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青年学生吐槽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源自于青年学生受到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外部压力、多元价值观念的包容性及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的需要。在亚文化视角下来分析吐槽现象的特点及成因,有助于寻找科学合理方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引领社会主流思想,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亚文化;吐槽;青年学生;引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276-02
作者简介:王满全(1985-),男,甘肃甘谷人,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及思想教育。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social problems of common concern,the main reason for young students’ complaint is that young students are under external press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the tolerance of pluralistic values and the need to construct their own discourse system.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complaint from sub-culture’s perspectivewill help to fin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ay to guide young people to set up correct values,actively lead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Sub-culture;Complain;Young students;Guiding mode
亞文化是指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那些非主流的、次文化现象。主导文化是在一定族群中占主要地位的文化,它被绝大多数人认同和共享,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而“吐槽”一词来源于对日本漫才的汉语翻译,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中文里的“吐槽”除了动漫里的意思之外,还有“挖苦”“抱怨”“找茬”等意思,意思是不配合对方,有意不顺着同伴或朋友的意思说话。吐槽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吐槽的对象也包罗万象,包含着日常交往中、网络平台中等各种现象。本文着重从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吐槽入手,探究其风格特点、原因、与亚文化的关系及对青年学生教育的启示及对策。
吐槽本身具有娱乐性的特点。吐槽的目的,是指出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离奇之处,吐槽者的态度,大多是一种揶揄或者感叹。虽然吐槽看起来很像讽刺挖苦,但吐槽不存在恶意。由于吐槽所传播出的内容覆盖的是大众群体,它同样具有通俗性的特点。吐槽的内容浅显易懂,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小众的、古老的、或是掺杂了吐槽者个人特殊经历的词句事例,或者在逻辑理解上需要绕点弯的高端笑话,效果都不表现为良好。吐槽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吐槽不会期待对方的回应,通常都是对话的结尾,句式以反问为主,语气多为佯怒状和哭笑不得状。吐槽还具有一定的反映性,即它不是主动凭空发出的,需建立在客观存在的言行之上,是对客观现实的一定程度的反映,是对客观事件所作出的反应。
(一)社会矛盾压力下心理宣泄的途径拓展
虽然吐槽内容不只是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抨击,但青年学生吐槽这种亚文化的产生,仍能反映出青年学生面对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青年学生的另类方式表达,看似是幽默玩笑、才华横溢,实则却客观上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现实存在。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在其中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有的甚至威胁到生命财产健康安全。深受其惑却无能为力,他们于是另辟蹊径,转而走向用话语来对这种种现象进行“包装”。既然不能通过批判而扭转局面,那就通过“美化”、“笑话”等使其更加广泛和生动地暴露于公众视野,以求寻得更多共鸣。同时,通过戏谑、调侃、恶搞等形式,还使青年学生在其中获得自嘲的“快乐和满足”,将恐慌心理和对黑暗的揭露消解为公众哄然一笑,他们自身亦在其中感受别样乐趣。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人们一起吐槽,不失为一种好的排解方式,至少避免了社会暴力行为。
(二)社会大语境和价值多元下突破传统交往方式束缚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在这样的大语境下,吐槽为青年的交流和交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打破以往只能通过面对面“严肃正经”语言讲“正事”的传统,当代青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发布生活的所见所闻,愉快或是不如意,实时与朋友分享,而其转发内容许多都与社会热点相关。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吐槽来汇聚共同话题和人际圈,将道路拥堵、房价过热,或是市民见义勇为、人间大爱等新闻和评论分享互动。不仅网络平台,在线下生活中,青年学生也在茶余饭后或是闲聊过程中,以这种轻松诙谐方式增进交流,了解彼此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和生活态度、面对是非时的立场观点、个人需求与品味爱好等。通过语言的轻盈和狂欢,共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碎语对不满现象的嘲讽,打破正式而严肃的交往过程中的拘束和僵化,拉近距离,打造愉悦气氛。
(三)自身表达需要下话语体系创设
