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宁陵县石桥有一个万庄林场,那里有位一辈子植树的林业劳模“老坚决”潘从正,那里有棵他与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共同栽种的“友谊树”——泡桐树,“老坚决”与穆青24年的友情在当地广为传诵……
  穆青一生四次拜访采访“老坚决”潘从正,先后写出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197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散文《心上的树》。1989年,“老坚决”去世,穆青流着泪亲自为这位老朋友撰写了碑文。
  1965年的冬天,记者一行在豫东平原采访,有两位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我们深为感动:一位是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一位是宁陵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人们称他“老坚决”。当我们报道了焦裕禄的事迹之后,原打算向读者介绍这位长年累月与风沙搏斗的老人,没想到由于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计划被中断了。在以后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我们虽然散失了当时的全部笔记,但这个刚毅、纯朴的老人的形象,却始终在我们心头萦绕。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对老人的强烈思念,驱使我们重访旧地,发现这个已经77岁的老人就像一颗尘封土埋的明珠,虽已湮没无闻,但仍然闪耀着光芒!这次重逢使老人十分激动,他整夜无法入睡,向我们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还没有结尾的故事,像一滴水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千世界。
  一
  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宁陵县万庄村刚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散沙似的庄稼人,开始拧成一股劲迫切要求改变风沙造成的贫困状况。一向热爱种树的共产党员潘从正,决心把全部精力都使在造林上。
  在沙荒地带造林哪来那么多树种呢?他肩上搭着布袋,怀里揣着桑剪,走遍了周围几十里路的村庄和城镇。迎面来了熟人,他看不见,但老远有一棵树,他就瞅着奔去了。落在树下的楝豆、柏壳、榆夹、椿排、槐籽,这些任凭人踩马踏谁都不要的东西,他都珍贵地拣起来装进布袋;每逢农村赶集,他随着卖水果的挑子转悠,看到小孩吃水果,他就蹲在旁边,等候拣拾扔下的果核。有时候他还背着粪筐,沿路拾粪。谁家房前屋后栽有梨树、樱桃、泡桐,他就跑去央告,让他把树根刨开,倒上,培土封好,等开春发了杈,他再来分些树根。就这样日积月累,老汉把许多用材树、果木树的子子孙孙都请到沙荒地带来了!
  为了培育这些树籽、树根,老汉的家里简直成了育种场。屋里所有的坛坛罐、麻包、布袋,都装满了树种、果核,连房前屋后巴掌大的地方,也都铺上粪用来沤种。为这,老伴不知跟他吵过多少回。有一次,他在做饭的砂锅里也种上了花椒籽,气得老伴直骂他:“老东西,你别吃饭啦,就吃你的树苗吧!”老汉嘿嘿笑道:“你别恼,要吃饱饭,还得先造林!”
  由于“老坚决”坚持育苗,几年以后,这一带破天荒地出现了一片片茂密的树林。为了表彰老汉对绿化沙荒的贡献,1956年,人民和政府把他选为河南省的农业劳模。
  没想到从1958年秋天开始,平地刮来一股猛烈的“共产风”,闹得人们杀猪砍树,人心惶惶,刚培育起来的林木被一扫而光!甚至知了飞来,都找不到树落。风沙从万碧风口无遮无拦地呼啸而入,麦苗被连根拔走,大片大片农田眼看着变成了沙丘起伏的荒滩。
  在许多人唉声叹气的时候,潘从正并没有气馁。他说:“毁了头一茬,再种第二茬!”在集体和群众的支持下,他离开村庄,跑到清水河畔找了一块高低不平的撂荒沙地,决心创办一个苗圃,扎下营盘,跟风沙持久作战。他挖了一个地窨子,篷上茅草,搬来铺盖,就在这里安了家。一年四季除了逢年过节回家团聚团聚外,他一直坚持在这里育苗。一天晚上,他倒下身子呼呼睡熟了,没察觉夜里起了大风,只迷迷糊糊感到这夜似乎特别长,身上盖的特别重。等他醒来伸手一摸,被上已蒙着四指厚的沙土。他连忙翻起身来拱门,地窨子已给沙堆封死了。老汉费了很大的劲,才从里边扒个洞钻了出来。
  老伴前来送饭,得知老汉差点被沙丘活埋,心疼得流了泪,她决意搬来跟老汉做伴。她的闺女埋怨说:“俺爹把家丢了,你也不要家了。”娘说:“傻妮子,我能忍心叫你爹让沙老虎吃了?”
