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是一切文明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在礼仪教育这方面说理雄辩,论到精微,别具一格。它的存亡兴衰,对我们社会的发展都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传统礼仪教育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要如何实现传统礼仪教育的重生,就成为了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时至今日,传统礼仪对今天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人们应加以改进和传承。“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可见礼仪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荀子就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强调到,“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人而言,它也是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二、提高对传统礼仪教育的认识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广大的在校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礼仪教育是落实德育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的需要。礼仪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点,法制教育等等;但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共同的本质。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德育工作中某些方面说教式教育多,实效性稍差。我们深知德育工作只有体现为具体行为时,才能看到德育教育的成果。換句话讲,德育工作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规范人的行为条文,而是体现某种道德的行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三、传统礼仪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
  在国外一些大中小学都很重视传统文化,但是在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和教育体制的原因,传统礼仪的教育很薄弱,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让大家对传统礼仪有一个清晰认识的过程。传统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为重点,家庭熏陶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才不至于出现传统礼仪的衰微。
  (一)在学校中的开展礼仪教育
  要使礼仪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能将其看成短期行为。要有教材,专职教师,还要有课时按排及教学计划,并辅助于考查的手段。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似训练,即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仿效,使“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浑然难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正那种认为礼仪只是外形的摹仿的肤浅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礼仪的实质是内容的表达。通过礼仪课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礼仪规范方面的认识,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中得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得以纠正。
  (二)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即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基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家庭礼仪教育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家长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突出家长的表率模范作用,以“礼”授礼
  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者也就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许多孩子的行为都喜欢模仿父母或者与父母对照,那么为人父母就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修养,认真负责做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女里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影响、教育及付诸实践。
  2.营造家庭文化气氛,熏陶孩子礼仪意识
  环境的熏陶和良好的心里环境影响人的生长。家庭礼仪教育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定一定的行为规范,以情感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言传不如身教,遗传不如环境熏陶。
  (三)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将传统礼仪融入社会中,形成和谐的气氛
  礼仪教育有利于增强人们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礼仪教育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要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例如多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社会成员寻找社会中不文明的现象,进行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社会的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民众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传统礼仪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礼仪文化是连接真知与人的桥梁,是把真知变为现实的最好方式,认识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了解传统礼仪文化是为了开创新的文明,传统礼仪在现如今的社会生活领域还能否继续拥有现实生命力,这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应使礼仪教育贯彻到学校教育中,融入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毕业离园时的惜别情,记住这一美好而难忘的时刻。  2.通过幼儿人人参与毕业典礼,使幼儿的各项技能有一次综合提高的機会,帮助他们勇敢地迎接挑战,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创造力,使他们不断地克服困难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各班老师提前发邀请涵、编排节目等等  活动方案及流程  第一章:宝贝去哪儿  一、活动目的  1.让幼儿体验农村生活,增进亲子感情。  2.通过活动,让孩
期刊
现代汉语是这样解释这四个概念的——  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受到的影响。  感动:思想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向慕。  感激:因为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并通过语言行动表示感谢。  首先,感受的基本形式应该是教育活动,在这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外部的,边缘的,对教师的教导就算有点好感也是不明确的,没有指向性和维持性。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记住了一些学习内容但起不到能动的功用。学生多受情绪,教育环境的影响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小草,因为有了理想破土而出;溪流,因为有了理想而勇往直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伟大的教育梦——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树立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一种继
期刊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古典诗词就是华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有的感概祖国壮丽山河,领略大自然俊美风光;有的是描写真挚友情,有的诉说人生境遇,抒发个人情怀......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诗词之优美让我们细细品味,用词之精准值得我们反复推敲。而让学生初步领略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我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作为小学语文
期刊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教育程度上都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地方,在教育这一方面是中国的前沿其中教育中有这样一类就是特殊教育,在幼儿园中有一类幼儿园是听力障碍幼儿园,听力障碍幼儿园中的教师不但要负责普通幼儿园中的一些活动及照顾幼儿的一日生活同时还要负责幼儿的语言康复工作,与普通幼儿园的教师相比较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从一些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得知:
期刊
在我执教的经历中,对于《命题》,每一次教学都会留下不同的感受。这部分内容相当基础,稍不注意就会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从学生认知的层面看,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命题的知识,后面还将深入学习命题的其他相关知识,再者此节内容是开篇第一节,承上启下,地位重要。而本次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尊重教材,从实际学情出发,按照如下路线设计了本堂课:第一回顾了初中命题的概念,引出对高中命题的概念及形
期刊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意义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对于普通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十分必要,对于视力障碍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是家长和专业教育人员的共同任务。”  尽管家庭教育在视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视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却也令人堪忧。曾有学者进行过关于“对特殊儿童没有必要进行家庭教育”观点的调查。结果发现,27.6%的家长认为不
期刊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要加深儿童对生活体验的感受,对生活体验的认识,促进儿童通过自主、理性的行动来表达其对生活的情感与认识,最终将儿童生活的知、情、行整合起来,形成儿童稳定的道德品质。引导儿童回顾生活体验,注重儿童的内心感受,导引儿童发现体验的意义,并通过反思使儿童自觉的将这种情感体验纳入到理性层次,为进一步促进儿童的道德行为奠基。  体验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们亲自去感受,动手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
期刊
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也曾一度困惑。近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大胆创新习作教学方式,从小学三年级起步习作开始,就注重小学生习作写改良好习惯培养,从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小学生字、词、句、段等习作构件积累习惯、生活情境的观察积累,说写习惯、习作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学古诗时,教师应注意诗词语言的表象化、具象化,并将诗句通过强化、活化、优化等方法,适时优选内容对学生进行补白训练,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诗句和作者三者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直接而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内涵。本文将以古诗《清明》为例,探究多元补白解读文本的方式,让古诗教学大放异彩。  一、聚焦词语,想象补白,入境悟情  学生年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