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自来塾”。  2008年,同济大学发起了“设计丰收”项目(DESIS中国旗舰项目),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师们从医疗、教
期刊
以工换宿不仅仅是为了换取旅途中的食物与住房,而是让你暂时离开当下的生活环境,到一个新的地方,通过身体力行去实践一种你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交换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你生活的外延也可能就此延展。  Stuartneil高中毕业后,选择以工换食宿的方式来环游世界。一路上他搭乘好心人的车,或是在不同的地方以劳动换取食宿,为此积累了不少生活技能和经验。去年他申请了成都凡朴农场的以工换宿
期刊
夏雨清 民宿依然是乡建最好的入口  去年,“借宿”推出名为“宿集”的民宿集群项目,希望通过聚落形式,把国内最好的一批民宿品牌和融合业态,引到需要民宿而民宿又愿意去的秘境。作为项目的推动者,夏雨清相信民宿集群可以使当地风貌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也包括乡村的活化。  许多人将夏雨清称作“莫干山民宿第一人”,但在他看来,即使是“颐园”成为民宿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国内的民宿依然连“一个行业”都算不上。  整个
期刊
在城市里,人们打造着具有永续性的生活空间,农场并未远离这群生活于城市森林里的人。城市农夫们在各种空间里发挥着创意,闲置的花台、屋顶、建筑楼,甚至是海洋,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来临,我们也许需要在诺亚方舟上也建造一个农场。  屋顶农场 亲子主题的都市农场乐园  屋顶农场即是利用城市建筑的屋顶,通过土壤栽培和水培法等方式,种花植树、栽培作物。相较于一般的农园,屋顶农场面临一些其它的考验,如屋顶荷载、土
期刊
食物可以缩短人与他乡之间的距离,此话不假。这趟孟买之行,正是通过一餐又一餐热烈而浓郁的美食,印度的面纱一层层向我揭开。  咖喱感官世界  到达孟买已是半夜,身体疲惫到极致的我到了酒店倒头便睡,直到第二天上午的太阳晒到脸上。首先传进耳朵里的是附近村庄的早祷声,我定了定神,快速爬起来洗漱出门,去餐厅吃早饭。  进入餐厅那一刻,一股熟悉的味道就迎面而来——早餐居然就开始供应咖喱。锃亮的容器一字排开,盛放
期刊
往自然里去,碰触植物,亲自耕一块地,与杂草斗争,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这些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愿望。卢卡自然工坊在九龙江畔的圆潭村里,提供了一处可以体验以上这些事情的空间,希望人们尝试一种接地气的生活。  在卢卡自然工坊到来之前,鲜少人知道漳平市还有一个叫“圆潭”的村庄,对距离圆潭村约四十分钟脚程的前坑村更是知之甚少。这个仅有十余户人家的自然村,世代耕种黑糯米,每年谷雨至立夏播种,在国庆节前后收获,是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