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秋天是有味道的。
想起秋天,我总是想起母亲。
一到秋天,母亲的菜园子里便热闹起来。
辣椒挑着小灯笼,为秋虫照亮夜行的路;冬瓜披着白纱,急着嫁给秋风;茄子穿上紫袍,不知道荣升几品官员;丝瓜一个劲儿地爬呀爬,高举着黄色的杯盏,餐风饮露,品味阳光月光。还有小青菜、大白菜,成垄成行,列队排在秋天的阳光下,葳蕤生光。
有人说,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比如,母亲烧的油焖茄子。
好长一段时间,我觉得秋天是油焖茄子的味道。
小时候,喜欢吃母亲做的焖茄子,汁浓味美,软糯可口。那个时代,买什么都要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粮要粮票,买什么都限购。做焖茄子,偏偏离不开油,油少一点就不好吃。物以稀为贵,所以能吃上一顿真正的焖茄子,是件很难得的事儿。我也就日日盼着母亲做焖茄子。
一天,父亲买了油回来,终于可以做焖茄子了,我和弟弟欢呼雀跃。母亲把茄子洗干净,放到案板上,茄子圆润肥实,带着露珠,闪着青春的光芒。接着,母亲把它们切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在每张薄片上划几刀。然后,让它们在搅好的面糊糊里翻个身,打个滚儿。油锅上火,油五成热时,茄子下锅炸成金黄色。看着这金色的茄子片,我的馋虫一下子就勾起来了。刚要拿着吃,被母亲呵斥住了,说是才完成一半,下一步还要在锅里焖烧。
锅盖冒着蒸汽,茄子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那香味儿,从遥远的童年飘来,从童年的秋天飘来,那是我儿时记忆里秋天的味道。
我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旁,在煤油灯昏黄的光里,津津有味地吃着焖茄子。忽然想起梵·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此情此景,何等相似啊。
除此之外,还有小青菜炒虾仁、黑白菜炖豆腐、冬瓜炖排骨、大白菜炒粉条等,都是秋天的应景时令佳品。我对这些秋天的菜肴钟爱有加,甚至怀疑自己,专门为秋天的味道而生。
也许,时光偷偷地将味道烙在了我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桂香也是秋天独有的味道。母亲名字里有一个“桂”字,所以我特别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香味儿。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桂香,馥郁、甜腻、绵柔,若有若无,若浓若淡,若深若浅,若明若暗,就像母爱的味道。
记得有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退休的弗兰克中校,双目失明,但他能通过闻香识别周围的女人,甚至能识别各种牌子的香水,以及女人的发型和发色。我想我们也能通过桂花的香味,识别四季里的秋天。
若秋是个女人,我会取名叫她桂子。什么金桂、银桂都俗了去了。况且还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那个毒害香菱不成,却毒死了自己的夏金桂。桂子多好,清雅不俗,又不高冷,很小众,很温暖,小家碧玉。
若你从一片桂树丛中穿过,那香气铺天盖地向你袭来,不由分说钻进你的鼻孔,深入你的肺,控制你的呼吸。那香气,落在你的发丝间,钻进你的衣领里,附着在你的皮肤上,与你痴缠着不肯放手。秋天的味道,沁入骨髓,香到梦里。
油焖茄子,我早就不吃了,也许因其太过油腻,也许因其现在太过容易得到。人们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知道珍惜,失去后又感觉倍加怀念。不管怎么说,我已吃不下油焖茄子,即使吃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但我还是会记起儿时秋天的油焖茄子,那是我记忆中秋的味道,爱的味道。
喜欢桂花香,淡雅、芳馨、清香袅袅。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娴静、优雅、吐露芬芳,不张扬、不喧闹,符合秋天的心性。在我看来,秋天是静的,内敛、矜持、谦逊、低调,一如我的母亲。
桂花香与油焖茄子,一雅一俗,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却烟火气十足,本来大相径庭,但他们都在秋天聚合,都是秋天的风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秋的味道,雅俗共赏,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子,进可叱咤风云,退可相夫教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秋天的味道,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现实,一半是回忆,一半是憧憬,一半是小资情调,一半是人间烟火。秋是包容的,秋又是个性的。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秋天独有的味道。那穿行在味蕾上的秋天,那缠绕在鼻尖上的秋天,一直是我无法抗拒的诱惑。
棉花日子
几个人说起私奔,一个姑娘说:“我要带一床棉被私奔,棉花是吃阳光长大的,盖这样的被子,日子暖烘烘的。”
可不是嘛,棉花一样的日子,暖烘烘的。我的心被触动了,仿佛沐浴着暖阳,蓬松起来,轻盈起来。我喜欢这个比喻,暖意融融。
说起棉花,不能不提我的母亲。记忆里,母亲是和棉花田分不开的,她是棉花田的一部分。
棉花田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父亲工作忙,地里的活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
棉花是需要精心护理的作物,播种、打杈、捉虫、喷洒农药,都是细活,非常烦琐。母亲却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因为在母亲眼里,棉田就是她的钱串子,是柴米油盐,是我们姐妹三人的学费,是冬天来临时全家人的棉衣和过冬的棉被。这么重要的东西,母亲怎敢怠慢,怎敢说累?
