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就像是长在路旁的树一样,需要扎根土壤,需要沐浴阳光,需要水的浇灌。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机会。但是,有的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庇护在无风无雨的环境中,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理念,尊重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习惯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创新性培养入手,尊重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找到地理知识理解的渠道。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進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学生的学习也是独立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也应保持这种主体性,避免因过度依赖教师而影响地理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来实现。
在学习“多民族的国家”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事实,让学生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学生自觉维护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尊重各民族文化和风俗,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各民族的种类和民俗风格进行探究,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博物馆和互联网资源,了解民族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不同的学习资源,对不同的民族进行了探索,知道了各民族的种类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产生了挖掘的乐趣。接着,笔者向学生传播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学生了解蒙古族、藏族等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的管理现状。学生调查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管理的现状后,看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的作用,形成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意识,树立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发展性出发,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程度,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要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来增加学生对地理的思考。
在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现状,知道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特点,能够正确区分内流河和外流河,熟悉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地理概况,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发散地理思维,展开探究:你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你能说一说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现状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是内流河,什么是外流河吗?内流河和外流河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你能在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的位置吗?可以说一说自己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吗?学生对以上问题展开了分析,了解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知道了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掌握了外流河和内流河的特征和概念,调查了长江、黄河的概况,明白它们像母亲一样哺育了我们。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加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
三、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创新性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独立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形成参与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不仅时代发展需要创新,学生学习也需要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就是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理念,让学生获得课堂探索的感悟,从内心深处认可地理。
在学习“交通运输”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主要的交通方式,知道我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分析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要求来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展开了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总结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说出了铁路、公路、航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分析了不同的运输方式的特点。学生还利用地图,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知道了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网,尝试对运输方式的选择进行思考。接着,笔者组织学生总结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入学习了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形成了知识搜集和汇总的能力。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
总之,本文通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创新性,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增加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原浩君.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6.
[2]戴婷. 如何有效的开展初中地理教学[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6.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习惯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创新性培养入手,尊重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找到地理知识理解的渠道。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進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学生的学习也是独立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也应保持这种主体性,避免因过度依赖教师而影响地理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来实现。
在学习“多民族的国家”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事实,让学生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学生自觉维护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尊重各民族文化和风俗,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各民族的种类和民俗风格进行探究,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博物馆和互联网资源,了解民族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不同的学习资源,对不同的民族进行了探索,知道了各民族的种类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产生了挖掘的乐趣。接着,笔者向学生传播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学生了解蒙古族、藏族等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的管理现状。学生调查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管理的现状后,看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的作用,形成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意识,树立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发展性出发,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程度,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要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来增加学生对地理的思考。
在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现状,知道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特点,能够正确区分内流河和外流河,熟悉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地理概况,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发散地理思维,展开探究:你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你能说一说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现状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是内流河,什么是外流河吗?内流河和外流河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你能在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的位置吗?可以说一说自己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吗?学生对以上问题展开了分析,了解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知道了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掌握了外流河和内流河的特征和概念,调查了长江、黄河的概况,明白它们像母亲一样哺育了我们。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加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
三、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从学生的创新性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独立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形成参与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不仅时代发展需要创新,学生学习也需要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就是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理念,让学生获得课堂探索的感悟,从内心深处认可地理。
在学习“交通运输”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主要的交通方式,知道我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分析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要求来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展开了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总结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说出了铁路、公路、航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分析了不同的运输方式的特点。学生还利用地图,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知道了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网,尝试对运输方式的选择进行思考。接着,笔者组织学生总结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入学习了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形成了知识搜集和汇总的能力。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
总之,本文通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创新性,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增加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原浩君.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6.
[2]戴婷. 如何有效的开展初中地理教学[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