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钟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他兼通数国语言,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皆有卓越的成就。其著作包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以及长篇小说《围城》等。《写在人生边上》是钱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精品。《读〈伊索寓言〉》是其中的一篇,它是读后感中的名篇,有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为此,本文从 “耐人寻味的结构美、见解独特的内容美、妙趣横生的语言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伊索;寓言;美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是读后感的名篇。其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阅读时若能从审美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其美学意蕴,使他们从貌似平淡的语言中看出美来,则必能有效地提高其审美能力。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作简要的探究。
1.耐人寻味的结构美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一般是先结合原文进行论述,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本文则不然,作者采用了先讲道理再进行论述的形式,一开头并不是直接点题,而是从两类人谈起,看似漫无边际,与主旨毫无联系,其实开头三段已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文章的主体是九则故事,中心是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为了纠正人们对《伊索寓言》的浅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他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认为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这样就容易明白,古代人们对《伊索寓言》的理解是那么浅薄、幼稚、简单。然而,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的,这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的,从而水到渠成地谈及读《伊索寓言》的感受,引出对九则故事的评述,最后作出总结,阐述《伊索寓言》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原因:“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喜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打破了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出于表达的需要。《伊索寓言》是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一直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性作品,但作者认为有些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为了引出这个内容,作者从两类人说起,因为这是日常的普遍经验,以此切入,易于理解,从而引出读《伊索寓言》的见解,最后又在收束部分发表关于“小孩子读寓言”的议论。这样的结构收放自如,开合有度,确实耐人寻味。
2.见解独特的内容美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集子收有十篇作者早期的作品,都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虽是钱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但已表现出其散文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钱先生的老朋友柯灵曾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别有洞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①因此,对《伊索寓言》,我们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一篇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剖析的精深论著。其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启人心智,且看第二段的论述:“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浅薄、幼稚、简单的;现代的我们反而是我们祖父的老辈,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是卖老”。这是多么新颖的见解啊,的确是言人所未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看最后一段的分析:“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不无道理;作者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独创。
更其妙者,是文章中间的正文部分,作者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和此文所引,两者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钱文则说“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了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钱文却说“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讽刺了那些不甘心下野或下台者,即使下去了,还是一心往上爬。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梦,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的道理;钱文却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蕴含着“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之意。
这只是其中的几例,作者对九个寓言故事均作了“眉批”式翻案,借《伊索寓言》里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具体说来,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翻案”文字,有“反对”、有“引申”。“反对”体现“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的“两柄”观,就是说寓言故事本身里面包蕴了一“柄”,作者拉来与之相反相违的另一“柄”作对照看。“引申”体现“多边”观,就是讲寓言故事本身里面包蕴的一边,或“应用到旁的方面”、或续“上下文”,不待说,这里的“引申”,既有方位上的挪移,又有程度上的深化。属前者“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等;属后者“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难怪臧克和先生在谈钱先生的散文时说:“读者欣赏钱钟书先生的散文作品,更多的不是在于情感上的愉悦,而是在于智性上的满足”。②《读〈伊索寓言〉》确实是一篇启人心智,给人以智性上满足的佳作。
3.妙趣横生的语言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在钱先生这里,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必然物化为妙趣横生的语言。这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庄谐杂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或正经话作荒唐话、充满了佯谬、又充满了理趣。且看第三段“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感想,表明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出来罢了。“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肯定了《伊索寓言》的价值,《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它至少给与我们三重安慰”,什么叫读文章的三重安慰?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即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其实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面。“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表明不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要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本段的每一句话都是庄谐互用,只有认真探究,才能领会哪些是正面说,哪些是反语。
其次表现在含蓄风趣。其语如庖丁解牛,游刃而有余。由于其高深的语言造诣,钱先生总是以其含蓄而有风趣的语言来表达其独到的见解。“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作者认为我们现代人是老一辈,年龄愈大、阅历愈深、且愈悠久古老,语言是何等俏皮风趣啊!“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其中的“下去”隐含着下野或下台,“眼睛向上”形象的地表明不甘心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往上爬。“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隐含着他们不承认缺陷,而陷入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与世无争的境地,实质上是不思进取、不思改进的表现,含义是如此丰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既有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含义,也暗含着伴随文明进步有些人越来越坏,世界是复杂的,头脑也应复杂一些之意,语句表达得相当含蓄、风趣。
最后表现为比喻之精妙。本文是读后感,但运用了不少新颖的比喻,据称运用大量比喻的方法写议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作者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小孩子时期,是浅薄、幼稚、简单的,现代人则是我们祖父的老辈,愈发古老悠久,非常新颖、形象。“眼睛还是向上看”比喻“不甘心下台,一心往上爬的人”,十分形象生动。“大脖子往往是小心眼”比喻“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共同点是何等相似,传神地描写有钱人的吝啬嘴脸。文末的苍蝇比喻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作者写他们的狂叫,形象地活画出这种人的可笑之处。比喻联翩而来,既为文章增强了瑰奇动人的色彩,又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读书》1983年第1期
