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杀死传统企业的是什么?
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互联网思维”?或许说是催生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思维的消费环境更加准确吧。
我在一家照明企业工作,全行业近2万家公司,会赚钱的大都是通过以下方式:
1.打品牌牌,多打广告。央视投一点,户外投一点,公关活动做一点,这牌子基本就打成了。
2.打网点牌,多开门店。自己开不了,就找经销商开。三年三步走,一年二三百家店,三年就能成气候。
3.打渠道牌,多建子渠道。零售做了,涉足工程;工程做了,涉足零售;电商、商超、五金、其他细分行业渠道等等,看起来空间无限大。
4.打技术牌。在独特领域占有产品优势或客户资源。
但最近几年,这些能赚钱的企业过得并不开心,毕竟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投入现在只能达到之前的五分之一的效果。
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
1.去中心化的商圈,让消费者“看不见”了
城市的开发,形成商圈的“去中心化”,大商圈不断细分为小商圈,直至细到社区单元。
比如,10年前,上海人买东西扎堆去南京路、徐家汇、五角场等传统商圈。现在呢,可以网购,可以去大卖场,可以去万达广场或其他兴起的购物中心,或者去自己心仪的社区小店。同样一个消费者,他买A通过网店,买B通过社区店,买C逛大卖场。商圈从地理和时间上都被碎片了。
2.去中心化的渠道,让终端被淹没了
过去你是个财主,你找到一大片处于城市二环的旧厂房,低成本装修一下,就变成建材市场,开始招租!打一下电视广告,投几部公交车,做几场活动,消费者就认你了,于是,全城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买个建材都有可能想到你。
但现在,形势变了。城市大开发,旧市场搬迁,新楼盘分散。加上家装公司材料馆、电商、O2O体验店、团购会等不断兴起,最终让你处于一个知道消费者买了东西、但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状况下买东西的状态!
3.去中心化的品牌,让品牌失重了
海尔、联想、耐克、阿迪……过去30年,是品牌厮杀的30年,留下来的大小是个角儿。但以85后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势力,从小就是品牌的消费者,他们对品牌“无特别,不新鲜”。
这些当今和未来10年的主流购买力,在父辈对品牌的理性选择,快速进入到感性消费时代后,又有多少品牌能持续地讲一个好听的品牌故事,打动这些群体?
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年代。你的品牌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今天全身名牌,明天淘点尾货也一样开心。尤其是过往打下江山的大品牌!对于新生代而言,你不会讲故事的那一刻,你就仅仅是一个名称。
传统企业将用“传统营销方式”为自己送葬
我们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在更分散、更自我的大环境下,借助新技术的推动,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获取途径、品牌的评价标准、购买方式的自由化倾向,已完全不同于以往。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批在O2O浪潮中那些被贴上“传统企业”标签慢慢死去的公司,至于死因嘛,并非是消费者的移情别恋,喜新厌旧。而是他们用固守的“传统营销方式”为自己送了葬。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当互联网用户、智能手机用户、电子支付用户、物流可便捷配送的用户交叉覆盖达到一定量值时,新的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出现。而这个新的模式让消费者不再固定在唯一的地理场景、时间场景、购物场景和媒体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营销显然满足不了新模式下的消费群体。
“完全消费者中心”时代的真实门槛
我所理解的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就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全程关注点的消费者渗透模式,是基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媒体高度互联的环境下,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发生质的改变,线下线上不再是独立的渠道。
企业必须在目标消费者的决策链条上,模拟、界定、选择如何影响消费者、接近购物者、感动用户的新方式、新地点和新介质,从而把控关键触点。
由于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战略选择,它将打破原有的线上与线下、营销沟通与销售实现、新老产品、渠道等一系列的分割,成为新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的必然选择。
线上线下将无法分割
消费者对品牌、产品、价格、口碑等信息的获取,在不同地点,可以自主自由地采取线上、线下“并存和双跳”的方式,打破现有线下实体店、线上网店的单行单选的状况。
