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生威,紫韵流芳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紫砂壶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人们的智慧和创新往往衍生出其嶄新的时代精神。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紫砂壶也因时而变,其制作工艺、装饰手法不断更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让人为之惊叹。宜兴紫砂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在于紫砂器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紫砂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多种装饰手法,其中最常见的有刻绘、泥绘、彩绘、铺砂等。紫砂壶的装饰和社会风尚有关,如乾隆年间,社会以精致繁复为美,紫砂名家竞相施艺,“高矮胖瘦各显其貌,精细人微不失繁缛”。有制壶高手为宫廷制作了一批精美的紫砂壶,把宜兴紫砂工艺与景德镇粉彩工艺相结合,但这种装饰使紫砂壶丧失了自身特有的材质美,也影响了使用效果。可见紫砂壶的装饰也要扬长避短。
  陶刻作为紫砂装饰的手法之一,也是紫砂特有的艺术语言,与紫砂器型相辅相成,如配合得当,能更好地表达紫砂主旨。紫砂的陶刻语言是经一代代紫砂艺人长期探究而逐步形成的。当然,陶刻也不排斥对石刻、木刻等艺术语言的借鉴和融合,这也是紫砂陶刻的生命力所在。紫砂陶刻是门槛较高的艺术门类,想成为一个陶刻艺人,首先要具备相当程度的书画水平以及相应的文化素养;又要充分认识紫砂泥性;还必须熟练掌握难度较大的捻管转刀法,不历数年锻炼、体悟难入其堂奥。可以说有些造诣颇高的书画家、篆刻家或出于兴趣偶涉紫砂,其紫砂创作往往也不能如意,只能悻悻而归,原因就是对紫砂的陶刻语言缺乏了解。
  1 陶刻的独特气质
  优秀的陶刻鲜活灵动,能为作品注入神韵,能反映出作品的主旨和灵魂。陶刻最重要的便是刻味。所谓刻味,是指在坯体上通过书画、布局、用刀等手法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效果。陶刻作品刻味不够就像演员面无表情,不着腔调。刻味应简约而不简单,精微而不琐碎,粗犷而不粗俗。
  欣赏一件陶刻作品关键看刀功。用刀应沉着、舒畅、利落,力求呈现出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动刀要有内涵,深浅、节奏均恰到好处,心至刀至,或曰:“以刀代笔。”刀虽不能真正替代笔,但可以表达笔意。陶刻艺人通过精湛的刀工,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通过刀艺赏书画、思哲理、悟人道,能和一件陶刻作品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美。
  2 虎文化的升华
  艺术是人类最具人性意味的社会活动,因为它直接处理人的情感、感觉、梦幻乃至理智。虎题材的艺术创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虎出现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里;出现在商周的铜器上;作为石雕出现在秦汉,也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中;更在上起唐宋下讫明清不计其数的文艺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虎文化自远古走来,源远流长,方兴未艾。
  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长期被当作权力和威严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了汉字“王”,确实名实相副。虎兼具了至高的勇气和无上的威严,传说能辟邪禳灾。在冷兵器时代,虎头被绘在盾牌上用以恐吓敌人。
  紫砂作品中的虎,或奔跑如风,或卧于树下,威风凛凛。形态各异的老虎散见于紫砂陶刻作品,融入虎题材的紫砂陶刻作品,绽放出夺目异彩(见图1),为作品注入了一分端庄威严的气息。老虎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一刀一刻间渗透着力量和勇敢,符合现代人对力量的推崇和渴望。作品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流露出古韵,又蕴含着人性的光辉。
  3 结 语
  好的紫砂作品不仅在技艺上引人入胜,在文化上更臻于极致。陶刻完美融合了技艺和文化,使两者合二为一。陶刻是一种装饰,恰到好处的装饰能与紫砂作品本身相得益彰;反过来,所谓“过犹不及”,再精美出色的陶刻,如喧宾夺主,就会掩盖作品本身的光辉及其要表达的主旨。宜兴紫砂壶艺在艺术文化之林之所以长期屹立不倒,引入恰到好处的陶刻装饰也是其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壶艺经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国传统技艺。在这过程中紫砂壶也被赋予了超越茶器本身的人文内涵,往往被制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元素,“招财进宝壶”也是如此。其以“方孔圆钱”与“三足金蟾”二大元素入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二者共同蕴含的“招财进宝臻佳瑞,合家无虑保安存”的人文诉求,升华了人们对吉祥生活向往追求的人文意境,是一款兼具审美价值和人文追求的紫砂作品。  关键词 招财进宝壶;
期刊
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它是物质的表达,更是精神的体现。艺术与文化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而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取决于其所处的不同的自然现实条件、生活思维方式及传统信仰等。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中的杰出代表,紫砂壶的艺术创作历来都力求与生活的结合:一方面,紫砂壶的诞生得益于中国人的饮茶传统,所以它必须能够服务于茶事和生活;另一方面,紫砂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组成部分,它能否感染人心,得到情感相通的效果也尤
