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固有属性,整体性是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钥匙,也是学界研究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新时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是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方法论作为逻辑主线,实现共产主义作为逻辑终点,从完整的逻辑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被任意分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作此分割的传统由来已久,并逐渐形成统一的态势,这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领域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日益被割裂是当今学界亟待思考和更正的问题,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显得十分必要。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起点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理论的根本来源都可以回归到人类实践,从理论根源出发,对三者的逻辑起点进行系统阐述,论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指出要把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人类存在伊始,人类就自由自觉地进行着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获取了一定的经验,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认识不可能离开实践产生,一切认识都从经验中总结。理论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故而归根究底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过往旧哲学的思考与批判的基础之上,他们追根溯源,探寻人类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的本质,最终发现人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对象性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所以说,实践是人类自由自觉的一切行为,是人类认识产生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二)商品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异化中产生
商品是理解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将异化的问题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的异化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看似自由实则强制性地与自己的劳动发生异化,劳动变为了一种外在的具有强迫性的实践活动。由于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独自占有,工人被迫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此时的劳动就带有双重性质,劳动与劳动产品发生分离,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互分离,他占有的就越少,他就越受资本家的剥削。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当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流通在市面上用于交换,商品产生了。所以说,商品产生的根源是异化劳动,即商品最终是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异化中产生。
(三)实践活动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原始动能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其中原始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原始人类作为当时实践的主体。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自此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又从第二阶段过渡到了第三阶段的封建社会。伴随着生产日益社会化,越来越多的人民成了除了自己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在无产者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属性时,被资产阶级所蒙蔽,与资产阶级一起推翻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统治,这标志着封建社会的覆灭,资本阶级开始掌控国家机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真实面目,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带领受苦大众进行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消灭剥削,并在无产阶级带领下逐步走向理想的社会。因此,只有实践活动积累了足够的动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
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主线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二者有机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等运用于社会经济现实中剖析社会实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研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主线。
(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始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历史范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存在的自身的历史,二是反映客观存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的东西则可以理解为客观实在经过思维加工的东西,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体现,逻辑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是建立在历史的客观实际中的。历史是逻辑产生的基础,逻辑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反映着现实的历史进程。但是逻辑与历史也有差别,逻辑产生的过程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所以总的来说,逻辑与历史是相统一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过程。
(二)矛盾分析法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蕴含着承认矛盾普遍存在。以哲学上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为基础,马克思超越以前经典作家的关键之处在于他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在思想转变和深入研究的进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上的研究,马克思终于以他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敏锐的目光,前所未有的直击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由此马克思主张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占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从矛盾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产生与成型,可以说,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矛盾这一立足点,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所以矛盾分析法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主线。
(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也是实践的问题,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化为实践的物质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的理论为基础,也伴随着马克思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实践而发展。马克思一生都处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且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那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由工业革命转化为社会性的大机器生产,由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人也与自己的生产实践相异化,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也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贯穿始终的研究路径。马克思最终找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在此道路上,马克思也强调要继续进行实践。可见,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内容都是与实践相统一的。
三、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终点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并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并找到了实现路径,他从人的层面、社会制度的层面、整个社会的层面都对其进行了论证与描述。
(一)人的层面
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状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是不再桎梏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不需要再去考虑完全依赖于自然或者是依附于所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等等。共产社会的人不是单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的全体社会成员,真正形成了事实上的平等。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中得以实现,在那里人类从最终支配他们生活的异己的力量中解放出来,开始自由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成为了理想中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制度层面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的劳动者平等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在此条件下,社会合理分配资源,对生产进行有规划的管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将不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使得社会全体成员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时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民在实现自己类本质的过程中形成合力,社会生产力将以平稳而高效的速度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条件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也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马克思在制度层面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哪里,马克思的一切理论的逻辑终点在哪里。