青年学生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也有一定分量。随着青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愈加积极和广泛,话语表达权及与之相伴随的话语体系的创设成为青年学生迫切需要的重要部分。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青年学生的话语权实质是通过话语表达、话语生产来确立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践行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为与时俱进、与时代相接轨的群体,他们的价值理念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会为不公正不公平事件而发出抗议,也会为弱势群体而发出呼声。他们渴望社会参与,期望以己力量进行独立思考、反思与批驳,不畏权贵勇于抗争,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社会部分先进思想的趋向。“为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面向公众发言,为公众利益而思考。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着令人敬畏的文化权威和影响力,其话语表达与实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吐槽现象不能被简单视为优或劣,它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特点。在培育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等方面,吐槽有其积极意义。而倘若将言语不计尺度过度狂欢和宣泄,则可能由于非理性情绪导致过度娱乐化,言语的偏激和随意化可能导致利转化为弊,扩散负能量和消极舆论,从而使价值混乱,产生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正视吐槽现象,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妥善协调其中消极因素使其转化为有利于青年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关注青年学生生活中的困惑,积极解决矛盾。吐槽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客观存在,这也同时敲响警钟。為了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深化,需在社会层面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为矛盾的化解提供恰当平台。着力解决青年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着眼青年学生的切身根本利益,关注青年学生群体社会情绪,及时消解其负向情绪,从根源上减少吐槽所带来的言语激烈、情绪过度等潜在危险。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不断排解和消除青年学生内心的不和谐因素,使得青年学生心理层面达到和谐状态即心理层面的内部自洽与外部相融,进而疏导青年学生的社会心理、平衡青年学生社会情绪与理顺青年学生社会期待。恰当将吐槽转化为青年学生解决困惑的工具,释放压制情绪,获得心理慰藉和增加成就感,促进互动与合作,提升自我。
弘扬主旋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理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朝向更健康、积极、丰富的方向发展,培养平等、开放、共享的相处模式,使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提升精神层次。在青年学生对政治生活的了解和关注中,教育其清醒认识和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其以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为判断标准。全面完整把握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逐步地摆脱不良社会思潮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年学生吐槽话语体系的建立,以其强大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引领社会思想。吐槽这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以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表现出来,是青年学生的自我创造与自主选择,其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存在兼具必然性与应然性。在对负面现象吐槽抨击的同时,批判与解构社会思潮中的错误甚至是反动的因素。借鉴多元思想中的合理因子,创造并发展出青年学生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在树立话语权的同时,增强其身份认同和地位尊重,也同时发挥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的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
[2]张艳斌.当代青年“吐槽”行为透视及其引导[J].当代青年研究,2016,1(1).
关键词:亚文化;吐槽;青年学生;引导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276-02
作者简介:王满全(1985-),男,甘肃甘谷人,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及思想教育。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social problems of common concern,the main reason for young students’ complaint is that young students are under external press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the tolerance of pluralistic values and the need to construct their own discourse system.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complaint from sub-culture’s perspectivewill help to fin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ay to guide young people to set up correct values,actively lead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Sub-culture;Complain;Young students;Guiding mode
亞文化是指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那些非主流的、次文化现象。主导文化是在一定族群中占主要地位的文化,它被绝大多数人认同和共享,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而“吐槽”一词来源于对日本漫才的汉语翻译,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中文里的“吐槽”除了动漫里的意思之外,还有“挖苦”“抱怨”“找茬”等意思,意思是不配合对方,有意不顺着同伴或朋友的意思说话。吐槽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吐槽的对象也包罗万象,包含着日常交往中、网络平台中等各种现象。本文着重从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吐槽入手,探究其风格特点、原因、与亚文化的关系及对青年学生教育的启示及对策。
一、吐槽现象的本质特点
吐槽本身具有娱乐性的特点。吐槽的目的,是指出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离奇之处,吐槽者的态度,大多是一种揶揄或者感叹。虽然吐槽看起来很像讽刺挖苦,但吐槽不存在恶意。由于吐槽所传播出的内容覆盖的是大众群体,它同样具有通俗性的特点。吐槽的内容浅显易懂,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小众的、古老的、或是掺杂了吐槽者个人特殊经历的词句事例,或者在逻辑理解上需要绕点弯的高端笑话,效果都不表现为良好。吐槽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吐槽不会期待对方的回应,通常都是对话的结尾,句式以反问为主,语气多为佯怒状和哭笑不得状。吐槽还具有一定的反映性,即它不是主动凭空发出的,需建立在客观存在的言行之上,是对客观现实的一定程度的反映,是对客观事件所作出的反应。
二、青年学生吐槽现象的原因
(一)社会矛盾压力下心理宣泄的途径拓展
