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年我就读过《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了。作者用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说明育人的道理,读来感同身受。近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些让人头疼的教育问题,于是,我又将这本书找来细读,希望从关老师那里学到一些良方。
我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导呢?
在“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这一章,关老师指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者必须以自己的努力学习为前提,要想让学生心服口服,教师首先要练好“内功”。是的,我们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股“长流水”。而教师要练好“内功”,一个重要渠道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通过读书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优美起来,通过读书内化师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另一个重要渠道则是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关老师是谦虚好学的榜样,为了帮助网瘾少年,他曾经找机会向陶宏开教授当面讨教。
“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应该是现在进行时……而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却是将来时,因为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不成熟、不理智,他们的戒备心态、逆反心理往往使他们不会换位思考……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这就是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在“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这一章,关老师提出“理解时间差”的概念,他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当我们的良苦用心暂时不被学生理解时,我们应该放平心态,不要钻进思维上的“死胡同”,要多包容学生,相信学生或早或晚总会理解我们。
第三章,关老师向我们阐明了“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的道理。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讲究方法,在爱与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机智,有智慧地处理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折服。而高明的教育方法必定是“因材施教”的,我们应当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方法。
最后一章,关老师讲述了自己用真情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的故事,说明“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的道理。在附录中,关老师又用“无德无爱的老师毁了一个好孩子”等反面案例警示我们,教师一句过激的话语就有可能将学生引向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谨言慎行,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读了这两个案例,我陷入了沉思。最近,我确实遇到了一些“教育事故”,在处理这些“事故”时,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学生的喜怒哀乐?还是只是把学生当作被管理者来管教、训斥?
看完这本书,想到最近困扰我的一些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自己很需要学习,很需要练好“内功”,也很需要用心倾听学生,尽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拥有灿烂的笑容。我相信,只要我们像关老师一样做一个“用脑、用心、用情的教育者”,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我们都会驻在学生心里。
我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导呢?
在“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这一章,关老师指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者必须以自己的努力学习为前提,要想让学生心服口服,教师首先要练好“内功”。是的,我们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股“长流水”。而教师要练好“内功”,一个重要渠道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通过读书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优美起来,通过读书内化师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另一个重要渠道则是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关老师是谦虚好学的榜样,为了帮助网瘾少年,他曾经找机会向陶宏开教授当面讨教。
“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应该是现在进行时……而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却是将来时,因为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不成熟、不理智,他们的戒备心态、逆反心理往往使他们不会换位思考……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这就是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在“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这一章,关老师提出“理解时间差”的概念,他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当我们的良苦用心暂时不被学生理解时,我们应该放平心态,不要钻进思维上的“死胡同”,要多包容学生,相信学生或早或晚总会理解我们。
第三章,关老师向我们阐明了“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的道理。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讲究方法,在爱与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机智,有智慧地处理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折服。而高明的教育方法必定是“因材施教”的,我们应当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方法。
最后一章,关老师讲述了自己用真情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的故事,说明“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的道理。在附录中,关老师又用“无德无爱的老师毁了一个好孩子”等反面案例警示我们,教师一句过激的话语就有可能将学生引向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谨言慎行,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读了这两个案例,我陷入了沉思。最近,我确实遇到了一些“教育事故”,在处理这些“事故”时,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学生的喜怒哀乐?还是只是把学生当作被管理者来管教、训斥?
看完这本书,想到最近困扰我的一些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自己很需要学习,很需要练好“内功”,也很需要用心倾听学生,尽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拥有灿烂的笑容。我相信,只要我们像关老师一样做一个“用脑、用心、用情的教育者”,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我们都会驻在学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