  老伴随身带来了锅碗瓢盆,抱来了羊羔和猪娃,还跟来了一条狗。小小苗圃从此增添了生气。老汉起早贪黑,侍弄树种树苗,老伴喂猪养羊,帮助老汉攒粪改土。春天,播下的树种萌发了绿芽,老俩口像照看初生的婴儿一样,白天盖上瓦片挡沙遮太阳,夜晚揭开瓦片让它接饮露水。飞沙把苗埋了他们赶快扒开,刮倒了连忙扶起,拔走了又接着重栽……
  在“老坚决”的眼里,苗圃像是一座兵营,育苗就是培训跟风沙作战的士兵。1962年,大队组织社员把32万多株幼树移栽到万碧风口时,“老坚决”兴奋得就像老帅带着自己的队伍开上了前线。幼树横成排、竖成行,布成了一片拦截风沙的阵地。
  1965年的冬天,记者来到万碧风口,看到这里开始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高层耸立的泡桐、大官杨,中层是柏树,底层是一丛丛白蜡条、紫穗槐等灌木。在它的保护下,原来废弃的700多亩飞沙地又种上了庄稼,大队小麦平均亩产量由1960年的80斤上升为200多斤。
  老汉当年创业的地窨子还在,但他已搬到新盖的三间瓦房里去了。苗圃里增加了几个青年人,面积也扩大到了30亩。周围的泡桐、洋槐、榆树已经成林,苹果、扁桃、樱桃、梨、枣开始挂果。当时,“老坚决”正集中精力培育一种名叫金顶谢花酥的优质梨苗,每天都有附近的或外县的人前来购买。仅卖各种树苗一项,苗圃每年就能为集体创造近3000元财富。
  在苗圃的库房里,我们看到许多麻袋和条筐,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树种。老汉指着这些种子幽默地说:“别小看它们,将来它们就是冲天拔地的森林!”
  二
  记者离开这里不到半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林彪、“四人帮”猖狂推行极左路线,漫天卷起一股“否定一切”的旋风,到处是一片“打倒!”“砸烂!”的喧嚣.全国基层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城乡闹哄哄地进行着夺权和斗争……   在这样一场风暴的冲击下,万碧风口新树起的防护林带也未能幸免于难。潘从正在劫后来到现场,好像走进一片凄凉的墓地,往日郁郁森森的树林如今只剩下了一排排残骸!他,像被人剜了心一样,扑倒在地呜呜痛哭了一场。
  老汉拖着缓慢的脚步,无可奈何地回到苗圃去了。他像一只蜗牛,缩回自己的壳里,不时探出头来,警惕地注视周围发生的一切。这时,他心里惟一的希望,就是 保住那些仍在生长的幼苗。但是,祸事终于来临了。1967年的一天,几个自称“造反战士”的人挑着旗子闯进苗圃,动手就拔树苗。平常行动迟缓的老汉,这时突然像雄狮样敏捷地窜出来,拦住他们怒吼:“树苗犯啥错误了你们要造反!”
  一个孤老汉,怎么能是那伙人的对手呢!他们连推带搡地把他架回村,立刻召开批斗会。据那伙人说,老两口离开家来到沙荒地是为了搞“复辟”,把苗圃办成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潘家场”……这些“罪状”老汉都听不懂,不过,最后发布的“勒令”,他还是听明白了:“立刻滚出苗圃,永远不准回来!”老汉又气又急,只觉脑中嗡地一声,原本有病的双眼突然发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会后,儿子扶着瞎了眼的爹到宁陵县医院诊治,医生说:“快转地区医院,治慢了眼会全瞎。”他们又赶到商丘市,在地区医院抢救了20多天,慢慢地老汉能影影绰绰看见人影了,他急着要返回苗圃。儿子难过地说:“爹,你多大岁数了?落到这步田地还不回家!”这话触动了老汉的满腹心事,他哇地一声哭道:“树苗就跟俺的儿子一样,俺扶着它们一个一个向上长,要不守着,准要给全毁了!”
  老汉不顾“勒令”,坚决回苗圃,“造反战士”们就用停发口粮、不给工分的办法,想迫使他低头。可是几天过去了,这个倔强的老汉始终不向那伙人告饶。
  老汉在旧社会种过几十株柳树,灾年别人逃荒要饭,他就守在家里吃树叶。这个辛酸的经验,帮助他渡过了那4年没有口粮、没有工分的艰难日子。他摘树叶,采野菜,掺和着老伴省给他的口粮调成糊糊。他,不言不语、半饥半饱地继续精心培育树苗。好心人劝他说:“算了,常言说:‘五十不种树,六十不盖房’,你都快七十啦!还守着苗圃干啥?”老汉激动地回答说:“俺哪是为自己,俺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
  在这段飞沙走石的日子里,青年人一个个都被迫走散,老汉就像一棵大树,坚强地支撑着风雨飘摇的苗圃。他看到树苗齐齐崭崭地往上长,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重树防风林的意志,像炽烈的熔岩在奔突……但是,严酷的现实告诉他,他的想法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脾气就变得暴躁不安。有一天,他突然独自收拾工具,刨出一批树苗,要扛到万碧风口去栽。老伴连忙阻拦道:“你疯啦!你会栽,人家不会砍!别把树苗糟蹋完了。”老汉暴跳如雷,推了老伴一拳大声嚷嚷:“你懂什么?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俺要做给大伙看,到底谁正确!”
