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藏金银书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张掖大佛寺藏明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佛寺蜚声海外的“镇寺之宝”,其写经扉画华美庄严,精妙绝伦,汉藏交融的艺术风格,真实体现出明代大佛寺多元文化影响的历史内涵。
  
  曼荼罗本意是指古代印度国家的领土和祭祀所用的祭坛。现在一般把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的形式配列形成的图样称为曼荼罗。在佛教文化中,曼荼罗蕴示着一种精醇无比的境界,是一种诸佛为慈悲一切众生所发生的境界,它代表了佛果的醇净融妙。由于曼荼罗意味着真理之表征,犹如圆轮般圆满无缺,因此或有译之为“圆轮具足”。此外,曼荼罗也有“证悟的场所”、“道场”之意,而道场是设坛以供如来、菩萨聚集的场所,因此,曼荼罗亦有“坛”、“集合”等意义的产生。如是之故,凡聚集佛、菩萨之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皆可称之为曼荼罗。
  在大乘佛教时代,古印度咒术在经典中的渐次出现,奠启了密教发展兴起的初机。三世纪末到四世纪初期,述及身、口、意三密及咒句的经典开始出现,四世纪中晚期,咒法已经在咒语上附有尊名。另一方面,从二世纪到四世纪中期,大乘佛教《净土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逐渐成立,出现诸多如来、菩萨及诸佛净土。佛性的思想明确指出,众生皆具足开悟的菩提心,如果开悟了菩提心之种子,不仅释迦牟尼佛可以成怔无上正觉,人人皆可成佛。这种众生依据自己观想修行的力量来观见佛界的念佛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普遍的观念,并引发出众多观想念佛的禅观。用曼荼罗的形式来描绘观想所得的佛像,并依此而念观修行法门真义,就成为了曼荼罗艺术产生并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北朝至隋代时,首先出现了请雨法、十一面观音法及其画法,唐代初期,出现了为观想金刚界本尊而修的印度教瑜伽观法,七世纪中期《陀罗尼经》中,有集合诸尊的普集会坛、各种诸尊法及由佛部、金刚部、观音部三部构成的大曼荼罗。随着时代的迁移,以坛为中心的个别曼荼罗逐渐发展成为集合体,从外相的表现形式上分为法曼荼罗、三昧曼荼罗、大曼荼罗和羯磨曼荼罗。本文所述及的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降魔曼荼罗,就是其中一类以金线描绘的图画方式来集中表现佛界净土中本尊、诸佛、菩萨、诸天、护法等神在特定的因缘场域中说法聚集,呈现富丽庄严场面的曼荼罗。
  
  一、历史缘起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宫廷刻本大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于北京开刻,正统五年(1440年),英宗朱祁镇颁诏“以一藏安置陕西甘州卧佛寺,永充供养”。正统六年(1441年),《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运至张掖。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法名朵尔只省巴)为“上以图报列圣宠赐之洪恩,下以效资宗祖栽培之厚德,更计显考昭勇将军王公、显妣吴氏太淑人,由乎善利泛慈航,登彼岸于菩提,次及己躬雪衍,尤增富寿于景运”,集地方名士以《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蓝本,泥金恭笔书造了金银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以千字文排序,置三十函,每函五本,每本两卷,合为十卷,并于每函卷首扉页置精美的金线描曼荼罗画一幅。