期刊
紫砂泥料颗粒小、透气性强,以其制成的紫砂壶特征鲜明,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使用日久,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叶的温、色、香、味都能被很好的保持。同时,紫砂泥又具有相当大好可塑性,历代制壶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然生活浓缩到壶中,或付诸于形态、或提炼于情感内蕴,使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得以升华。由此可见,对于一把壶而言,内外兼修、形神俱佳,是十分重要的标准。紫砂“三友
期刊
紫砂壶是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紫砂壶以极大的包容之心,融合各家之长、汲取文化精髓,将中国陶瓷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紫砂壶是一种实用的生活茗具,也是一种艺术佳品,历来为文士藏家所追捧,自古就有“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的美誉。  紫砂壶风格各异、变化无穷,自明代中期以来,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创造,使之成为我国陶瓷美术中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同时,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丰富
期刊
紫砂壶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传承的手工艺品。宋代文人梅尧臣的《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膜寄茶》诗中就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词句,可见在宋代的时候,紫砂茶具就已经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一把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艺术理解、思想情感和时代背景。它不仅是良好的实用茗具,更登入大雅之堂并在精神上给人带来美的熏陶。  紫砂壶艺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历代陶工的世代相承,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创作贵在意韵、难在寓意、妙在通灵,一把用心设计制作的紫砂壶宛若天成,泱泱古韵,具有星月争辉之美。  关键词 竹;竹春壶;意韵  美人隐珠帘,紫砂醉中国。陶都宜兴的这位“美人”隐在一帘幽暗之后,显得神秘而愈具魅力。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这句话最能表现花货的特点。紫砂花货采用提炼、取舍的手法,突出自然中富有审美价值的部分。紫砂花货的可塑性决定了陶艺人对线条的无限追求;而可刚可柔、可繁可
期刊
紫砂陶,简称紫砂,是一种传统而极具地方特色的陶制品,其中尤以紫砂壶闻名遐迩,数百年来深受大众喜爱,并且至今依然有数十万计的紫砂从业者坚守着这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来泡茶能够很好地保有茶汤原味。随着使用年代的增长,其色泽会愈加光润,所泡茶汤也愈加香醇馥郁。紫砂艺术历史悠久,这与其材质、造型密切相关,也与其主旨取材等因素分不开,可以说,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期刊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们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更是一个个精彩的历史典故,流传着关于她们的故事传说,并给予后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逐渐被神化,成为中国古典之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是遥远古代赠予后人的鲜丽而清婉的回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期刊
快速的生活节奏让现代人不堪重负,人们都在各自寻找一个可以休憩的静谧空间,在那里燃一炷香,饮一杯茶,时间在那一瞬仿佛停止流逝,于是将浮躁的心灵收回,找回最初的样子。而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中,人们似乎就能找到这样的归宿。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把茶定义为人们最寻常的生活习惯之一。自古至今,无论是朱门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品茗喝茶似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闲情雅兴也为人们所向往
期刊
在灿若星河的传统艺术中,宜兴紫砂陶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紫砂陶制作技艺不仅经久不衰,且愈加成熟完善,成为当今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之一。这其中尤以紫砂壶独领风骚,冠绝于世。紫砂陶质地简洁古朴、不妖不媚,含蓄内敛,因而成品紫砂壶通常古色古香。但是创新的浪潮从未停息,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前赴后继,不断赋予紫砂壶丰富的内涵和崭新的时代内容。  “逐梦深蓝套壶”(见图1)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