  旧社会里和和睦睦的贫贱夫妻,也难免有个吵架怄气的事。可在此之前,不要说动老伴一个手指头,连恶声恶语也从没入过她的耳。如今,平白无故挨了一拳,老伴委屈得不行,抽抽泣泣哭着上闺女家去了。
  相依为命的老两口,还有什么不和不能互相谅解呢!老伴进闺女家刚坐定,气就平了。反挂念老汉一个人孤单,担心他吃不饱。她在闺女家蒸了一屉馍,托人给老汉捎去。过了几天,老汉自己来了。老伴生气地说:“你能,你正确,来干啥?”老汉讷讷地说:“俺来承认错误,还不中!”老伴抹着眼泪说:“俺不是怪你,眼看人家把你闹腾的那样儿,谁心里能好受?活了一辈子,没听说种树的有罪,拔树的有理!”
  从此以后,老汉再也不忍心去风口察看了,他变得特别严峻,更为沉默寡言……可是,尽管地冻三尺,难道能使富有生命力的种子死亡吗?
  不久,林彪反党集团垮台了,破坏之风稍有收敛,老汉的思想又开始活动起来了。他向公社提出再造防护林带的建议,这回得到了支持。公社派来20多个没爹没娘、由集体抚养的孤儿来协助他。
  春天,老汉拄着拐棍,领着一群孤儿来到风口。尽管背阴坡地上的残雪尚未消溶,早春吹来的风毕竟不像冬天那样刺骨了。这第三次造林比前两次要艰难得多,场地上乱七八糟突出许多树桩,地下还有无数盘根错节的树疙瘩。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必须在已经涂涂抹抹的历史画布上重新画出新的图画。
  老汉亲自教孤儿们种树:沙地植树要深刨、浅栽、根伸直,然后扶正踩结实。这样才能使幼树飞沙埋不掉,大风刮不倒。他无限感慨地说:“一棵树成材要十几,说毁,一阵子就完了。种树、为人是一个理,你们要牢记人民抚养的恩情,学建设,不要学破坏……”
  幼树又在风口成排立了起来。老汉一天要去那里察看几回,他给这棵扒扒沙,给那棵浇点水,速生的泡桐一年能长高一米四,老汉还嫌长得慢。他是多么希望,多么希望……啊!
  不幸的是,老人这个良好的愿望仍然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正当它冉冉上升的时候,又被一阵风刮破了。1976年“四人帮”大反所谓“回潮”“复辟”,保护林木的规章制度被攻击为资产阶级的“管、卡、压”,多灾多难的保护林带再一次遭到了大砍大伐。
  这时候老人74岁了,他还能经受多少次这样惨重的打击呢?
  三
  今年4月,记者一行再访宁陵,由于十多年来的人事变迁,县里很多人已不了解“老坚决”的近况。直到我们到了万庄,才发现老两口还像过去一样住在苗圃里。大队干部向我们介绍了这里防护林带三起三落的经过,再三叮嘱我们:“就别提风口的事了吧,老汉心都要碎了!”
  推开苗圃树枝编成的篱笆,我们一眼就看到老人正弯着腰,在精心地整理树苗。听到人声,他抓起放在身边的拐杖,直起身来,惊讶地望着我们。他,颤颤地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十几年了,还没人到这里来看过俺!”
  也许是饱经忧患的缘故,老汉变得比过去更为消瘦而苍老了。但经过几次长谈之后,我们发现这个77岁老人的那股坚决劲儿,仍然不减当年。他似乎感到剩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几次表示不把万碧风口堵住,决不罢休!据他的老伴告诉我们:去年,儿子接他回家养老,老人在家里睡不安生,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又跑回苗圃,儿子怕他无人照顾,只好让娘也跟来了。最近,老人病卧在床,儿媳恳求他说:“爹,回家吧!家里啥都有,孙男孙女们谁不盼着伺候你?”老人说:“你们伺候俺,谁伺候树苗呢?不走!”为了绿化沙荒,20年来老人抛家离舍,从住地窨子起,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风沙,吓他不跑;断粮,逼他不走;有病,他不肯离开;老了,他不享清福。任何打击和挫折,都不能使他放弃为国家,为集体,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
  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起在风口织网的蜘蛛。狂风把网撕破了,它重新开始;接着又来一阵风,网又破了,它仍然继续织去;一次、再次、三次,生命不息,吐丝不止……这不正是“老坚决”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写照吗?这不正是他一生命运的缩影吗?