  史实显示,除对于皇帝宠幸的感恩图报,王贵的崇佛与尚佛也是促成王贵泥金书抄金银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直接动机。《甘州府志》中记有:“宣德间,太监王贵具疏请颁寺额,乞赐藏经。”张掖大佛寺藏《万寿塔碑记》也明确记载了明正统六年太监王贵在张掖大佛寺的一些佛事活动,“北庑殿之后旧有万寿塔基址……于其上发出旧塑佛四尊,各向四面坐菩萨侍立者八尊,又有镇塔舍利用玛瑙盒盛储及七宝等物,俱不敢动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同左少监李贵…等共发誓愿,重新兴建宝殿于塔基上,铸铜佛三尊奉安殿中,铜塔置于殿顶之上,特镌石为记。并置原镇宝物再增添舍利宝贝以银盒石函盛储,埋藏于殿基之下……”1另外,单就《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而言,它本就是一部以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佛学经典,为一切大乘教法之所遍集。同时,此经亦是密乘教法的渊源,时常诵念供养此经,不但具无上之功德,也可镇国消灾。诸多的原因促使太监王贵发愿恪志谨抄以领佛法教义之精妙深奥,并且以曼荼罗的图画方式来展现王贵心中所观想的佛国净土的庄严绝妙,一项规模浩大的书写工程就此展开。
  正统七年(1442年),太监王贵“志愿不遂而殁”,左少监太监李贵承其遗志,最终完成了这部金经的抄造工作。或许受财力所限,由太监李贵监造的这部分经书,无论是从书写的结体方正程度、金银粉的用量和扉页曼荼罗画的繁缛富丽方面,与王贵写经相比,都稍显逊色。
  
  二、内容阐释
  
  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现存558卷(279本),其中扉页曼荼罗26幅,皆以绀青纸为底,分五折页金线描绘。画幅总宽61厘米,高28.5厘米,面积0.17平方米。画面以本尊释迦牟尼如来坛城为中心,周围绘以十方众佛、菩萨、诸天、罗汉、神众等尊像,人物多达一百零八尊。
  中心释迦牟尼坛城分三重构成。坛城最内重为金刚杵圆轮环绕的释迦牟尼本尊。佛像呈如来形,额有白毫相,高肉髻,身着袒肩袈裟,有头光、身光,跏趺坐莲台。左掌叠于腹前,掌心向上,施“定印”,右手曲伸下垂,施“触地印”,两边有胁侍弟子迦叶与阿南。从佛像手印看,是反映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像”。中间一重为释迦牟尼正方形坛城,从内向外呈层台状分布。最内一层四边与内重金刚杵圆轮相切,四角各伸出三条平行对角直线与金刚杵圆轮相接,分割区域内以流云纹、卷草纹作装饰。内层底部绘有驮负层台的十六金刚力士像。内层台阶与中层台阶四角,置放有金刚杵,以此来意喻摧破烦恼之佛智。最外层层台是象征四方四门的正方形城阁建筑,在楼阁上方门楣部分两侧,有拱形装饰,两只撑承法轮的鹿,对蹲于门楣中央。这种图案,象征着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初转法轮。城门两侧,悬挂象征吉利、称为八吉祥的幢幡、伞盖与法螺贝等,外层城门四角,描绘有监视内外邪魔侵入的守护佛八尊。坛城最外重圆轮亦有三重圆轮构成,最外层的称之为火焰轮,是为防止外敌外魔侵入曼荼罗内部,以结界来形成神圣的空间,以般若火焰来护卫坛城不受侵扰;中间为金刚杵圆轮,以此轮来象征如来金刚智用,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等,以火焰轮与金刚杵圆轮作为双重防御,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曼荼罗坛城的安全与神圣;最内部的圆轮则是由连续的呈开敷状的莲花瓣圆轮组成,以此来意喻佛法之清净微妙。
  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尊,《白宝口抄》中说,“释迦牟尼常为息灾法修之”2,《集经》也云:“欲避一切障难,除一切鬼病,治一切病痛者,应作此法”,“又有发诵一切诸咒,作此印者,一切诸佛菩萨贤圣并皆欢喜,身中所犯四重五逆、酒肉五辛、邪淫之罪皆消灭”3。《悲华经》亦记,有诸大菩萨各以偈赞释迦牟尼佛,其中持力菩萨以偈赞道:“五浊恶世,多烦恼病,汝依菩提,发坚固愿,为诸众生,断烦恼根”4。因此可知修释迦牟尼法,是能息除众生之灾病,更能以法药疗愈众生的烦恼病苦。为息灾增富寿而修释迦牟尼法,同样也迎合太监王贵以祈富增寿息灾为目的的抄经心愿。
