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语阅读教学注重人文性出现了“过头”的现象。于是,大部分老师都感觉到阅读教学需要回归本真,要减少人文性,加强工具性。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能单谈回归、简化、增加……应“加”“减”统筹,全盘考虑。
一、减少知识传授,增加方法指导
在现在的阅读课中,语文知识传授过多,方法指导不够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有一位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在理解字词这一环节是这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追悼、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羞愧”四个词语)
师:谁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1:“追悼”指的是沉痛怀念死者。
生2:“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师:“张冠李戴”呢?
没有学生回答。
师:嗯,没有同学知道,老师告诉你,“张冠李戴”指的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请优生或者自己把词语解释了一遍,虽然学生当时是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但这种由教师或者优秀学生灌输而来的语文知识,学生是很容易遗忘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点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减少人文灌输,增加能力训练
我在试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曾经是这样导入课题的:
师:(板书课题)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36年10月19日,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战友,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指黑板)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让我们深情地呼喊——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应该为中国有这样一位先生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课堂开始,我试图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可惜事与愿违,在读题时有的学生装腔作势,有的简单重复,有的嬉皮笑脸。为什么会这样?鲁迅先生逝世已经七十多年了,鲁迅这个名字对于孩子们来说太陌生了。学生怎么能沉痛地、深情地、自豪地呼唤呢?我这样的导入,是典型的人文灌输呀!教学中,可以采用出示“阅读助手”帮助学生读懂文章。“阅读助手”主要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作者的思路等。
三、减少有声问答,增加文本对话
现在,阅读课中“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说,学生读(其实是以读代答)”依然是课堂最主要的组织方式。一堂由几十个问题堆砌,师生来回问答的课并不少见。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没有作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减少有声问答,留足时间给学生对文本进行对话。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
(辨析生字“峦”与“孪”,引出“孪生兄弟”)
师:说到孪生兄弟,老师觉得,如果把黑板上的词语看作人的话,那么“静、清、绿”是三胞胎兄弟,“奇、秀、险”也是三胞胎兄弟。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说)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是“兄弟”,其中最多的是“两兄弟”,哪些词语是孪生兄弟,能去找找吗?(交流、朗读,积累丰富的词语)
师:假如把句子看做是人的话,哪些句子是孪生兄弟呢?(交流、朗读,体会对仗的句子)
师:假如把段落看作是人的话,哪些段落是孪生兄弟呢?(交流、反馈,体会“总——分——分——总”的段落结构)
……
简单的设计,饶有趣味的寻找“孪生兄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用句的特点,明白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朗读指导上,没有配乐,没有图画,我把课文第二段分行以诗句的形式展示出来,问:谁能读出诗一般的节奏?
漓江的水
真静啊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
真清啊
清得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
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停顿、轻重音,体会到文字诗一般的节奏美!之后,我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桂林山水的画面美。简简单单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减弱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自由想象,发现画面美、节奏美、对称美;在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责编钟岚)
一、减少知识传授,增加方法指导
在现在的阅读课中,语文知识传授过多,方法指导不够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有一位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在理解字词这一环节是这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追悼、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羞愧”四个词语)
师:谁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1:“追悼”指的是沉痛怀念死者。
生2:“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师:“张冠李戴”呢?
没有学生回答。
师:嗯,没有同学知道,老师告诉你,“张冠李戴”指的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请优生或者自己把词语解释了一遍,虽然学生当时是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但这种由教师或者优秀学生灌输而来的语文知识,学生是很容易遗忘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点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减少人文灌输,增加能力训练
我在试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曾经是这样导入课题的:
师:(板书课题)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36年10月19日,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战友,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指黑板)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让我们深情地呼喊——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应该为中国有这样一位先生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课堂开始,我试图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可惜事与愿违,在读题时有的学生装腔作势,有的简单重复,有的嬉皮笑脸。为什么会这样?鲁迅先生逝世已经七十多年了,鲁迅这个名字对于孩子们来说太陌生了。学生怎么能沉痛地、深情地、自豪地呼唤呢?我这样的导入,是典型的人文灌输呀!教学中,可以采用出示“阅读助手”帮助学生读懂文章。“阅读助手”主要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作者的思路等。
三、减少有声问答,增加文本对话
现在,阅读课中“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说,学生读(其实是以读代答)”依然是课堂最主要的组织方式。一堂由几十个问题堆砌,师生来回问答的课并不少见。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没有作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减少有声问答,留足时间给学生对文本进行对话。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
(辨析生字“峦”与“孪”,引出“孪生兄弟”)
师:说到孪生兄弟,老师觉得,如果把黑板上的词语看作人的话,那么“静、清、绿”是三胞胎兄弟,“奇、秀、险”也是三胞胎兄弟。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说)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是“兄弟”,其中最多的是“两兄弟”,哪些词语是孪生兄弟,能去找找吗?(交流、朗读,积累丰富的词语)
师:假如把句子看做是人的话,哪些句子是孪生兄弟呢?(交流、朗读,体会对仗的句子)
师:假如把段落看作是人的话,哪些段落是孪生兄弟呢?(交流、反馈,体会“总——分——分——总”的段落结构)
……
简单的设计,饶有趣味的寻找“孪生兄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用句的特点,明白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朗读指导上,没有配乐,没有图画,我把课文第二段分行以诗句的形式展示出来,问:谁能读出诗一般的节奏?
漓江的水
真静啊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
真清啊
清得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
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停顿、轻重音,体会到文字诗一般的节奏美!之后,我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桂林山水的画面美。简简单单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减弱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自由想象,发现画面美、节奏美、对称美;在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