  当然,任何比喻都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就万碧风口来说,老人的树网至今尚未织成。但老人一生究竟培育了多少树苗,谁也算不清。有人说有三四十万株,有人说有五六十万株。今天,宁陵田野洁白的梨花,紫色的泡桐,以及村庄周围的层层新绿,无不渗透老人的心血。面对着这样一幅满目春光的图画,老人身背布袋、拣拾树籽的形象,仿佛又呈现在我们眼前,是那么清晰,那么高大!
  正是这个老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动荡的年代里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榜样;树立了一种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革命精神。无论他已经遭遇多少次失败,无论从播种到收获要相距多少年之久,这种始终不渝的努力绝不会枉费!他的劳绩和贡献,也绝不会被历史磨灭。
  潘从正在万碧风口结织的林网,可以阻拦自然界的风沙,却挡不住一次又一次人为的破坏。这个历史教训,更启示人们:要建设,就要有一个持久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建设,必须坚决堵住那种人为造成的风口。老人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什么?只有大家齐心搞建设,国家才能富起来。”
  这就是一位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老人在新长征路上的祝愿和希望。
  现在,中国人民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年近八十的共产党员潘从正又开始了第四次结织新的林网。我国有亿万像“老坚决”这样勤劳勇敢的人民,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正充满信心向前看,向前进。人们要使森林覆盖沙荒的壮丽理想一定会实现.这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收尾。
其他文献
【摘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快速,改变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的趋势,我在林芝地区第一小学工作多年的经验研究,要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任用设计开放式的提问环节、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合理组织小组讨论教学等具体内容,改变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焕发活力;技术  正如目前教育学者所普遍认可的那样,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
期刊
【摘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欣赏和关注学生优点,激励学生上进;营造教学意境,培养师生课堂互动;师生的沟通其实就是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亲其师;信其道;优点;互动;沟通  在我的电脑桌面背景设着一幅照片,每次看见都会给我带来无限的幸福感,它激励着我继续热爱我的学生、热爱我的教育事业。那是一张在2011年6月27日早上和082班学生的合影。当时照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因为我有事,较迟才参加082班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所服务群体越来越广泛。但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尤其是内部控制机制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脚步,未形成严谨预算资金管理制度,这也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文章以加强内部控制改革来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分析对象,首先对内部控制进行概述,接着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论述事业单位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就引入了拓展式的教学理念。那何为拓展式教学,现下的拓展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拓展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怎样进行拓展式教学,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问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乐此不彼。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质疑解疑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在农村学校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引领者,是否引导一群优秀的学生,是班主任肩负重要责任,班级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面对新形势教学理念,我不断反思进取,用科学发展观去启迪学生,肩负班主任。  【关键词】班主任;引领者;重要使命  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好的班级是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去引领的,因为班级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寄宿生较多的学校。家长把孩子送到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众筹业的发展现状、模式及特点,尤其是股权众筹的潜在风险类型和导致风险产生的原因,为促进众筹平台的规范和完善提出法律监管的建议和针对性对策,从而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运用,对于带动创新性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众筹 众筹的分类 风险管理 市场监管  一、众筹的概述  众筹是指用团购加上预购的形式,向群众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本文探讨的众筹为互联网众
期刊
摘要:根据原中国保监会的要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交强险财产损失“互碰自赔”处理办法》,并于2009年2月1日正式实施。  交强险财产损失互碰自赔处理机制是保险行业立足于服务道路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进一步简化交强险理赔流程和理赔手续,提高客户服务体验度和满意度,提升保险行业社会口碑和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办法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和机制作用,理赔流程、理赔手续得到简化,符合互碰自
期刊
【摘要】本文在简述识字教学的发展过程及列举一些识字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辨析,从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特色及识字教学的本身出发,提出识字教学今后的改进方向——运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语文;多媒体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常常由于识字量的缺乏,造成学生在遇到课外读物时的语言障碍,进而形成理解障碍,最
期刊
老耿修表的手艺了得,20年的经验使任何难题在他手中都能迎刃而解。但这却不是他的主业,他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让禁毒宣传能够持续下去。  身高1.3米,体重44公斤,这是老耿的“袖珍”身材。但也正是凭着这看似弱不禁风的残疾之躯,老耿却做出了令人咋舌的事儿。5年,行程4万余公里,似“独行侠”般足迹遍及每个省份,近百万人通过他的宣传开始更加了解毒品。这是一个全国范围内从未有过的纪录,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