立夏过后,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棉花疯长,枝杈纵横。需要给棉花打杈,掐头。打杈就是把不长蘖的杈子掰掉,留下能生棉桃的杈儿。掐头就是把棉株的头掐掉,不让它再往高里蹿。
母亲的手指被棉花的汁液染成青绿,洗都洗不掉。母亲的背弯得像张弓,晚上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可是,一到棉田,母亲立马精神焕发。她眼里闪着光,充满憧憬和希望。在母亲心里,这片棉田,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秋风吹来,满野的棉花炸蕾吐絮,大朵的棉花拼了命地开,就像赶赴一场生死邀约,场面惊心动魄,非常壮观。
这景象,让母亲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她两手不停地撮着棉絮,忙得不亦乐乎。
母亲的手被棉壳划了很多口子,粗糙得像松树皮。可她没叫过一声痛,忙碌艰辛的生活,让她忘我。她的眼里满是棉花,已经没有了自己。
阳光暖暖地照着,如霰似雾。世界很安静,秋风吹动母亲的齐耳短发,她专注的神情如一朵圣洁的棉花,恬静、安详、慈悲、笃定。
劳动中的母亲有种质朴本真的美,胜过一切粉饰雕琢和华冠丽服造就的美。
其实,母亲就是一朵棉花。
她用一颗慈悲的心,眷顾着田里的棉株,就像照顾她的孩子一样。
她终日劳作,为子女,为家庭,耗尽了自己的芳华。
她像吸饱了阳光的棉花,散发着无尽的爱和温暖。她用勤劳的双手,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
棉花,不是花,虽柔弱,却洁白,干净,柔韧,有弹性。正如母亲,以及像母亲一样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人,不被苦难的生活击垮,历经沧桑,世事变迁,依然温婉美丽如初。
棉花一样的母亲,给了我暖烘烘的日子,使我不至于被命运的寒冬冻伤。
纯棉衣物,绵软、透气。棉花被子,舒适、熨帖。她们来自乡间田野,被阳光喂得饱饱的,带着阳光的香味,暖暖的,很贴心。
被棉花被子包裹着,就像被母亲拥抱着,躺在她的怀里一样,踏实,安全,入梦香甜。
我棉花一样的母亲,我棉花一样的日子啊,与日月齐辉,与岁月等长。
(责任编辑 于美琪)
想起秋天,我总是想起母亲。
一到秋天,母亲的菜园子里便热闹起来。
辣椒挑着小灯笼,为秋虫照亮夜行的路;冬瓜披着白纱,急着嫁给秋风;茄子穿上紫袍,不知道荣升几品官员;丝瓜一个劲儿地爬呀爬,高举着黄色的杯盏,餐风饮露,品味阳光月光。还有小青菜、大白菜,成垄成行,列队排在秋天的阳光下,葳蕤生光。
有人说,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比如,母亲烧的油焖茄子。
好长一段时间,我觉得秋天是油焖茄子的味道。
小时候,喜欢吃母亲做的焖茄子,汁浓味美,软糯可口。那个时代,买什么都要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粮要粮票,买什么都限购。做焖茄子,偏偏离不开油,油少一点就不好吃。物以稀为贵,所以能吃上一顿真正的焖茄子,是件很难得的事儿。我也就日日盼着母亲做焖茄子。
一天,父亲买了油回来,终于可以做焖茄子了,我和弟弟欢呼雀跃。母亲把茄子洗干净,放到案板上,茄子圆润肥实,带着露珠,闪着青春的光芒。接着,母亲把它们切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在每张薄片上划几刀。然后,让它们在搅好的面糊糊里翻个身,打个滚儿。油锅上火,油五成热时,茄子下锅炸成金黄色。看着这金色的茄子片,我的馋虫一下子就勾起来了。刚要拿着吃,被母亲呵斥住了,说是才完成一半,下一步还要在锅里焖烧。
锅盖冒着蒸汽,茄子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那香味儿,从遥远的童年飘来,从童年的秋天飘来,那是我儿时记忆里秋天的味道。
我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旁,在煤油灯昏黄的光里,津津有味地吃着焖茄子。忽然想起梵·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此情此景,何等相似啊。
除此之外,还有小青菜炒虾仁、黑白菜炖豆腐、冬瓜炖排骨、大白菜炒粉条等,都是秋天的应景时令佳品。我对这些秋天的菜肴钟爱有加,甚至怀疑自己,专门为秋天的味道而生。
也许,时光偷偷地将味道烙在了我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桂香也是秋天独有的味道。母亲名字里有一个“桂”字,所以我特别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香味儿。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桂香,馥郁、甜腻、绵柔,若有若无,若浓若淡,若深若浅,若明若暗,就像母爱的味道。
记得有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退休的弗兰克中校,双目失明,但他能通过闻香识别周围的女人,甚至能识别各种牌子的香水,以及女人的发型和发色。我想我们也能通过桂花的香味,识别四季里的秋天。
若秋是个女人,我会取名叫她桂子。什么金桂、银桂都俗了去了。况且还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那个毒害香菱不成,却毒死了自己的夏金桂。桂子多好,清雅不俗,又不高冷,很小众,很温暖,小家碧玉。