尤其是个体移动互联之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的全域覆盖,使得消费者决策路径变得丰富、重叠和动态。从社群触动、线上搜索到口碑验证、线下体验,都具备了无缝链接、多向互转的基础设施,而这种基础设施必将固化消费习惯。
消费者要做的只有一项:在哪个环节或场景下单,随我选择。
所以,如果你的门店,告诉消费者“这里不能上网”、“这里看不到其他用户反馈”、“感受不到店的乐趣”、“网上都是假货”……对不起,在你的实体店内走的速度必然大于来的速度。
营销沟通与销售实现无法分割
营销沟通做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心里想着三类人,手里做出三类事:怎么让消费者知道、怎么让购物者亲近、怎么让用户喊好。
大多数公司,把营销沟通的内容,定位于狭义的广告和公关,负责营销沟通的工作,也就是品牌部门的事,也就是做完VI、CI、“X”I之后,忙着年度季度的广告、公关、会展投放的事。做着做着,品牌部就变成了第三方合作商在公司内的二传手。品牌能力基本废了!论对营销沟通的新技术、数字化营销方法的理解,不如第三方,于是经常出现被第三方忽悠而后再忽悠领导的情况。
与传统品牌部门不同的是,在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里,营销对象的界定、内容的生产、方式的选择,品牌部和销售部将前所未有地协同,总部营销部门与区域营销部门,将前所未有地一体化。
转化趋势是:
1.从职能转化为功能
在全渠道营销的环境下,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可以全面承担营销沟通的功能。
不同渠道的用户,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只要你不希望他只是被动接受信息,那就都需要第一时间,借助相应营销工具与之互动。其中,有品牌部的工具开发,也有销售部的工具使用。
这对以前的品牌部是个巨大的挑战,独立的数字化媒介部门也一样不能担当。必须站在消费者决策路径上,把传播和互动的功能分解到企业的不同组织。
20年前,企业老板们喜欢说“公司,人人都是销售员”,而现在必须说“公司,人人都是品牌部”。
2.从集中转化为分散
营销沟通,依然是内容为王,但内容的生产者再也不是传统的品牌部或公司,而是分散在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的路径里,由生意结构里的各类角色自行生产和传播。
比如,销售商在终端现场提供的消费者体验视频,快速上传到共享中心,促动那一刻其他同类终端同类消费者的兴趣。
比如服务商上门后,用户的使用反馈,以及“那一张满意的笑脸”,能及时上传到社区APP,同步启动好邻居推介业务……
我们正走向完全消费者中心时代,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是解决之道!
已经规模化的品牌企业,如果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无论你是传统店商,还是传统电商,都将殊途同归地被打回原形。可以说,5年内,一批传统实体企业和一批传统电商企业,都将从消费者心智中消失,只有建立全渠道全触电的营销策略,你的目标消费者才能进入你的猎取范围。
编 辑 吕惟谦 676374408@qq.com
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互联网思维”?或许说是催生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思维的消费环境更加准确吧。
我在一家照明企业工作,全行业近2万家公司,会赚钱的大都是通过以下方式:
1.打品牌牌,多打广告。央视投一点,户外投一点,公关活动做一点,这牌子基本就打成了。
2.打网点牌,多开门店。自己开不了,就找经销商开。三年三步走,一年二三百家店,三年就能成气候。
3.打渠道牌,多建子渠道。零售做了,涉足工程;工程做了,涉足零售;电商、商超、五金、其他细分行业渠道等等,看起来空间无限大。
4.打技术牌。在独特领域占有产品优势或客户资源。
但最近几年,这些能赚钱的企业过得并不开心,毕竟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投入现在只能达到之前的五分之一的效果。
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
1.去中心化的商圈,让消费者“看不见”了
城市的开发,形成商圈的“去中心化”,大商圈不断细分为小商圈,直至细到社区单元。
比如,10年前,上海人买东西扎堆去南京路、徐家汇、五角场等传统商圈。现在呢,可以网购,可以去大卖场,可以去万达广场或其他兴起的购物中心,或者去自己心仪的社区小店。同样一个消费者,他买A通过网店,买B通过社区店,买C逛大卖场。商圈从地理和时间上都被碎片了。
2.去中心化的渠道,让终端被淹没了
过去你是个财主,你找到一大片处于城市二环的旧厂房,低成本装修一下,就变成建材市场,开始招租!打一下电视广告,投几部公交车,做几场活动,消费者就认你了,于是,全城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买个建材都有可能想到你。
但现在,形势变了。城市大开发,旧市场搬迁,新楼盘分散。加上家装公司材料馆、电商、O2O体验店、团购会等不断兴起,最终让你处于一个知道消费者买了东西、但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状况下买东西的状态!
3.去中心化的品牌,让品牌失重了
海尔、联想、耐克、阿迪……过去30年,是品牌厮杀的30年,留下来的大小是个角儿。但以85后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势力,从小就是品牌的消费者,他们对品牌“无特别,不新鲜”。
这些当今和未来10年的主流购买力,在父辈对品牌的理性选择,快速进入到感性消费时代后,又有多少品牌能持续地讲一个好听的品牌故事,打动这些群体?