  释迦牟尼坛城四围,是体现般若聚集的菩萨、诸天、罗汉、天龙八部、十方诸佛、飞天、七曜等神众的集会。以坛城为中心,呈上下左右对称排列。左右下部紧靠中心坛城处,绘诸天部之首帝释天与大梵天,皆华冠锦服,双手持笏,作中年帝后、帝王尊像。《阿含》及诸大乘经所载,梵天曾为佛所教化,亦曾劝请佛说法,且常列席佛之会座而听受法,并以法义与佛问答,又与帝释同受佛之付嘱而护持国土,为佛法的守护神。坛城左下处帝释天身侧,面坛跪视,双手合十者,为屡见于般若经典中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大乘诸部般若经中,佛陀在解说空义时,常任佛陀之当机众中的当机者。
  大梵天、帝释天身后两侧,有八龙王侍立,左右各四。在大乘诸经中,八大龙王被视为护法之龙神,多列于佛陀说法之会座中。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八大龙王多作人身蛇尾,戴三至九龙头宝冠,手持武器,呈嗔恚忿怒的形像。而在张掖金经曼荼罗中,八大龙王则是以头戴三龙头宝冠,人身龙尾,身着天衣、饰璎珞的曼妙女形象出现。八大龙王两侧,为护持佛法的四天王像。左侧为天冠、头光,着金刚甲胄防护,手持琵琶作标帜、能护持国土的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天冠、头光、金甲,持青色宝剑,能令他人增长善根的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右侧为宝冠、头光、穿甲带胄,右手持宝伞、能护持人民财富,表福德之义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和金盔金甲、头光,左手执蛇,右手施法印,能以净眼观察、护持民众的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
  释迦牟尼坛城中部左右两侧,依次排列有说会聚集的十六菩萨众,左右各八尊。此十六菩萨,皆头戴五佛宝冠,双手合掌,身披天衣,戴项饰、璎珞、臂钏,腰束罗裙。十六菩萨身侧,有天界四神,左右各两尊,皆天冠朝服,双手持笏,呈中年、老年帝王尊像。坛城上部左右两侧,描绘有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十六位大阿罗汉,左右各八尊。佛教经典所载,十六罗汉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十六罗汉两侧,另有天神、龙等护持佛法的“八部众”,左右各四。《法华经》卷二《譬喻品》云:“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此八部众皆系佛之眷属,受佛威德所化而护持佛法。八部众稍上处,有七尊朝冠锦袍,双手持笏的天官神人,左三右四,神色虔恭,称为七曜。依《宿曜经》卷上《序七曜直日品》所述,七曜之精上曜于天,其神下直于人,故司善恶而主理吉凶;其行一日一易,七日一周,周而复始。此等占星术之说法,虽与佛教之根本义理有别,但颇为后世密教徒所沿用。
  释迦牟尼坛城顶部两侧,绘十方诸佛尊,左右各五。十方诸佛之说独见于大乘经典,是娑婆世界之外而邻近的十方世界,即十方诸佛之净土。在十方诸佛的左侧,绘头戴五髻冠、双手持如意以狮子为坐骑其后侍牵狮童子的文殊菩萨像。在大乘佛教中,文殊是以智慧著称的菩萨,象征智、慧、证三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释尊弘法的上首。与文殊菩萨相对应,绘头戴五佛宝冠、右手持如意、以白象为坐骑、其后侍牵象童子的是普贤菩萨像。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之行愿的象征,显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贤则重在一切三昧。两位菩萨德行的配合,象征着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
  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两边,另有头戴五佛冠,身着天衣、璎珞,双手合掌,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的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依经典所载,地藏菩萨重救渡苦难最深的地狱众生,并且教导众生要尊敬三宝,深信因果,庶使来世不至堕入恶趣。弥勒菩萨,为释迦佛法会中,亲蒙授记的此土未来佛。依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众生如果愿意随从弥勒菩萨受教求法,则可发愿往生兜率天。此二菩萨左右外侧,描绘凌空徐飞的供养飞天各一。在佛经中,凡诸佛的成道、誓愿,或弘法事迹的赞叹与供养场合,多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诸佛菩萨之飞天,以表示对成道、誓愿、弘法等诸佛事的赞颂。
  
