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步入关键阶段,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无论是从体育学科知识创新的发展取向,还是从实现体育教师培养与发展的模式改革和创新看,都需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研究。体育区域性教研团队建设如今是很多学区的要求,所谓区域性教研团队是以一定区域(市或县区)为范围,由教研室组织实施,以各级教研员与学科骨干为主体参与的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引领的教学研究组织。学科基地、名师工作室、中心教研组等作为它的组成形式之一,被视为是一个对体育教师发展有效的常规战略。但在事实上,区域性教研团队目前这种相对松散、程式化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最近听说了一个新词“凹地效应”,就是指某个事物因为具有某些特征或优点,从而对某些事物产生一种吸引力,导致这些事物向这个地方聚集。本文试图从追寻“凹地”出发,来探讨如何改进、完善体育区域性教研团队的建设,力争把这一组织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使“规范教学”、“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在体育教师层面上得到落实。
1、多元组合,注重品牌
团队的理论支撑应摆脱本区域本学科的束缚,学校、区域教育行政要在经费、政策上大力扶持,到外市、外省、全国著名的高校和教科研单位聘请一批理论素养深厚、实践知识丰富、学术功底超群的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为成员教师提供理论提升、教学实践指导、课题研究引导、写作思路点拨等多方面的专业引领,享受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待遇。对团队整体和成员教师个人来讲,整体素质通过专家团队的专业互补、资源整合以及自身交叉整合,拓宽了视野,使其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使成员教师的业务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教科研水平由“经验型”向“专家学者型”发展,形成具有体育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
有了高水平的学术保障这一吸引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区域性教研团队更要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成立之初就要有“一直办下去、办好它”的信念,给本区域内更多的体育教师一个交流、提高的机会和平台,并尽量避免区域性教研活动只是校内和校际两级教学研究活动的简单重复。每一次活动都要攻坚克难,群策群力,注重质效,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使教研团队在本区域内开展的“研究课”、“座谈会”、“沙龙”、“讲座”、“论坛”等系列活动成为一个个循环产生的“磁场”,确保区域性教研团队长期、连续、稳定和有效地开展活动。
2、主角参与,个体突显
每一个特定的时期,区域性教研团队必须要将自己的总体目标细化,分摊或承包,使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细化、明确的教研目标,并以此作为团队对成员进行考核的依据和标准。只有这样,成员教师才会感到自己在这个区域性教研团队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有奔头的”,才愿意在团队中长期地干下去。而事实上,能参加到体育学科区域性教研团队的教师一般都是学校或本区域的体育骨干教师。作为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最渴望的就是做事的空间。他们会更加关注工作本身是否有吸引力——工作内容是否有挑战性,是否能显示成就,是否能发挥个人潜力,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
团队可以经常举办经验交流会,让各具特色的成员教师把自己成功教研的方法、窍门与大家分享,并借鉴到团队的教研、管理中来;也可以让他们对团队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与方法,参与到团队有关事项的研讨与决策中来,使之更有成就感;团队甚至可以适时创设和提供一些机会和平台“捆绑” 成员教师,让他们主持团队的某个项目(如某个课题、研讨活动等),让他们的精力和心思更多地关注到团队的日常运行、教研工作中来,形成各个成员教师对团队的归属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调一致。
3、崇尚荣誉, 多维驱动