若你从一片桂树丛中穿过,那香气铺天盖地向你袭来,不由分说钻进你的鼻孔,深入你的肺,控制你的呼吸。那香气,落在你的发丝间,钻进你的衣领里,附着在你的皮肤上,与你痴缠着不肯放手。秋天的味道,沁入骨髓,香到梦里。
油焖茄子,我早就不吃了,也许因其太过油腻,也许因其现在太过容易得到。人们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知道珍惜,失去后又感觉倍加怀念。不管怎么说,我已吃不下油焖茄子,即使吃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但我还是会记起儿时秋天的油焖茄子,那是我记忆中秋的味道,爱的味道。
喜欢桂花香,淡雅、芳馨、清香袅袅。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娴静、优雅、吐露芬芳,不张扬、不喧闹,符合秋天的心性。在我看来,秋天是静的,内敛、矜持、谦逊、低调,一如我的母亲。
桂花香与油焖茄子,一雅一俗,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却烟火气十足,本来大相径庭,但他们都在秋天聚合,都是秋天的风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秋的味道,雅俗共赏,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子,进可叱咤风云,退可相夫教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秋天的味道,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现实,一半是回忆,一半是憧憬,一半是小资情调,一半是人间烟火。秋是包容的,秋又是个性的。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秋天独有的味道。那穿行在味蕾上的秋天,那缠绕在鼻尖上的秋天,一直是我无法抗拒的诱惑。
棉花日子
几个人说起私奔,一个姑娘说:“我要带一床棉被私奔,棉花是吃阳光长大的,盖这样的被子,日子暖烘烘的。”
可不是嘛,棉花一样的日子,暖烘烘的。我的心被触动了,仿佛沐浴着暖阳,蓬松起来,轻盈起来。我喜欢这个比喻,暖意融融。
说起棉花,不能不提我的母亲。记忆里,母亲是和棉花田分不开的,她是棉花田的一部分。
棉花田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父亲工作忙,地里的活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
棉花是需要精心护理的作物,播种、打杈、捉虫、喷洒农药,都是细活,非常烦琐。母亲却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因为在母亲眼里,棉田就是她的钱串子,是柴米油盐,是我们姐妹三人的学费,是冬天来临时全家人的棉衣和过冬的棉被。这么重要的东西,母亲怎敢怠慢,怎敢说累?
立夏过后,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棉花疯长,枝杈纵横。需要给棉花打杈,掐头。打杈就是把不长蘖的杈子掰掉,留下能生棉桃的杈儿。掐头就是把棉株的头掐掉,不让它再往高里蹿。
母亲的手指被棉花的汁液染成青绿,洗都洗不掉。母亲的背弯得像张弓,晚上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可是,一到棉田,母亲立马精神焕发。她眼里闪着光,充满憧憬和希望。在母亲心里,这片棉田,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秋风吹来,满野的棉花炸蕾吐絮,大朵的棉花拼了命地开,就像赶赴一场生死邀约,场面惊心动魄,非常壮观。
这景象,让母亲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她两手不停地撮着棉絮,忙得不亦乐乎。
母亲的手被棉壳划了很多口子,粗糙得像松树皮。可她没叫过一声痛,忙碌艰辛的生活,让她忘我。她的眼里满是棉花,已经没有了自己。
阳光暖暖地照着,如霰似雾。世界很安静,秋风吹动母亲的齐耳短发,她专注的神情如一朵圣洁的棉花,恬静、安详、慈悲、笃定。
劳动中的母亲有种质朴本真的美,胜过一切粉饰雕琢和华冠丽服造就的美。
其实,母亲就是一朵棉花。
她用一颗慈悲的心,眷顾着田里的棉株,就像照顾她的孩子一样。
她终日劳作,为子女,为家庭,耗尽了自己的芳华。
她像吸饱了阳光的棉花,散发着无尽的爱和温暖。她用勤劳的双手,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
棉花,不是花,虽柔弱,却洁白,干净,柔韧,有弹性。正如母亲,以及像母亲一样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人,不被苦难的生活击垮,历经沧桑,世事变迁,依然温婉美丽如初。
棉花一样的母亲,给了我暖烘烘的日子,使我不至于被命运的寒冬冻伤。
纯棉衣物,绵软、透气。棉花被子,舒适、熨帖。她们来自乡间田野,被阳光喂得饱饱的,带着阳光的香味,暖暖的,很贴心。
被棉花被子包裹着,就像被母亲拥抱着,躺在她的怀里一样,踏实,安全,入梦香甜。
我棉花一样的母亲,我棉花一样的日子啊,与日月齐辉,与岁月等长。
(责任编辑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