  三、艺术特色
  
  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降魔曼荼罗,以释迦牟尼结坛的形象,染净邪正,兼收并蓄,宛若一幅宇宙法界的缩影。以释迦坛城为中心,人物分层交错排列,脚登云气,头顶祥云,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场面壮阔的聚集行列。多达一百零八尊的佛界神众均个性鲜明、气韵生动。本尊释迦牟尼的肃穆庄严,十六菩萨的温文秀雅,四大天王的威武刚猛,佛界飞天的翩翩飞舞,都被表现得凝炼细腻、形神兼备。通过人物间描绘如微的转身对语、左右顾盼、沉思注视、侧耳聆听,寓复杂于单纯之中,在统一中求变化,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呼应的完美整体。
  画法采用传统的线描技法,人物细致精丽,线条柔美流畅。在艺术手法上,以金粉为线,佛道相杂,显密兼顾,融藏密曼荼罗画风为一体,闪烁耀眼,光彩夺目,透射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张掖金经曼荼罗充满经久不褪、华美庄严的金粉之气。汉藏交汇的艺术风格,不但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张掖地方民族文化相互融汇、相互影响的产物,充分体现出张掖先民的聪明才智与杰出的艺术才华,真实地反映了明代张掖佛教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与兴盛。
  今天,当我们驻足于这一六百多年前的金银经书前,满目依旧煜煜生灿,宛若刚从画师笔下的脱稿之作,胸中虔敬之情顿生。当代考古学泰斗宿白教授于1991年9月、1994年5月两次考察了张掖大佛寺,对大佛寺的古建筑、雕塑、雕刻、永乐佛曲、北藏佛经及明清佛经雕板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对张掖金经及张掖金经曼荼罗赞不绝口,“张掖金经,稀世之珍”的美誉开始名满华夏。1996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鉴定,张掖金经被确认为国宝级佛教历史文物。每年,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满怀着崇敬,共同来瞻仰中华民族留给全人类的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0年7月,江总书记再次视查张掖,陪同总书记参观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在参观了大佛寺金经后,亲自指示有关领导,一定要把佛经的保护工作做好,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怀下,用于佛经保护的四百万专项资金已经启动,藏经库房加固工程、库房恒温、恒湿空调工程及佛经保护专柜制作工程均已完工并投入正常使用。同时,为更好地保护和宣传张掖金经,满足海内外佛教高僧大德供奉、诵读、收藏张掖金经的需要,张掖博物馆又与北京大龙文博公司签署协议,在保护好张掖金经原本的基础上,遵循“尊重历史原貌、弘扬历史文化”的原则对张掖金经进行复制。先民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手中永远的保存和流传下去,张掖金经及张掖金经曼荼罗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也必为世人所共知、所仰慕、所称颂。
  
  参考文献:
  1.吴正科.大佛寺史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60-61.
  2.诺布旺典.息灾本尊图文大百科:消灾解难的佛教本尊及修法大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15-16.
  3.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二.
