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均”的魅力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4年4月26~27日,全国古陶瓷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与会期间,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宜兴市均陶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均陶研究所所长方卫明盛情地接待了他们。热情洋溢地向古陶专家们介绍了古、今宜兴均陶的历史和历代的“宜均”陈列品,引起了100多位专家极大的赞赏。事后。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王莉英研究员十分谦逊地向方大师单独讨教了均陶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现将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 宜兴均陶
  宜兴陶器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均陶属于古陶。古时称“欧窑”、“宜均”,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朝。我们均陶研究所现收藏的明代均陶大缸有以下特点:(1)从造型上看,明代缸一般没有里沿,口沿比较薄;(2)早期成型采用把筑法(俗称卡把),就是将泥搓成泥条状,然后把泥条放在手和手臂至肩膀上扛着,两手一把一把地将泥条卡着成型为器;(3)装饰上堆、贴花相结合,用模具印好立体花样再往缸体上贴,然后用大拇指把其他部位的画面贴出来,也就是以泥代墨、陶坯作纸、大拇指作笔堆贴出不似浮雕、胜似浮雕的图纹,如叶、枝、杆等;(4)早期大缸的釉绝大部分是用青石山下池塘里的泥浆,这泥塘里的泥浆是石灰岩山上长年累月下雨流淌到池塘里的浆料,由于青石表面的风化,泥浆中含有CaO,加上常年腐烂的草木灰。经烧制则形成有透明效果的泥浆釉。一般呈亚光色,显得比较高雅稳重。
  到了清代,宜兴均陶的产量较大'成型方法、造型装饰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进步,泥片镶接法成型与把筑法成型这两种成型方法各有千秋,堆、贴花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富于指法变化。画面也增加了文人作画方面的内容,由于釉料中使用含量较多的氧化铁和石灰石,不仅增加了均釉的花色品种。而且也提高了釉面的透明度,特别是蓝均釉,非常雅致耐看。(图1清代蓝均釉钵)。
  民国时期,均陶的造型和装饰又有了很大的进步:造型的沿口、缸体的型体变化比较大,上口的里沿做得饱满漂亮,缸体的线条比较流畅;堆、贴花装饰画面丰富多彩,有花鸟、人物、走兽、山水等等,釉水也丰富了许多(图2民国均釉圆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丁山组建了许多陶瓷企业,成型烧制技术、釉面花色品种、堆贴花装饰图纹、产品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图3现代均陶花瓶)。
  2 “窑汗”与“蓝均釉”
  均陶是宜兴最古老的陶瓷品种之一,品种多。学问既深奥又丰富。均陶有三个代表工种:一是手工成型,二是大拇指堆、贴花装饰,三是均陶釉。所谓窑汗,是指石灰窑用松柴作燃料煅烧石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挂在窑壁上的玻璃状的絮浊物,民间称之为“窑汗”。老的均陶釉就采用这种“窑汗”,以“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葡萄”三色为基础,以天青、云蓝、蓝灰等色居多,尤以灰蓝(俗称蓝均)最为名贵,亚光色泽、浑朴敦厚。10多后前,我收藏了5吨“窑汗”,备作它用。现在再也不以松柴为燃料烧制石灰,所以也就没有这种“窑汗”了。特色的釉能提高均陶的身价,老的蓝均釉有她的独特魅力,素有“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的美誉。1982年,韩其楼在《宜兴古窑址小考》里就写到:早在宋代(960~1279年),宜兴均窑作品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窑场的楷模。“里蚌式细长颈瓶”是科考珍宝,瑞典国王和英国大维德都有收藏。此外,在1935年出版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第二册中,可以看到两件完整的均陶器物,一件是“宋代窑变深紫蟠桃核笔洗”,并加注“原名仿宜兴均窑里蚌式洗”:另一件是“宋汝代窑粉青纸槌奉化瓶”,并加注“仿均窑长颈瓶”。在这部书中,还有第10#、12#、14#、15#、16#作品都注有“原名均窑”。所以我对均陶更加尊重。更增兴趣。
  宜均的蓝均釉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化:100多年前的蓝均釉最优秀、最耐看,古时候常用“起云斑,穿挂裤”这句俗语来形容其特质;20年前的蓝均釉花纹呈星点状,比较稳重;现代的蓝均釉最亮艳。我认为,这里面的变化主要是原料“窑汗”起了作用。
  3 新葩“铜均釉”
  均釉是宜兴均陶的一大特色。在宜兴均釉研制的过程中,凭着对“宜均”的喜爱和执着,我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类似于“蓝均釉”的、似有商周时期青铜器韵味的新均釉——“铜均釉”。铜均釉是一种典型的窑变多彩的釉的新品种。在特定的条件下能产生或黄、或绿、或青、或紫的似铜非铜的艺术效果,保留了传统均釉所特有的晕和垂流斑纹状的艺术风格,特别适宜于具有民间传统艺术风格作品的装饰。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早在古代就被视为立国重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创新设计的“铜均釉龙凤狮纹鼎”。又名“中华均陶鼎”(见图4),通高108厘米、直径88厘米、通宽98厘米,造型与纹饰借鉴商代与春秋时期青铜器“夔龙蝉纹鼎”及“蛟龙纹鼎”的式样重新设计构思而成。浑圆的鼎身上用均陶传统平贴法堆贴有飞舞的龙、凤图案,呈现出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和谐氛围:三鼎足设计成狮腿,堆贴有狮首图纹。代表着事业成功三要素:天时、地、人和;鼎耳,口沿外侧堆贴有荷花图案。肩颈处设计有立体圆点“鼓子”。图纹部分呈现金黄色,主体均釉选用铜均釉。具有古代青铜器的亚光色泽。充满着商周遗韵,凝聚着悠悠古韵,给人以端重、静穆、安祥,又富有意蕴浓郁的艺术美感。正如王莉英会长语重心长地说:“这真是陶中的重器啊。百看不厌。”并意味切切地用“我们都是最开心的陶瓷人”勉励我、鼓励我。
其他文献
在灿若星河的传统艺术中,宜兴紫砂陶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紫砂陶制作技艺不仅经久不衰,且愈加成熟完善,成为当今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之一。这其中尤以紫砂壶独领风骚,冠绝于世。紫砂陶质地简洁古朴、不妖不媚,含蓄内敛,因而成品紫砂壶通常古色古香。但是创新的浪潮从未停息,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前赴后继,不断赋予紫砂壶丰富的内涵和崭新的时代内容。  “逐梦深蓝套壶”(见图1)就
