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味药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pe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文章,开头就说,中国人喜欢讲道德,不喜欢讲道理。文章我没有细看,大概的意思,是对中国人喜欢高谈道德颇有微词,认为讲道理是比讲道德还要重要的。我很以为然。但说中国人就不喜欢讲道理,我又不大能够同意。两个人吵架,吵到不可开交处,一个责问:“你讲不讲道理?”一个回道:“你才不讲道理!”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常看到的吧?你看看,中国人嘴巴上其实很喜欢讲道理的。
  世人的所谓讲道理,怕也就只是这般嘴巴上讲讲吧?按不按道理去做,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讲道理常常也就成了一句口头禅。世上的道理,都明明白白摆在那里,个个都知道,个个做不到。此种世相,今日为甚。
  如今私家车越来越多,交通堵塞,停车困难,这些个个都在喊,但还又个个都要买车,还又一家要买两辆车三辆车。如今在扬州,几乎个个小区都在为车位闹纠纷,为停一个车,天天活受罪。车患之外,又有狗患。出门遛狗要带绳套,政府本有明文规定,市民素质也应如此,但到小区里看看,到外面马路上看看,做不到的大有人在。媒体报道,扬州一年有三四万人被狗咬伤。不用说,这和遛狗不带绳套有着显然的逻辑关系。一个车患,一个狗患,大道理,小道理,买车的养狗的哪个不懂?
  明明知着,明明犯着,实在是世人的一个大病症。两千多年前孔子开过一味药,专治此病,药名“躬行”。药理是,天下一切道理都要去行的,光嘴巴上讲,全不去行,就再讲得冠冕堂皇,道理又有何用。后来王阳明也开过相同的药,曰“知行合一”。药是老药,却尤对今日世人的病症。只是这病不疼不痒的,谁肯吃药呢。而此药又特别的苦,让他不光讲道理还要行道理,这可是要花大力氣下狠功夫的,是桩苦活。


  想起《沙家浜》里一个地下工作者化装成郎中说的:“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我真要佩服孔郎中,一味“躬行”的药,两千多年前开的方子了,还能说对今日社会的病症,现代人得病还得吃他的药。我又要特别说一句,今日之世种种的社会病个人病,其实都能在《论语》里找到特效药,都能保证药到病除,不信你去翻翻看。昔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是相信的,只要你真肯听孔子的话,真肯吃孔子的药,而不是只拿孔子来做幌子。
  我今要来为“躬行”做一个小小的广告:古方良药,人人可服。治得你病好了,孔郎中“分文不取”,他老人家义诊。
  韩玉乐荐自《扬子晚报》2018年5月29日
其他文献
本人所在城市近期进入“摇号”模式,小升初摇号,排队买房也要摇号。最初大家普遍将摇号奉为解决“资源少、需求大”矛盾的不二法宝。但一摇之后,发现天真了,还发生了数十名基层干部“托关系、打招呼”的丑闻。媒体曝光之后,当地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包括撤职在内的严肃处理,也让大家对接下来要登场的各种摇号之外的干预之手,有了更多警惕。  技术工具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再好的东西,也是由人操作使用的,“徒技不足以自行”。计
期刊
人们在谈论某个人不合群、脱离大众或不切实际、与社会脱节时,常常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的确,现实生活中,身上缺少“烟火气”的人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人官气、“衙门味”很大,总是高高在上,泡在文山会海里,脚不沾泥、手不沾土,说话办事云山雾罩;有的人贵族气、“少爷味”很浓,吃穿住行特讲究,热衷于讲排场、耍派头,俨然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还有的人娇气、“大小姐味”很足,文件包有人夹着、水杯有人端着、外
期刊
生活是复杂的,有幸福的时刻,有平淡的时刻,有艰难的时刻,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这种复杂,清醒而努力的时刻。  前几天,一篇题为《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体文章刷屏了。大量网友评论、转发,多数人表示“心酸”,面对生活感觉无力无奈。加班和熬夜工作当然是违背人类天性的,如果工作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甚至损害到了健康和对未来的期冀,那么,生活自然变得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我们暂且来看
期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来,因央视《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人袁枚的这首沉寂了300余年的小诗《苔》,被荧屏内外无数的目光点燃了。在节目里,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以发自生命深处的天籁之音,動情地演绎了这首区区二十字的小诗。这首诗唱哭了作为评委老师的庾澄庆和曾宝仪,更感动了生活在各个中心或角落的人们。  然而,感动过后,我们不妨作个反躬自省:除了被《苔》里的励
期刊
现代汉语的众多标点符号,有没有主次轻重?如果我们强行分出三六九等,而脱离具体的语言应用环境,肯定是不妥的。实际情况是,一篇叙述性的文字,离开有些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几乎是无法行文的;而有些标点符号,在一篇千字文甚或洋洋万言书中,都可有可无。  在我这里,有几种标点符号就常受冷遇。  一是引号。引号用得太频繁,会影响行文的流畅。现代作家创作的小说中,许多作品连人物对话的引号都省却了,丝毫不影响阅
期刊
“套路”一词最近流行于网络。“套路”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有的时候指“预设的圈套”,有“把人套进去”的意思。从心理学来讲,人一旦掌握了“套路”,心理上往往产生依赖性,对人有较深远的影响。  “套路”一词,无所谓褒贬。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技巧、程式、方法。学习这些东西,有利于快速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套路”一旦形成,也容易让人落入俗套。特别
期刊
先说说两起我亲历的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造访陈伯吹老先生,交谈时,他常会说一些谦辞,诸如“拙见”“赐教”。每次握别后,他总要起身陪着送我出家门,连连躬身,微微挥手目送。如此待客之礼,我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我与钱君匋老先生也多有交往,一次致函,在信封上用了一个“展”字,当时我觉得这个“展”字比“收”字新奇;没想到,后与老先生面晤时,他拿出这个信封,严肃地说:“对长辈不能用‘展’
期刊
借书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那时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很讲诚信,他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即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此即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并未恪守“一瓻”之礼的习俗,书借去后,不能按时归来。于是,许多人家就定下规矩,书不外借。如明代范钦为其“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家规。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一再嘱咐家人:“家中书籍,
期刊
《随园诗话》有诗云:“倚床爱就肱边枕,揽镜贪看背后山。”背后山有何新奇处,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位《随园诗话》里的诗人则是:我正在看山景,同时也看正在看山景的我。  《随园诗话》又有《题背面美人图》:“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画家趣人也,不画美人面孔,只画后背,果然吊人胃口,逗得诗人“痴心欲掉画图看”。  戏曲《活捉三郎》
期刊
井底之蛙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自《庄子》。大概是这样,一眼井里的青蛙对海中之鳖说,哥哥,看我这地界了吗,普天之下皆为我土,高兴可以上蹿,郁闷可以下跳,所有喘气儿的都是我跟班儿,都听我的!海鳖听罢叹口气说,老弟弟呀,知道嘛叫海吗?青蛙问,嘛叫海?海鳖直撇嘴,好么,这不打岔吗,海都不知道你还活嘛劲?千里远不过海,百丈深不过海,甭管天下是旱是涝,大海永远碧波荡漾,海参,鲍鱼,老醋蜇头,还有鱼美人,要嘛有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