在管理学看来,追求良好声誉是一个人的成就发展需要。对于区域性教研团队来讲,适时地给予成员教师一定的证明和评价,为其在学校、区域内的“教坛新秀”、“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等专业竞赛中优先参与并获得成员教师间及专家的智慧资源共享;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实际利益中和谐地交融成长,从而激发他们的教研干劲。而在宣传团队本身的同时,更要重视对成员教师的“精神分配”,利用教师节或恰逢活动,召开表彰大会隆重表彰,报刊电台网络等专题报道,使其有机会成为团队发展过程中的“教研新闻人物”、“冠名活动教师”、“功勋教师”等,使成员教师的自身价值得到合理充分的体现,使他们看到前途、希望,在目标的不断实现过程中,体验成就感,焕发成员教师的参与热情,建立起示范效应。而成员教师的全面成长,也将为区域性教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积聚强大后续动力,推动区域性教研团队的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然,区域性教研团队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要不断创新,要由单纯的业务培训扩展为多个层面的锻炼,建立思想、工作、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接触,将团队的活动打造成一个教研活动与文体活动为一体的高品位的完美结合体,真正做到不落窠臼。譬如在每位成员教师生日之际共同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通过组织各种体育娱乐竞赛,让成员教师在游戏之余更能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健康水平;组织成员教师外出旅游观光,使成员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上的调整;工作绩效突出的成员教师,经区域教研行政认定后,要为其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并给予一定的教研经费支持。……这一项项健康向上、不断创新的活动载体,必将极大地增强区域性教研团队的整体向心力、凝聚力。
4、一体两翼,无门槛准入
现实情境中区域教研团队的成员教师的加入可能更多地受到教育行政的限制,而各自分散的状况也会制约团队的活动频率和活动的有效性。新时期,网络教研应成为区域性教研团队活动中一个最具活力的有效拓展,突破时空界限,实施大周期实地集中,小周期网络联系,一体两翼,同步发展。
团队可以设立网站,开通论坛、博客,使成员教师可以及时地向团队的专家群咨询,与其他的团队成员教师交流。团队可以预先在学科区域教研网站上发布教研主题,推动成员教师在活动前的思维准备,为活动中的各抒己见、交流碰撞、智慧融合做好铺垫;活动后可以将活动过程发布在网站上,供大家在论坛、博客上开展后续研讨,使得那些在活动中没有机会或没有尽兴发言的教师有深度思考和生成智慧的空间。实行无门槛准入制度,吸收区域内广大体育教师进来,使平时没有机会参加团队教研活动的体育教师分享活动的成果。网络的隐蔽性使得交流的教师没有了避讳,拥有话语权,想什么就说什么,就是与大多数人相反的意见也敢于直说。如此原生态的、草根性的问题展现和交流更有利于引起大家对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深刻思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现了“部分教研”、“阶段性教研”向“全员教研”、“全天候教研”的转变。若在网络教研中发现思维活跃的优秀人才,可以及时吸收、充实到现实的区域性教研团队中来,为团队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 陆李松.网络教研和区域教研对校本教研外力支持的实践与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7.8
[2] 刘谨,袁冲.学校的凝聚力从那里来?.教书育人,2007.11
[3] 袁冲.如何让“富翁教师”动起来.初中教学研究,2009.11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
1、多元组合,注重品牌
团队的理论支撑应摆脱本区域本学科的束缚,学校、区域教育行政要在经费、政策上大力扶持,到外市、外省、全国著名的高校和教科研单位聘请一批理论素养深厚、实践知识丰富、学术功底超群的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为成员教师提供理论提升、教学实践指导、课题研究引导、写作思路点拨等多方面的专业引领,享受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待遇。对团队整体和成员教师个人来讲,整体素质通过专家团队的专业互补、资源整合以及自身交叉整合,拓宽了视野,使其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使成员教师的业务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教科研水平由“经验型”向“专家学者型”发展,形成具有体育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
有了高水平的学术保障这一吸引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区域性教研团队更要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成立之初就要有“一直办下去、办好它”的信念,给本区域内更多的体育教师一个交流、提高的机会和平台,并尽量避免区域性教研活动只是校内和校际两级教学研究活动的简单重复。每一次活动都要攻坚克难,群策群力,注重质效,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使教研团队在本区域内开展的“研究课”、“座谈会”、“沙龙”、“讲座”、“论坛”等系列活动成为一个个循环产生的“磁场”,确保区域性教研团队长期、连续、稳定和有效地开展活动。
2、主角参与,个体突显