期刊
宜兴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紫砂壶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人们的智慧和创新往往衍生出其嶄新的时代精神。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紫砂壶也因时而变,其制作工艺、装饰手法不断更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让人为之惊叹。宜兴紫砂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在于紫砂器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紫砂艺术发展至今
期刊
宜兴制陶已逾7000年。宜兴地处太湖流域,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成就了厚重的陶文化,也奠定了宜兴灿烂紫砂艺术文化的基础。宜兴紫砂艺术从壶型、布局、鐫刻、书画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论是简洁大气还是复杂多变,均于平凡中蕴藏深远含义,在质朴中探索人文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日俱增,紫砂造型艺术开始在朴素写实前提下融入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陶艺
期刊
中国人最早开始饮茶,在中国诞生了最早的饮茶工具,数千年来茶文化也不断发展。茶与瓷器并列,同为东方古老文明的象征。随着时代的演进,艺术文化方方面面都不断变化,飲茶工具也随之改易,唐宋时占据茶文化半壁的瓷器到明中期渐被紫砂器取代。与瓷器相比,紫砂造型的“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便满是意趣。紫砂器具触感平滑细腻,注水其中,极尽温润柔和之感。茶入壶中,紫砂器不夺其香且隔热透气。长久泡之,茶香与紫砂融为一体,更
期刊
紫砂壶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历史上始终独树一帜。原因不仅在于其实用性和观赏性,还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制作装饰工艺。很多民间的传统艺术因时代变迁而销声匿迹,其原因追根究底恐怕还是它们与时代脱轨。好的艺术门类应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只有立足当代,深刻了解社会的本质,才能创造出与生活完美融合的艺术品。紫砂壶艺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唯有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现代设计方法
期刊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宋朝已出现紫砂壶,并有诗为证:“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因其嗜茶,故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曾写下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氐壶”说的就是他亲自设计并制作的提梁紫砂壶。可以说苏东坡是动手设计并制作紫砂壶的文人雅士中的第一人,从此紫砂壶便进入了世人视野。但真正工艺成熟并天下知名,还是明代正德年以后的事。众多文人雅士参与
期刊
梅迄今已有逾三千年的栽培史,从古至今始终是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古有位列唐宋八大家的北宋王安石《梅花》五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有当代著名词作家阎肃《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它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为世人所敬重,也由衷地引发了笔者创作梅题材的“咏梅壶”(见图1)的热情。现以“咏梅壶”为例,细述其
期刊
紫砂壶艺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除了紫砂壶造型的原因外,还跟其绝佳的宜茶特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其与多种元素相融合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当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开始喝茶以后,茶文化就免不了开始融合其它文化,而在古代人匮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文化无疑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禅宗是佛教流入我国后本土化的一支。其教义较为温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紫砂壶恰恰因为茶禅一味而融入了禅文化。古
期刊
摘 要 壶艺设计犹如排兵布阵,需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出奇招、运奇谋,方能出奇制胜。道以器生,器以载道,“孙子兵法系列茶具”以兵之道寓于壶之道,将外观设计为竹简造型,结合文房四宝、戈戟虎符诸多元素,以壶艺的形式对《孙子兵法》的用兵之道和唯物辩证的哲理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又运用“形神兼备”的美学理念进行了艺术处理,使作品在形态上不失新颖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及神韵。  关键词 孙子兵法系
期刊
摘要 紫砂壶的制作就工艺而言,“思于实、作于细”是制作过程的显著特征。本文抛开技术必要性的前提,以“民间话语”系列作品为例,阐述了紫砂壶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同时从探究文化内涵的角度为紫砂壶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 生活;文化;特性;体验;价值  紫砂壶是一种无形情绪的产物,一种文化默契的定型。“民间话语”系列作品外形朴素,但内涵饱满。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这些作品在最初强调的是生活,一个明显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