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儿不咬钩,有许多方面的客观因素。但是,鱼只咬别人的钩而不咬你的钩,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最初,我跟随老钓手用传统方法钓池鲤的时候,鱼获一直比老钓手们少很多。有一天,我占据了一个最出鱼的位置,却仍旧钓不过他们。看到我焦躁的样子,左手旁的老钓手说:“你的窝子里鱼不少!鱼不咬钩是因为你把蚯蚓拍死了。鲤鱼不像其他鱼什么形状的蚯蚓都吃,鲤鱼不会,只要蚯蚓不蠕动它就不理睬。”见我半信半疑,老钓手提起他的竿子,在蚯蚓罐子里扒拉了一阵子,抓出一根鲜活的红蚯蚓来,用指头一掐两段分上雙钩,斜着就将钩饵扔进我的窝子。没用上几秒钟,我眼瞅着他那浮标动了几下就没入水中,他提起竿子,三下五除二,一尾约2斤重的野生鲤鱼就被他遛上岸,“啪”的一声入了他的鱼护。
蚯蚓的鲜活程度对于钓鲤鱼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钓个体较大的鲤鱼的时候。有的时候,你把蚯蚓掐断了它就不吃,除非你整条挂钩。我就见过在钓位上不断更换蚯蚓的主儿,最终他的伎俩没白费,拽出一尾数斤重的河鲤来。钓大鲫鱼也是如此,好多人将鱼不爱咬钩归咎于天气、窝点等因素,却不知你那鱼食在水里浸泡了小半天不知道换换,尤其是你逗都不知道逗它一下。
很多菜鸟们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一幕:你旁边的钓手不停地上鱼,你的浮标却一动不动。最后,你把钩饵扔进他的窝子,与他浮标挨着浮标。可人家照常上鱼,你的浮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只有当人家摘完鱼上饵的时候,你的浮标才会点上几点,待他投下钩饵后,你的浮标又恢复原样。这种例子很经典,多少年来都在钓界流传着,但是真相很少有人去探讨。
其实,这里面除去之前提到的鱼食是否鲜活外,还有面饵的状态、味型、颜色,以及其他不少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譬如在钓组方面,你的大线是否与他的一样粗细?水线是否一样长?子线的长度、粗细、颜色、柔软度,以及铅坠的大小、粗细是否等同?位置是否处在同一高度?钩饵击水声的大小,以及8字环和太空豆的颜色一致吗?还有来自钓手自身方面的因素,比如你着装的颜色,站位的影子投射点;你手上是否有异味没洗掉?比如来自之前钓上来的掠食性鱼类身上的粘液,或者防虻、蚊油,路上修车沾手上的汽油等等。
许多钓鱼新手并不懂得“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我见过不少粗心大意、吊儿郎当的钓手,通过他们的用线就可见一斑。比如主线在线板上缠得过紧,使用时大线不是呈“Z”字形就是如同被拉长了的弹簧,致使水下鱼咬钩的信号传导逐层衰减。我就见过这么一位,他在钓鱼的过程中浮标一下子升了上来,斜躺在水面,提竿却一无所获,如此重复几回。他问我原因,我提出线来看了一下,把钩子又撇进水里,告诉他端着竿子钓,浮标一动就提竿。据此,他连上了几尾鲤鱼。
有的钓手在钓拉饵时,不考虑风速与水流流向,导致诱饵和钩饵脱离,结果拉饵用得有模有样,鱼却钓不上几尾。有的钓手用手抛食打窝子时,不测流速不考虑粉饵还是块饵,结果窝食打下去让坐在下游的别人得了利。还有一些钓手喜欢打重窝,这是野钓的大忌,自然水域中的鱼儿食物来源匮乏,你把一份大餐摆在那儿,它填饱肚子才是第一要务,哪还有心思管你的食物好坏?
不少钓手在台钓时喜欢在钓鱼之前手抛打窝子,殊不知这是多此一举,且不说失去了边诱边钓的乐趣,对上鱼也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钓手不懂得养窝子,这个现象通常发生在钓流水上,有的钓手可能知道,但是鱼来一尾钓一尾,不懂得以鱼诱鱼,适时补窝。
还有钓手用饵不对路子,钓小鲫鱼用了素饵,钓大鲫鱼却用幼鲫配方,钓掠夺性鱼类用了面饵,钓浑水时不知换用蚯蚓,归根到底就是不懂变换饵料。
还有钓手不懂变换钓层。鱼儿有追温习性,因此鱼在全天当中的泳层并不一致。对于河流鱼类来说,它们不光有改变泳层的习惯,还有改变栖息地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早春钓深边儿,晚秋钓浅边儿;早钓东,晚钓西;早春钓河流钓绷尖子(鱼体僵硬,追不上跑标),晚秋钓动饵(逗钓)。
所谓“涨水鱼靠边儿,退水鱼离岸”,涨水时你钓远,退水时却钓边儿,这是新手易患的通病。此外,水清、水浅时应该钓深、钓远;水深、水浑时应该钓边儿,不明白这些道理,咋能钓好鱼呢?
