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攻击与愧疚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6331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下午,我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
  她只有十五岁,是被她的母亲带过来的。因为曾经有自杀经历,导致她住院两年,经过治疗暂时稳定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一边服药一边开始进行心理咨询。

说她特殊,有两个原因


  她的自杀经历。这说明了她抑郁的严重程度曾经到了无法控制自己的地步,只有通过强制住院,才能做到有效的看护。所以对她的关注是要更多一些的,因为有过自杀史的患者,需要时刻注意她当下的状态和情绪强度,以防失控事件再次发生。
  她令人困惑的过往。从她的背景资料和母亲的介绍来看,她并不是一个遭受过严重创伤的人。相反她的婴幼年和成长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如果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去解释这个人的自杀,显然是说不通的。
  于是在困惑和略带好奇的心境下,我和这个青春期的少女开始了长期咨询。

无尽的恐惧


  在最初的咨询中,我们的进展并不顺利,因为她(为叙述方便,后续将以化名珊珊来称呼)很少说话,好像她并没什么可跟我说的。于是,珊珊每次都在简单叙述自己最近的日常后就不再开口了。我尝试问过几次,她的反应都很淡漠,一副“我不太想说”的样子。于是慢慢地,我也就不再问下去了。
  我能感受到珊珊的防备,那是一种“我与你不熟、也不想与你熟悉”的距离感,所以她的沉默就好像在我们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她不“过来”,我也很难“过去”。而这样的时段大概维持了几个月。
  直到有一天,珊珊一进来就显得十分激动,对我说了很多关于她的事。原来她的家人打算让她恢复上学,这就成了一个打破平静的事件,让她的情绪再次激烈起来。但也就是从那天起,她似乎朝我走了一步,我们之间开始能够谈论很多东西,包括她的内心世界、幻想,以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受:
  “你知道么,其实我特别害怕和人说话。虽然你看起来没什么威胁,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会有种心里不踏实的感觉。好像在一个空间里,有了另外一个人就会让我不舒服。这个人只要在,我就不能放松警惕。”
  “我常常在梦中会惊醒,因为在梦里老是有人追我,他们拿着杀人的刀,跑得飞快。我只有努力地跑才有机会活命。可是我总被找到,你不知道那时的我有多绝望……”
  “我为什么会自杀呢?是因为有一阵子太煎熬了。虽然在现实里什么事都没发生,看起来一切正常。但那段时间我的恐惧到达了一个顶点,我什么都怕,怕到了极致。比如我的笔丢了,都会让我惴惴不安、心跳加速,头好像炸了一样。如果没有找到它,我就会立刻陷入绝望。心里还会冒出好多声音来:你怎么不去死啊,这么小的事你都能做成这样。你对得起自己的家人,你还有脸活着吗?”
  “那种感觉真的太折磨人了。所以自殺对那段时间的我真的是解脱。”