(三)社会层面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物质条件极其丰富,每个人都能获得能满足自己的生活资料,此时的分工就不再具有经济的性质,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达成一致,社会不会再出现为了争夺利益而划分为不同集团甚至不同阶级的斗争,阶级消失,也不会再出现无谓的劳财伤民的斗争。同时,国家也逐步淡出历史的长河,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已经消失,国家也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也找寻到了最合适的共存路径,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需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们将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合理的可持续性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社会与自然将实现真正和谐的共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整体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被任意分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作此分割的传统由来已久,并逐渐形成统一的态势,这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领域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日益被割裂是当今学界亟待思考和更正的问题,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显得十分必要。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起点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理论的根本来源都可以回归到人类实践,从理论根源出发,对三者的逻辑起点进行系统阐述,论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指出要把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人类存在伊始,人类就自由自觉地进行着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获取了一定的经验,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认识不可能离开实践产生,一切认识都从经验中总结。理论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故而归根究底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过往旧哲学的思考与批判的基础之上,他们追根溯源,探寻人类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的本质,最终发现人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对象性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所以说,实践是人类自由自觉的一切行为,是人类认识产生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二)商品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异化中产生
商品是理解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将异化的问题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的异化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看似自由实则强制性地与自己的劳动发生异化,劳动变为了一种外在的具有强迫性的实践活动。由于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独自占有,工人被迫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此时的劳动就带有双重性质,劳动与劳动产品发生分离,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互分离,他占有的就越少,他就越受资本家的剥削。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当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流通在市面上用于交换,商品产生了。所以说,商品产生的根源是异化劳动,即商品最终是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异化中产生。
(三)实践活动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原始动能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其中原始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原始人类作为当时实践的主体。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自此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又从第二阶段过渡到了第三阶段的封建社会。伴随着生产日益社会化,越来越多的人民成了除了自己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在无产者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属性时,被资产阶级所蒙蔽,与资产阶级一起推翻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统治,这标志着封建社会的覆灭,资本阶级开始掌控国家机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真实面目,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带领受苦大众进行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消灭剥削,并在无产阶级带领下逐步走向理想的社会。因此,只有实践活动积累了足够的动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
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主线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二者有机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等运用于社会经济现实中剖析社会实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研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主线。
(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始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历史范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存在的自身的历史,二是反映客观存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的东西则可以理解为客观实在经过思维加工的东西,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体现,逻辑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是建立在历史的客观实际中的。历史是逻辑产生的基础,逻辑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反映着现实的历史进程。但是逻辑与历史也有差别,逻辑产生的过程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所以总的来说,逻辑与历史是相统一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过程。
(二)矛盾分析法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蕴含着承认矛盾普遍存在。以哲学上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为基础,马克思超越以前经典作家的关键之处在于他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在思想转变和深入研究的进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上的研究,马克思终于以他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敏锐的目光,前所未有的直击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由此马克思主张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占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从矛盾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产生与成型,可以说,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矛盾这一立足点,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所以矛盾分析法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主线。
(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也是实践的问题,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化为实践的物质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的理论为基础,也伴随着马克思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实践而发展。马克思一生都处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且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那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由工业革命转化为社会性的大机器生产,由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人也与自己的生产实践相异化,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也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贯穿始终的研究路径。马克思最终找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在此道路上,马克思也强调要继续进行实践。可见,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内容都是与实践相统一的。
三、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的逻辑终点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并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并找到了实现路径,他从人的层面、社会制度的层面、整个社会的层面都对其进行了论证与描述。
(一)人的层面
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状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是不再桎梏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不需要再去考虑完全依赖于自然或者是依附于所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等等。共产社会的人不是单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的全体社会成员,真正形成了事实上的平等。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中得以实现,在那里人类从最终支配他们生活的异己的力量中解放出来,开始自由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成为了理想中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制度层面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的劳动者平等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在此条件下,社会合理分配资源,对生产进行有规划的管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将不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使得社会全体成员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时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民在实现自己类本质的过程中形成合力,社会生产力将以平稳而高效的速度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条件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也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马克思在制度层面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哪里,马克思的一切理论的逻辑终点在哪里。
(三)社会层面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物质条件极其丰富,每个人都能获得能满足自己的生活资料,此时的分工就不再具有经济的性质,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达成一致,社会不会再出现为了争夺利益而划分为不同集团甚至不同阶级的斗争,阶级消失,也不会再出现无谓的劳财伤民的斗争。同时,国家也逐步淡出历史的长河,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已经消失,国家也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也找寻到了最合适的共存路径,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需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们将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合理的可持续性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社会与自然将实现真正和谐的共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整体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