虽然吐槽内容不只是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抨击,但青年学生吐槽这种亚文化的产生,仍能反映出青年学生面对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青年学生的另类方式表达,看似是幽默玩笑、才华横溢,实则却客观上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现实存在。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在其中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有的甚至威胁到生命财产健康安全。深受其惑却无能为力,他们于是另辟蹊径,转而走向用话语来对这种种现象进行“包装”。既然不能通过批判而扭转局面,那就通过“美化”、“笑话”等使其更加广泛和生动地暴露于公众视野,以求寻得更多共鸣。同时,通过戏谑、调侃、恶搞等形式,还使青年学生在其中获得自嘲的“快乐和满足”,将恐慌心理和对黑暗的揭露消解为公众哄然一笑,他们自身亦在其中感受别样乐趣。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人们一起吐槽,不失为一种好的排解方式,至少避免了社会暴力行为。
(二)社会大语境和价值多元下突破传统交往方式束缚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在这样的大语境下,吐槽为青年的交流和交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打破以往只能通过面对面“严肃正经”语言讲“正事”的传统,当代青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发布生活的所见所闻,愉快或是不如意,实时与朋友分享,而其转发内容许多都与社会热点相关。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吐槽来汇聚共同话题和人际圈,将道路拥堵、房价过热,或是市民见义勇为、人间大爱等新闻和评论分享互动。不仅网络平台,在线下生活中,青年学生也在茶余饭后或是闲聊过程中,以这种轻松诙谐方式增进交流,了解彼此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和生活态度、面对是非时的立场观点、个人需求与品味爱好等。通过语言的轻盈和狂欢,共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碎语对不满现象的嘲讽,打破正式而严肃的交往过程中的拘束和僵化,拉近距离,打造愉悦气氛。
(三)自身表达需要下话语体系创设
青年学生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也有一定分量。随着青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愈加积极和广泛,话语表达权及与之相伴随的话语体系的创设成为青年学生迫切需要的重要部分。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青年学生的话语权实质是通过话语表达、话语生产来确立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践行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为与时俱进、与时代相接轨的群体,他们的价值理念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会为不公正不公平事件而发出抗议,也会为弱势群体而发出呼声。他们渴望社会参与,期望以己力量进行独立思考、反思与批驳,不畏权贵勇于抗争,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社会部分先进思想的趋向。“为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面向公众发言,为公众利益而思考。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着令人敬畏的文化权威和影响力,其话语表达与实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三、对青年学生吐槽的引导方式
吐槽现象不能被简单视为优或劣,它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特点。在培育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等方面,吐槽有其积极意义。而倘若将言语不计尺度过度狂欢和宣泄,则可能由于非理性情绪导致过度娱乐化,言语的偏激和随意化可能导致利转化为弊,扩散负能量和消极舆论,从而使价值混乱,产生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正视吐槽现象,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妥善协调其中消极因素使其转化为有利于青年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关注青年学生生活中的困惑,积极解决矛盾。吐槽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客观存在,这也同时敲响警钟。為了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深化,需在社会层面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为矛盾的化解提供恰当平台。着力解决青年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着眼青年学生的切身根本利益,关注青年学生群体社会情绪,及时消解其负向情绪,从根源上减少吐槽所带来的言语激烈、情绪过度等潜在危险。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不断排解和消除青年学生内心的不和谐因素,使得青年学生心理层面达到和谐状态即心理层面的内部自洽与外部相融,进而疏导青年学生的社会心理、平衡青年学生社会情绪与理顺青年学生社会期待。恰当将吐槽转化为青年学生解决困惑的工具,释放压制情绪,获得心理慰藉和增加成就感,促进互动与合作,提升自我。
弘扬主旋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理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朝向更健康、积极、丰富的方向发展,培养平等、开放、共享的相处模式,使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提升精神层次。在青年学生对政治生活的了解和关注中,教育其清醒认识和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其以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为判断标准。全面完整把握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逐步地摆脱不良社会思潮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年学生吐槽话语体系的建立,以其强大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引领社会思想。吐槽这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以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表现出来,是青年学生的自我创造与自主选择,其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存在兼具必然性与应然性。在对负面现象吐槽抨击的同时,批判与解构社会思潮中的错误甚至是反动的因素。借鉴多元思想中的合理因子,创造并发展出青年学生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在树立话语权的同时,增强其身份认同和地位尊重,也同时发挥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的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
[2]张艳斌.当代青年“吐槽”行为透视及其引导[J].当代青年研究,2016,1(1).