每一个特定的时期,区域性教研团队必须要将自己的总体目标细化,分摊或承包,使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细化、明确的教研目标,并以此作为团队对成员进行考核的依据和标准。只有这样,成员教师才会感到自己在这个区域性教研团队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有奔头的”,才愿意在团队中长期地干下去。而事实上,能参加到体育学科区域性教研团队的教师一般都是学校或本区域的体育骨干教师。作为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最渴望的就是做事的空间。他们会更加关注工作本身是否有吸引力——工作内容是否有挑战性,是否能显示成就,是否能发挥个人潜力,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
团队可以经常举办经验交流会,让各具特色的成员教师把自己成功教研的方法、窍门与大家分享,并借鉴到团队的教研、管理中来;也可以让他们对团队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与方法,参与到团队有关事项的研讨与决策中来,使之更有成就感;团队甚至可以适时创设和提供一些机会和平台“捆绑” 成员教师,让他们主持团队的某个项目(如某个课题、研讨活动等),让他们的精力和心思更多地关注到团队的日常运行、教研工作中来,形成各个成员教师对团队的归属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调一致。
3、崇尚荣誉, 多维驱动
在管理学看来,追求良好声誉是一个人的成就发展需要。对于区域性教研团队来讲,适时地给予成员教师一定的证明和评价,为其在学校、区域内的“教坛新秀”、“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等专业竞赛中优先参与并获得成员教师间及专家的智慧资源共享;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实际利益中和谐地交融成长,从而激发他们的教研干劲。而在宣传团队本身的同时,更要重视对成员教师的“精神分配”,利用教师节或恰逢活动,召开表彰大会隆重表彰,报刊电台网络等专题报道,使其有机会成为团队发展过程中的“教研新闻人物”、“冠名活动教师”、“功勋教师”等,使成员教师的自身价值得到合理充分的体现,使他们看到前途、希望,在目标的不断实现过程中,体验成就感,焕发成员教师的参与热情,建立起示范效应。而成员教师的全面成长,也将为区域性教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积聚强大后续动力,推动区域性教研团队的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然,区域性教研团队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要不断创新,要由单纯的业务培训扩展为多个层面的锻炼,建立思想、工作、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接触,将团队的活动打造成一个教研活动与文体活动为一体的高品位的完美结合体,真正做到不落窠臼。譬如在每位成员教师生日之际共同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通过组织各种体育娱乐竞赛,让成员教师在游戏之余更能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健康水平;组织成员教师外出旅游观光,使成员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上的调整;工作绩效突出的成员教师,经区域教研行政认定后,要为其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并给予一定的教研经费支持。……这一项项健康向上、不断创新的活动载体,必将极大地增强区域性教研团队的整体向心力、凝聚力。
4、一体两翼,无门槛准入
现实情境中区域教研团队的成员教师的加入可能更多地受到教育行政的限制,而各自分散的状况也会制约团队的活动频率和活动的有效性。新时期,网络教研应成为区域性教研团队活动中一个最具活力的有效拓展,突破时空界限,实施大周期实地集中,小周期网络联系,一体两翼,同步发展。
团队可以设立网站,开通论坛、博客,使成员教师可以及时地向团队的专家群咨询,与其他的团队成员教师交流。团队可以预先在学科区域教研网站上发布教研主题,推动成员教师在活动前的思维准备,为活动中的各抒己见、交流碰撞、智慧融合做好铺垫;活动后可以将活动过程发布在网站上,供大家在论坛、博客上开展后续研讨,使得那些在活动中没有机会或没有尽兴发言的教师有深度思考和生成智慧的空间。实行无门槛准入制度,吸收区域内广大体育教师进来,使平时没有机会参加团队教研活动的体育教师分享活动的成果。网络的隐蔽性使得交流的教师没有了避讳,拥有话语权,想什么就说什么,就是与大多数人相反的意见也敢于直说。如此原生态的、草根性的问题展现和交流更有利于引起大家对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深刻思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现了“部分教研”、“阶段性教研”向“全员教研”、“全天候教研”的转变。若在网络教研中发现思维活跃的优秀人才,可以及时吸收、充实到现实的区域性教研团队中来,为团队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 陆李松.网络教研和区域教研对校本教研外力支持的实践与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7.8
[2] 刘谨,袁冲.学校的凝聚力从那里来?.教书育人,2007.11
[3] 袁冲.如何让“富翁教师”动起来.初中教学研究,2009.11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