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研究奥林匹克精神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针对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文化的集中体现,旨在将健康精神寓于健康的躯体之中,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是其灵魂与核心。奥林匹克精神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巩固和促进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是先进精神文化的代表和重要传播人,而大学生对社会是否具有适应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 ,加强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
在学校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灌输给大学生,必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促进学生积极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向上及注重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还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1.1奥林匹克精神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和奋力拼搏。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的含义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提倡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不断奋斗是实现生命价值的真谛,赛场上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缩影。只有奋斗,才能超越,才能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更好地向优秀榜样学习,历届的奥运健儿们用他们的奋斗精神书写了一段段辉煌的片段,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时刻,这样的精神激励着在校的大学生养成一个不断进步,勇于拼搏的精神,促进个体的不断成熟。
1.2奥林匹克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体育运动作为其主要活动内容,只有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公平竞争精神是他们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素质。奥林匹克竞争的精神要求我们要敢于竞争,勇于竞争,不断去挑战,在竞争和挑战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健康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行为规范,在竞争中求发展,更好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1.3奥运竞赛规则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规范形成。
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各种严格的规则来保证公平竞争,它要求运动员遵守基本社会公德原则,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这种公平竞争精神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本身。奥林匹克精神正为人类提供了诚信公正的价值观念,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教育人们对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从而促进公正、美好的社会观念的形成。
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2.1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认识。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現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学历的高低、知识的多少。更关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生存能力。对大学生而言,要立足于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投身于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当代大学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交替中渡过的,生活范围的狭窄决定了他们特有的交往模式:一是人际关系过分理想化。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交往是互相的、充满友爱的、没有本质的利害冲突,一旦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往往缺少正视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绝对平等化。尤其是同学之间,没有权利、责任和义务的严格限制与约束,以致他们不能适应与其人际交往平等化相反的社会人际交往,容易对社会上不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感到不理解,产生困惑。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充满了功利色彩,这就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社会,社会也不会轻易承认他们。
3.奥林匹克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3.1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体育活动不仅是健身的积极手段,而且是健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承载着人类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希冀,这是体育本质的反映,更是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的主导,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与了解的机会,这一切使得体育运动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机会,并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集体的认同感、社会强化的刺激性,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步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需求、艺术、技巧和习惯,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3.2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进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了基础,而合作能力则是大学生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必须的素养。团队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素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性的活动和游戏竞赛,往往需要个体和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默契与合作,以增强整个团队的力量,而经常参与这种团队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宽容和谅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优良素质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与参与社会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3.3体育运动能够磨练大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结论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大集体,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奥林匹克过程中各种体育活动大多是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空间。竞赛中的对抗与合作,可以使大学生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被助与助人的快乐,锻炼了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彼此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生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表现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因此,奥林匹克精神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奋力拼搏,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规范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社会交往空间,提高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2001,1.
[2]蔡丽萍,杜欣.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4—5.
[3]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6,(02) :10—12.
[4]阳海英,张庆建.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1)39—40 .
[5]杨风华,王凯珍.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116-127.
编辑/高伟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文化的集中体现,旨在将健康精神寓于健康的躯体之中,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是其灵魂与核心。奥林匹克精神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巩固和促进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是先进精神文化的代表和重要传播人,而大学生对社会是否具有适应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 ,加强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
在学校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灌输给大学生,必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促进学生积极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向上及注重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还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1.1奥林匹克精神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和奋力拼搏。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的含义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提倡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不断奋斗是实现生命价值的真谛,赛场上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缩影。只有奋斗,才能超越,才能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更好地向优秀榜样学习,历届的奥运健儿们用他们的奋斗精神书写了一段段辉煌的片段,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时刻,这样的精神激励着在校的大学生养成一个不断进步,勇于拼搏的精神,促进个体的不断成熟。
1.2奥林匹克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体育运动作为其主要活动内容,只有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公平竞争精神是他们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素质。奥林匹克竞争的精神要求我们要敢于竞争,勇于竞争,不断去挑战,在竞争和挑战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健康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行为规范,在竞争中求发展,更好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1.3奥运竞赛规则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规范形成。
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各种严格的规则来保证公平竞争,它要求运动员遵守基本社会公德原则,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这种公平竞争精神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本身。奥林匹克精神正为人类提供了诚信公正的价值观念,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教育人们对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从而促进公正、美好的社会观念的形成。
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2.1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认识。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現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学历的高低、知识的多少。更关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生存能力。对大学生而言,要立足于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投身于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当代大学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交替中渡过的,生活范围的狭窄决定了他们特有的交往模式:一是人际关系过分理想化。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交往是互相的、充满友爱的、没有本质的利害冲突,一旦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往往缺少正视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绝对平等化。尤其是同学之间,没有权利、责任和义务的严格限制与约束,以致他们不能适应与其人际交往平等化相反的社会人际交往,容易对社会上不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感到不理解,产生困惑。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充满了功利色彩,这就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社会,社会也不会轻易承认他们。
3.奥林匹克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3.1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体育活动不仅是健身的积极手段,而且是健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承载着人类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希冀,这是体育本质的反映,更是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的主导,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与了解的机会,这一切使得体育运动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机会,并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集体的认同感、社会强化的刺激性,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步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需求、艺术、技巧和习惯,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3.2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进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了基础,而合作能力则是大学生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必须的素养。团队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素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性的活动和游戏竞赛,往往需要个体和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默契与合作,以增强整个团队的力量,而经常参与这种团队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宽容和谅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优良素质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与参与社会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3.3体育运动能够磨练大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结论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大集体,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奥林匹克过程中各种体育活动大多是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空间。竞赛中的对抗与合作,可以使大学生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被助与助人的快乐,锻炼了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彼此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生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表现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因此,奥林匹克精神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奋力拼搏,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规范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社会交往空间,提高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2001,1.
[2]蔡丽萍,杜欣.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4—5.
[3]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6,(02) :10—12.
[4]阳海英,张庆建.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1)39—40 .
[5]杨风华,王凯珍.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116-127.
编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