恐惧背后的施虐幻想


  在珊珊的叙述里,我听到了曾经在她内心中那些无尽的恐惧。
  可这些恐惧源自哪里,却没有明确的答案。正如一开始我就提出的困惑,在珊珊的成长背景中,完全没有任何来自养育者的虐待和创伤,并且她的家庭非常和睦、母亲温柔而稳定、父亲也担得起作为父亲的责任。
  所以这不仅无法解释她的表现,更从一个角度推翻了“抑郁症就是家庭不幸福导致”的结论。或者说,“家庭不幸福、糟糕的养育者”这些只是催化剂,他们加快了一个人走向抑郁的速度和程度,但本质上,患上抑郁、甚至走向自杀,都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所致。
  关于这点,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者梅兰妮·克莱因在她那部著名的《嫉羡与感恩》中有过系统叙述,而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施虐幻想。
  所谓施虐幻想,指的是一个婴儿内心世界中的破坏与攻击性。而它之所以形成还要追溯到最早期的婴儿心境。当一个小婴儿刚刚降生后,他需要被完全地呵护和满足。此时的母亲和婴儿虽然是两个个体,但在心理层面上她们还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婴儿需要母亲时时刻刻的关注和照顾。比如他想要喝奶,母亲就会喂;他需要被抱着,母亲也不能放下他。这样就会让这个婴儿得到一种安全感,就好像他依旧还在母亲温暖的子宫里,一切都没有改变过。
  可这种满足感终究会被打破。比如母亲某一天没有及时喂奶、或者她在喂奶时没能让婴儿感到舒服,这个小婴儿就感受到了最初的挫折。这种挫折就是一种破坏,破坏了他内心中完美的幻想。于是他强烈的愤怒就被激发出来,从而想要破坏掉所有的一切,包括母亲。
  婴儿的施虐幻想,在克莱因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实践中是有充分展现的。比如婴儿会对母亲的乳房、口腔、肛门、身体内部都会产生丰富的攻击联想。这一方面源于婴儿自身的发展就是从身体开始的;另一方面则与他最早期的防御机制有关,因为他太小了,还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当他感受到自己对母亲的愤怒,就会将这种愤怒投射到母亲身上。也就是说,他反而认为母亲会对他愤怒、进而攻击他。所以他的施虐幻想,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防卫。
  但在婴儿4~6个月中,这种情形就会发生变化。因为随着他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发展,对母亲的感觉就会微妙起来。他会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攻击伤害到她,于是内心中产生了最早的复杂情感:愧疚。而当他开始了愧疚,抑郁也就随之浮出水面。

抑郁的形成


  在心理学界,抑郁一直是个难题。尽管关于抑郁的成因,各种流派都有不同的见解。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而完善的解释。
  克莱因的施虐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地诠释了抑郁是怎么形成的。就以珊珊为例,在她强烈的恐惧背后,我们是能感受到她的攻击性的。比如:她不敢和人说话、另一个人的存在会让她感到被威胁、她梦中被人追杀,这些看起来是她在被人攻击,可实际上这就如同婴儿早期将内心的攻击性投射到外界一样,是她将攻击化成了伪装,统统扔到外界。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通过自我保护来避免被伤害、同时也能避免伤害别人。
  另一个证据则是她的愧疚。
  因为在她说到“笔”那个例子时,我们就能听到一种熟悉的感觉:强烈的自责。这是抑郁患者最常见的状态,他们一般都会有长期、强烈、过度的自责。而自责本身就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对自我的无情攻击。二是深深地愧疚。对自我的攻击意味着珊珊的攻击性是极其强烈的,强烈到就算投射到外界也无法缓释全部情绪,于是就会朝向自己。而愧疚则代表着另一种心境:难以修复。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认没有能力去修复好被自己攻击的部分,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绝望。
  于是我们可以试着整理和排序这个过程:恐惧—攻击—愧疚。恐惧的背后是攻击,所以她会怕。攻击就会造成伤害,所以她会愧疚。但愧疚到了一定程度,说明她没有办法修复这段关系,所以抑郁就形成了。

用珊珊的经历去说明则是这样的:


  在珊珊的想象里,她一直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中既包括着爱、也夹杂着恨。她不想去恨父母,也不能接受自己对父母的恨。她怕自己的恨会毁掉他们,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修复,于是她就将矛头指向了自己。那个梦中追杀她的人、与她在一个空间中的另一个人的威胁,这些说穿了其实都是她自己的意象,正因为被压抑得太深,就只能以潜意识的形式展现了。而当她缠绕其中实在无法忍受,就会选择自杀,这看似唯一的一条路。
  婴儿的抑郁心境是他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一个成年人还停留在抑郁心境中不能自拔却说明了他的固着。所以对抑郁的治疗,最重要的不是精神抚慰与单纯的药物,而是需要这个人从强烈的幻想走到现实,最终能够认知到一个事实:我,是无罪的。
其他文献
中午12点半,我吃完午饭回辅导室值班,刚进门不久,一个女孩突然跑进来,蹲坐在辅导室的门口,紧握拳头,身体蜷缩颤抖,哭喊到:“他们每天都叫我去死,我站在四楼想往下跳,我今天去了两次了,但我还是没有勇气直接跳下去,刚刚我还是没有勇气直接跳下去,我害怕……”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刚刚寻求轻生的学生,需要马上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是指给正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期刊
“我现在唯一出门的机会就是学古筝,连辅导班都是在自己家里上。”“我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因为父母说我不需要,要去哪里他们都会接送。”“周末我想出去找同学玩,但是妈妈不让。因为有一次跟别人出去他们没有送我回家。”  以上独白都出自一位初中生之口,她因自我认识不清而来寻求心理辅导。从小顺顺利利长大,进入初中起内心矛盾冲突不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将来能够干什么。在同学眼里,她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期刊
32岁的王女士,是一位新妈妈,自从有了宝宝,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边要安抚爱哭的宝宝,缺乏休息;另一边因与老人的育儿观念不一致,经常发生矛盾。她的情绪状态逐渐变得焦躁不安,起初是心思敏感,容易伤心流泪,怀疑自己不能照顾好宝宝。慢慢地,演变成悲观绝望,严重失眠,有时走在路上便想向车流冲去。她成宿成宿睡不着,更加胡思乱想,越发觉得自己很没用,每天的世界都是灰暗的。终于,在她歇斯底里地哭闹了一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今年18岁,刚上大学,在一次校友活动时,我遇到了一位比我大10岁的学长,他事业有成,风度翩翩,吸引了很多女生的关注。我没想到活动结束后,他居然主动联系我,还请我吃饭,说喜欢我的纯洁和善良。我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从来没有这么有魅力的男人对我示爱,我有些受宠若惊。后来他带我出去旅游,还给我买了很多的礼物,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子,同学们也非常羡慕我。但是自从我们同居之
期刊
在个体的生活中,创伤性事件是非常常见的。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超过70%的个体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创伤性事件,且有30.5%的个体经历四次及以上的创伤性事件。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世界1908-2008年死亡人數最多的十大自然灾难中有四场发生在中国,一般年份中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除重大自然灾害外,一般性的人为灾害在我国也很常见。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全国每年各类伤害发生约2
期刊
案由  張先生夫妇13年前收养了一名女婴,取名张蓓(化名),因为不想被外人知晓,没办理正式的收养手续,但对她一直视如己出,当作亲生女儿抚养至今。去年,张先生的妻子去世了,目前家中还有一长子,家庭关系很融洽。因为女儿身世的问题,这13年来张先生一直怀着不安与担心,直到妻子去世,也没能说出真相,现在张先生更不知道该怎么把事实告诉蓓蓓了。女儿目前面临小升初,需要明确户籍和家庭关系,也需要社会机构出具家庭
期刊
第一次见到小军时,班主任就偷偷告诉我,这个孩子很危险,他身上有刀疤,是之前跟人打架被人捅的。我吃惊地看着眼前这个看起来已经有点高大的男孩子:身高至少1.75米,不胖,有一点肌肉,校服的拉链没有拉,看人的时候微微歪着头,带着点“邪笑”。从外表来看,小军确实有点像那些电视剧里常见的“坏小子”。  小军今年15岁,上初二。由于生活在偏远的山村,小军的父母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都出去打工了。“爸妈都是搬砖的。
期刊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十四五”规划“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期刊
小雪前来求助。她说,这段时间她经常感觉身体不适,比如心跳异常,胸闷气短,恶心想吐,皮肤瘙痒,甚至有几次头昏时出现濒死感,被家人送到医院紧急就医,但做了许多检查,也吃了许多药,刚开始见效,之后就一点效果也不起了。她因此又反复就医,反复治疗,结果却是心情更加焦虑,身体更加不适。现在的她已经不敢一个人出门,担心自己随时会晕倒。  经了解,小雪这段时间工作非常紧张,天天加班加点,领导布置的艰巨任务使她心理
期刊
胆固醇作为组成人体脂类物质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和胆汁酸等。它是人体内必需的化学物质,但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是引起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如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但许多人在防治高胆固醇血症方面,还存在着几大误区。误区1高胆固醇血症是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没事  一般成人体内有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