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势力在裹挟前行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深圳早已被划入全国一线中心城市之列,去年全年GDP突破2.4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跻身亚洲城市前五,而深圳的文化艺术行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年轻化”和“去中心化”是深圳年轻艺术家呈现的面貌,他们在这座商业化、模式化、快节奏的新兴城市中裹挟前行,并愈加追寻个性和多元的艺术表达。
  繁荣之外的艺术生产
  在水之隔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冲击下,深圳的艺术发展也加急了它的脚步。深港双年展、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深圳艺术双年展、艺术深圳等展览、展会活动势头迅猛,凭借其湾区开放优势,在经济迅速发展、多方投资及政策引导的背景下,近年来雨后春笋般立起的艺术創意园区、美术馆、画廊,将深圳的艺术氛围、市场环境节节托升。而“设计之都”“人均CDP全国第”加上海归占人口比例高企也为深圳艺术环境的繁荣做了强有力的铺垫,艺术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艺术消费能力、潜力强,且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但在另一方面,艺术市场、环境的繁荣并不意味着艺术生产的繁荣。“向外引进”是深圳艺术行业的普遍现象,展览或展会中所呈现的本土生产并不强,在这样个生存压力巨大的城市中,年轻艺术家往往很难专职于艺术创作,大部分在深的年轻艺术家都有另外个或多个职业支撑自己的创作,完全靠艺术创作维生的艺术家并不多。在深圳,拥有间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对于很多年轻艺术家来说可谓不易。在艺术话语权愈趋重要的深圳,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断扩大,对艺术创作者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本土艺术家所受到的关注和支撑却相较微弱。
  从这点来看,不只是深圳年轻艺术家,许多国内其他城市及西方的年轻艺术家皆为如此。艺术创作进程不是朝 夕可跃,艺术家在作品成熟化的漫长磨练过程中难免要裹挟着生存压力前行,而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除了支持艺术机构、艺术展览、博览会的落地,对艺术创作群体的倾斜与扶持,更是件抛砖引玉的事情,因为资本和政策所吸引而来的机构及展会并不是唯的动能,另持久的原始动力,便是本土的艺术生产。
  年轻化和“去中心化”
  由于生活成本高企,深圳的年轻艺术家数量并不像其他中心城市样集中,分散在深圳中心城区的边缘,大部分由“深二代”及新移民组成。由于没有较大的艺术院校,深圳的年轻艺术家们也不同八大美院所在城市般有强烈的“群聚效应”,他们散落在布吉、鳌湖、梧桐山、华侨城或是其他角落,穿梭在解决生存问题、吸收交错而高质量的艺术讯息以及埋头于自身的创作实践、梳理之中。由于分散,青年艺术家彼此之间交流机会并不很多,整体呈现种“去中心化”的面貌。
  这对于独立创作而言兴许是件好事,去中心化的结构摒弃了以往艺术中心城市常见的固有“保守势力”,使得所有聚集在深圳的年轻艺术家都更为平等且自由,创作环境更为独立。其中,有不同美术院校毕业的“学院派”或“非学院派”的年轻艺术家,也有许多留学海归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多样、崭新且更有实验精神。如果把深圳拟人化,他身上定带有“好学生”式的好奇特质——学习能力及探索欲强。在这样个人口年轻化且包容性强的城市里,新兴的艺术形式也更容易被接纳,又因年轻群体占了深圳整个艺术创作力量中较大的比例,设计与纯艺术之间的穿插并用更为普遍,除了传统艺术媒介以外,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跨媒体艺术等形式都在这里找到自属隅,并形成交错的年轻化受众群体。
  资本语境下的发声
  作为看齐香港、甚至超越香港的新兴城市,深圳的高效率、商业化、模式化、快节奏将各行各业无例外地裹进自身的律动之中,这是否仍给艺术创作——这 “看似无用之功”留下足够的空间呢?