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年代。你的品牌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今天全身名牌,明天淘点尾货也一样开心。尤其是过往打下江山的大品牌!对于新生代而言,你不会讲故事的那一刻,你就仅仅是一个名称。
传统企业将用“传统营销方式”为自己送葬
我们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在更分散、更自我的大环境下,借助新技术的推动,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获取途径、品牌的评价标准、购买方式的自由化倾向,已完全不同于以往。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批在O2O浪潮中那些被贴上“传统企业”标签慢慢死去的公司,至于死因嘛,并非是消费者的移情别恋,喜新厌旧。而是他们用固守的“传统营销方式”为自己送了葬。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当互联网用户、智能手机用户、电子支付用户、物流可便捷配送的用户交叉覆盖达到一定量值时,新的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出现。而这个新的模式让消费者不再固定在唯一的地理场景、时间场景、购物场景和媒体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营销显然满足不了新模式下的消费群体。
“完全消费者中心”时代的真实门槛
我所理解的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就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全程关注点的消费者渗透模式,是基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媒体高度互联的环境下,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发生质的改变,线下线上不再是独立的渠道。
企业必须在目标消费者的决策链条上,模拟、界定、选择如何影响消费者、接近购物者、感动用户的新方式、新地点和新介质,从而把控关键触点。
由于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战略选择,它将打破原有的线上与线下、营销沟通与销售实现、新老产品、渠道等一系列的分割,成为新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的必然选择。
线上线下将无法分割
消费者对品牌、产品、价格、口碑等信息的获取,在不同地点,可以自主自由地采取线上、线下“并存和双跳”的方式,打破现有线下实体店、线上网店的单行单选的状况。
尤其是个体移动互联之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的全域覆盖,使得消费者决策路径变得丰富、重叠和动态。从社群触动、线上搜索到口碑验证、线下体验,都具备了无缝链接、多向互转的基础设施,而这种基础设施必将固化消费习惯。
消费者要做的只有一项:在哪个环节或场景下单,随我选择。
所以,如果你的门店,告诉消费者“这里不能上网”、“这里看不到其他用户反馈”、“感受不到店的乐趣”、“网上都是假货”……对不起,在你的实体店内走的速度必然大于来的速度。
营销沟通与销售实现无法分割
营销沟通做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心里想着三类人,手里做出三类事:怎么让消费者知道、怎么让购物者亲近、怎么让用户喊好。
大多数公司,把营销沟通的内容,定位于狭义的广告和公关,负责营销沟通的工作,也就是品牌部门的事,也就是做完VI、CI、“X”I之后,忙着年度季度的广告、公关、会展投放的事。做着做着,品牌部就变成了第三方合作商在公司内的二传手。品牌能力基本废了!论对营销沟通的新技术、数字化营销方法的理解,不如第三方,于是经常出现被第三方忽悠而后再忽悠领导的情况。
与传统品牌部门不同的是,在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里,营销对象的界定、内容的生产、方式的选择,品牌部和销售部将前所未有地协同,总部营销部门与区域营销部门,将前所未有地一体化。
转化趋势是:
1.从职能转化为功能
在全渠道营销的环境下,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可以全面承担营销沟通的功能。
不同渠道的用户,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只要你不希望他只是被动接受信息,那就都需要第一时间,借助相应营销工具与之互动。其中,有品牌部的工具开发,也有销售部的工具使用。
这对以前的品牌部是个巨大的挑战,独立的数字化媒介部门也一样不能担当。必须站在消费者决策路径上,把传播和互动的功能分解到企业的不同组织。
20年前,企业老板们喜欢说“公司,人人都是销售员”,而现在必须说“公司,人人都是品牌部”。
2.从集中转化为分散
营销沟通,依然是内容为王,但内容的生产者再也不是传统的品牌部或公司,而是分散在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的路径里,由生意结构里的各类角色自行生产和传播。
比如,销售商在终端现场提供的消费者体验视频,快速上传到共享中心,促动那一刻其他同类终端同类消费者的兴趣。
比如服务商上门后,用户的使用反馈,以及“那一张满意的笑脸”,能及时上传到社区APP,同步启动好邻居推介业务……
我们正走向完全消费者中心时代,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是解决之道!
已经规模化的品牌企业,如果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无论你是传统店商,还是传统电商,都将殊途同归地被打回原形。可以说,5年内,一批传统实体企业和一批传统电商企业,都将从消费者心智中消失,只有建立全渠道全触电的营销策略,你的目标消费者才能进入你的猎取范围。
编 辑 吕惟谦 6763744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