还有一种原因是底层淤泥过厚,两竿子相隔不远,人家频频上鱼,你却一尾不上。你虽然也懂钓酱层,但你的调钓可能有问题。在这样的钓点施钓,鱼儿多数是游弋在酱层上面的絮状物内摄食,因此钓离底或钓得过低都会对上鱼有很大影响,差之一寸,失之千里。
最后就是季节性错误,鱼儿在生殖期内的某一个时间段里无心进食,再好的饵放到嘴边它也不屑一顾。这既不是饵料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改钓其他鱼种。
最初,我跟随老钓手用传统方法钓池鲤的时候,鱼获一直比老钓手们少很多。有一天,我占据了一个最出鱼的位置,却仍旧钓不过他们。看到我焦躁的样子,左手旁的老钓手说:“你的窝子里鱼不少!鱼不咬钩是因为你把蚯蚓拍死了。鲤鱼不像其他鱼什么形状的蚯蚓都吃,鲤鱼不会,只要蚯蚓不蠕动它就不理睬。”见我半信半疑,老钓手提起他的竿子,在蚯蚓罐子里扒拉了一阵子,抓出一根鲜活的红蚯蚓来,用指头一掐两段分上雙钩,斜着就将钩饵扔进我的窝子。没用上几秒钟,我眼瞅着他那浮标动了几下就没入水中,他提起竿子,三下五除二,一尾约2斤重的野生鲤鱼就被他遛上岸,“啪”的一声入了他的鱼护。
蚯蚓的鲜活程度对于钓鲤鱼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钓个体较大的鲤鱼的时候。有的时候,你把蚯蚓掐断了它就不吃,除非你整条挂钩。我就见过在钓位上不断更换蚯蚓的主儿,最终他的伎俩没白费,拽出一尾数斤重的河鲤来。钓大鲫鱼也是如此,好多人将鱼不爱咬钩归咎于天气、窝点等因素,却不知你那鱼食在水里浸泡了小半天不知道换换,尤其是你逗都不知道逗它一下。
很多菜鸟们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一幕:你旁边的钓手不停地上鱼,你的浮标却一动不动。最后,你把钩饵扔进他的窝子,与他浮标挨着浮标。可人家照常上鱼,你的浮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只有当人家摘完鱼上饵的时候,你的浮标才会点上几点,待他投下钩饵后,你的浮标又恢复原样。这种例子很经典,多少年来都在钓界流传着,但是真相很少有人去探讨。
其实,这里面除去之前提到的鱼食是否鲜活外,还有面饵的状态、味型、颜色,以及其他不少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譬如在钓组方面,你的大线是否与他的一样粗细?水线是否一样长?子线的长度、粗细、颜色、柔软度,以及铅坠的大小、粗细是否等同?位置是否处在同一高度?钩饵击水声的大小,以及8字环和太空豆的颜色一致吗?还有来自钓手自身方面的因素,比如你着装的颜色,站位的影子投射点;你手上是否有异味没洗掉?比如来自之前钓上来的掠食性鱼类身上的粘液,或者防虻、蚊油,路上修车沾手上的汽油等等。
许多钓鱼新手并不懂得“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我见过不少粗心大意、吊儿郎当的钓手,通过他们的用线就可见一斑。比如主线在线板上缠得过紧,使用时大线不是呈“Z”字形就是如同被拉长了的弹簧,致使水下鱼咬钩的信号传导逐层衰减。我就见过这么一位,他在钓鱼的过程中浮标一下子升了上来,斜躺在水面,提竿却一无所获,如此重复几回。他问我原因,我提出线来看了一下,把钩子又撇进水里,告诉他端着竿子钓,浮标一动就提竿。据此,他连上了几尾鲤鱼。
有的钓手在钓拉饵时,不考虑风速与水流流向,导致诱饵和钩饵脱离,结果拉饵用得有模有样,鱼却钓不上几尾。有的钓手用手抛食打窝子时,不测流速不考虑粉饵还是块饵,结果窝食打下去让坐在下游的别人得了利。还有一些钓手喜欢打重窝,这是野钓的大忌,自然水域中的鱼儿食物来源匮乏,你把一份大餐摆在那儿,它填饱肚子才是第一要务,哪还有心思管你的食物好坏?
不少钓手在台钓时喜欢在钓鱼之前手抛打窝子,殊不知这是多此一举,且不说失去了边诱边钓的乐趣,对上鱼也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钓手不懂得养窝子,这个现象通常发生在钓流水上,有的钓手可能知道,但是鱼来一尾钓一尾,不懂得以鱼诱鱼,适时补窝。
还有钓手用饵不对路子,钓小鲫鱼用了素饵,钓大鲫鱼却用幼鲫配方,钓掠夺性鱼类用了面饵,钓浑水时不知换用蚯蚓,归根到底就是不懂变换饵料。
还有钓手不懂变换钓层。鱼儿有追温习性,因此鱼在全天当中的泳层并不一致。对于河流鱼类来说,它们不光有改变泳层的习惯,还有改变栖息地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早春钓深边儿,晚秋钓浅边儿;早钓东,晚钓西;早春钓河流钓绷尖子(鱼体僵硬,追不上跑标),晚秋钓动饵(逗钓)。
所谓“涨水鱼靠边儿,退水鱼离岸”,涨水时你钓远,退水时却钓边儿,这是新手易患的通病。此外,水清、水浅时应该钓深、钓远;水深、水浑时应该钓边儿,不明白这些道理,咋能钓好鱼呢?
还有一种原因是底层淤泥过厚,两竿子相隔不远,人家频频上鱼,你却一尾不上。你虽然也懂钓酱层,但你的调钓可能有问题。在这样的钓点施钓,鱼儿多数是游弋在酱层上面的絮状物内摄食,因此钓离底或钓得过低都会对上鱼有很大影响,差之一寸,失之千里。
最后就是季节性错误,鱼儿在生殖期内的某一个时间段里无心进食,再好的饵放到嘴边它也不屑一顾。这既不是饵料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改钓其他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