  在这个城市里,不论工人、白领、生意或者宣传都有定的规则和模式,而娱乐和消费又可以填补许多精神上的失意,也便使得每个个体的特征和探索的欲望非常微弱。而深圳的快节奏、商业化所带来的艺术土壤,也使得身在其中的年轻艺术家更为关注这个命题——资本语境与个体特征,资本影响下被牵制的无数个体与整齐划的城市模式,以及语境之下愈加追寻个性和精神化的主体意识,毕竟,这是这个语境下的最大特点之一。
  而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最切实的感受亦是最有力的课题,相对来说许多深圳的年轻艺术家保守包袱更少、视野也更前沿,他们尝试着在当下的环境中寻找思考和创作的力度、发声着力点,而深圳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和画廊也向新兴的、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抛出了橄榄枝。在深圳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裹挟性之中前行的年轻艺术家们韬光养晦于隅之地,与这个语境相映相生,我们不必急于定论,且看这片土壤会长出何样的果实。
其他文献
2013年的某个傍晚,本来只是去逵园喝一杯咖啡,却在那栋已达百年的老建筑里遇见了洪宝的个展,然后就被所有作品散发出来的迷梦的氤氲牵制了脚步。记得她着力描述了很多花园、游乐园的景象,本来都是凡尘俗世里的生活实相,但通过洪宝的视角,这一切又都虚幻缥缈,带着古典趣味的疏离……洪宝回忆说,那一个展览是她的命运转折点,因为有了那个展览,让她坚定了做一名职业艺术家的信念。  直到在她最大尺幅的作品前,才明白那
期刊
文人雅玩,是中國的一个传统时尚。兴于宋,流传至今,尚有东坡玩砚,米芾痴石的佳话,成为后来墨客画家经久不息的题材。明代文震亨有《长物志》一书,更是将雅玩推向极致,影响至今,成为文人雅玩的圭泉。  现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已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极大丰富,而是通过各种收藏来实现精神层面的愉悦。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收藏群体,而文人雅玩,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且充满了人文内涵,故而成为高层次的藏玩方式之一
期刊
在奢侈品世界里,比包包更有投资价值的要数腕表,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值得投资的品牌腕表,价格几乎年年都在上涨。  其实,自1868年全球第一只腕表诞生起,凭借其精细做工、独特价值,便迅速从随身的计时器变成了世界最热门的收藏品之一。如今腕表已转型成为彰显身份的时尚配件,或用来收藏、保值与投资,并晋升到了艺术的层级,即使全球艺术品市场冷静,具有工艺价值的热门表款仍然一表难求,并为投资者竞相拥有。
期刊
绘画艺术创新,就是以新的思维与方式,创作出与前人不同,独具个性特色,具有新的内容意境、笔墨语言的作品。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历代名家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艺术家万国华就立志于探索当代水墨与当代精神的融合,开创中国现代水墨的新面目。  现代浮世绘,一画一人一瞬间  欣赏万国华的画,就像欣赏导演李安的电影《父亲三部曲》,里面充满着太多中国人的各种小习惯、小细节,如同夕光温
期刊
古人無风扇,无空调,如何消暑?古语云:心静自然凉。为觅清凉世界,于古帖之中,翻出唐人写经影印本,为三十多年前之旧藏,偶尔展读,叹服其法精致.亦厌其法谨严,了无生气。心中还是喜欢魏晋人写经,不拘一法,古拙天真。  盛夏酷暑,心闷气燥,最难熬的炎热,无事堂中,盼着秋风起来,吹去一身烦恼。  心浮气躁时,就坐下来抄经。焚一灶香,品一杯茶,一点一划写,一字一句念,抄写菩提言语。欢喜渐生,平和归于内心,令人
期刊
这里是专属于艺术家自己的宝盒,理性中带着光怪陆离,充满纯粹和虔诚。置身其中,映在眼里的空气好似时而凝固,变得可以量度;时而互相沁透,似纸上水彩般弥漫,如梦如幻。去丹·弗莱文艺术研究所(Dan Flavin Art Institute)的路上,回想起第一次知道Dan Flavin这个名字,应该是在大学的当代艺术史课。犹记得当时老师和我们说起她探访丹·弗莱文艺术研究所时还为之动容的情景。虽说是艺术研究
期刊
摆脱了维多利亚风格的循规蹈矩,摒弃了美好时代的奢侈,新艺术风格珠宝,以舶来的新风演绎创新的不对称造型。追求无比贴近真正生物形态的自然造型、蜿蜒的曲线、神秘的主题、自然的曼妙、优雅高贵的女性形象……摩登易逝,风格却永存,历史的浪潮从不会将具有金子般价值的珍贵宝藏卷离时代的舞台。新艺术风格珠宝,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新潮风范俘获了当年时代新贵的心,而且至今依然是收藏家们趋之若骛的大热门。  “新艺术”一词源
期刊
本期展场以“不朽”为题,呈现近期两场特展:宁波博物馆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和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中外两场特展对比来看,似乎带着某种契合。古埃及人笃信来世,生前就为死后积极筹谋,视死如生,这一点与中国古人是何等相似,即使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中外文化的大融合,唐人对视死如生的华夏礼俗依旧坚守,他们同样乐享太平,并把生前美好带到地下。然而,不管是古埃及人还是唐人,他们真正留给今人的从来不
期刊
英国《卫报》近期报道称,位于伦敦东部贝斯纳尔格林的V&A儿童博物馆将于今年进行彻底的重新改造,该建筑将关闭两年,并于2022年重新开放。届时,儿童博物馆将从V&A众多的藏品中选择更多展品进行展示,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穿过的超人服装、比阿特丽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所绘彼得兔(Peter Rabbit)插画,以及西区戏剧《战马》  (War
期刊
艺术市场换代司空见惯,早些年被称为青年艺术家的70后一代如今已活跃在艺术市场的第一线。在其之后,80后、90后艺术家也如雨后春笋冒出。青年艺术家全面登堂入室已经成为市场中的潮流,小部分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突破百万元级别,甚至有迈入千万元级别者。但同时,不少青年艺术家在没有经过艺术品一级市场推广代理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了拍卖市场,也存在很多利弊。究竟青年艺术板块透出了怎样的市场信息?我们试通过几组青年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