[2]《语文学习》1996年第7期
收稿日期:2008-09-30
【关键词】伊索;寓言;美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是读后感的名篇。其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阅读时若能从审美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其美学意蕴,使他们从貌似平淡的语言中看出美来,则必能有效地提高其审美能力。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作简要的探究。
1.耐人寻味的结构美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一般是先结合原文进行论述,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本文则不然,作者采用了先讲道理再进行论述的形式,一开头并不是直接点题,而是从两类人谈起,看似漫无边际,与主旨毫无联系,其实开头三段已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文章的主体是九则故事,中心是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为了纠正人们对《伊索寓言》的浅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他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认为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这样就容易明白,古代人们对《伊索寓言》的理解是那么浅薄、幼稚、简单。然而,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的,这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的,从而水到渠成地谈及读《伊索寓言》的感受,引出对九则故事的评述,最后作出总结,阐述《伊索寓言》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原因:“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喜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打破了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出于表达的需要。《伊索寓言》是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一直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性作品,但作者认为有些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为了引出这个内容,作者从两类人说起,因为这是日常的普遍经验,以此切入,易于理解,从而引出读《伊索寓言》的见解,最后又在收束部分发表关于“小孩子读寓言”的议论。这样的结构收放自如,开合有度,确实耐人寻味。
2.见解独特的内容美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集子收有十篇作者早期的作品,都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虽是钱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但已表现出其散文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钱先生的老朋友柯灵曾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别有洞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①因此,对《伊索寓言》,我们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一篇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剖析的精深论著。其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启人心智,且看第二段的论述:“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浅薄、幼稚、简单的;现代的我们反而是我们祖父的老辈,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是卖老”。这是多么新颖的见解啊,的确是言人所未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看最后一段的分析:“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不无道理;作者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独创。
更其妙者,是文章中间的正文部分,作者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和此文所引,两者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钱文则说“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了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钱文却说“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讽刺了那些不甘心下野或下台者,即使下去了,还是一心往上爬。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梦,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的道理;钱文却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蕴含着“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之意。
这只是其中的几例,作者对九个寓言故事均作了“眉批”式翻案,借《伊索寓言》里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具体说来,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翻案”文字,有“反对”、有“引申”。“反对”体现“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的“两柄”观,就是说寓言故事本身里面包蕴了一“柄”,作者拉来与之相反相违的另一“柄”作对照看。“引申”体现“多边”观,就是讲寓言故事本身里面包蕴的一边,或“应用到旁的方面”、或续“上下文”,不待说,这里的“引申”,既有方位上的挪移,又有程度上的深化。属前者“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等;属后者“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难怪臧克和先生在谈钱先生的散文时说:“读者欣赏钱钟书先生的散文作品,更多的不是在于情感上的愉悦,而是在于智性上的满足”。②《读〈伊索寓言〉》确实是一篇启人心智,给人以智性上满足的佳作。
3.妙趣横生的语言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在钱先生这里,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必然物化为妙趣横生的语言。这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庄谐杂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或正经话作荒唐话、充满了佯谬、又充满了理趣。且看第三段“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感想,表明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出来罢了。“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肯定了《伊索寓言》的价值,《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它至少给与我们三重安慰”,什么叫读文章的三重安慰?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即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其实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面。“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表明不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要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本段的每一句话都是庄谐互用,只有认真探究,才能领会哪些是正面说,哪些是反语。
其次表现在含蓄风趣。其语如庖丁解牛,游刃而有余。由于其高深的语言造诣,钱先生总是以其含蓄而有风趣的语言来表达其独到的见解。“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作者认为我们现代人是老一辈,年龄愈大、阅历愈深、且愈悠久古老,语言是何等俏皮风趣啊!“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其中的“下去”隐含着下野或下台,“眼睛向上”形象的地表明不甘心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往上爬。“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隐含着他们不承认缺陷,而陷入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与世无争的境地,实质上是不思进取、不思改进的表现,含义是如此丰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既有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含义,也暗含着伴随文明进步有些人越来越坏,世界是复杂的,头脑也应复杂一些之意,语句表达得相当含蓄、风趣。
最后表现为比喻之精妙。本文是读后感,但运用了不少新颖的比喻,据称运用大量比喻的方法写议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作者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小孩子时期,是浅薄、幼稚、简单的,现代人则是我们祖父的老辈,愈发古老悠久,非常新颖、形象。“眼睛还是向上看”比喻“不甘心下台,一心往上爬的人”,十分形象生动。“大脖子往往是小心眼”比喻“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共同点是何等相似,传神地描写有钱人的吝啬嘴脸。文末的苍蝇比喻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作者写他们的狂叫,形象地活画出这种人的可笑之处。比喻联翩而来,既为文章增强了瑰奇动人的色彩,又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读书》1983年第1期
[2]《语文学习》1996年第7期
收稿日期:200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