  4.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悲华经卷七·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至五.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人们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纪念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本人收藏的房地契中有一些县名是以先烈的名字命名的,是当时人们对他们的纪念。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四张,以表达一个收藏人对先烈们的怀念之情。    图1这张契约是左权县的。1942年9月1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左权同志,改辽县为左权县。1945年11月辽西县并入,1958年11月并入和顺县,1959年6月复置。左权(1905-1942年)
期刊
2009年6月某一天,本人在北京市宣武区手帕口桥西北角环境改造的施工工地,从一民工手中得到一堆以前未曾见过的瓷器残片(见图一、二)。据该民工讲,当时进行的施工项目是用推土机把原有的泥土路面推挖平整后铺设成砖石路面,推挖的深度大约在半米左右。残片就是在推挖出的渣土炉灰中捡到的。  这堆残片的大致特征如下:所有残片胎、釉和纹饰完全相同,胎体细腻,釉色白中泛青,见有桔皮纹,斗彩纹饰均为单面使用,或内壁或
期刊
馆藏文物的保护向来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体现,其中书画的保护尤为值得探讨。古字画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源,由于其本身的流传经历和保存条件问题,较易出现霉变、虫蛀、脆裂、皱折等状况,令人惋惜。如何恢复书画原貌,再现书画风采,成为当前博物馆文物保管的一项重要任务。书画装裱技术是文物修复技术的一种,对书画起到最为直接的保护作用,如今随着文保观念的更新、意识的加强,书画装裱技术在博物馆库房保管工作中有了更具
期刊
一、成分鉴定法    1.原理  古陶瓷是由瓷石、高岭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照不同的配方经过各种处理手段加工成型再烧制而成,其化学组成取决于所用的天然原料、配方、粉碎、淘洗等处理方法。  首先,由于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土壤和矿物中的元素迁移和富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中国古陶瓷胎、釉的配方也有明显的调整,如我国北方是从易熔粘土发展到高岭土加
期刊
近日,有幸偶得启功先生手书册页以赏之。淡雅古朴的装帧,颇耐人寻味。  首页行楷书“云在青山水在瓶”,此句出自《赠药山高僧惟俨》,李翱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期间问道于药山禅师,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释曰“云在青山水在瓶”,即为道在一草一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首页书有此诗句,可见先生对“道”之感悟。  其后,手书《春晓》诗句,先生借怜春惜春以表达自己对已逝青春的珍惜之情。  随后,诗句源
期刊
在安徽黄山,有条老街,被誉为活动的清明上河图,它叫屯溪老街。在这条八百米长老街的中心地段,矗立着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新一代江南名楼——万粹楼。此楼的主人名叫万仁辉,温文尔雅,博学多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万仁辉,解读他和万粹楼的故事,品味他们的点点滴滴。     梦寻古徽州情铸万粹楼    万仁辉,出生书香世家,浑身洋溢儒雅气息。青少年时便得涂菊清、刘新园两位名师悉心教导,受益颇深。后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
期刊
凭心而论,在我心目中,石恪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家,此人好像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画面上,而将心用于画面之后,就这一点来说,他真如一位深谙禅理的学人。没有高深的修养,何以能画出这般疏野露于外、静气凝于中的画作。减笔人物的画风形成于石恪,就在于他采用偈语式的绘画语言,为我们开辟了心灵的又一种体验。而梁楷继石恪之后,将这种绘画风格推向新的境界,其绘画融通和谐的立意,确立了他一代绘画大师的地位。但是石恪立
期刊
《考古》2008年03期刊载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一文,认为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巢湖流域一处十分重要的聚落,其中最重要的是遗址中的07M23。该墓位于凌家滩遗址墓地的核心区域,墓内“随葬的玉、石器排列紧凑而密集,局部层层叠压达2-6层”。笔者根据07M23随葬玉、石器布局形式,结合专家学者以往对汉代玉衣的研究,对汉代玉衣的形成及相关问题进行探索,以求教于学界方家,不当
期刊
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想以科举考试改变困境,然屡试不第,只得放弃金榜题名之念,以书画自娱。雍正元年(1723年),举家移扬州,侨居城北,靠卖画为生;乾隆二年(1737年),左目失明,更号“左盲生”;乾隆十七年(1752年),双目皆昏眵,加上患有足疾,生活变得更为清苦窘迫。汪士慎嗜茶成癖,有“茶仙”之誉,以茶会友,常常“饮时得意写梅花
期刊
夏圭(1180—1230年),字禹玉,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与马远齐名,史称“马夏”。他的艺术生涯比马远稍晚一些,主要在南宋宁宗(1195—1224年)和理宗(1225—1264年)年间。宁宗时夏圭任画院待诏,获皇帝御赐“金带”的荣誉。他擅长画山水、人物,其艺术风格奇特突出,其中山水画风格与马远相近,两人均师承李唐,但他喜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被称为“拖泥带水皴”,构图大胆,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