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大文化带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作为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是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运河文化景观为切入点,总结运河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高质量推进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关键词:运河文化;城市副中心;育人
   运河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通州之名取“漕运通济”之意,是北京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弘扬运河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借助区位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主动吸收运河文化,把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标志性的运河文化遗产,运用到学校育人实践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拥有一系列码头、桥闸、仓储、屯厂等与运河相关的地名遗产,如皇木厂 、后南仓等,是运河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就是运河畔“三庙一塔”古建筑群,此地是通州运河文化的点睛之笔。“一塔”指的是燃灯塔,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一枝塔影认通州”的诗句诵遍大江南北,著名的“古塔凌云”景观就在此处。“三庙”指的是燃灯塔下呈“品”字形布列的儒教的文庙、佛教的佑胜教寺、道教的紫清宫,三个庙宇相互独立又交相辉映,和而不同,展现了运河文化的包容、厚重。学校学生的“成人礼”一般选在文庙,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学习了运河文化。这些丰富的运河文化遗迹展示了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以财贸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镜像和生动素材。
  寓教于运河微缩景观。校园中的建筑、亭台、景观石、水榭等景观,可以给学生以道德和精神的力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校园内建有500余米的运河微缩景观,选取通州、天津、沧州、济宁、扬州、杭州等最具运河特色的城市和城区,参照当地运河文化元素建设。例如:通州重点展现漕运昌盛、运河商贸,呈现出“万舟骈集”的壮观景象等。微缩景观中设计有多个中华传统亭台、廊桥的组合,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人文价值,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景观,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大运河,了解历史、亲近自然,增强获得感,共同把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传承好。
   运河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实践
  1.依托运河微缩景观开展教学和社团活动
  运河微缩景观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学校开设的许多专业,都可以在此处开展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运河文化、京商文化、商贸文化、旅游艺术、楹联书法、建筑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例如:古代亭台、园林设计、桥梁、雕塑和船舶等,是艺术类、建筑类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对象。与运河文化相呼应的古钱币大门、算盘地图、商苑等景观,是金融、会计等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微縮景观以及其中的楹联则为开展语文教学提供了现成的场所和资源。运河微缩景观的小亭子,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相关作品拍摄的场所。为师生提供快递服务的“丝绸友递”大学生创业团队,就是在这里培育发展起来的,“丝绸友递”的名称,也来自于运河文化给予的灵感。学生社团也经常在此开展运河知识竞赛、话剧排演等活动,校园内充满浓郁的运河文化气息,展示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开展运河文化科研工作
  学校在科研工作中将运河文化研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注重开展运河文化的教育传承与本土化创新,致力于运河文化的挖掘整理,除了将运河文化研究成果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学校组织关于漕运、运河文化和“通州味”等主题的学术沙龙、学术讲座。设立校级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开展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全力支持教职工申报市级、国家级运河文化相关研究。学生也积极申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课程建设中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中也加入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纳入商业德育教育体系,进而开展有效的教育传承、创新。
  3.开展运河文化传承普及工作
  在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过程中,高校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先后有百余所院校来学校参观运河微缩景观,交流运河文化与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联合中国商业史学会等单位组织了“弘扬运河商贸文化,商贸师生走运河”活动,从北京沿运河到杭州,一路普及运河文化,探寻运河商贸文明与价值,对相关地名、遗产形成的历史时期、名称由来和作用发挥开展研究宣传,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与通州区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的交流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保护运河遗迹、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的志愿活动,如在通州运河绿道骑游节等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等,为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贡献了力量。
   运河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师生对运河知识、运河文化的理解逐步提升,弘扬运河文化的氛围基本形成,围绕运河文化的科研、调研活动均取得一定的成绩,收获了良好成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取得突出成绩,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1.弘扬运河文化的氛围基本形成
  通过在校园文化中应用运河文化,在科研和教学中加入运河文化的内容,再加上科普活动宣传,大部分师生都能熟练掌握运河相关的基础知识。师生自发开展一些主题为保护大运河、弘扬运河文化的科普活动,如排演原创话剧《漕运码头》,重温运河历史、漕运兴衰,叩问人性善恶、经商道义。通过传播运河知识,弘扬运河精神,大大激发了师生保护大运河、传承运河文化的使命感。
  2.在运河文化的研究上取得良好成绩
  通过对运河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传承和利用,学校在运河文化研究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双百行动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立项。学生 “传统文化与运河文化调研”团队获评全国大学生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运河娇子”团队制作的纪录片《消失的北运河》在首都大学生绿色微纪录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加大对运河文化历史的研究,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推动作用。北京高校要以首善标准和长远眼光,从北京建设文化中心的大背景中明确学校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也要从小处着手,将运河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在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任务,高质量推进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运河文化与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LS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泉. 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8-13.
  [2]王铭. 通州:运河文化的历史再现[J].中国地名, 2018 (6):9-10.
  [3]孙威, 林晓娜, 马海涛,等. 北京运河文化带保护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J].中国名城,2018 (4):25-31.
  [4]徐苑琳,孟繁芸.后申遗时代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 山西档案, 2018(2):154-156.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运河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翟 迪]
其他文献
@ 黄国华(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rn每年,教育部都会适时启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其本意在于支持高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对学校本科专业进行增减调整,这本
期刊
摘 要:由于大型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加之高校安全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活动的安全管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让高校大型活动举办更加顺畅安全,为服务社会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就必须贯彻落实“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工程,补齐短板,查找薄弱环节,着力构建一套包括活动申报、协调联动、活动保障、情况应对环节的大型活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安全;大型活动;安全管理  当前,北京各高校均
摘 要:高校开设党史必修课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机会,而且也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撑和阵地依托。将党史必修课贯穿高校思政全过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武装大学生头脑抵御错误信息侵蚀的需要,更是立足党史研究发展党史事业的需要。从价值、逻辑与实践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党史必修课贯穿高校思政全过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党史必修课;高校;思政  2021年是
摘 要:当前,高校应急管理面临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不清晰、协同性不够、实战性不强、应急能力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及普遍尚未形成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系统完备的组织架构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应急管理精细化、常态化,不断推进高校应急管理现代化,夯实学校事业发展的安全根基。  关键词:党建;应急管理;现代化   高校应急管理现
摘 要:作为地处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林高校,北京农学院在推进首都城市发展和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农学院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的建设探索和积极实践,构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基于“校—企—生”多赢的产学协同应用型培养模式,形成了校内培养协同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协同顶岗实践、校内师资协同基地导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
英国硕士学制建立较早、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授课型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伦敦大学授课型教育硕士培养有定位明晰的培养目标、严格的入学标准、综合交叉的专业方向、全
摘 要: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对全新育人环境,要坚持从科学化、系统化出发,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营造浓郁人文气息,强化熏陶和感召效应,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升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促进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关键词:高校软环境;校园归属感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软环境建设得如何,能否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摘 要:随着5G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当下已进入到全新移动互联网时代,正重塑着新闻宣传的发展新业态。而短视频爆发式增长更是激发了高校在宣传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和变革。通过对短视频发展现状、独特优势的分析,探讨短视频创新助力艺术院校的主流宣传和正能量传播,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艺术院校网络思政工作育人实效。  关键词:媒体融合;短视频;艺术院校;网络育人   融媒体打造高校新闻宣传新业态  2020
基于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CCSEQ)调查收集到的四次数据,描述比较了第一代和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水平上的差异.研究表明:第一代大学生的师
摘 要:科学评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对于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論,通过对北京高校8名思政教师和18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提炼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结构模型,并分别针对“实践型”“理想型”和“学习型”三类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存在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